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與懸壺

2024-04-18 07:42溫亞軍
湖南文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孟河桐廬白居易

溫亞軍

二分無賴是揚州

冬日的晨曦中,南方的山村被薄霧籠罩,仿佛一幅清淡的水墨畫。陽光將雪白的霜花點綴在青瓦白墻之上,使這幅畫卷更加清晰,也更加迷人。

在桐廬分水鎮東溪,一個村口石墻上刻有“進士之鄉”的地方,尋訪唐代詩人徐凝的故鄉。冬日的鄉間,由于氣溫突然下滑,顯得很冷清,只有徐凝的雕像矗立在村前的廣場中心。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唐代還有徐凝這位詩人,不是他不出名,而是在詩歌最為繁榮的唐代,眾多詩人的光芒太盛,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哪個不是名滿天下,光彩奪目,流芳千古,有那么多光芒籠罩著,不知道詩人徐凝不足為奇。

其實,徐凝在唐玄宗時代,就有一定的名氣了,尤其是他寫下的七言《憶揚州》,是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

蕭娘臉薄難勝淚,

桃葉眉頭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

當年的揚州是南北通商要地,經濟非常發達,這源于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耙赂?,先修路?!笨磥砟膫€朝代都明白通途的重要性。對于當時的揚州來說,河運比陸路更為重要,所以當這條大運河開通以后,揚州就更加繁榮富庶了。到了唐代,揚州已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城市,成為全國的經貿中心。

《憶揚州》這首詩奠定了徐凝在唐代諸多詩人中的地位,所以,徐凝深得大詩人白居易的賞識。在唐代詩界,白居易的詩歌成就堪與李白、杜甫比肩,他從神童到青年才俊,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被授校書郎之職,三十四歲在縣尉任上,寫出了唐代敘述詩的巔峰之作《長恨歌》,三十五歲便成為翰林大學士,專門為皇帝草擬詔書,成為名副其實的“內相”了。這樣一個位高權重,而且在詩詞領域獨領風騷的大人物,一般人是瞧不上眼的。當然,徐凝不是一般的普通詩人。

徐凝第一次遇見白居易的地方,在開元寺,他們是在觀賞牡丹時偶然相識的。當時,看到牡丹盛開的美麗景象,原本一人獨行的徐凝激情噴涌,控制不住自己澎湃的情緒,現場作了首《題開元寺牡丹》的七言絕句:

此花南地知難種,

慚愧僧閑用意栽。

海燕解憐頻睥睨,

胡蜂未識更徘徊。

虛生芍藥徒勞妒,

羞殺玫瑰不敢開。

唯有數苞紅萼在,

含芳只待舍人來。

徐凝吟誦此詩,自樂其中時,白居易恰好路過,被這美妙的詩句所吸引,于是兩人一搭訕,發現竟然是同道中人,自然惺惺相惜了。兩人的偶遇,可謂相見恨晚,正聊得起勁,又有一個頗有名氣的詩人張祜過來,在白大詩人的邀約下,張先生與徐先生來了一場“詩歌較量”,兩人均以牡丹作詩,徐凝以他剛作的詩對張祜新作的詩,張先生直接認輸。經過一番比較,白居易也認為徐凝的詩更勝一籌。白居易也越來越欣賞徐凝的才華,此后,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切磋詩藝。

徐凝固然是個才子,可他性格倔強,也有幾分書呆子氣,后來他去京城圖謀發展,殊不知在京城那個大政治圈里,僅憑才華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在哪里,這個世界除過柴米油鹽,更需要人情世故,至于才華那得往后排了。徐凝有著文人的清高和孤傲,不善于經營自己的前程,不愿奔走于權貴之間,謀求仕途上的發達,他用孤傲與清高在那個理想世界與現實之間,筑就了一道看似堅實卻極其脆弱的薄墻,將自己與社會隔離,這就注定了他在京城只能成為失敗者。

據一些資料記載,徐凝曾做過金部侍郎,查閱其他史料,金部是唐代時期戶部下設掌庫藏錢帛金寶的部門,可能類似于當今銀行金庫之類,再無詳細資料證明徐凝的具體官職到底是多大。

這期間,徐凝的知音白居易也經歷了仕途上的波瀾起伏,元和八年(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親去世,他辭官回鄉守孝,三年期滿回歸朝廷,被改授為太子左贊善大夫,也就是陪太子讀書。這個看似討巧的職位,在那時卻險象環生,當朝宰相武元衡獨攬朝政大權,勢力稱霸一方,招致很多官員的嫉恨,有次在上朝途中突遭暗殺,雖然未遂,卻震驚朝野,武元衡借此大動干戈,排除異己。年輕氣盛的白居易忍不住上書諫言,卷入巨大的政治旋渦之中,武元衡給白居易安了個“越職言事”的罪名,貶至江州做了司馬。這不光是個閑職,而且是個受氣包,那段時間是白居易人生最為悲苦的低谷,根本無暇顧及其他。

