?

從《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管窺司馬遷的直書與曲筆

2024-04-14 19:25羅必明曲景毅
關鍵詞:高祖樊噲司馬遷

羅必明,曲景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新加坡 637332)

《史記》對于劉邦形象的刻畫,向來是學界聚訟不已的一個話題?!妒酚洝贩?30篇,提及劉邦的有30余篇之多,其形象瑕瑜互見,是體現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的最佳案例?,F有的研究,論者多依據《史記》中的《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等名篇展開論述,言司馬遷褒揚劉邦識人善用、開明豁達、從諫如流者有之,以司馬遷強調其性格市儈狎侮、自私寡情,“污名化”劉邦者也不在少數。但對于劉邦識人、用人之能,基本趨于正面的評價,認為這是劉邦最終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另辟蹊徑,借用寓論斷于敘事的史家筆法、作者與文本關系和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元史學”理論,剖析《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司馬遷對劉邦的直書與曲筆。

一、薄情寡義、誅殺患難之交的劉邦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為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等4位以武封侯之功臣的合傳。4人既同中有異,也異中有同。從與劉邦親疏關系來講,4人都是從劉邦沛縣起兵開始便追隨其左右,直至一統天下及平定諸侯叛亂,居功至偉,關系密切。

相比酈商、灌嬰,樊噲、夏侯嬰與劉邦關系更為親密,可謂患難之交。樊噲“與高祖俱隱”,《史記·高祖本紀》云:“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盵1]444因此可以推斷,樊噲此時應該是跟隨劉邦一同逃匿的。不唯如此,司馬遷在描述樊噲赫赫戰功時,反復使用“從”“先登”等字,以說明在戰場上樊噲不離劉邦左右和沖鋒陷陣、銳不可當的戰功。如《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賜爵列大夫。復常從,從攻城陽,先登。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閑爵。從攻圍東郡守尉于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閑守軍于杠里,破之。擊破趙賁軍開封北,以卻敵先登,斬候一人,首六十八級,捕虜二十七人,賜爵卿。從攻破楊熊軍于曲遇。攻宛陵,先登,斬首八級,捕虜四十四人,賜爵封號賢成君。從攻長社、車睘轅,絕河津,東攻秦軍于尸,南攻秦軍于犨。[1]3215-3216

明人茅坤對此有頗為精要的評述:“太史公詳次樊酈滕灌戰功,大略與曹參、周勃等相似,然并從,未嘗專將也。其間書法曰攻、曰下、曰破、曰定、曰屠、曰殘、曰先登、曰卻敵、曰陷陣、曰最、曰疾戰、曰斬首、曰虜、曰得,咸各有法,又如曰身生虜、曰所將卒斬、曰別將,此以各書其戰陣之績,有不可紊亂所授也?!盵2]397

此外,司馬遷從多方面強調了樊噲的特殊身份對劉邦平定天下的重要性。鴻門宴劉邦得以脫身,樊噲要記首功。為此,司馬遷不吝筆墨,生動傳神地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和《史記·項羽本紀》中重點刻畫了樊噲的作用,甚至直接插入自己的評論,認為“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誚讓項羽,沛公事幾殆”[1]3219,可以說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從親緣關系來講,樊噲迎娶呂后之妹呂須,與劉邦是連襟,親上加親,司馬遷在文中專此說明:“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盵1]3223故而在劉邦病重,不見群臣,獨與宦官閉門而臥時,唯有樊噲敢推門而入,直斥劉邦:

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1]3223

明人楊慎在《史記題評》中評論道:“‘噲乃排闥直人,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云云,‘流涕’數語,粗粗鹵鹵,有布衣之憂,有骨肉之悲,不獨似噲口語,而三反四正,復情詞俱竭,只是子長筆力。至一‘絕’字,驚痛聲淚俱透,更千萬語不能盡,更千萬人不能道?!盵3]6楊慎并沒有提及“笑”字,在筆者看來,這一“笑”字傳神凝練,既是君臣,又是連襟兼患難之交的感情在一笑之間表露無遺,與前文“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了樊噲在劉邦心中與眾不同的地位。

夏侯嬰與劉邦亦屬患難之交。司馬遷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用整段詳筆記述了二人兄弟般的情誼:

汝陰侯夏侯嬰,沛人也。為沛廄司御。每送使客還,過沛泗上亭,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嬰已而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后獄覆,嬰坐高祖系歲余,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1]3229

