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箏藝術中的社會美學及當代價值意蘊探賾

2024-04-17 12:38張宏
藝術評鑒 2024年1期
關鍵詞:當代價值

張宏

【摘 ? 要】古箏藝術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氣韻,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文聚焦古箏藝術的社會美學,從社會美學的定義與特征出發,梳理了古箏藝術內蘊的社會美學元素及其蘊含的美學精神,并從跨藝術融合價值、審美引領價值、文化傳承價值方面探究其當代價值。

【關鍵詞】古箏藝術 ?社會美學 ?藝術功能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J63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1-0081-06

作為我國傳統的藝術種類,古箏藝術依托其寬廣的音域與視聽屬性,不僅寄托著作曲者與演奏者的情感意圖,還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氣韻與人文內涵。當前,對古箏藝術的研究多從創作維度、演奏維度、鑒賞維度、審美維度、文化維度等方面展開,較少關注古箏藝術的社會美學維度。當然,基于審美維度與文化維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美學意義。例如,有的學者指出,古箏藝術蘊含濃厚的傳統文化與審美情趣,具有陶冶情操、傳承文化的價值。從文化傳承角度講,古箏藝術既需要延續經典,也需要緊追時代步伐。還有的學者指出,古箏藝術的多元文化屬性,如悲文化、喜文化、逸文化,分別代表著儒家、民俗、道家的文化內涵。因此,從審美與文化維度研究古箏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豐富其社會美學的內涵。本文聚焦古箏藝術中的社會美學維度,從社會美學的概念與特征出發,梳理了古箏藝術內蘊的社會美學元素及其蘊含的社會美學精神,并從跨藝術融合、審美傾向引領、文化傳承等方面探討其當代價值。

一、社會美學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社會美學的概念

現實美與藝術美是美的兩種形態。而社會美與自然美是組成現實美的兩個部分。其中,社會美的研究對象是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陶冶情操的社會事物,而自然美的研究對象則是自然風光與自然事物。因此,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是美的三種基本樣態。關于社會美的概念,最早由美學家蔡儀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并隨著學術界李澤厚、葉朗、鄒華等美學家的闡述逐漸強化。例如,蔡儀認為除自然事物外,社會事物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因此必須承認自然美之外的社會美??梢?,古箏藝術作為一種與人類精神生活、情感表達密切相關的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自然帶有社會美學的基本屬性。

(二)社會美學的特征

基于社會美學的“社會實踐”屬性,社會美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地域性、實踐性。其中,時代性是指社會美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表現形態。一方面,不同時代的生產力程度不同,所產生的生產關系與實踐活動自然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時代下公眾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生活風俗也各具特色,如古代與現代對“美”的不同界定。例如,唐代提倡“以胖為美”,如周昉在《簪花仕女圖》中描摹的圓潤仕女,集中體現了唐王朝上至宮廷下至社會的審美趨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眾的審美習慣與審美標準也發生變化,如“以瘦為美”、關注“身體質量指數”等是現代的審美標準。地域性是指基于地理位置與文化風俗的差異化而產生的審美傾向。例如,我國南北方因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歷史文化等原因有不同的審美標準。這體現在南北方在飲食文化、語言特色、戲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實踐性是指社會美存在于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與社會公眾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密不可分。從“美”的起源角度講,實踐性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下的“實踐說”標準,即實踐是產生美的根本源泉。例如,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節日,分別具有不同的實踐活動與文化內涵。

二、古箏藝術中的社會美學

從社會美學角度講,人物美與環境美構成了古箏藝術的社會美。人物美,又可細分為性格美、行為美、形象美;環境美,則包括現實的古箏演奏環境與作品自身的藝術環境。作為一門表演類藝術,古箏藝術中的旋律、調性、節奏、曲式、和聲、復調、肢體語言等元素需要借助舞臺表現與觀眾產生情感溝通以及情感共振。當然,這種溝通包括三個向度的藝術創作,即作曲家的一次創作與演奏者、觀眾的二次創作。無論如何,古箏作品中的情感意圖與人文內涵是三者溝通的關鍵。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一次創作還是二次創作,均與藝術家、鑒賞者的藝術修養有直接關系,均需要對社會美具有高度敏銳的感知力,這也是衡量藝術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古箏藝術中的人物性格美

