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4-04-14 18:20段立紅
關鍵詞:數學知識學科傳統

段立紅

摘 要: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點、生活特點。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逐漸成為必然趨勢。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優化、創新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更加科學、全面、深刻的課堂,促使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诖?,本文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包含人才培養需求和數學學科發展需求兩方面,并從多個角度分析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融入 傳統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7

傳統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學生對文化的傳承可以不斷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是提升學生文化傳承效果的重要舉措,同時還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實現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教學時有意識地融入、滲透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進一步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滿足新時代數學人才培養需求

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融入,高度符合小學數學學科人才培養需要,可以為社會培養出德行兼具的人才。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國家、教育部等方面的關注和重視,教師不僅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科中,還強調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符合數學學科的人才培養需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度和廣度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不僅如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層次融合對學生形成數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幫助,有利于學生基于數學課堂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推動學生將文化與數學有機結合,更加靈活、深刻地運用數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持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滿足新時期數學改革需求

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深層次融合是學科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小學數學教學發展、創新需求,有利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學文化、建筑文化和數學文化、民族品質、信念等方面內容,可以助力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和意識,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全面、健康發展。從更加廣闊的范圍看,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可以推動中國文化體制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使學生對數學學科形成認同感,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由此可見,無論從數學學科人才培養看,還是從數學教育改革需求看,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融合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數學教學和學生發展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數學是具有自然特點、人文性特點和生活性特點的學科,涉及大量與計算相關的知識,并輔以理論知識和圖形知識。如果深入探索、挖掘可以發現,數學習題、定理、知識等方面內容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基于數學知識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诖?,文章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策略。

(一)挖掘知識內涵,融入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從表層看,古詩詞與數學毫無關系,甚至在思維方面具有相悖性,但經過深層次挖掘可以發現,大部分古詩詞中都蘊含數字,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教師將文學與數學有機結合,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哲理性,而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將二者融合可以發揮數學學科中潛在的哲學性和人文性,使學生感受“理”“哲”的關系和差異,從而明確數學學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教師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深層次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所以,文章從以下幾方面挖掘數學知識中的傳統文化。

1.基于數學歷史構建課堂

歷史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數學學科是自古以來的重要學科,具有悠久歷史,包含數學結論、定理、公式等方面的來龍去脈,教師將其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吸收數學歷史中蘊含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解題思路、探索方向等,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不僅如此,教師將數學歷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還可以豐富數學教學內容,緩解數學學科中蘊含的計算性、理論性和課堂的枯燥性,促使學生在數學歷史的推動下,真正感受數學學科中的邏輯美、思維美和計算美,體會屬于數學學科的理性之美,從而對數學學科形成濃烈的興趣。

以“圓”為例。課程圍繞圓的基礎知識、周長、面積、扇形等內容展開,體現出理論結合實踐的特點,而教材中不僅包含圓的面積、周長的相關知識,還包含部分與“圓”相關的發展史,教師要把握住教材中包含的數學史,并以“圓”為核心進一步搜集數學歷史。如拓展教材中出現的《周髀算經》或祖沖之、圓的起源和發展史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內容以動畫介紹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中,使學生條理清晰、全面迅速地明確“圓”的起源發展和歷史,明確古代數學家對“圓”的發現、假設、驗證、結論的過程,體會其中的嚴謹性、科學性、理論性等特點,吸收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這樣學生會對“圓”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可以大幅度降低“圓”的相關知識的學習難度,推動學生將數學歷史中蘊含的豐富思維、學科精神和知識應用于“圓”的學習中,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將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小學數學課堂。

2.基于方向位置挖掘文化

語言與文化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而數量、空間和時間是構建人類認知的三大要素,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和手段。從現代漢語的視角看,方位詞是用于表達上述三類范疇的關鍵。方位詞顧名思義就是表示一定方向、位置、時間、條件和范圍的概數,具有傳統文化意義。方位詞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傳統文化內容,在人們日常交流、外出旅行、學習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價值,蘊含著深遠的文化意義。方位詞出現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一課中,可見,課程中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要把握課程中蘊含的語言文化,深層次滲透與方位詞相關的文化知識,如方位詞代表的尊卑文化、民族精神等,使學生深刻意識到課程中的方位詞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和價值,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感、道德原則、道德理念,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數學學習興趣。

3.基于公式挖掘傳統文化

數學公式是經歷悠久歷史和不同時代的數學家反復研究、驗證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階段數學學科中蘊含豐富的公式,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將數學公式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將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拓展延伸,使學生深層次理解數學公式背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公式中蘊含的原理,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度。