劉邦誤傷夏侯嬰,為人告發,因劉邦時為亭長,知法犯法理應重罰,夏侯嬰為之隱瞞作偽證,事發坐獄歲余,挨了幾百鞭,才使得劉邦脫罪,可見夏侯嬰對劉邦情深義重。同樣,在記敘其戰功時,司馬遷連用12個“從”字,凸顯在戰場上兩人幾乎形影不離。值得注意的是,與樊噲不同,夏侯嬰應是劉邦所乘兵車的指揮官,故敗走彭城之際見孝惠、魯元而載之,才惹得劉邦勃然大怒,因為擔心影響兵車速度??梢?在戰場上兩人的關系較劉邦之于樊、酈、灌三人更為密切。因救孝惠、魯元之功,夏侯嬰被孝惠帝賜予縣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顯其地位。

概而言之,以上種種,皆為司馬遷不吝筆墨,強調樊噲、夏侯嬰兩位傳主與劉邦的特殊感情。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明確指出“非獨鞭策,又與之脫難”,故作此合傳。那么司馬遷更深層的用意何在?結合兩人的遭遇我們可以一窺端倪。如前所述,四位傳主中,樊噲、夏侯嬰與劉邦感情更為深厚??闪钊烁械街S刺的是,讓劉邦動殺機的,正是此兩人。劉邦僅憑只言片語,便命陳平“即軍中斬噲”,與前面不厭其煩地強調樊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形成強烈反差,充分顯示了劉邦冷酷無情、忘恩負義的一面。對夏侯嬰亦如是。劉邦自顧逃命,“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余,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于豐”[1]3230-3231。夏侯嬰10多次忤逆抗命,而劉邦皆起殺心而終未殺之,此處司馬遷是否有筆補造化之處,不得而知。在此,我們不妨借鑒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關于歷史敘事學的精辟論述來審視這一文本。海登·懷特認為:“一個歷史敘事必然是充分解釋和未充分解釋的事件的混合,既定事實和假定事實的堆積,同時既是作為一種闡釋的一種再現,又是作為對敘事中反映的整個過程加以解釋的一種闡釋?!盵4]63這些假定事實也必須認真對待,“行欲斬嬰者十余”是否與史實相符并不重要?!拔覀儜撜J識到構成這些事實本身的東西正是歷史學家像藝術家那樣努力要解決的問題,他用所選擇的隱喻給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編序”[4]58。本篇的敘事不管是基于事實還是闡釋經驗而建構,顯然對劉邦的薄情是暗含貶諷,敘事的標準是一以貫之的。

二、再議劉邦殺樊噲之動機

樊噲事跡在4人中篇幅最長,筆者推測有兩個原因:一是樊噲在4人中功勞最大,漢初18功侯中排名第5①;二是司馬遷與樊噲孫子樊他廣有交往,本篇史料多來自于樊他廣,故而敘樊噲事最詳。除卻鴻門宴中樊噲舍身救主的事跡外,引起最多關注和爭議的,恐怕是劉邦欲誅殺故友兼連襟一事。原文記載如下:

其后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1]3224

此事真偽,眾說紛紜,迄今尚未有定論。多數人認為,劉邦欲誅殺樊噲,乃是深謀遠慮,為了抑制外戚勢力。亦有人認為劉邦年老昏聵,不辨是非,聽信謠言。持前論者甚眾,但筆者并不認同。原因有如下三點。

一是謠言與樊噲形象迥異??疾毂酒c《史記·項羽本紀》,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所構建的樊噲形象,并非是莽撞無知的一介武夫,或無真才實學,僅憑連襟關系飛黃騰達的平庸之人,而是攻城略地、勇冠三軍、謀略過人的大將之才?!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詳載了樊噲鴻門宴救主的經過: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眹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髪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表椡跷从幸詰?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1]399-400

樊噲先是向張良了解情況,馬上就判斷出形勢危急,于是乎不顧個人性命安危,請入“與之同命”,帶劍擁盾闖入。受到衛士阻攔后“側其盾以撞”,又“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髪上指,目眥盡裂”,爾后“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寥寥數筆,其忠肝義膽、勇武過人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繼而一番不卑不亢、義正詞嚴的說辭,盡顯辯士風采。如此有勇有謀的一個人,為何會糊涂到明知戚夫人、趙如意是劉邦的心頭肉,竟然大放厥詞,揚言一旦劉邦“宮車晏駕”,則“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于情于理不通。

二是劉邦對造反一事,向來謹慎?!妒酚洝舨剂袀鳌酚涊d:

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誅也。上讀其書,語蕭相國。相國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請擊赫,使人微驗淮南王?!被茨贤醪家姾找宰锿?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發兵反。反書聞,上乃赦賁赫,以為將軍。[1]3158

