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論視閾下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

2024-04-14 23:44李瑞琳
高校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普及化受教育者共同富裕

李瑞琳

(大連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24)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無論是從個體發展還是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高等教育都應當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1]。共同富裕的勞動基礎是高度智能化的復雜勞動,復雜勞動必需的先進科技和智能型勞動者主要由高等教育提供[2]。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特定要素的實現方面,對高等教育如何促進共同富裕核心目標實現的具體研究仍然較為缺乏,高等教育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系統路徑還不夠清晰。第一,高等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研究,針對的是共同富裕綜合測度中的經濟收入維度。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高等教育對個體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認同,相關研究集中在解釋這一現象和分析教育回報率兩個方面。就前者而言,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羊皮紙效應等都先后在研究中被證實[3-4];就后者而言,研究者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回報率隨時間流逝呈上升趨勢[5],但不同地區和群體的教育回報率存在差異[6]。第二,高等教育扶貧研究,針對的是共同富裕綜合測度中縮小收入差距的脫貧維度。消除貧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扶貧研究主要涉及三個主題。一是高等教育扶貧的內涵和優勢。研究發現,高等教育扶貧以公平和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和自主脫貧能力為最終目的,具有服務和反哺雙重內涵[7]。二是高等教育扶貧的模式與路徑。孫濤分析了高等教育扶貧的貧困地區專項招生、高校學生資助、直屬高校定點扶貧三條路徑[8];袁利平等將全面提升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等教育扶貧的擴展路徑和重要保障[9]。三是高等教育扶貧存在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扶貧存在制度設計離散化、同質化,扶貧體系耦合性弱,注重短期效應,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10]。

一方面,以人力資本理論為代表的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證實了高等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受教育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但其對高等教育理性和人“商品”屬性的過分強調背離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初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扶貧研究雖體現中國特色,彰顯公平正義的價值理性,但隨著2020年底我國消除絕對貧困、轉入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新階段,相關研究主題也需要進一步從扶貧、脫貧轉向對致富、共富的探討。目前,學界仍然缺乏對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理論機制的整體闡釋,對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探討也相對較少。立足共同富裕的綜合測度,本研究以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系統整合為基礎,探討功能論視域下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和實踐路徑。

一、 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的邏輯機理

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包含兩層邏輯關系:一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對不同維度的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能促進共同富??傮w目標的實現;二是新時期高等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導和引領。這不僅奠定了二者同頻共振的理論根基,而且從具體路徑角度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必要基礎

共同富??傮w目標的實現必然以對共同富裕理念的認識為前提,只有在充分認識其豐富內涵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具體來說,我們理解共同富裕理念,一要明晰其基本內核,二要探索其實現手段?;緝群耸枪餐辉5膶嵸|和主要內容,是對共同富裕整體原則的詮釋性解構。當前時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實質是全體社會成員在各個生命周期的全面富裕,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統一,包括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富裕普及普惠等內容[11]。實現手段指向共同富裕的達成路徑,是在實踐層面對共同富裕目標的重新建構。在唯物史觀的分析框架下,(高等)教育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上層建筑[12],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還因具有開發個人發達生產力的作用而使自身具備了潛在生產力因素[13]。如此一來,高等教育得以從基本內核和實現手段兩個維度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基礎。

從基本內核來看,高等教育作為精神富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構成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維度。高等教育對精神富裕的促進作用是直接且顯而易見的,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對人類靈魂的塑造功能必須得到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各項權利的充分實現,又包括人的各項基本素質的發展。就前者而言,高等教育本身即是目的——受教育者廣泛享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是精神富裕的重要體現。就后者而言,高等教育過程給受教育者帶來的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提高,以及由此獲得的成為有教養生活的主人的能力和自信自強的精神品質,也是精神富裕的重要體現。這正是高等教育區別于基礎教育的重要表征,是在經濟發展“共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社會生活“共治”和富裕成果“共享”的主要因素。在絕對物質貧困已然消除、共同富裕進度加快的今天,我們要格外重視高等教育對精神富裕的促進作用,將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作為重要目標,保證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同步實現。