以“比例”為例。課程圍繞基本性質、正比例、反比例、比例的應用等知識展開,其中蘊含豐富的數學文化。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比例”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把握比例的核心,即兩個量的比值。不僅如此,比例中還包含黃金比、分割比等概念,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所以,教師不僅要將傳統文化自然融入數學課堂,還可以將傳統文化、比例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將二者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把握數學知識和教學內容,明確傳統文化與數學之間的聯系,端正學習態度,開展深度學習活動。

4.基于習題挖掘傳統文化

我國數學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為數學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更是數不勝數,而且出現了許多數學著作,如《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而經典的數學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維、解題思路等內容。所以,傳統文化與數學課堂的有機融合,教師不僅要融入理論性知識,還可以融入數學發展歷史等內容,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夢回千年之前,真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經典著作的魅力,使學生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形成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深度。

以“分數乘法”為例。課程主要圍繞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和原理展開,教師在融入傳統文化時,可以在學生充分掌握分數乘法的基礎上展示《九章算術》中的分數乘法練習題,使學生感受古代數學的特點和魅力。如:又有田廣五分步之四,從九分步之五。問田為何?又有田廣九分步之七,從十一分步之九。問為田幾何?古代數學習題以文言文為主,教師不僅可以滲透數學傳統文化,還能融入語言文化,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語言文化的發展變化,明確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二)名人故事教學,感受傳統文化

數學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學科,在我國數學歷史中,多位數學家為數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通過刻苦、鉆研和努力總結出多條數學結論、定理等方面的知識,而數學先輩們的事跡被后人所記載、流傳,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在提升學生概念、定理、公式知識學習深度的同時,重視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將數學歷史名人故事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基于名人故事,感受數學家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和嚴謹的探索精神、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在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時,勇于直面數學難題,端正數學學習態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數學學科,深層次感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以“圓”為例。課程中涉及圓周率的相關知識。劉徽于公元263年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教材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和事跡,但缺少趣味性,以理論知識為主?;诖?,教師可以在教材基礎上融入數學家劉徽看到木匠雕刻石頭,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方形的石頭切割掉四個角,再切掉出現的八個角,以此類推逐漸形成圓滑的柱子,在這一過程中他獲得啟發,創造出“割圓術”的故事。教師在融入劉徽的數學故事時,可以在課前深入了解劉徽的生平事跡、成就等內容,并形成獨特的理解、感受,從而在課堂中以生動的語言將劉徽的故事融入課堂,啟發學生觀察生活,將數學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降低圓周率的理解難度和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深度和廣度,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深層次學習數學知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三)創新教學模式,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探索世界的關鍵時期,是奠定知識基礎、思想基礎的重要階段,如果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地開展課堂教學,在較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讓學生深層次感知世界和生活,甚至對數學學科形成恐懼、抗拒等感覺,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以多元、豐富、綜合的傳統文化消除數學學科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民族精神、名人品質的熏陶、影響中形成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實現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深層融合。

以“分數乘法”為例?;趥鹘y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合,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并設計“我愛傳統文化”的數學學習主題,讓學生基于主題自主探索、分析分數乘法相關的傳統文化,如起源、發展歷程、對應的人文傳統等,并為不同小組提供信息技術的使用機會,讓學生自主搜集、梳理、整合分數乘法涉及的相關知識,在探索過程中明確分數乘法相關的知識與傳統文化的關聯點 。不僅如此,教師在小組探索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要整體把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程度和對文化的理解程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驅動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探索傳統文化與分數乘法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古代分數乘法題目多以農田為主,極少涉及其他領域?以此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使學生明確數學學科與傳統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數學是傳播數學文化、學科精神、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教師基于文化視角分析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可以推動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基于數學學科知識傳承傳統文化,意識到傳統文化對生活、教學和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和道德素養,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基于數學視角分析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合方式,可以豐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會更加全面地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質量,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數學能力,形成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诖?,教師要積極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李建方、張芳娟、郭海霞《優化設計,為作業賦能增效》,《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年第12期。

[2] 趙?!队螒蚧虒W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年第12期。

[3] 陸青辰《學生數感培養的幾點建議》,《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年第12期。

[4] 馬洪娟《小學數學線上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中國新通信》2021年第23期。

猜你喜歡
數學知識學科傳統
【學科新書導覽】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節拍器上的數學知識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超學科”來啦
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