性格美是人物美的核心,行為美則是性格美的具體呈現。在古箏藝術中,人物的性格美具有雙重意指,既有曲目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也有作為“二次創作者”的演奏者自身的性格美,兩者共同服務于古箏藝術的社會美學價值。曲目中的人物性格美,主要通過作曲家的“一次創作”呈現,其或是錚錚鐵骨的漢子形象,或是天真爛漫的浣女形象,或是傳承文化的代言人形象,旨在以性格美影響社會公眾的審美情趣。作為演奏者的性格美而言,在“二次創作”中能夠親身體驗曲目中傳達的人物性格,并在其影響下主動涵養自身的性格??梢?,經典的古箏作品能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演奏者的性格,尤其是助力演奏者與鑒賞者達成情感共振,進而引領社會美學的正確方向。例如,《臨安遺恨》中,通過激昂的旋律表達了岳飛在面臨困境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現了岳飛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下,演奏者會以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人格榜樣。這是曲目中的人物形象對演奏者性格的塑造價值。再如,彈奏古箏的要求是“放松”,身體上要做到雙肩放平、姿態端正、力沉指尖;心理上要做到淡定從容、情緒飽滿,然后才能演繹出古箏作品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與思想主旨。這是古箏曲目影響演奏者性格的另一個主要因素。顯然,這對于演奏者的“做人做事”有重要影響,如腳踏實地、大國工匠精神,等等。

(二)古箏藝術中的人物行為美

曲目中的人物性格美與行為美是一對有機統一體。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龍梅和玉榮雖是兩個年幼的孩子,但是在暴風雪中她們沒有選擇保全自己,而是拼命保護集體的財產不受損失。雖然受到了嚴重的凍傷,但她們并沒有放棄。她們為了集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責任感,這是其性格美的體現。這種性格美定然會引領人物做出高尚的行為,即行為美。當然,演奏者同樣能夠切身體會到曲目中人物的行為美,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演奏行為。這種行為具有正向的價值觀引導意義,即引領社會大眾學習曲目中的人物性格與行為,從而體現古箏藝術蘊含的社會美學價值。例如,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公眾要增強文化自信,而通過曲目中的人物行為美與演奏者的演奏行為美,公眾能夠自覺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識,進而體現古箏藝術的社會美學價值。以傳播中華傳統民樂文化為例,部分古箏演奏者受作品中人物行為美的影響,往往會身穿旗袍或漢服在國外街頭彈奏《牧羊曲》《龍的傳人》《卷珠簾》《水調歌頭》《我和我的祖國》等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樂曲,不僅掀起了國外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追逐熱潮,也向全世界宣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底蘊。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組建的公益民樂團,用音樂緩解患者的焦慮,增強患者自信,而這正是古箏藝術中的人物行為美賦予社會的正面價值。

(三)古箏藝術中的人物形象美

形象美是演奏者與鑒賞者達成情感共鳴的直觀性因素,如坐姿、儀態、服飾。在坐姿方面,演奏者要坐于琴凳前二分之一,放平肩膀,腰背坐直且不能過分挺胸,雙腿自然分開,微微低頭,手臂放松。在儀態方面,演奏者需通過指尖、小臂、大臂、肩膀、呼吸等動作表達作品情感,要體現形式美與內容美、視覺美與聽覺美的結合。當然,面對不同情感主題的作品,演奏者需根據作品靈活變換儀態,如手臂抬起的幅度、身體前傾與后移的角度、呼吸的力度,等等。例如,演奏《井岡山上太陽紅》時,節奏要緊密,旋律要歡快,要以采茶姑娘載歌載舞的形態風貌來歌頌祖國山河的秀麗與毛主席的偉大。對此,演奏者要強化手臂力度,挺直腰背,傳達作品激昂自信的情緒與愛國主義情懷。再如,演奏《漁舟唱晚》時,為了傳達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唯美意境,演奏者需要放松身心、放慢彈速,再配合優美的肢體語言。在服飾方面,既要體現演奏者的藝術風格,也要為樂曲配置合適的服飾。其中,旗袍、漢服、晚禮服等都可以作為古箏演奏的服飾。例如,旗袍既能彰顯傳統文化元素,也能映襯古箏藝術的傳統美。以《出水蓮》為例,這首曲子以其悠揚的旋律和清新的風格深受人們喜愛。為了更好地體現這首曲子的特點,演奏者可以穿著中式服裝來演奏,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古箏的典雅氣質。而《行者》這首曲目則展現了千年古絲綢之路以及追尋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綠洲古國——龜茲的歷程,因此,演奏者在選擇服裝時可以考慮一些具有光澤感的面料,如絲綢、麻紗等。為了體現曲目的歷史感和神秘感,演奏者可以選擇深色調為主的服裝,如深紅、深藍、墨綠等,以增強舞臺形象。同時,可以適當添加飾品,如頭飾、腰飾等,以增加整體的華麗感。從這個角度講,人物的形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眾審美的風向標。

