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頻共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互構理路

2024-04-17 09:22郭清
理論導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摘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聯系、相互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先導力量,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穩定器”、促進發展大局的“加速器”、助力文明建設的“推進器”。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目標導向,從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方面,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帶來“新機遇”、提出“新要求”、創設“新課題”、指明“新方向”、開辟“新路徑”。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同頻共振,需從夯實政治認同根基、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制度組織優勢、統籌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緊貼社會民生現實入手,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關鍵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G3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4-0011-08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保?]這是黨中央在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國內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下對科技發展工作提出的更高目標與要求,也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交匯后提升我國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與競爭力,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安排和必然選擇??萍甲粤⒆詮娛峭七M中國式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中國式現代化又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宏觀導向,二者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期待和美好愿景中“同頻”,又在功能互促、理念互契、需求互通、制度互嵌、原則互融、方式互享的邏輯框架下“共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深刻把握創新發展的重要意蘊,厘清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互構理路,尤為迫切而重要。唯有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穩健前行,保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才能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學謀劃的高質量發展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進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先導力量“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在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發展大局、推動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代表的是經濟、政治、科技等領域全面發展進步的過程,也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的過程,其價值目標在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面對復雜國際科技競爭環境和國內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客觀現實,如若關鍵技術不能自我掌控,科技自立都難以保證,更無法談及科技自強、談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科技領域貫徹落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回應人民期待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先導力量和題中應有之義。

(一)科技自立自強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穩定器”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爸挥邪押诵募夹g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保?]36早在20世紀50年代,面對超級大國的核威脅與核壟斷,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全局出發,果斷作出發展“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啟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展科技的拼搏探索之路?!皟蓮椧恍恰钡某晒ρ兄?,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顯著標志,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4],代表著我國獨立自主發展科技事業的一次歷史性飛躍,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保?]117歷史和實踐已然證明,沒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就不會有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更遑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在“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5]196的今天,發達國家推動制造業回流,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全球供應鏈呈現區域化、多元化、本土化趨勢,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遏制意圖愈加明顯,未來科技領域對抗將更加頻繁。國家安全內涵已然變得愈加豐富,其范圍甚至擴展到生物、網絡等新領域,國家安全態勢與維護國家安全緊密相連,不僅需要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更需要我們在變局中把握規律、在亂局中趨利避害、在斗爭中爭取主動。因此,依靠科技自立自強來支撐和保障國家安全勢在必行。根據我國在部分核心領域仍缺乏全球供應鏈主導權,高技術制造企業在關鍵產品的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仍存在斷鏈的重大風險的客觀實際,提高運用科學技術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徹底扭轉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不僅是以科技助力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依托,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與基礎。

(二)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加速器”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5]393,“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5]158。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與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性決策的提出,使得擁有古老文明的中華大地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個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熱潮正在全國迅猛興起”[6]。伴隨“星火計劃”“863計劃”等一系列科學規劃與計劃的相繼出臺,科技工作者群體總量明顯增加,科技工作者隊伍結構逐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科研和工程技術領域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學技術開始進入經濟主戰場,并推動經濟實現高速發展。

正如“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7]28。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守的底線。我國作為現代化的追趕者,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發揮“后發優勢”、采取“彎道超車”等戰略,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通過引進、學習、模仿和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的先進技術,盡可能地節約成本,繞開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彎路,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這些要素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3]13??萍甲鳛橐环N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的應用與擴散,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直接的生產力。而“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更加印證了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科技自立自強也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8]。因此,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研究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既是催生發展新動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保證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三)科技自立自強是助力文明建設的“推進器”

