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師就是一場勤苦的修行

2024-04-16 03:31郝忠勇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教研員日記教研

郝忠勇

青蔥少年初登場

我1984年初中畢業后考入了諸城師范。在當時的農村,“中師生”就是準國家干部了,能吃上國家糧,有鐵飯碗。改革開放之初,教育缺口很大,急需大批中小學教師。招收“中師生”的政策前后持續了十多年?!爸袔熒笔菚r代的產物,是唱著“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意氣風發邁入新時代的一批人。

在當時的中考選拔中,第一批次錄取進入“中師”,第二批次才進入高中。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的“中師生”,就入學門檻來看,不亞于現在的名牌大學。此言不虛。我們接受的是正規的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相當全面,除了有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專業課程,還有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甚至普通話、書法和勞動,每周都安排了一定的課時。師范的學習生活,愉快而充實?;仡櫋爸袔煛睂W習的時光,那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一個農村孩子進入師范,看所有的事物都覺得新鮮。音樂器材室里有整屋子的樂器,琳瑯滿目,學生可以隨便借用。一到課外活動時間,整個校園絲竹盈耳,各種社團都在開展活動。我對那些樂器充滿了莫名的好奇和喜歡,恨不得都把玩一下,學一學。但是分身乏術,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師”的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師,在外行人看來,哪還用得著這么多東西。但這一番旁學雜收,的確為教師的職業基本功增色不少。即使一些粗淺的“把戲”沒有直接用于工作,也會滋養人的心靈,讓精神生活不再蒼白貧瘠。這要用后來的半生經歷,回頭來審視和評判才公允。

初為人師去農村

1987年“中師”畢業后,我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先是被分配到一所農村初中教了兩年語文。鄉村教師絕大部分是民辦教師,就連同齡人中,公辦教師也只是少數。在這樣一個群體中,年輕新人還是比較受照顧和重視的。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甚至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都單純而友好。剛入職的我,接觸到的是農村最淳樸、最基層的教育生態。學校周邊是廣袤的原野,校園里有大片的生產園地。暑假過后,師生一起熱火朝天地除草。遇到雨雪天氣,老教師會在吃飯的時候從床底下翻出一瓶“景芝黃皮”,招呼大家圍坐在一起。我們于是就著從伙房打來的一份菜,用僅有的一只小酒盅輪流喝酒,其樂融融。

鄉村工作經歷是我初為人師的珍貴記憶。那時正是有理想、有干勁的年齡,熬夜備課,周末加班趕印試卷,是家常便飯。沒有人逼著我這么做,完全自覺自愿。領導、同事看我還可以,不嫌我稚嫩,推薦我上過一回全鄉的公開課。這股勁很大,讓我著實激動了好一陣子。

當一輩子老師,總得有一段鄉村任教的經歷。我也曾羨慕那些家里有關系的同伴,他們可以留在城里。但現在我認為,沒有鄉村工作經歷的教師,其職業生涯是不完整的。在通常的認知里,到農村當老師是吃苦受罪,別的不說,找對象就很受影響。近些年,情況才開始好轉,鄉村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國家對鄉村教師政策有傾斜,晉升高級職稱的條件都比城里更寬松,再讓他們上城里,他們也不干。

1989年8月,我調到城北學校。這是城鄉接合部的一所職工子弟學校,建校才兩三年時間。參與辦學的一些企業,像外貿公司、肉聯廠、土產公司、造紙廠等,都正是紅火的時候。學校沒有食堂,單身教師就近去肉聯廠食堂打飯,有時能吃到大塊帶肉的排骨,很是過癮。

