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丁玲早期的小說創作

2024-04-17 08:05吳長禹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小說創作丁玲人物形象

摘要:目的:丁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女性作家,人們往往對她踏入革命道路以后的作品比較熟悉,如《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具有革命話語的作品。而丁玲早期的創作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與后期的風格迥異,她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探尋,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方法:文章從丁玲早期的個人經歷出發,結合她1929年至1930年創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早期創作風格,探討丁玲早期的小說創作。結果:受20世紀初尋求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思想運動的影響,丁玲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她筆下的人物對愛欲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以及面臨的生活困境,既有自己的影子,又有時代的影子。結論: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女性地位與話語權,還有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女性力量,成為關注的熱點。帶著現代人的精神困境,解讀丁玲早期作品中極富生命力的女性形象,會有更多的收獲。同時,根據丁玲思想的轉變,也能看出政治信仰對作家文學創作的影響不可忽視。

關鍵詞:丁玲;早期作品;小說創作;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3

1 丁玲早期經歷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臨澄的蔣姓沒落望族之家,4歲喪父后,家境急劇衰敗,她的母親帶著她投奔舅父。1911年春,丁玲母親入常德女子師范學校學習,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

丁玲的啟蒙思想和女性意識受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拒絕包辦婚姻后,18歲的她于1922年與好友王劍虹同赴上海,考入平民女子學校就讀。到上海后,她將自己原先的名字改作“丁玲”。當時提倡不必糾結子女的姓從父還是從母,直接取消各自的姓氏。丁玲的丈夫陳明回憶道:“為什么要廢姓呢?表示反封建,我不要姓……”1923年夏,丁玲經瞿秋白介紹進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在這期間,她曾參加爭取婦女財產權的大規模示威游行和女性解放運動。從少年到青年,她接觸到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季達、瞿秋白等人,甚至與其中一些人交往甚密——瞿秋白把丁玲當成“唯一可以談談心曲”的“小友”。

丁玲曾回憶道:“我固執地要在自由的天地中飛翔,從生活實踐中尋找自己的道路。自然,一個時期內,我并沒有很好地如意地探索到一條真正的出路。我只是南方、北方,到處碰壁又碰壁。我悲苦,我掙扎,我奮斗?!倍×岷彤敃r的大多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樣,渴望新的生活,但以群眾運動作為追求解放的道路并不在他們考慮范圍之內。因此在那段時間,她一個人走上了孤獨又彷徨的奮斗之路。1924年,丁玲在北京與胡也頻相識相愛,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結合了。此后丁玲與胡也頻在北京生活了3年之久,在此期間兩人出于經濟原因,未像其他進步的學者和有識之士一樣南下參加革命。正是這段與外界隔離的日子,使她有了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撫慰蟄居的苦悶。丁玲在中學時代對文學沒有什么興趣,只希望學些能做實事的學問??梢哉f,丁玲的創作生涯并非刻意開啟,也許正因如此,當她的學識和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當文學開始呼喚她,當她對生命開始思考時,這些前期長久且無意識的準備,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讓她的吶喊極富力量和生命力,以至于轟動了當時的文壇[1]。

丁玲后來回憶自己早期的創作生活:“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講話,或者只像一個熱情詩人的愛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苦痛極了!除了小說我找不到一個朋友,于是我寫小說了,我的小說就不得不充滿了對社會的鄙視和個人孤獨的靈魂的倔強掙扎?!币虼嗽谒奶幣鳌秹翮妗防?,女主人公的困境多少也是丁玲的困境。

2 丁玲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931年丁玲才真正加入群眾活動,成為一名左翼作家,她的視角也從個人轉向了大眾。因此本文所述的丁玲早期創作,大概在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聯之前。在這一時期,她創作了《在黑暗中》《自殺日記》等短篇小說集。丁玲甫一登上中國文壇,就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答卷,“好似在這死寂的文壇上拋下一顆炸彈一樣,大家都不免為她的天才所震驚了”。丁玲早期作品中呈現出的自我意識,是新時期女性崛起的標志,也奠定了她在現代文壇不可忽視的地位。

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有共同的特點,她們與傳統封建家庭抗爭,是五四浪潮過后叛逆苦悶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的典型。這些青年女性的情感、個性往往是壓抑的,她們不滿現狀而情緒爆發,繼而追求理想的生活自由,短暫地滿足后又徹底地失望,最終墮落毀滅。