這里劉邦對賁赫上書告黥布謀反一事是比較謹慎的,并沒有聽信賁赫一面之詞,而是詢問并聽從了蕭何的意見,遣使暗中調查。同樣,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劉邦也是先遣使召盧綰,后又“使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加之匈奴投降之人的證詞,劉邦才確信“盧綰果反矣”[1]3199。因此,劉邦憑只言片語、一面之詞便要立誅樊噲,并不符合劉邦的性格,而且“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說明劉邦此時是依然信任樊噲的。即使劉邦認為樊噲已倒向呂氏,以劉邦之能和翦除功臣的豐富經驗,選擇在自己病重,樊噲率領大軍在外的時候派人去誅殺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三是樊噲乃是被誣告。此類誣告事件已有先例,《漢書·王莽傳上》晉灼注引《楚漢春秋》記載:“上東圍項羽,聞樊噲反,旄頭公孫戎明之卒不反,封戎二千戶?!盵5]4061可見將領中有與樊噲有嫌隙者,幸有公孫戎為之辯白,而劉邦亦未聽信一面之詞。張文虎認為,樊噲不可黨呂后而危劉氏:“侃侃數言,深切簡括,得大臣之體,不謂出之于噲也。案噲入關諫沛公出舍,至鴻門說項羽,理直辭壯,足折羽之氣,此其人必不肯黨呂后以危劉氏者,以須比雉,幾與祿、產同論,冤哉!”[6]630如果樊噲真敢違抗劉邦,又豈會因陳平一人就乖乖束手就擒?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劉邦欲誅殺樊噲,并非是深思熟慮,出于壓制外戚勢力的考量。是不是病重而導致性情喜怒無常,或是年老昏聵,不得而知,但無疑更突顯了劉邦天性涼薄的一面。

三、“酈寄賣友”新議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在酈商的傳記部分,貢獻了一個著名的成語“酈寄賣友”。雖寥寥數筆,看似不經意而信筆寫之,實則別有深意。試看原文:

商事孝惠、高后時,商病,不治。其子寄,字況,與呂祿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誅諸呂,呂祿為將軍,軍于北軍,太尉勃不得入北軍,于是乃使人劫酈商,令其子況紿呂祿,呂祿信之,故與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遂誅諸呂。是歲商卒,謚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稱酈況賣交也。[1]3227

此事《資治通鑒》述其始末亦甚詳。班固在《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中也有記載,基本沒有出入。盡管酈寄誅呂有功,其賣友行徑卻為天下人所不齒。班固從人倫與君臣之義的角度為酈寄做了辯解,他認為酈寄賣友實為解救父親之困厄,也符合君臣大義:

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5]2089

而蘇軾對班固的觀點又做了進一步辯駁:

予曰:“當是時,寄不得不賣友也。罪在于寄以功臣子而與國賊游,且相厚善也。石碏之子厚與州吁游,碏禁之不從,卒殺之。君子無所譏,曰‘大義滅親’。酈商之賢不及石碏,故寄得免于死,古之幸人也。而固又為洗賣友之穢,固之于義陋矣?!盵7]7210

筆者認為,班固和蘇軾或許都沒有意識到司馬遷的真正用意。這一段的安排可能是刻意為之。顧炎武有云:“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镀綔蕰纺┹d卜式語,《王翦傳》末載客語,《荊軻傳》末載魯句踐語,《鼂錯傳》末載鄧公與景帝語,《武安侯田蚡傳》末載武帝語,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論斷法也?!盵8]1429天下稱“酈況賣交也”一句,憑借他人話語表明自己的論斷,是《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點睛之筆。酈寄因父親執劫難而被逼出賣朋友,尚為天下人所譏諷。劉邦僅憑幾句流言蜚語便命陳平“即軍中斬噲”,而夏侯嬰只因救孝惠、魯元便惹得劉邦10多次要斬殺之,全然不顧兩人與劉邦患難與共的情誼,和不顧自身安危多次保全劉邦性命的義舉。幾番對比,劉邦之薄情寡義躍然紙上,評論不出于己口而論斷自明,此即以敘為議,寓論斷于敘事。

司馬遷通篇以第三人稱敘事,文末方直抒胸臆:

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余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云。

一方面意在說明史料的來源,增強敘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是創作主體情感的滲透與映射。在感嘆、贊揚四位傳主雖皆出自白屋寒門,然能“垂名漢廷,德流子孫”的同時,也暗含了對樊噲與夏侯嬰些許無故遭誅的不平之情?!段男牡颀垺ふ魇ァ匪^“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9]17,就此篇而論,誠哉斯言。

猜你喜歡
高祖樊噲司馬遷
鴻門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牽手“袖珍之戀”, 我們的愛情高高在上
牽手“袖珍之戀”,我們的愛情高高在上
殷卜辭中“高祖河”的點讀問題
猛人樊噲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智者不惑 勇者無懼 適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無懼 適者生存
——淺析《史記》中樊噲之形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