從實現手段來看,高等教育這一特殊的社會上層建筑對物質富裕具有間接促進作用,其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指出,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14]。高等教育在實現手段方面對共同富裕的促進表現為如何使潛在、可能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并由此實現對經濟基礎的改善。首先,共同富裕的基礎是富裕,我們要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積累更多社會財富,這個過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助力。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新突破。但在當前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下,以資源投入為核心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邊際效益遞減,社會財富創造面臨由生產要素驅動轉向創新要素驅動的重大變革。因此,共同富裕的實現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內在動力,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在知識經濟逐步推進的今天,知識越來越成為產業革新的重要載體,知識的生產和創新也因此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作為知識生產和創新的主要場所,大學必須充分發揮其作為國家創新體系核心場域的作用,承擔其他機構難以承擔的重要職責,使高等教育真正成為社會財富積累的動力源泉。其次,共同富裕的重點在于縮小差距,我們要在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礎上把蛋糕分好,切實提升后富人群的致富能力,這個過程也離不開高等教育功能的發揮。有研究表明,后富群體脫貧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較低、能力素養偏弱,難以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只能從事流動性較強、收入較低的工作[15]。接受高等教育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素養,對提升后富人群的人力資本水平、阻斷代際貧困傳遞具有突出作用。以此為基礎,面對勞動力市場的多元需求,高等教育可以結合個體身份與能力差異形成異質性人力資本,實現人力發展的良性循環。此外,扶貧工作必須與“扶志”相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高等教育通過幫助后富群體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狀態,樹立勞動致富觀念和遠大人生理想,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致富的跨越,促進后富群體長遠穩定發展。

(二) 高等教育功能的發揮需要共同富??傮w目標的指引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完成了由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轉變。普及化時代的到來既是一種進步,又是一種預警,提示我們高等教育系統的轉型和整體功能的重塑都必須提上日程。這個過程需要正確、適切的價值觀引領,否則很容易迷失方向。共同富??傮w目標作為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發展的政策語境,既彰顯時代意蘊,又契合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可以成為引領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

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的發揮需要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引。高等教育知識功能表現為對知識生產、儲存、傳播、創新的功能。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是大學組織的基本元素;知識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本體功能。這一功能本身是價值中立的,正如任何被創造出來的知識都沒有好壞之分一樣。然而知識的使用卻不能毫無章法,只有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才能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一方面,知識社會視域下知識的創造價值特別是經濟價值正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大學逐漸走向社會中心,高等教育應當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如何使其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共同富裕目標對效率和生產力的追求為知識的生產和使用指明了具體道路,使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的發揮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在工業生產現代化的邏輯鏈條下,高等教育面臨喪失推動社會進步的教化力量的身份、只被看作財富創造過程的必要供給的風險[16],這極易造成自身知識功能的異化。與功利主義價值觀忽視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知識不同,共同富裕對自由精神的追求為那些并不必然創造經濟價值的知識提供了生存土壤,推崇“無用之用”的閑適的高等教育也因此成為可能。

高等教育個體功能的發揮需要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引。高等教育的個體功能亦即高等教育提升個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個體功能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對象,是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的衍生功能。普及化高等教育時期,受教育者多元教育需求的出現提高了全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程度,傳統的工具主義價值觀由于忽視高等教育的價值理性和受教育者的非認知能力越來越難以為繼。聚焦我國高等教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作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契合并催生了普及化時代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觀,為新時期高等教育個體功能的發揮指明了方向。在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引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僅可以更徹底地探討教育機會、過程和結果的全面公平,深入解決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沖突,而且能更好地平衡受教育者“成才”與“成人”的關系,增強高等教育的主體性和全面性。

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需要共同富裕目標的指引。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即高等教育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是高等教育知識功能和個體功能的社會化延伸,這一功能的發揮必須在社會共同目標的指引下進行。一是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與不同時期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的表現方式息息相關,需要從社會需求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入普及化時代后,國家和社會從對教育數量的關注轉向對教育質量和結構的優化,如何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成為未來較長時期內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發揮的著力點,而著力點的錨定必然要找到適合中國語境的前進方向。二是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關聯的緊密程度是檢驗普及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二者間的良性互動是普及化高等教育全面社會功能實現的基本保證。良性互動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協調維護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這一過程必然離不開具體可行的實踐目標和強有力共同信念的指引。三是教育公平問題作為普及化時代重點關注的現實問題,必須在社會整體目標的統籌協調下才能更好地解決。高等教育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迫切需要共同富裕目標的方向性指引,以便在公平、正義價值理念的指導下擺脫發展的隨意性問題,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弱勢群體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等方式,提高為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有鑒于此,共同富??傮w目標作為未來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對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

二、 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問題與掣肘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以來,我國不但面臨接受高等教育由國民權利向國民義務的轉變,也面臨高等教育自身由準公共產品向公共產品的轉變,這使未來十年成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的重要紅利期[17]。因此,未來一段時期不僅是教育現代化最終實現的關鍵節點,而且是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節點。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獨特屬性,加之共同富裕對各個維度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的普遍追求與制度安排漸進性的現實情況之間仍有難以彌合的差距,當前階段推動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 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發揮受到掣肘