辦學條件這么好,職工子弟難免有一些不良習氣,學校抓得也不松不緊,教學質量一直沒什么起色。我剛去時,畢業班原先的語文老師考入機關單位,我就接過了語文教學的任務。一年后,我帶的班語文成績好得出奇,實現了升重點高中零的突破。這破天荒的成績,讓學校領導也頗感意外,覺得放心,就讓我連續教了幾屆畢業班,并擔任班主任。在其后的幾年里,我算是不負眾望,重點高中升學率連年攀升。當時的同事們,已習慣了學校升學率在全市墊底的狀況,畢竟,城鄉接合部的一所學校,城不城鄉不鄉的,每個年級就一個班的規模,能出多大的門面?初出茅廬的我竟然教出如此好的成績,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1991年,我首次被推薦參評縣“教學新秀”,接著被評為縣“教學能手”,1995年又被評為縣“優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我養成了動筆的習慣,零星地寫了一些小短文,投出去一兩次后,僥幸被采用。文章雖是刊發在地市級的一家教育教學小報上,但也很能激發我的寫作熱情。市教研員臧志運老師來學校視導,多次指名要聽我的課,我受其指點,獲益頗多。猶記得與臧老師促膝長談的情景,特別是我拿自己寫的東西呈給他看時,竟得到贊賞。他鼓勵我要繼續寫下去。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瞎摸亂闖,往往荒廢時日,會走很多彎路。有人指點提攜則不同,長者短短的幾句話,足能溫暖人心,點燃一個青年心中無限的熱情和斗志。參加濰坊市電教優質課評比后,我成為縣學科帶頭人、兼職教研員,并于1996年被評為濰坊市“教學能手”,這也是我從教十年取得的最好成績。

我是幸運的,在生活上、工作上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關心,在業務成長上遇到了熱心前輩的指導和幫助。在成長的每個節點上,那些肯援手提攜或者推我一把的人,都是我人生的貴人。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切身感受,后來我從事教研員工作,就特別珍惜與老師的每次交流。即使是小規模的座談,我都不敢掉以輕心,碰頭如見大賓,做事如承大祭,鄭重其事地組織好每一次活動。說不定,自己也是哪位青年教師成長中的關鍵人物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開始喧囂起來,人心思變,全國刮起了一股下海風潮。有好多同事跳槽了,聽說有人還掙了大錢。有一段時間,我也心猿意馬——當老師實在沒什么出息,收入太低,餓不死,也撐不著,一眼看得見將來;一輩子跟孩子打交道,走不出校園的圈圈,眼界境界都會把人困死。經過一番糾結,攬鏡自照,反復思量,我覺得自己實在不像干大事的料,最終還是放下了。

向外求發展沒有門路,還是練內功吧。當時我愛人在密州路學校工作,學校條件更好一些,在全市率先配置了微機室,有時興的“四機一幕”進課堂,晚上教師培訓都使用電腦。我每晚接送妻子去學電腦,在陪伴旁聽中,竟順便學會了操作,這在當時是很時髦的。

隨著時間推移,從教日久,我越發感到自己學歷不高,迫切需要提高學歷水平。1990年,我考上了山東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班。當時也有五年制本科,我沒考上,只能讀三年制的???。我一直認為自己很笨,沒有其他人聰明伶俐。這也讓我認識到,既然不能投機取巧,那就只能下點笨功夫。三年后,我獲得??茖W歷,但??茖W歷非我所愿。于是,1994年我又考取山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班,于1997年取得本科學歷。在1990年到1997年的七年間,寒暑假我不是在函授學習,就是在趕往函授學習的路上。這是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提高的過程,讓我有機會當面聆聽高校老師的教誨。雖然是給函授生上課,但他們并不含糊,特別是一些中青年教師,像山東師范大學的楊守森、李掖平、季廣茂和山東大學的姜寶昌、耿建華等,或溫文爾雅,或激情澎湃,或口若懸河,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已經走出校門的我,能重新回到課堂,我倍感珍惜。這段函授學習的經歷,讓我系統地接受了漢語言文學教育,彌補了高等教育的短板。后來有人問我哪里畢業、上的什么學,我總是含糊地說,咱“山師”也上了、“山大”也上了。雖不敢有十分的底氣,但也不算吹牛吧。

而立之年做教研

1998年8月,我調到了諸城市教研室,任初中語文教研員。諸城市教研室當時被譽為全國教研系統的一面旗幟,被稱為諸城教育的參謀部,歷任領導都很重視教研工作。正因如此,諸城在濰坊市有過高考十連冠的輝煌成績。時任教研室的主管領導,同時兼著山東省青年語文教師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的職務,語文教學研究做得風生水起,把省內一大批青年才俊都團結在“青語會”旗幟之下,并由此走向全國語文教育舞臺。當時,全國有“青語會”,各省都有省“青語會”,山東青語會以盛產青年名師一時風頭無兩,而省青語會秘書處就設在諸城教研室。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我有機會接觸省、市語文教研前輩和優秀青年老師,并深度參與研究會部分事務性工作,如協助組織會議、籌辦活動、參與編輯《中學語文教學板書設計精編》《中學語文導語藝術精編》《吳心田教育論集》等圖書。耳濡目染,我也從中學到了一些扎實的案頭功夫。

