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業種植中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措施

2024-04-14 12:28張海霞
種子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農業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張海霞

摘 要:作為常見農作物之一,小麥產量的提升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提高農業經濟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全面提高冬小麥產量和質量,需采取先進種植管理模式,不斷優化種植技術,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本文通過對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加以簡要分析,探索冬小麥種植的最優途徑。

關鍵詞:農業種植;冬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是最重要的農業作物之一,其種植狀況一定程度上關乎糧食產量和飲食安全問題。我國冬小麥種植規模伴隨種植技術的優化而不斷擴大,但仍需進一步提升產量以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此同時,人們飲食觀念的不斷進步要求冬小麥質量不斷提升。因此,種植戶應不斷優化調整種植技術,促使冬小麥產量和質量躍上新臺階。

1冬小麥種植技術優化

1.1合理選擇麥種

合理選種是優化冬小麥種植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進行科學選種具有許多明顯的優點,例如可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減輕田間管理負擔,全面提升小麥種植水平,使小麥具備抗倒伏和旱澇特性等。合理選種包含以下幾項要點:

第一,選種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保證種子的來源與質量。選擇品種優良的冬小麥種子,其抗病蟲害能力強于普通品種的冬小麥,可更好適應生長環境,保證優質產量。種植戶在選購冬小麥種子時,要認真篩選,不能過分相信商家的廣告,避免不良商家推薦價格較高但產量較低的種子[1]。在選種過程中,對于自帶抗病性的種子,可適當選用,但不應全盤接受??共⌒苑N子雖具有抵抗病害的能力,但不代表其對所有病蟲害都具有免疫功能。

第二,小麥的選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后期田間管理和種植計劃。因此,種植戶在選種時需要考慮的一大重要因素便是種植地區的環境。種植地區的氣候類型、溫度濕度、降雨降雪情況、土壤水文情況等諸多環境因素都應考慮在內。這要求種植戶對種植地區的環境有著充分了解和認識,并以之為根據,選擇可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種子,確保其能在這一環境條件下得到充分生長。

1.2正確處理種子

在種植前,種植戶需對種子進行處理工作。這一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冬小麥的出苗率,提升秧苗整體質量,同時降低田間管理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處理種子的過程中,應以精撿、曬種和拌種三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精撿麥種是處理種子的第一步,種植戶應對選好的麥種按其大小分門別類地進行處理。這可使后續種植規劃更為高效,對提高麥種出苗率有所幫助。

第二,曬種是處理種子的第二步,其作用是通過陽光直射消滅麥種表面殘留的病菌,控制種子水分含量,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防止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出現患病狀況。曬種應以均勻鋪攤、充分受光為基準,一般進行三天左右的晾曬即可實現殺菌控水的目的。

第三,在曬種后,依據實際種植要求還可使用藥劑進行拌種。拌種的目的是保護生長早期的種子免受地下病蟲害的侵擾。拌種時應充分攪拌,待堆悶陰干后再進行播種。此外,播種前,種植戶可進行包衣工作。選用噻蟲嗪、吡蟲啉和呋蟲胺混合而成的小麥殺蟲劑以及咯菌腈、苯甲環唑和精甲霜靈混合而成的殺菌劑,將二者與成膜劑混合即可制成小麥包衣劑。包衣的目的同拌種類似,既防治冬小麥早期病蟲害,又起到促進壯苗、進苗和齊苗增產的作用。

1.3精耕深耕地塊

處理好準備播種的種子,接下來即對準備播種的土地進行優化處理,也就是精耕深耕地塊。

第一,選擇合適的地塊是種植任何作物前的必要工作,種植冬小麥也不例外。良好的地塊選擇標準應包括陽光充足、地勢開闊平坦無明顯崎嶇、土壤肥力充沛、引水灌溉較為便利等,為小麥最終實現高產提供客觀保障??茖W選擇地塊既能使后期管理工作更為便捷,也能進一步減輕種植戶的勞作負擔[2]。播種前,種植戶還應對土壤進行全面調查,綜合了解土壤情況,為接下來的翻耕整地做好準備。

第二,完成土地選擇和調查后,應對土壤進行精耕、深耕,這也是播種冬小麥種子前的最后一項工作。深耕、精耕的目的是增強土壤透氣性,松軟下層土壤以利于小麥下扎根系,促使土壤浮于表層的養分進入底層,消滅土層中殘留的病菌和蟲卵。在深耕過程中,種植戶可根據土壤硬度不同采取相應的整地力度,應通過將較為堅固的塊狀土壤徹底打碎的方式,促使上層田土進一步疏松,以便小麥盡快出苗。對于下層土壤,應采取使之固實的方式,保證土地上松下實,牢固麥苗根系生長發育。深耕多采用機械方法,其優點在于促使土地防滲毒水、保留肥力。機械深耕的過程中也可適當輔助使用藥劑,起到進一步殺滅害蟲的目的。但應注意,藥劑的用量應適當,否則會適得其反。