知識功能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最為基礎。然而當前階段,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的發揮仍然受到諸多限制。這些限制既受到高深知識公共產品屬性過渡性的影響,又來自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給高等教育機構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高等教育雖已進入普及化時代,但作為教育核心的高深知識及其衍生產品尚未具備完整的公共產品屬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知識功能的發揮。高深知識特別是某些核心科技的產權歸屬很難完全劃清,仍然沒有打通從知識生產、創新到技術轉讓和商業應用銜接等所有環節,降低了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和效果。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2.44%,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1)https://www.cnipa.gov.cn/module/download/down.jsp?i_ID=183178&colID=88.。此外,互聯網時代知識付費的興起雖打破了知識傳播的時空限制,但這一傳播途徑對接受者的信息化素養和經濟水平都有一定要求,很難惠及全體受教育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在線教育用戶占比低于40%,農村在線教育普及率僅為22.5%(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整體來看,不論是核心科技還是普通知識,其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產品屬性都是不充分、不完全的。如何通過高等教育體系轉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徹底釋放知識能量,使知識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第一推動力,既是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難點問題,又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另一方面,知識生產模式轉型使知識生產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大學,以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為代表的新興主體逐漸發展起來。大學生產的知識如若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其存在的合法性就難以為繼,長此以往,終究會被其他機構超越甚至取代。有鑒于此,高等教育機構能否積極應對挑戰、在與其他機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成為高等教育知識功能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

(二) 高等教育個體功能發揮受到掣肘

普及化時代以來,高等教育個體功能的發揮越來越受到重視。高等教育能否幫助受教育者成長為自由、獨立的社會人,成為自身的一大挑戰。在當前階段,個體功能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至少面臨兩方面挑戰。第一,普及化階段受教育者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訴求對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樣性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受教育者的覆蓋范圍也隨之擴大,由此必然帶來的群體特征差異對高等教育自身多樣性的擴展及其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提出了挑戰。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高等教育必然不能辦成千篇一律的模式,這既不符合創新人才個性化培養的要求,又背離了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初衷。具體而言,高等教育不但要滿足適齡人口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個性化需求,還要滿足適齡人口之外“非傳統大學生”對高等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需求。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成人本??普猩藬党^440萬,網絡本??普猩藬党^280萬(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胺莻鹘y生源”比例的增加固然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升,但如何使教育系統更具彈性以適應他們快速多變的發展需求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二,對受教育者來說,年齡、性別、地域、民族等先賦差異及主體人格、能力、角色等后天差異的現實存在既催生了對高等教育類型和內容多樣化的需求,又引發了對高等教育過程個性化的探討。就前者而言,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如何分配資源、通識教育與專業(職業)教育能否并行不悖、選擇繼續深造抑或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怎樣平衡、遠程教育與線下課堂怎樣協調等現實問題的反復出現都引發學界和社會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目標、類型、層次等系統要素如何滿足受教育者實際需求的思考。就后者而言,受教育者個體差異化特征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提出了現實要求。在這之中,滿足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以農村大學生、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為代表的弱勢群體是否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扶持,是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整體來看,普及化時代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差異及其需求的日益多元呼喚更加多樣、包容的高等教育,以更好促進個體發展,進而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三) 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發揮受到掣肘

高等教育社會功能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一般通過知識功能和個體功能在社會系統中的映射實現,二者的失衡有可能進一步導致社會功能的失調。這種失調不僅表現為高等教育公平的難以為繼,而且表現為高等教育開放性面臨的種種挑戰。

首先,現階段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過程依然充滿對優績主義的追捧,加劇了教育不平等。教育機會的獲得是高等教育的起點,應當成為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初始環節。我國目前仍處于普及化初級階段,適齡人口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過程仍然具有很強的選拔性和競爭性。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并不意味著所有想上大學的學生都能進入大學。欠發達地區和相對弱勢群體更容易受到經濟、政策、大學前教育經歷、家庭文化資本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統一高考制度上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相對稀缺進一步提高了頂尖高校的入學門檻,加劇了學生間的競爭。這種實然的競爭狀態與公共產品應然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之間的拉扯導致了個體教育資源占有的相對剝奪,客觀上增加了高等教育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的難度。尤其在當前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持續開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代表我國高等教育前進方向的一流高校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次,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過程中,資源配置的實際結果造成了對教育公平的新一輪擠壓,并且這種影響的消除具有一定滯后性。長期以來,為了最大限度發揮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優勢,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一直遵循競爭優化原則,政策和資金優先供給重點地區和重點高校。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雖能在較短時間內激發高等教育的規模潛能,形成優勢產業和人才集群,但由此帶來的馬太效應阻礙了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加之高等教育的中心往往也是區域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一現象無形中為共同富??s小區域差距工作增加了難度。已有研究發現,當前高等教育雖縮小了普通高?;谌丝诜植嫉氖‰H差距,但東中西部的區域差異和省域內部高等教育資源的差距依然巨大[18]。

最后,高等教育對社會的開放性不足,對受教育者之外群體的影響有待提高?,F代大學誕生以來,高等教育的象牙塔狀態雖日益削弱直至不復存在,但“沒有圍墻的大學”的理想狀態卻始終沒有達成?!皣鷫Α彪m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和自治,但也使高等教育的影響囿于校園和受教育者本身。毋庸置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然要將高校教職工的共同富裕囊括在內,然而相較于學生,高校教職工是更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以往研究很少涉及。試想一下,高等教育如果連自己主要參與者的共同富裕都無法滿足,又如何滿足其他群體呢?