科技與文化的互動共進是現代人類文明演進的顯著特點,正日益滲透到人們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準則和判斷。從科學自身發展狀況來看,其代表著打破宗教神學束縛后取得人類進步的革命。自然科學在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加速了各種封建的教條迷信和唯心主義思想的離場,西方科學精神中的理性、求真、質疑、進取等一系列具有先進文明形態的理念開始覺醒。19世紀后期,科學觀念已然取代基督教教義的主導地位成為西方精神世界的主流,甚至是決定性的精神力量。直到20世紀,科學以及科學精神已經處在西方文明和社會文化的中心位置,不僅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也以其強大解釋力、說服力成為西方社會文化生態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保?]科學技術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為社會革命開辟道路,科學技術的內在使命也指向在生產力的發展中推動社會變革,促使社會文明交替更迭,從而實現人的實質解放。此外,科學技術本身以及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與發展,古代傳統社會中各民族之間封閉狀態被打破,特殊利益驅使下資本主義在科學技術層面的瘋狂逐利極大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增強了世界范圍內政治與文化的互通,人類文明逐漸走向多元化。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中國是一個以璀璨文明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文明體。伴隨我國科學社會化與社會科學化的深刻交融,科技自立自強不僅反映了一個時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科技文化與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內在要求與現實選擇,成為促進現代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具體而言,科學技術既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國家競爭力的象征和國民素養的體現,其所內蘊的科技自立自強等精神要素,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激勵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破除愚昧、沖破舊的傳統觀念束縛來推動社會進步,鼓勵人們在實際行動上勇攀科學高峰。而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場文明延續、迭代和創新的巨變,也恰恰需要全體社會成員保持高昂的奮斗姿態和自信風貌,在培育創新系統中形成自由創造、大膽試驗、鼓勵合作、銳意進取的社會和文化景觀。這既是促進科技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因素,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因此,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有助于激發創新創造的文化精神,厚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觀念,提升全民族思想境界,激活文化供給增長的內生動力,而且對于鍛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系統性創新引領世界文明潮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目標導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保?0]中國式現代化涉及各領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貫穿于我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和持續發展全過程,既折射出現代化建設的一般性規律,也具有自身特殊性,彰顯了守正與創新的有機統一,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目標導向。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帶來“新機遇”

“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保?]22人是社會生產行為的主體,人口問題是社會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僅揭示了其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基礎,也是我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顯著特征。人口規模巨大不僅意味著要把握人的現代化這一本質要求,意味著現代化將會面臨著無數復雜的問題和困難,意味著要構建成熟理性的國民心態,更意味著要充分發揮好各種人力資源優勢。如何利用人口紅利化解人口規模巨大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回應的關鍵性問題,也為通過科技人才這一重要戰略科技資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帶來了新機遇。

“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保?]202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推動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泉。通過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人才資源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能體現我國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所展現出的人力資源優勢與發展潛能。因此,重視科技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要和歷史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11]的重要論斷和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習近平強調:“沒有強大人才隊伍做后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保?]107我國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必將不斷釋放巨大的人口紅利,逐步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這不僅為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也使得人才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有助于積極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形成比較優勢,進而全面提高我國人才發展水平,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出“新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保?]22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利國利民的百年大計,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發展的奮斗目標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更是將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使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成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大舉措,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所謂“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顯著優勢。而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著力點,對找準科技創新坐標、走好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出了新要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規模創造與有效轉化運用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特征,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在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體制機制瓶頸、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實踐方面的“中梗阻”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我國科技創新方面所面臨的矛盾和短板嚴重制約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因此亟須拓寬和暢通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通道,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質言之,要充分利用我國科技創新自身結構性優勢和資源稟賦,將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依靠科技創新的軌道上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以此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培育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為全社會創新創業提供動力源,進而更加全面、快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僅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顯著優越性,也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們務必保持戰略定力,以強大的創新自信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力量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切實發揮科技自立自強的驅動作用,積極推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創設“新課題”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保?]22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未來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行過系統闡述。按照生產對象的不同,人的生產可以分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而精神生產在一定意義上對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發揮著規劃指導作用,具有更為深遠的實踐性意義。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精神文化、哲學領域的突破以及文學藝術領域的繁榮等對于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亦會更加凸顯。如何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科學及時地總結人類物質生產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新課題。

科技作為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著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歷史前進的重要助推力量。在物化的世界中強調精神突圍,也更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的現代化的高度關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沖破思想觀念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又需要反對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更需要形成突破低收入發展階段的發展理念,進而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與路徑形成共識和認同。因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意味著要在發展物質文明的過程中運用精神文明作為發展的精神力量和指導,同時也要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將物質文明作為載體。這不僅有助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升整個民族的思想境界,使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挖掘和釋放,也有助于加速創新成果涌現,營造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科技創新的攻堅克難中不斷追求卓越,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勁動力。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新方向”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保?]23生態文明反映了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也代表著特定時期社會發展的理念目標。工業文明帶來的內在矛盾之一就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掠奪已遠遠超過生態環境自身的修復能力。伴隨現代化進程加速,人類要在揚棄工業文明的基礎上探求新文明形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近年來,環境問題、生態危機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尖銳矛盾,成為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問題,甚至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以及制度危機。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不僅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新方向。