丁玲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感召,自覺地追求自由解放,“我那個時候為什么寫小說,我以為是因為寂寞,對社會不滿,自己生活無出路,有許多話要說出來,卻找不到人聽,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機會,于是便提起筆,要代替自己給社會這一個分析?!笨梢哉f,《莎菲女士的日記》就是在這種困境里,在這種苦悶的精神狀態下誕生的[2]。

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發表于1928年,在當年2月的《小說月報》上刊載。莎菲身上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她拼命又固執地追求靈肉和諧的愛情,“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同時,莎菲是一個自我意識非常強的女性,別人如何評價她,她都置若罔聞、毫不在意,甚至不屑一顧。她對人生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向往,她想努力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墒?,她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自輕自賤,全不顧自己的肺病,“倒不如死了干凈”。她瞧不起凌吉士,也清楚這個男人不過是個空有其表、衣冠楚楚的紈绔子弟,卻仍然乞憐他的“擁抱”和“熱吻”。莎菲在黑夜里想通了凌吉士的志趣,是可供揮霍的金錢,有幾個年輕漂亮能應酬的太太,在妓院里享受肉欲,或者參加些政府官員的交際,繼承父親的財產,這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就,為莎菲所不齒,她厭惡他卑劣的靈魂,對他卻仍有狂熱的欲念。同時,她依戀著人生,卻又悲觀于宿命,“我能說出我真正的需要是些什么呢”。莎菲無疑是熱愛生命的,她迫切地追求著“生的一切”,迫切地尋找人生的快樂,想要去“占有許多不可能的東西”,但她又自哀自憐,得過且過,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心灰意冷,她放任自己過得無拘無束,卻并不痛快。

莎菲這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五四思潮后,那些追求解放、沖破束縛、尋求獨立自由的知識青年,在愛情和生活中陷入痛苦落寞的困境而無法自拔的狀況。脫離社會一味地反叛反而讓自己陷入病態的窠臼中,這是當時部分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

相比于莎菲這樣的小資產階級,阿毛只是個普通農婦,她幼年失去母親,在閉塞的環境下孤獨地長大,雖然不明白嫁人的意義,但仍然沉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此后,她去了熱鬧非凡的杭州旅游,如果沒有見識過城市的繁華,她也許就在封閉的農村無知快樂地活著直到死去,可因為對這美境的渴望之深,阿毛也生出了許多欲望來。肉體的需求還是次要的,阿毛真正需要的是“超乎物質的愛”,可粗鄙貧窮的丈夫不理解妻子,對她只有出自性本能的肉欲。阿毛固執地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自我意識復蘇的同時,她也迎來了悲劇結局,膨脹的欲望無法滿足,痛苦的現實將她摧毀,無趣的生活讓阿毛覺得還不如早死了好。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的阿毛,對這個社會作出了最決絕的反叛,盡管她只是個農婦,在結束自己的生命時,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無論是城市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莎菲,還是農村勞動婦女阿毛,她們都是殊途同歸的——都在苦悶與彷徨中苦苦煎熬,尋求光明的出路卻無路可走。而通過社會變革來追求幸福這條奮斗之路,對當時還是小資產階級且憂傷于自己困境的丁玲來說是遙遠的,她的人生經歷和世界觀局限了她的思想和創作[3]。

3 丁玲早期作品的創作風格

丁玲早期的小說結構松散,多以人物為中心,注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她善于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人物曲折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人物內心的變化歷程構成了小說的線索。在丁玲早期的作品中,虛無主義傾向尤為突出,這體現在人物的心理活動、個人與環境的矛盾上。馮雪峰評價丁玲的《在黑暗中》時,認為她的小說充滿個人主義,這種創作傾向在她的早期作品中都有跡可循。

五四時期,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廢婚”為手段顛覆傳統的道德倫理體系,男女可以選擇自由結合,不必有強制的婚姻關系,以期消解固有社會結構,達到真正絕對的平等自由,但這種方法在任何一種社會環境下都不能長久有效地實施。不過對婚姻關系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倡導了性的解放,“今欲人群進,愛情普,必自廢婚姻始,必自男女雜交始”。如果要實現絕對的男女平等,首先應將女子從婚姻中解放出來,實現性關系的自由。五四思想對女性的解放表現為對性的開放,這種顛覆傳統的婚姻道德觀,對性和愛大膽直白的追求,在丁玲早期小說中的女性人物身上均有體現。