(四)古箏藝術中的物理環境美

在物理演奏環境方面,中小劇院、茶社、旅游景點等均適合演奏古箏藝術。作為演奏者,要主動適應并融入不同的物理演奏環境,并根據環境的特點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視聽體驗。例如,在茶社中演奏古箏,需身著古裝,并選擇《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溫情婉轉的曲目,與周圍環境、觀眾共同營造一幅兼具爐香、茗茶、古箏、花香等為一體的唯美意境。除此之外,景區也是演奏古箏的絕佳場所。通過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融通,古箏的音色能夠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既有助于增強游客的視聽旅游體驗,也能提高景區的品牌影響力。例如,在國慶長假期間,選擇在“非遺”文化景區演奏《我和我的祖國》,既能凈化游客的心靈,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也能為景區增添“高附加值”。

(五)古箏藝術中的藝術環境美

所謂藝術環境美,即古箏藝術中蘊含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評價一首箏曲是否成功的關鍵。例如,在《袁莎——我的前世今生·箏與詩的千年輪回》中,演奏、朗誦、戲曲、舞美、燈光、背景和服飾等元素被巧妙地利用,為觀眾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氛圍和審美體驗。因此,古箏作品中的藝術環境美才能陶冶演奏者與鑒賞者的情操,進而提高其“二次創作”的意愿。其中,演奏者以演奏體現古箏作品的意境美,而鑒賞者則以審美想象體會作品的意境美。但無論如何,這是古箏作品涵養社會公眾審美情趣的美學價值所在。

三、古箏藝術中的社會美學精神

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是社會美學的基本內容,契合了古箏藝術中人物的性格美與行為美等元素;“生命靈動性”是古箏藝術的本質體現,符合了古箏藝術在凈化觀眾心靈上的社會美學價值;“虛實相生”是古箏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體現了古箏藝術在提升公眾精神境界上的社會美學價值。

(一)古箏藝術中的“中庸之道”

中和是儒家的美學主張,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強調音樂的和諧美。古箏藝術要求中正平和,體現含蓄雋永的藝術特點。其中,“中”要求演奏者把握好情感起伏的“度”;“和”則強調對立中的統一,強調古箏表現元素的和諧?!稘O舟唱晚》屬于一首體現中和之美的作品,演奏者可以與鑒賞主體共同在空靈的樂聲中凈化心靈。此外,演奏家的左右手需要遵循中和美,即左右手要保持動態平衡,在一簡一繁、一快一慢中實現和諧;演奏者的肢體表達也要貼合樂曲情感,以自然的肢體語言塑造形象并傳達情感,切忌嘩眾取寵。這就要求演奏者的“二次創作”要深入揣摩作曲者在“一次創作”中賦予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情感表達,通過正確傳達樂曲情感給予觀眾一種中和美。

(二)古箏藝術中的生命靈動性

古箏藝術也是一門充滿生命靈動性的藝術。這種生命靈動主要體現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上。例如,演奏者的左手需要嫻熟駕馭吟、揉、按、顫等技巧,以抓住古箏藝術的“靈魂”。在運用“顫音”時,演奏者通過上下顫動琴弦,賦予音色以幽靜的“韻”,從而增強了聽眾的情感體驗。同時,演奏者的右手需要彈奏出流暢的“聲”,以達到韻味與聲音的動態平衡,最終實現演奏者與鑒賞者之間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古箏藝術的生命靈動性是通過靈巧的演奏技藝來激發鑒賞者的情感體驗的。