科技創新是綠色生產力的核心,生態文明離不開科技創新的生態化轉型。如若想要建立一個生態文明水平較高的社會形態,就不能忽視科技元素的應用,而是要賦予科學技術創新以生態化價值,形成一系列與當代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科技觀念。中國共產黨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從根本上扭轉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確保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格局中,中國日益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需要推進符合生態文明思想的制度體系現代化,通過深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改革為其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還迫切需要將生態建設作為科技發展的內在目標,增加對以綠色技術、智能系統制造為代表的綠色科技的投資,建設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關乎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的新型基礎設施,扎實推動污水處理、降低核輻射、溫室氣體減排等重大綠色科技攻關項目。因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代表著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互利耦合,也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標準,促使生態科技的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變,注重運用綠色科技,實現社會生活和生產全面的綠色化與生態化,在通過科技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創造個人與社會財富的同時發揮好科技對自然的保護作用,進而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科技生態化發展之路。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開辟“新路徑”

“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保?2]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從未向任何國家發起侵略、掠奪和戰爭,這也是中國向世界宣告和承諾“永遠不稱霸”的歷史依據和邏輯基點。無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制定,還是新型國際關系的確立,抑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和平發展理念貫穿于我國對外政策始終。其內核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致力于尋求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顯著性的變化,傳統全球治理體系“單邊、強迫、片面”的內核已不再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推動構建以“多邊主義”為內核的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才是大勢所趨,這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開辟了新路徑。

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擁有顯著的制度優勢、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科技實力、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強勁的發展韌性,具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基礎、有利條件和重要契機,并日益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和促進全球發展繁榮的中堅力量。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念不會動搖,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于實現國泰民安、睦鄰友好、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具有宏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襟。這種“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13],離不開國家綜合國力的高效聚合,離不開國防力量的關鍵支撐,也切實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積極參與國際化科技合作的路徑。如今,科技發展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跨學科、跨區域、跨國界以及全球范圍內涉及人類共同利益的科學問題成為各國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化合作也已成為科學界和政府普遍采取的一種研究方式。因此,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僅對于解決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意義非凡,也將為整個世界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及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方向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以全球視野、和平觀念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能夠為我國構建層次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多樣、領域更加寬廣的對外開放格局,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以科技治理為切入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依托。

三、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同頻共振的關鍵嵌入點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問題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究其本質都是人類不斷增長的需要與現實資源稀缺性之間矛盾的外化體現,也是遵循社會規律、不斷優化結構、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在解決發展問題時,不能通過片面壓抑和控制人類的需要這樣極端且不合理的方式來實現,而是要通過不斷創造和提供新的資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類需要的路徑來實現。無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都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為核心要義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探討二者間同頻共振的關鍵嵌入點,有助于更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一)靶心不變:夯實政治認同根基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政治認同作為主體政治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是政治統治體系與政治認同主體雙向互動、有機統一的過程。政治認同的形成,既取決于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執政能力和正確的治國理政方略,也取決于社會成員在思想和心理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及其方式、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與滿意。中國共產黨具有獨特的價值理念、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不僅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科技領域,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既在理論上推陳出新,促進黨的科技思想的創新發展和黨的科技政策的動態演進,也在實踐上促使我國科技事業實現由國防驅動下自力更生到經濟驅動下自主創新,再到戰略驅動下自立自強的偉大轉變。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7]22。歷史已然證明,正是有了代表中國人民先進利益的根本政治力量的領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才會變為現實。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夯實政治認同根基,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使黨中央能夠成為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道路的開辟、理論的形成、制度的確立、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科技事業才能更好地踐行創新為民、科技為民的宗旨,才能化解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各種風險挑戰、應對無數復雜局面,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中國人民才能更充分地發揮主人翁精神,進而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道路上的磅礴偉力。

(二)焦點不散:響應國家戰略需求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皯鹇詥栴}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保?]10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戰略問題,制定戰略規劃、確定戰略部署是其一以貫之的領導方法。在科技領域,科技如何服務于國家建設,服務于哪一項國家建設,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當時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密切相關。中國科技事業走過苦難輝煌的歷史進程,在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四個階段緊扣經濟建設與國家戰略需求,不僅促使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領域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在現代化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結合我國國情深入研究現代化建設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科學謀劃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步驟,與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條件和國家需求緊密聯系,我國不僅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重新標識了人類現代化的內涵與邏輯,徹底打破了西方現代化的封閉性、排他性和自利性,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響應國家戰略需求,要積極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戰略必爭領域占據制高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具有強大的技術外溢效應,可以帶動其他力量的提升,從而增強國家整體創新能力。這不僅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牽引,也是維護國家安全、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社會成員具備強烈的愛國情懷、責任感、使命感,將人生理想融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努力在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的領域重點攻關,才能更好地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促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充滿活力又保持穩定,不斷鑄就新的輝煌。

