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幼兒為本的幼小銜接路徑新探
——以幼兒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教育活動為例

2024-04-14 23:03福建省廈門市秀德幼兒園
幼兒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幼小入學幼兒園

福建省廈門市秀德幼兒園 林 燕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的附件《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指出:“幫助幼兒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苯處熞獛椭變骸敖⒎e極的入學期待”。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即將面臨人生中的重大“危機”,能否主動適應變化,直接關系到幼兒能否成功應對即將到來的銜接困境。

長期以來,幼小銜接的話語體系都是由成人建構的,幼兒的話語權始終低微。這導致幼兒在入學期待的建立上被動地跟隨成人的步伐,未能主動適應。筆者所在園所——廈門市秀德幼兒園,作為福建省幼小銜接基地園、廈門市湖里區幼小銜接共同體實驗園,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在機制健全、有序運轉的情況下仍不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是作為入學準備主體的幼兒的積極性并未得到調動,幼小過渡并不十分順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入學準備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仍以成人視角為主,體現的是以成人為主體的價值訴求和社會需求,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幼兒只是入學準備教育中的被動接受者,個體的內在發展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主動地為入學做準備,是幼小科學銜接背景下入學準備教育的應有之義。筆者將以幼兒為本作為本園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口,站在幼兒的角度去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的聲音,發現幼兒的需要以及真實的想法,并從幼兒的立場出發,據此改進入學準備教育實踐,以利于幼兒主體性發展的方式引導幼兒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一、充分了解幼兒,讓幼兒真實的意愿成為入學準備教育的起點

哲學家阿爾查德在《幼兒:權利與童年》中,從哲學角度揭示了幼兒認識客體的自主性,否認了成人比幼兒擁有更多權利,認為成人應該先充分了解幼兒的期待是什么,而非事先假定什么是有價值的。因此,充分了解幼兒,是科學實施入學準備教育的起點。

(一)創生“百種”方法,傾聽“百種”表達

羅里斯·馬拉古齊認為,“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種思想,一百種思維方式”。因此,入學準備教育中教師不只是讓幼兒回到話語體系的中央,還要創生出“一百種聆聽方法”回應幼兒的“一百種語言表達”。

引導幼兒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沿用傳統的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討論法,還可以結合幼兒繪畫、幼兒攝影、游覽及地圖制作、幼兒會議、游戲扮演等“馬賽克”方法,從多元評價工具入手,收集言語信息、行為信息、作品性信息及他人間接信息等,將信息的解釋權和意義的建構權賦予幼兒,了解幼兒對入學的真實想法。幼兒也在這一過程中,為教師生動、立體地呈現了即將進入小學的不安、擔憂、害怕、焦慮、期待等,如有的幼兒對即將進入陌生的學校感到不安,對肚子餓沒點心吃、找不到廁所等感到擔憂,對作業、成績感到焦慮,對戴紅領巾、在操場上肆意玩耍等感到期待,等等。

(二)解讀幼兒想法,回應幼兒需求

傾聽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意味著聽見。教師需要對了解到的幼兒想法等,進行歸納、分析、整合,關注幼兒“聲音”背后的本質,據此對入學準備教育的內容、實施路徑、具體活動等等進行設計。

大班后期,部分幼兒對即將進入的陌生學校感到不安。這一話題同時引起了同伴的關注,“擇?!痹掝}自然地闖入了幼兒的童真世界。幼兒或茫然,或興奮,或失落。教師通過分析幼兒想法,認為不但無須回避而且要積極面對這個問題,因為它不僅在當下會對幼兒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產生較大影響,而且在未來可能會對成為小學生的他們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心理暗示。