1.4改良播種方式

播種在一定程度上是小麥日后生長狀態的決定性因素。為避免出現死苗、病苗和弱苗現象,種植戶應采取科學措施對播種工作進行改良。在播種過程中,應充分了解精耕過后的土壤狀態,注意播種時間,調整播種密度,采取正確播種方式,從而實現科學播種,為冬小麥的生長發育打好基礎。

第一,種植者在播種前要先查看種植區域的土壤情況,再根據土壤條件和小麥作物種類選用合適的播種機械進行精確播種[3]。此外,種植戶需充分了解土壤經過深耕和精耕后的溫度、濕度和含水量等重要信息,這可為下一步種植時間的選擇提供有效參考。

第二,在播種環節,種植戶應依據現實客觀情況,盡快確定冬小麥的播種時間。播種時間可依照當前周圍環境條件及往年播種時節,結合本地氣候條件等因素做出判斷和調整,應盡量確保冬小麥能在冬天到來之前完成生長,最大限度地避免冬季較為寒冷的氣候影響作物的最終收成。

第三,在播種過程中,種植戶應密切留意冬小麥種子的播種密度和種植深度。一般來說,小麥種子種植得過深或過淺都會對其日后的出苗和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而將小麥種子種植得過疏或過密也會妨礙其最終收獲。若種植密度過大,植株的通風和光照效果會因其他作物的遮擋而減弱,地下也會因過多根系爭奪有限的肥料而造成作物根系虛弱,抗倒伏能力下降,最終導致作物減產。若種植密度過小,植株數量過于稀疏,同樣會發生減產現象。

第四,冬小麥的播種方式可分為人工播種和機械播種兩大類。若采用人工播種方式,則應仔細注意播種密度,避免密度失衡而導致后期管理不便。若種植田地為大塊田地,應采取機械化而非人工播種的方式來提高效率。機械化播種相較于人工播種最大的優點在于其能準確控制播種密度,有效保證麥種均勻間隔,顯著提高作業效率和播種質量。播種工作可選擇采用擴大播幅、增加行距、促進均勻播種的寬幅精播技術,其可使小麥增產至少10%。寬幅精播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密集條播的擁擠狀況,對種子均勻分布、整齊出苗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提高田間肥料利用率,節省肥料使用量。

1.5優化肥水施灌

肥水施灌是保證冬小麥從幼苗得以順利生長直至收獲的中間保障。作物生長既需要及時澆水,也需要適時施肥。規律、有效、合理地澆水施肥能夠進一步助力作物生長。

第一,在優化冬小麥施肥方面,應著重以作物生長所需微量元素為基準,例如氮、磷、鉀等作物最需要的元素,以及鈣、鎂等其他重要元素。在選用肥料時,應將有機肥作為首選,以鉀肥和磷肥作為輔助肥料,施肥時應合理設置基肥、穗肥和葉肥的比例配比[4]。除有機肥外,化肥的使用在冬小麥種植中也十分普遍,二者應當結合使用,把控施肥量度和肥料種類,輔助小麥健康生長。合理施肥可增強小麥作物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防止作物出現早衰等情況。結合小麥生長過程的不同時期,化肥的使用也應作出相應調整。在小麥生長初期,補充氮肥成為種植戶的首選。適量氮肥可使作物及其葉片保持較快生長速度,尤其是在溫度下降時期,氮肥施加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作物抗寒能力。在小麥生長中期,鉀肥成為化肥中的首選。適量施加鉀肥對作物充分吸收土層中的營養物質有益。在小麥生長后期,種植戶應把補充磷肥作為首選施肥工作。磷肥的作用是促進小麥開花并結穗,并使小麥種子逐漸飽滿充盈。

第二,即使在氣候轉冷的秋冬時節,作物的水源供應也不應間斷,但灌溉應以天氣變化為基本依據。種植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引水補水,如遇少雨時期,可選擇以人工方式為作物進行補水,或通過修筑引水渠等方式進行灌溉。有條件的地區還可借助無人機等智能化設備提高灌溉效率。

1.6加強田間管理

小麥的田間管理集中于小麥從播種到收獲之間的全部種植工作,科學的田間管理既能助力小麥茁壯成長,又能有效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田間管理一般以小麥生長的各個不同時期為劃分標準,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第一,冬小麥出苗期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補苗和移栽工作。由于播種后的一些種子會出現不出苗的現象,因此種植戶需及時對缺苗田地進行補苗。若缺苗過多而未及時補苗,小麥就會減產。同時,若發現一些田地的麥苗生長過于密集,應及時移栽多余的麥苗至缺苗田地,避免麥苗過于集中而導致爭奪養分的現象發生。補苗和移栽應同時伴隨除草工作進行,防止雜草與麥苗爭奪養分而導致土壤肥力不足,影響麥苗發育。冬小麥出苗后,可選取百草敵對田間進行除草。麥田除草應采取“立足封閉、封殺結合”的方法,重點推廣土壤封閉處理技術,提高前期雜草防除效果[5]。