(三)精準發力:發揮制度組織優勢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任何一種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要保持長治久安、綱維有序,必然需要一套穩定成熟的制度體系。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得人民擁護,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在科技領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生動呈現。譬如中國式“大科學”體制的建立,既適應了當時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對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方式易于克服不同部門、不同單位局部利益干擾,能夠由國家通過行政手段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協同攻關,并在進行過程中自主調整、協調和控制以實現集體攻關,“兩彈一星”工程、綜合普查、石油會戰等項目就是在該體制統領下取得的突出成就。社會主義自身的巨大制度優勢始終為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性跨越提供重要保障。在現代化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通過體制建構和制度改革來實現后來者的現代化趕超。譬如,以新民主主義制度促進農業國的轉型,以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推進國家工業化,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構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制度根基。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發揮制度組織優勢,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系統更加完備。過去我們在研發“兩彈一星”時依靠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現在進行科學研究活動仍要更好地發揮制度優勢,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把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才能有效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這也是以科技強國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

(四)雙管齊下:統籌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萍甲粤⒆詮娕c對外開放合作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科技自立自強是平等合作的前提與基礎,而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換言之,沒有自立自強,就會失去發展的立足點;沒有對外開放,就會陷入故步自封的窠臼。在科技領域,科技發展可以通過引進來實現,但引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科技自主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作為一個現代科技基礎十分薄弱的國家,即便不具備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也并未拒絕、限制對外經濟交往,而是通過積極學習、跟蹤模仿、廣泛吸收等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引進技術進行改造。對外開放作為我國長久堅持的基本國策,是當代中國鮮明的時代標識。40余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而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又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我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不僅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也切實提高了綜合國力,使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統籌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要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開放合作水平躍升層次,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要秉持開放式、包容性的自主創新,在自主中謀求發展,在開放中堅持自主,在學習外國先進科技和有利于中國科技發展、民族進步的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和再創新,并結合我國資源情況和技術要求,全面規劃、分清緩急本末,合理有效地利用國外科技最新成果助力創造中國獨特的科技產品。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堅持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才能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做到自主可控,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以提高科技國際化水平,更好地向世界宣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以及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進而向世界呈現真實、全面、立體的現代化中國形象。

(五)深度融合:緊貼社會民生現實

為政之道,厚民為本。中國共產黨具備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全面系統的人民觀,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我國民生保障水平的歷史性跨越中,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黨的人民情懷、公仆情懷,其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在科技領域,為誰創新的問題是科技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關乎創新的動力來源,關乎創新的發展方向,關乎創新的出發點、落腳點??萍紴槊?、創新為民的科技價值觀,集中體現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向度,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訴求,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期待,也符合科技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堅持將發展科技事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緊密結合,認真著力解決關乎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不斷優化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環境、保障民生安全,通過加強與人民衣食住行相關的科技創新成果研發,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從現代化的追趕者到現代化的引領者,從現代化的模仿者到現代化的創造者,從現代化的被動者到現代化的主動者,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取向。中國共產黨將民生改善需求同我國發展階段結合起來,既全面普惠又兜住底線,既通盤謀劃又因地制宜,既政府主導又多方參與,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出了不懈努力。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緊貼社會民生現實,要在公眾健康、公共安全、生態環境改善、防災減災等重大民生需求方面下功夫??茖W技術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性力量。民生科技作為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學技術,不僅是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的產物,也是以科技服務大局、服務現代化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新時代新征程,唯有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才能更好地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落到實處,推進社會全面進步,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滿、舒適的生活,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進而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磅礴偉力。結語“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保?]46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脈相承,是實現強國復興的重要基礎、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掌握戰略主動的必由之路。從“兩彈一星”到北斗組網、“嫦娥”攬月,從“神舟”飛天到天舟“穿梭”、“蛟龍”入海,這些偉大成就凝結著科技工作者“眾心向黨、自立自強”的精神內核,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篇章。如果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支點”,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杠桿”,二者雖有各自的適用范疇或運行維度,卻也可以實現內在互構、有機統一,共同“撬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質言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駕護航”,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也離不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沖鋒陷陣”,只有實現二者的同頻共振,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報,2023-04-14(01).

[2]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N].人民日報,2023-03-06(01).

[3]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5.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10]《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N].人民日報,2023-08-16(01).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

[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13]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30(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偉大建黨精神及其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研究”(21&ZD024) ;共青團中央實踐育人工作課題“青年突擊隊精神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與弘揚路徑”(2023SJLX40)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郭清(1995—),女,山東東營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中共黨史黨建。

【責任編輯:何妮】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