教師提取、重組幼兒的想法,生成了“我和我預升的小學”探究活動,旨在引領幼兒了解小學,從而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教師改變了過去教師設計調查問題、全班統一參觀一所小學的做法。首先,建立了以幼兒為主、教師參與的調查問卷設計機制,師幼共商共議,最后形成了一份和往年大相徑庭、有趣好玩的調查問卷,其中既有“學校的樓有多高?每層樓有幾個班?”“一年級有幾個班?在幾樓?”“在哪里玩?”“廁所有幾個小便池?拉便便的地方有沒有門?”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又有教師征詢幼兒意見后列入的問題,如“學校是什么時候建的?”“學校有多大?”等。接著,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利用周末時間,走進了即將預升的小學,展開探究。隨后,教師請探究地點相同的幼兒共同將調查結果制成一張大海報。最后,組織小組之間分享交流。在交流中,教師欣喜地發現幼兒儼然成為各自預升學校的代言人,不僅對小學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而且通過比較,發現了各自預升學校的優點,如“新建的學校比老學校更大、更漂亮,但是老學校操場上的樹特別大、特別多”“老的學校墻壁有點裂,但是小朋友的桌椅還是很新的”等。積極的入學期待在深入的探究中自然形成。

二、關注積極體驗,讓幼兒正面的感受成為入學準備教育的底色

正面感受是一種積極的、正向的情感體驗,比如安全、被接納、被愛、快樂、幸福等等。有研究表明,幼兒對小學的感受正面與否,直接影響著幼兒能否更快地適應小學。因此,教師應注重幼兒的積極體驗,激發幼兒對小學的正面感受,讓良好的情感體驗成為入學準備教育的底色。

(一)引領深度體驗,“翻轉”小學印象

隨著幼小銜接越來越被重視,大班幼兒進入小學的頻次逐漸增加。通過對幼兒的訪談,筆者發現參觀小學后幼兒入學焦慮并未降低,而部分焦慮甚至源于參觀小學的負面感受,如“廁所太遠”“不認識字、看不懂題目”“上課坐不住會被老師批評”等,甚至有的幼兒出現了參觀小學次數越多越不想上學的情況。

針對幼兒的焦慮,教師立足“帶領幼兒走進小學,究竟期望幼兒獲得什么樣的感受?怎么做才能有這樣的感受?”,以幼兒視角,嘗試運用漸進式、參與式的參觀方式,來“翻轉”小學在幼兒心目中的印象。第一,由近及遠,由動入靜。教師精心規劃參觀路線,帶領幼兒從距離幼兒生活最近、幼兒最關切的生活區域開始,到室內外體育場館、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與現階段幼兒活動形式最接近、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場所,最后再到與幼兒園活動差別最大的教室進行參觀。第二,親身參與、親臨體驗。教師帶領幼兒到小學食堂里吃一頓飯,在環形跑道上跑步,到足球場上踢球,在音樂教室、美術教室里和一年級的哥哥姐姐唱唱、畫畫,再到教室里聽一聽有趣的課等。這種漸進式、參與式的參觀,減少了幼兒對小學學習生活的不安、恐懼等負面感受。幼兒逐漸感受到小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嚴肅、乏味,而是可愛、有趣的,從而緩解了入學焦慮。

(二)建立情感聯結,融入“友好”校園

要順利實現幼小過渡,建立歸屬感是最重要的一步。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接納、被認可的,是幫助幼兒建立起歸屬感的前提條件。歸屬感的建立,需要小學和幼兒園共同努力,使小學在幼兒心中形成一個“友好學?!钡男蜗?。

筆者所在的“小幼共同體”積極探索,如帶領幼兒第一次進小學時,校長站在校門口親自迎接幼兒,與每一個幼兒擊掌,表示歡迎,向幼兒表達期待和尊重。幼兒在從“園長媽媽”轉向“校長爸爸”“校長媽媽”的過程中,對小學產生了親近感。同時,幼兒園與小學不僅建立了校園之間的友好關系,更將幼兒個體融入“友好共同體”中,讓幼兒與小學生“結對子”,一起進行課間十分鐘活動、一起升國旗。小學生帶著大班的弟弟妹妹去玩小學里的大滑滑梯、班級里的區域游戲,讓幼兒感受并逐漸融入友善、有愛的人際環境里。在此基礎上,幼兒園教師鼓勵幼兒將自己得意的作品、種植的小植物、喜歡的游戲材料帶到小學里與小學生哥哥姐姐分享,請小學生哥哥姐姐定期給大班的弟弟妹妹介紹學校近期有趣的事等。小學生與幼兒的友好往來,不僅消除了幼兒的人際交往壓力,更讓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