三、 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對共同富裕的最終實現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邏輯理路來看,這種作用是通過高等教育知識價值、個體價值、社會價值“三位一體”實現的,而在實踐路徑層面則需要更加明確、具體的切入點將三者整合起來,以突破不同功能發揮受限的困境。結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基本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實需求,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應當成為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發揮的最終落腳點和主要著力點,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推動共同富裕逐步實現。

(一) 分類統籌知識生產活動,夯實國家富強的文明根基

知識創新和應用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為更充分、更高效地發揮高等教育的知識功能,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我們首先要對不同類型知識及其生產過程統籌安排,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科研活動。對以創造實用價值為己任的應用學科,技術的發展只有真正造福于民,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創新活力。因此,應用型知識的科研活動應該面向社會需求,加強與市場、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多邊合作,提高技術和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充分發揮其較之傳統生產要素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更強的優勢,為經濟增長和國家富強貢獻力量。對旨在揭示基本原理與客觀規律的基礎學科,我們應充分尊重其研究周期,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摒棄“短平快”時代對研究產出速度的過分追求,鼓勵原創性、前瞻性重大成果的產出,使基礎學科知識生產的紅利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造福于社會。對追求現代性和自由精神、源自“閑適的好奇”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我們必須認識到全球性文科危機以及危機蔓延對人的精神富裕和全面發展的威脅,通過新文科建設等提高人文學科地位,推動高等教育人文性的回歸。我們只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保存和傳播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為人類社會進步和共同富裕的實現保留精神文明的火種,這也是高等教育知識生產功能有別于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在知識生產模式轉型時代重塑自身合法性的根基所在。在分類推進不同類型知識生產功能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資源共享體系,通過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大規模在線課程推廣、圖書館開放等使生產出來的知識真正為民所用、造福于民。

(二) 完善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教育的第一要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高等教育必須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保證在人才培養領域龍頭作用的發揮。共同富裕視域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我們跳出教育經濟學的限制轉入社會學的視野。一方面,這種發展既要滲透在高等教育的日常培養過程中,又要體現在最終教育結構優化和群體成就上。另一方面,這種發展不僅意味著高等教育要聚焦受教育者的個性化訴求和實際需要,而且意味著對目的合理性與過程合理性的價值重構。一是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提高將其培養為中等收入群體的可能性,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推動我國盡快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二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調整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比例,避免高等教育淪為人力資本和低層次直接就業的工具;通過布局交叉學科專業等方式,加強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三是繼續探討非學歷教育、遠程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等非傳統教育形式在普及化時代的適用和發展前景,豐富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開放包容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為高等教育促進共同富裕拓展新的實現渠道。四是加強教育全過程對全體學生人格和靈魂的塑造,切實關注學生成長、成人和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使高等教育真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 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面對普及化階段的新情況和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必須跳出“經濟效益為王”的單向思維模式,更多考慮社會效益,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是高等教育發揮教育強國建設龍頭作用的前提。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重新規劃,主要涉及對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和類型結構的優化。首先,針對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教育資源配置要適當向弱勢地區傾斜。為此,我們應該秉持均衡發展理念,優化高等教育空間布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優勢地區和重點高校對周邊的輻射和擴散效應,減輕弱勢地區的相對剝奪感;另一方面要給予弱勢地區更多政策支持,帶動弱勢地區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以達到總體獲得感的帕累托最優。其次,針對高等教育類型結構,我們要使高校能滿足不同受教育群體的需求,消除高校分層帶來的高等教育乃至社會階層割裂的不利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群體人力資本的增加對社會發展產生正外部效應,在高等教育源頭階段維護好個體的公平和正義,使接受高等教育本身成為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維度。

我們要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開放度和包容度,使高等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成果惠及包括高校教職工在內的全體人民。為此,我們一方面應該尊重教職工的勞動成果和知識產權,促進他們各項權利的充分實現,在給予合理報酬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創造才能,使高等教育知識功能與社會功能的發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另一方面,不同類型高校要明確自身定位,在融匯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找準服務對象,切實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從具體范圍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要立足地方,輻射全國;省屬本科高校一般依托省域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社會服務;應用型高校以所在地區為核心進行社會服務活動。當然,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高校都要進一步推動自身向社會開放,使高校的基礎設施和文體活動成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來源??傊?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勇于承擔歷史和人民賦予的更廣泛的社會責任,使高等教育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猜你喜歡
普及化受教育者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化和大眾化歷程
推動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攝影機全面涌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