第二,冬小麥順利出芽進入3~5葉期后,可采用苯磺隆干燥劑兌水播撒田間的方式進行除草作業。除草所選用的藥劑應盡量選擇綠色無污染、毒性較低的種類,盡可能減少對作物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影響。

第三,冬小麥進入抽穗期后,應及時對田地進行補水灌溉,保證小麥充分獲得繼續生長和抽穗所需的水分。

2冬小麥病蟲害防治

2.1物理化學防治

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冬小麥種植多采取物理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以物理防治為基軸,結合化學防治,雙項并舉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冬小麥的物理防治因其成本較高、實施較困難,故而多適用于小塊田地的害蟲防治工作。針對大塊田地,物理化學相結合的防治措施更具有操作性,成本相應也更低。采取物理防治手段時,應充分分析考慮各種物理因素,利用陽光殺菌、翻土除卵、銀灰膜和紗網等方式進行病蟲害的防治。

由于化學防治存在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風險,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種植戶可請專門技術人員開展化學防治工作。施放殺蟲劑等化學試劑是化學防治最常見的手段,可通過與物理防治措施相結合來取得最佳效果,但應注意化學試劑對冬小麥作物可能產生的危害,在達到有效防治害蟲的標準后,即可降低使用頻率。過量噴灑殺蟲劑不僅會加劇土壤和水源污染,還會使種植成本進一步增加,減少經濟效益。除此之外,為土壤施用富含有益化學物質的土壤改良劑預防蟲害也是化學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

2.2生物防治

相較于可能會給田地帶來污染的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法在種植過程中更加常見,也更加環保。生物防治策略主要運用食物鏈關系,通過施放害蟲天敵進入田間,有效抑制害蟲大范圍蔓延。生物防治法不會產生任何污染和副作用,且相較于化學防治法有著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效果。例如,針對冬小麥常見的蚜蟲威脅,可將寄生蜂、七星瓢蟲、蜘蛛和食蚜蠅等昆蟲進入田間,通過寄生或捕食的關系來有效減少蚜蟲的數量。

在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時,要求種植人員充分了解蟲害的確切發生時間,掌握害蟲的基本習性,并對癥下藥引入天敵進行防治。生物防治除有環保無污染的特點外,還具有完善冬小麥生長環境、保持良好土壤生態平衡、強化作物品質等顯著優點。此外,生物制劑的研發和推廣也為生物防治手段開辟出了新的路徑。

2.3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各種病蟲害防治手段中方法最簡單、成本最低廉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防治措施。農業防治的要點在于,種植戶需選擇好最佳的防治時間進行播種,既能夠促進作物生長,提升土壤肥效利用率,同時也能夠提升冬小麥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相較于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無疑更符合冬小麥自身的生長發育規律,因而實效性十分明顯。

農業防治同樣具有十分明顯的缺點。其作用主要是預防病蟲害,而不是在病害出現后及時將其消滅,因此不能作為應對病蟲害發生的手段。當病蟲害發生時,還是應采取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或生物防治等手段予以清除。

2.4遺傳防治

遺傳防治并不是應對病蟲害發生后的防治策略,但通過遺傳防治手段,可在根本上減輕冬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狀況。遺傳防治主要通過遺傳育種和品種改良的方式進行,以雜交、基因工程等方式引入抗病蟲害基因等方法,以選育出能夠有效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為主要目標。選育成功且能夠投入種植的最優種冬小麥,具有較普通冬小麥更為強大的抗病蟲害侵擾能力,能夠大幅降低冬小麥因病蟲害而導致的減產概率。

因此,遺傳防治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相較于其他種治標不治本的防治手段,遺傳防治可在較長時間內從根本上控制冬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且同生物防治、農業防治一樣,不會帶來任何環境污染。但是,遺傳防治的缺點同樣十分明顯。

綜上所述,小麥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通過科學優化手段做好冬小麥的種植和防治病蟲害工作,對于積極促進冬小麥增產增收、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和糧食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為農業種植領域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經驗,進一步促進其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飛.冬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3):60-62.

[2]周小虎.淺談小麥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12):49-51.

[3]林慶.淺析冬小麥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23(08):83-84.

[4]齊靜嫻.現代農業發展中冬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技術,2023(10):95-96.

[5]張艷玲.冬小麥高產種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08):24-25.

猜你喜歡
農業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試論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合理運用
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不同農業種植方式對土壤中硝態氮淋失的影響
淺談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