三、寓入學準備于游戲,讓幼兒快樂的探索成為入學準備教育的動力

《指導意見》強調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用科學的、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方式,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各類指導性文件,一再強調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的學習方式。因此,游戲應成為幼兒入學準備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應讓幼兒的快樂探索成為入學準備教育的動力,讓幼兒在自主探索的快樂游戲中做好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更有意義的入學準備。

(一)滿足幼兒的游戲愿望,挖掘游戲的教育價值

教師應盡量滿足幼兒的游戲愿望,并挖掘游戲的價值,發揮游戲在入學準備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每年都會帶領幼兒參觀小學,并向幼兒提出“小朋友們要排好隊、安安靜靜地跟著老師”等參觀要求。但幼兒掉隊、說話等現象層出不窮,參觀小學往往成為一場不愉快的體驗。

為了幫助大班幼兒熟悉小學環境、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在去小學前的談話中,部分幼兒提出“我們不想跟著隊伍,我們想自己在學校里走一走”,有的幼兒提出了反對意見“小學太大,我們會迷路”“沒有老師帶,我們會迷路”等。這時,有的幼兒想起了他們在幼兒園里常玩的戶外定向運動游戲,提出了“我們可以看地圖”等解決方法。幼兒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設法找出了問題解決的策略。戶外定向運動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游戲,它涉及運動、識圖、空間、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以及勇敢等良好品質的培養。順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將幼兒在戶外定向運動游戲的經驗遷移到參觀小學的活動,既可以實現多方面的目標,又能讓幼兒獲得掌控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入學期待。

(二)為幼兒學習搭建支架,支持幼兒體驗挑戰的快樂

當幼兒發展出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和汲取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并創造性地運用它們時,我們都能看到幼兒的自我實現。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游戲的發展,有目的地搭建學習支架,做好幼兒游戲的共構者、支持者。

基于幼兒的游戲愿望,教師為幼兒創設了條件,支持幼兒到金安小學中玩“打卡金安”游戲。小學師生為幼兒制作了“金安十八景”,將快樂農場、繪夢畫廊、科學星球、神農百草園等“學生網紅打卡點”,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呈現給幼兒,激發了幼兒對“動漫小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豐富了幼兒游戲的經驗。幼兒自由結伴形成探尋小分隊,利用“手繪小學地圖”等,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定向運動游戲。任務由易到難,點標由近及遠、從一個到多個;地圖點標從教師設計到師幼合作設計,再到幼兒自主設計;游戲規則從無輸贏制到依據速度決勝負……教師通過情境支架、問題支架、材料支架、圖示支架、表征支架等,推動游戲持續深入地發展。幼兒通過定向游戲,認識了小學的校園環境,并受到了校園文化的浸潤。有的幼兒說:“金安小學是一所快樂的學校,因為在‘樂見五愛’有三尊很好玩的笑臉雕塑?!庇械挠變喊l現了金安小學“吉祥寶貝家族”中“紅寶”“藍寶”“橙寶”雕塑的秘密,比如“紅寶”舉著紅紅的五星紅旗、旁邊種著三角梅,表示愛廈門、愛祖國等等。實踐證明,在高質量的游戲中,幼兒更容易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也更容易對未來的小學生活產生期待,而這些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入學準備。

綜上所述,幼兒園要以幼兒為本,真正地去尊重幼兒、傾聽幼兒、理解幼兒、支持幼兒,讓幼兒成為入學準備教育中的共同發起者、積極創造者、勇敢實踐者,主動地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順利實現幼小銜接。

猜你喜歡
幼小入學幼兒園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推廣
我愛幼兒園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提倡
歡樂的幼兒園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真正該做什么
從養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穩銜接
愛“上”幼兒園
入學面試
幼小銜接,學前準備知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