(三)古箏藝術中的“虛實相生”

“大音希聲”是音樂藝術境界的最高闡述,這與古詩詞中的“意境”以及戲曲藝術的程式化動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古箏藝術不僅是一門視聽藝術,更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虛實相生的藝術,這也是宗白華所言的“化實為虛”的藝術境界。在作曲家眼中,由于生活經歷、創作風格不同,在意象選擇、素材擷取、創作意圖、意境呈現上自然不同;在演奏者眼中,“實”的是耳朵聽見的樂音,“虛”的則是樂音背后的情感意蘊與思想主題;在鑒賞者眼中,只有積極參與作品的二次創作,尤其是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才能達到“神游”的藝術鑒賞效果。例如,通過“神游”古箏樂音背后的深層意蘊,觀眾可以感受獨特的地域文化與人文風俗,進而體味其中反映的生活狀態。

四、古箏藝術社會美學的當代價值探究

從古箏藝術的歷史存在形態來看,從宮廷宴樂到文人雅集再到民間娛樂活動,都有古箏藝術的參與,這已然成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風景。在現代信息技術助推下,快餐文化、工業化產品等正蠶食著公眾的精神生活。因此,從社會美學理論角度梳理古箏藝術的當代價值顯得順理成章。對此,下文擬從跨藝術融合價值、審美引領價值、文化傳承價值等方面審視古箏藝術在當代的價值意蘊。

(一)古箏藝術的跨藝術融合價值

第一,作為樂器的古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創新型社會的時代要求下,古箏藝術同樣面臨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問題。其中,古箏與其他樂器的融通正是創新發展古箏藝術的積極嘗試。例如,在《大漠行》作品中可嵌入手鼓,借助手鼓的磅礴之勢營造跌宕起伏的旋律,既能賦予樂曲以異域風情,也能為觀眾營造真實的絲綢場景,進而實現兩種藝術風格的融通??梢?,古箏藝術可憑借自身的“彈性”與其他樂器進行跨界融通,而融通的背后則是對觀眾審美能力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則是體現古箏社會美學價值的基礎與前提。

第二,古箏藝術可與其他藝術門類共存,并拓展藝術作品的表現空間,如與詩歌、繪畫、戲曲、舞蹈等藝術門類有機融通。2021年4月,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劇場首演的音畫音樂會《情愛江南》,不僅融合了古箏、大提琴、小提琴、竹笛、琵琶等多種樂器,而且將音樂藝術、詩詞藝術、現代銀幕技術融為一體,以“音樂+文字+畫面”的形式向觀眾講述了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及其背后的時代風貌。在這種綜合性的藝術體驗中,觀眾仿佛置身于漢唐勝景,直面體驗宮廷樂舞的魅力??梢?,在當代藝術景觀中,古箏藝術正不斷嘗試新的呈現形態,目的就是將箏樂的社會美學價值遷移至當代社會生活中,進而為觀眾呈現古典與現代疊合的審美體驗。

(二)古箏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

第一,美育不僅是大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大眾審美習慣的有效載體,有助于提高公眾體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基于審美引領的社會美學價值,集中體現了古箏藝術的本質。例如,學習古箏演奏技巧之余,演奏者還要能夠獨立鑒賞古箏樂曲,尤其是理解作曲者的創作意圖,品味作品中的意象、意境、藝術形象等。例如,協奏曲《西楚霸王》便融合了古箏與鋼琴兩種樂器,兼具古箏的凄涼與鋼琴的悲壯,勾勒出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形象。其中,除了遙指與點指等演奏技巧外,演奏者還要了解楚漢之爭的時代背景以及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一方面,為體驗古箏作品的美學意義,公眾會主動了解、閱讀、積累箏曲中所表現的歷史人文故事與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在感受歷史人文故事的基礎上,公眾更容易進入箏曲中人物的生活環境,并在與作品人物的“對話”中強化審美感知力??梢?,這種融合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體現了“民族音樂現代化”的藝術創新趨向,有助于古箏藝術的現代化發展。