進入教研室后,我一直在探尋破解寫作教學難題的路徑。在此之前,我多年追隨教研室的李懌、臧志運兩位前輩,進行過初中作文序列化的實踐研究,編寫過《初中作文教與學》等教輔材料,但總覺得這還不是我理想中的結果。1998年,我輾轉收到了一封教師來信,信是百尺河初中管炳圣老師寄來的。管老師熱衷日記寫作,一直帶領學生堅持寫日記,他在信中提出設立日記節的倡議。日記節雖然沒有立即設立,推行日記寫作卻成為我們嘗試改革寫作教學的起點。當時我們剛剛接觸到朱永新老師新教育“師生共寫隨筆”的思想,先進的理念如同透進黑屋子里的一線曙光,跟我們的苦苦追尋一拍即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方向。

當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寫作的要求是:“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边_成此目標的方便之門,首選日記。寫日記門檻低,易上手。以每則日記一二百字算,一年寫作量就是2—7萬字,可輕松達到“每年不少于1萬字”的要求。這讓人頗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從此我們信心堅定,一發不可收,沿著推動初中生日記寫作教學這條道,一做就是二十余年。

我們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要學會寫作,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寫”。寫作素養,只能在寫作實踐中養成。朱光潛先生在《寫作練習》中提到:“要徹底了解文學,要盡量欣賞文學,你必須自己動手練習創作。創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價值的活動,它需要辛苦學習才能做得好……這事有如下圍棋,一段一段地前進,工夫沒有到時,慢說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爭一顆子也不行?!?/p>

在這二十余年間,我們涌現出不少反響良好的典型。諸城市百尺河初中的日記節,為師生搭建了日記交流和展示平臺,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引起了全國日記人的關注。一批全國日記教育專家學者,如段存章、寇廣生、程韶榮等,都曾前來講學指導。日記節包括豐富的節目展演:日記比賽、日記展覽、交流會、專家報告會、表演日記情景劇、唱日記歌、演出諸城大鼓等。這是一臺日記成果的全方位展示大戲,是日記人的狂歡節,整個校園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目前,該校日記節已經連續舉辦了21屆。每一屆日記節,都是師生美好的集體記憶。

日記教學的模范人物管炳圣老師,退休后在自家小院建起“銀杏日記收藏館”。其個人收藏之豐富,在全省首屈一指,參觀者絡繹不絕,其本人也被評為“齊魯書香之家”、全國“百姓學習之星”……

長期的日記教學實踐,產生了廣泛且持久的影響。我們的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日記寫作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個人的成長。白玉紅、劉先開、李建秀等一大批骨干教師,撰寫了數量可觀的隨筆和論文,發表在各級專業報刊上,并出版了多部個人專著。我們的日記教學經驗,被《青少年日記》《山東教育》等媒體報道。我在全國新教育“螢火蟲”讀書種子培訓會議做過經驗介紹,2022年還被中國共產黨員日記博物館評為第四屆“中國日記十大杰出人物”。

在教研員崗位上時間久了,我對基層教研員的角色自然有一些反思。教研員在一般老師眼里,好像是領導;而在機關行政領導眼里,只是普通職工。你像領導,但是不能以領導的架勢去面對老師;是普通職工,自我要求上又不能與一般的老師混同。這是一個集教研、科研、管理、指導與服務于一身的角色。發現、培養優秀青年教師,關注、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研員不變的職責。教研員應有“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情懷。站在舞臺中央亮光里的,是光鮮亮麗的老師,教研員則是站在幕后欣賞和鼓掌的那個人。

我初做教研員的時候,面對的一群人,其中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自己有年輕人該有的謙遜和敬畏?,F在,面對的多是“90后”的一群,且“00后”新人也呼之欲出了。我想,現在總可以直起腰來,以長輩的身段跟他們對話吧。但突然發現,你好好跟他們說話,他們有的還愛搭不理,或者跟你虛與委蛇。你認為的好事,只是你認為的,并不入他們的眼。時代變了,人的思想也變了,說教都吃力,就更別想端起架子訓誡了……怪不得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呢?;燠E于一個年齡跨度較大的群體后,你就會醒悟,根本沒有一個方子可以包打天下,得調動全部的手眼身法步來應對這波新生力量。這也給教研員提出了一個新要求——要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