在那個年代,朝廷里沒有高官幫襯,徐凝肯定受夠了別人的欺侮打壓,實在熬不下去了,一怒之下,他炒了金部的魷魚,辭職回歸故里,過起了隱居山林的生活。

鄉村田園,應該是徐凝日思夜想的地方,一直令他向往。哪怕是濕冷的冬天,他依然想要回到故里,那個叫柏山的小村莊,依山傍水,風景疏朗秀麗。收割后的田野,路旁有一些落葉或常綠的香樟樹,鄰家院子的竹林里,跳躍著不怕冷的鳥雀,四處透著安詳的氣息。他不再像從前那樣忙碌,因而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吟詩作賦。停下來,享受著簡單卻又富有煙火氣息的生活,這是徐凝后半生中,難得的清閑時光。

南方冬天的村莊,安放著靜謐的時光,平淡的生涯,卻是安頓靈魂的地方。冬日短暫,庭院前浮現一鉤新月,不覺又是一個朦朧的黃昏。積雪覆蓋的山前,溪流緩緩,竹籬笆掩映著茅屋小院,淡淡的煙霧,籠罩著無處不在的枯草,這偏遠的山村,卻展現出如詩如畫的妙境,很是動人吶。

南歸田園之前,徐凝作《自鄂渚至河南將歸江外留辭侍郎》辭別白居易:

一生所遇惟元白,

天下無人重布衣。

欲別朱門淚先盡,

白頭游子白身歸。

徐凝用詩歌抨擊當時朝廷只重名門出處,不重真才實學的殘酷現實。自身難保的白居易看了這首詩,當作何想?

世事復雜難料,白居易也只能望洋興嘆吧,但他還是愛惜徐凝的才華,后來在開成二年(837年),李睦州陪白居易專門來桐廬看望過徐凝?!度圃姟防锸沼邪拙右椎倪@首《憑李睦州訪徐凝山人》:

郡守輕詩客,

鄉人薄釣翁。

解憐徐處士,

唯有李郎中。

這首詩足以證明白居易對徐凝的重視程度,只是資料中沒有對他們的見面留下其他記載,也不知道是什么時令,想必會是春秋兩季,富春江兩岸花團錦簇、魚米豐盛之時,在美麗富饒的柏山,兩位詩人再次相見,除過

“瀟灑桐廬縣,寒江繚一灣。朱樓隔綠柳,白塔映青山。稚子挑窗出,舟人買菜還。峰頭好亭子,不得一躋攀?!蹦纤未笤娙藯钊f里乘船途經桐君山,可能是身不由己,沒能登山朝拜桐君,他的目光穿透斜逸在風中的楊柳,落在桐君山的白塔之上,激動的心情在瞬間得以擴張,唯有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思緒轉換為詩句,才能表達出他對藥祖老人的敬仰之情。

通往桐君山的臺階由石板鋪成,處處可見歲月的留痕。這兒的石板路似乎賦予了江南的靈氣,無須多言,踩上去心里很踏實,以為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然怎么會感覺到熟悉的氣息?難怪,桐廬的當地人說,遠離家鄉的桐廬人,經常思念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桐君山。山上有位濟世懸壺的老人,他在桐君山巔佇立千年,凝望著山下的桐廬城,他希望世人健康、體魄強健,而且每個黎明都能帶來平安的曙光,每個夜晚都能鋪滿安寧的星辰。

中醫藥的世界,如同一個豐富的調色板,每一個顏色,每一種氣味,都充滿了生命的魅力。山清水秀的桐廬孕育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也傳承了距今四百余年歷史的中醫最大流派——孟河醫派。

孟河醫派源于一個叫孟河的地方,具有悠久歷史,充滿人文氣息的江南小鎮。在中國醫學史上,十九世紀中葉孟河醫家崛起,從晚清以來,直至民國初期,延綿了一個多世紀。孟河醫道興盛,醫家輩出,正如傳承人丁甘仁先生在《診余集》序中所言:吾吳醫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流派自成一體于明代末年,是中醫界的一大著名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大家。

費家最具代表性的醫學專家是費伯雄、費繩甫祖孫兩人。費伯雄以歸醇糾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醫派的奠基人;費繩甫以善治危、大、奇、急癥而聞名于上海。

馬家原以瘍科名者數世,至馬培之呼聲最高,影響最大,1880年曾進京為慈禧太后醫過病,因而名聲大振,宮廷里傳出“外來醫者以馬文植最著”的聲譽,文植即馬培之的字。此后,馬培之被稱為“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的中醫大師。

巢家盛名于巢崇山、巢渭芳。巢崇山在上海行醫五十余年,他擅長內外兩科,刀圭之術尤為獨特。巢渭芳系馬培之的學生,精內科,尤長于時病,一生留居孟河,業務興旺,名重鄉里。