第二,古箏藝術的審美教育元素能夠成就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如人物形象、意境美等,這是其社會美學價值的重要體現。例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小提琴與銅管樂情有獨鐘;愛因斯坦對小提琴與鋼琴同樣信手拈來。因此,練習樂器的過程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磨煉良好品行的過程。古箏演奏者通過學習古箏,既能拓展藝術表達形式,也能在精神洗禮中明晰人生價值。正因如此,部分中小學也嘗試引入古箏藝術教學;部分高校也嘗試設置古箏藝術選修課程。部分學校組建了民樂團,并安排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古箏、琵琶、橫笛、簫、二胡等樂器。這種藝術實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而且能在不斷反思中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梢?,古箏對于學習者的價值是終身的。這也正是古箏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對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助力作用。

(三)古箏藝術的文化傳承價值

古箏藝術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在強調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視域下,每一門藝術都要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育人價值。古箏同樣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社會責任,如不同的箏派往往通過運用按音技巧來傳達鮮明的地域文化。同時,隨著箏樂的抒情旋律與對稱結構的展開,無論是作曲者、演奏者還是鑒賞者,都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風俗文化與人文內涵。

首先,古箏傳承文化的顯性與隱性之別。在顯性方面,往往是一部古箏樂曲講述一段歷史風情或一個文化故事。例如,在演奏箏曲《陸游與唐婉》時,為表現南宋文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婉的愛情故事,演奏者需運用古箏的多種演奏技巧,如搖指、輪指等,營造出一種凄美、感人的氛圍,讓聽眾感受到陸游和唐婉內心的痛苦和離別之痛。在隱性方面,古箏藝術側重表達樂曲傳達的人文內涵與文化主題,如《漁舟唱晚》中所展現的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其中,箏曲中持續增強的快板部分賦予鑒賞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如漁民的悠然自得、歡呼雀躍以及背后蘊含的盛世圖景,而這正是作曲者所要傳達的意圖。因此,傾聽《漁舟唱晚》,有助于觀眾跟隨音樂思緒一睹美好的畫面,而這正是古箏藝術文化傳承的隱性價值。

其次,古箏藝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古箏的不同箏派與存在形態所展現的,古箏藝術不僅僅局限于樂理知識與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繪畫、戲曲、舞蹈、詩歌,以及地域風情、文化風俗、人文地理等,都可以通過古箏藝術進行傳承并進行跨文化交流。例如,箏曲《銀河碧波》就講述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故事,即牛郎織女在七夕之夜于鵲橋相會的場景。對于西方觀眾而言,需要先為其講述七夕節的由來及其背后感人的愛情故事,然后通過演奏者運用搖指、刮奏等技巧引領其置身于音樂意境中,從而增強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感知力和探究興趣。這也是古箏藝術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有效嘗試。

最后,除了這種藝術實踐外,還可以通過綜藝類節目拓展古箏藝術的影響力,如綜藝節目《國樂大典》就為民族器樂選手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專業化平臺,有助于全面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更重要的是,這種以往只在音樂廳或大劇院呈現的藝術作品,借助綜藝類節目實現了雅俗共賞,這無疑激發了觀眾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無論如何,這是古箏藝術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有益嘗試。

五、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與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古箏藝術同樣面臨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問題。從社會美學視角探究古箏藝術當代價值,既是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古箏藝術創新性發展的有利契機。文章梳理了古箏藝術中的社會美,并從跨界組合、審美教育、文化傳承等角度探討了其當代價值,彰顯了古箏藝術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璐.古箏藝術中“氣韻”體現出的審美意識[J].參花(下),2020(10):140-141.

[2]朱嘉文.芻議古箏藝術中的美感[J].北方音樂,2020(16):60-61.

[3]周梅嫻.淺談古箏藝術中的音樂表現力——評《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J].中國油脂,2023(05):169.

[4]郭澤華.漫談在古箏藝術中的音樂表現力[J].戲劇之家,2023(05):94-96.

[5]陳夏雯.古箏藝術中的美感追求[J].智庫時代,2019(10):237-238.

[6]劉夢恬.淺談古箏藝術中的審美表現[J].黃河之聲,2020(17):120-121.

[7]胡菁.古箏藝術中的詩詞底蘊探析[J].決策探索(下),2019(05):84-85.

猜你喜歡
當代價值
河南民俗體育“獅子爬天橋”的當代價值初探
讓長征精神照亮“新長征”征程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反杜林論》中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意義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