教研員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個在田間地頭轉悠的老農,心里眼里就是打理好自家的責任田。深耕于課堂,天天與老師和學生打交道,看得多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隨手記錄下來,長長短短的,竟積累了26萬字。2019年6月,我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專著《語文教研筆記》。拿到書后,雖然手上感覺沉甸甸的,但是心里沒有一點想象中的驚喜。區區二十余萬字,是半生摸爬滾打、跌跌撞撞的真實寫照。自己干了點什么,以文字的形式,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

五十歲后再出發

作為一名教研人員,我竟于心不甘。我覺得自己再勤奮一點,可以做得更好。凡接觸課堂、接觸教師、接觸學生,甚至走進學校,其實已經開始了教研工作,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和研究當中。教研員是最接地氣的研究者,從事的是田野調查與教學實踐的活動,干的是雙腳沾滿露水、雙手沾滿泥土的活計。每年工作的大半時間游走于校園,糾纏于課堂,周旋于各種會議、培訓和座談中……每次活動,每個節點,都可以形成隨筆、札記,都是生成文字的絕佳來源。

我當時產生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自己肯吃苦,再賣力一點,每周寫一篇教學隨筆,以一年半為期,18個月,以每月4周算,至少72周,每篇文章兩三千字,堅持下來,就能寫到20萬字左右。這樣的目標,能不能夠完成呢?

理論上是這樣,但難在持之以恒。如果沒有監督,就很容易疲憊、懈怠,以至放棄?!鞍宓室昀?,文章不寫半句空?!奔词褂泻玫乃夭?,不去寫,夢想就是空想。

2019年3月,我申請了個人微信公眾號,用這個辦法提醒自己,及時寫作,定時發布。寫出來分享到朋友圈,不避美丑地公之于眾,接受圍觀和批評。寫得好呢,自己也有自得激勵之心;寫得不好呢,那種如芒在背的感覺也能警示自己——寫好下一篇。當人有了使命感并驅使自己去完成任務的時候,就會有種迫不及待地追尋靈感的熱情;一旦開動思考的機器,那些沉寂的司空見慣、平淡無奇,也會時時迸出耀眼的火花。有時文章倉促趕著發布,疏于修改,還會夾帶很多錯誤。這也說明了這些文章是逐字逐字碼出來的,是熱騰騰新鮮出爐的。

很高興有許多同道看了我的文章后點了贊,當然,不點贊,也不會影響我繼續堅持。我需要的只是一種無形的自律。畢竟不是寫暢銷書,要受讀者或市場的左右——讀者急著爭著要讀,作者要迎合讀者的品位。我選擇的是一條艱苦冷清的小路。這條路注定不會有太多的喧囂和熱鬧,因為下的是笨功夫,走的是長途。于是,我就心平氣和地、慢慢地一一寫來。

截至2020年國慶節,我撰寫的文字,聚沙成塔,已有80余篇,洋洋灑灑二十余萬字,主要是以教學隨筆的形式,展示本人從事基層語文教研實踐的思考和收獲,每篇都是兩三千字,內容涉及課堂觀察、教師培養、課例研究、讀書感悟等方面。其中有零星篇章發表在《語言文字報》《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建設》《教師博覽》等報刊上。2021年9月,書稿最終結集為《語文教研手記》出版。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昔人欲以十年讀書,十年游山,十年檢藏。予謂檢藏盡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載足矣?!蔽业睦斫馐?,在人生最好的年紀,十年時光好好地讀書學習,十年時光好好地工作生活,所謂二三載的沉潛總結,不過是二十年累積的報償兌現而已。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碑斃蠋熓且粭l充滿挑戰卻又妙趣橫生的路。一路走來,不光有崎嶇坎坷,也有越過泥濘后的風和日麗、鳥語花香。2019年,我在50歲知天命的時候,被評為正高級教師。美好的結果往往出于相互的成全,感謝語文教研員這個崗位,感謝生命中遇到的領導、師友、同伴和學生,是他們給予我一路走下去的力量,為我提供了一片足夠我深入實踐檢驗并能收獲的美麗田野。

有的人像獅子,向往的是一片廣闊的平原;而我更像兔子,陶醉于洞口的幾棵胡蘿卜。有的人跑成了一條狼,狼有肉吃;而我則站成了一棵樹,樹能扎下深深的根。今后的歲月里,我愿不斷精進,繼續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教科院)

猜你喜歡
教研員日記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從一名教研員的視角看德國音樂教育(下)
從一名教研員的視角看德國音樂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為教研員“下水”擊掌叫好
成長日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