新文化運動提出了人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獨立的思想,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女作家,這些新女性要如何書寫反抗舊社會的新浪潮?“愛”作為中國傳統社會隱秘又羞于表達的情感,成了她們筆下的主題,但作家們在作品中控制了情緒的表達,描寫感情的筆觸并不大膽。而受到五四運動影響的丁玲,不僅反抗父權和漠視婚姻道德,還要破毀一切,反抗現存的一切制度規范,強調個人至上,解放自我。丁玲早期小說中女性表現出的那種孤傲乖張、離經叛道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對社會全然否定和批判的映射[4]。丁玲之所以能在眾多五四女作家中脫穎而出,被賦予“個性作家”的桂冠,與其作品中大膽直率的性愛觀密不可分。

《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對凌吉士的迷戀是單純的,她愛的不過是他“頎長的身軀,嫩玫瑰般的臉龐,柔軟的嘴唇,惹人的眼角”?!拔野阉裁醇毿√幎紝徱暠榱?,我覺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笨梢哉f凌吉士在莎菲的審美中被物化了,他在莎菲眼中是一個可欣賞亦可褻玩的“物品”,這種強勢的“審視”帶著咄咄逼人的態度,體現了作者對男權的不屑和蔑視。

如果說莎菲、阿毛她們所追求的還是女性自我的解放,那么又如何解釋《自殺日記》中伊薩種種關于“死”的念頭?《自殺日記》同樣是日記體短篇小說,從日記里的文字來看,伊薩是一個真正的新女性,她的身體沒有什么疾病,在經濟上也能實現獨立,有人愛她,她也有愛人??墒且了_的情緒比莎菲更極端,她想不到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值得依戀的事,日日在尋找沒有痛苦就死去的辦法,死亡的念頭整日游蕩在她的腦海中,她既沒有充足的理由死去,也沒有充足的理由活著。伊薩作為一位獨立生活的女作家,相比于莎菲、阿毛來說,她的人性得到了相當充分的解放,在現實生活中也獲得了個體的自由,正是她的自由讓她進入了一種無意義的狀態,只能面對人生的虛無反反復復陷入絕望,最終還是覺得自己的去處是死。這也證明,伊薩的生活一次又一次陷入個人主義無法解決的矛盾中。

丁玲早期作品中這些反抗壓迫、尋求自由的女性,最終都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她早期的創作也逐漸顯現出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完全個人化甚至脫離社會。過度沉溺在自己幻想的烏托邦世界里,帶來的虛無感只能將自己毀滅,這是丁玲思想開始轉變的原因,她意識到這種消沉的狀態在消耗她的熱情,拖拽她的生命,自己需要找到新的出路[5]。馮雪峰在給丁玲的信中寫道:“莎菲太消沉了,太虛無了,作為文學的傾向是不好的?!倍诙×崴枷胱兓?,寫出大眾視角的《水》后,他說這是丁玲“對于自己的一切壞傾向壞習氣的斗爭,對于自己的脫胎換骨的努力”。丁玲從個人主義的困境中走出來并投向革命道路,她的作品也隨著她信仰的轉變而變化?!俄f護》是丁玲話語轉變的標志,韋護在革命與愛情之間選擇了前者,“好,我現在一切都聽憑你。我們好好做點事業出來吧……”這是丁玲對光明之路的展望,也表明了丁玲創作的轉變,信仰最終戰勝了愛情。

4 結語

到今天,距離夢珂和莎菲的誕生已經過去了快一個世紀,莎菲面臨的困境,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依然能引發許多思考。奮發上進的激情和焦慮苦悶的情緒,這是大多數青年人面臨的矛盾。丁玲作為現代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飛蛾撲火,非死不止”,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從其作品中窺見她強大的氣魄和爭取獨立的女性力量。

參考文獻:

[1] 袁良駿.丁玲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55.

[2] 丁玲.丁玲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89.

[3] 馬殿超.論丁玲小說創作的女性觀[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0(2):84-87.

[4] 莊鐘慶.丁玲創作個性的演變[M].曼谷:留中大學出版社,2009:55.

[5] 丁玲.丁玲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18.

作者簡介:吳長禹(1998—),女,貴州畢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小說創作丁玲人物形象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論近年來中國網絡劇人物形象創新
辛棄疾田園詞中的人物形象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夢一場
巧用側面描寫,豐富人物形象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例談家庭成長經歷對張家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精神分析視域下的王安憶小說創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