丁家醫學造詣最高的當數丁甘仁,他早年學醫于圩塘馬仲清,后又拜馬培之為師,并與費伯雄門人、族兄丁松溪切磋醫術,復從巢崇山學習外科。最初在無錫、蘇州行醫,后在上海仁濟善堂坐診,其間聆教于傷寒大家汪蓮石先生,兼蓄孟河醫派、溫病學派、傷寒學派諸家之長,最后自成一家。

丁甘仁先生勤學深研,造詣頗深,通曉內外科、婦科、兒科,有著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對外感熱病治療,宗《傷寒論》而不拘于傷寒方,宗溫病學不拘于四時溫病,其外感熱病能融會傷寒、溫病學術之長,用藥輕靈,以輕去實,治療內科疑難雜癥則匯集群言,加以選擇。對外科病診治,則著眼于整體,處方用藥,往往能內外、表里并重。善于運用解毒之劑,益氣脫毒之法,以扶正祛邪而收功,其診療經驗和思路方法,具有鮮明的學術特點。并有《喉痧癥治概要》《思補山房醫案》和早年作為中醫學校教材的《醫經輯要》《藥性輯要》《脈學輯要》《診方輯要》等著作,以及后人整理出版的《丁甘仁醫案》《丁甘仁晚年出診醫案》等數十部中醫藥方面的典籍。

從1915年起,丁甘仁聯合夏應堂、謝觀等人集資辦學,并于1916年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中醫學?!吧虾V嗅t專門學?!?,以及“女子中醫學?!?,改變了培養中醫師承家傳的單一方式,開創了近代中醫教育之先河。在此基礎上,他先后成立了滬南、滬北廣益中醫醫院,發起成立“國醫學會”,編輯出版了《中醫雜志》,開展醫療及臨床教育工作,培養中醫專門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是孟河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24年,丁甘仁曾得到過孫中山先生題寫頒發的“博施濟眾”匾額。

袁昌益先生,家本世醫,其祖若父皆以婦科聞名于世,年弱冠考入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后轉學上海,畢業于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由丁甘仁親自帶教,丁先生去世后,由教務長程門雪先生繼續輔導,畢業后留校任教,對孟河醫學流派知之甚深??箲饡r上海淪陷,袁昌益返歸桐廬故里開醫館,很快名震四方,晚年致力于婦科及疑難雜癥,屢起沉疴,至今尚為家鄉人所稱道。

世居桐廬的滕昌鐸先生,早年拜袁復初先生為師,后畢業于近代著名中醫教育家惲鐵樵先生創辦的鐵樵醫學事務所。滕先生行醫五十余年,診無虛日,遠道慕名求診者絡繹不絕。他早年擅長溫熱大癥,對內傷雜癥亦頗有見地;晚年致力于內科和婦科,尤以善治疑難雜癥而著稱。

孟河醫派傳到陳金龍這代,已經有了相當的繁盛。當然,這與時代的發展分不開。陳金龍1946年出生于桐廬,到了他拜師學藝的年紀,國家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中醫藥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給予了顯要的位置。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陳金龍拜入滕昌鐸的門下學習中醫,同吃、同住、抄方、巡診,秉燭相隨,潛心研學了十二年。之后,陳金龍又受傳于袁昌益先生,易寒暑十七載,盡得“南袁北滕”兩大名醫的真傳。

陳金龍是近代著名中醫學家丁甘仁先生的再傳門人,孟河醫派的真正繼承者。陳金龍從醫五十余載,博覽萃精,兼收并蓄,融經方、時方于一爐,卓然自成一家。

2021年秋,一位來自安徽的男性患者被確診為胰腺癌,因家境貧寒,放棄了手術治療,后因腹痛難忍,經多方打聽,來桐廬找陳金龍醫治。陳金龍通過四診合參,予以扶正祛邪、行氣止痛之法治療?;颊叻盟_的中藥一個月后,疼痛癥狀逐漸減輕,隨訪至今再未復發。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十幾年前檢查出胃部腫瘤,因為多種原因沒有選擇手術和化療,多年來堅持在陳金龍這里用中藥治療,經過長時間平衡調理,她的身體狀況處于穩定狀態,精神如常。

晚年的陳金龍由于學識經驗并臻上乘,在處理疑難危重病人特別是各類癌癥患者時,辨證精細,分析周詳,立法遣藥,審慎精當,從而醫名遠播,慕名前來桐廬求治者絡繹不絕,病人遍及省市內外。

五十余載杏林春暖,陳金龍從未停止對中醫藥的研究與探索,他帶教學徒三十余人,言傳身教,從未保留。畢業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柯美華,現供職于桐廬縣中醫院??旅廊A跟隨陳金龍研習中醫近二十年,令她十分欽佩的是,師父不僅用藥精確,而且仍在精進醫術,“他會根據現代人的體質變化,不斷地與時俱進?!边@讓柯美華對古樸而充滿智慧的中醫增添了信心。

老中醫許子春,也是桐廬中醫藥界的一張王牌。他1942年出生于浙江諸暨,1959年9月隨父許仲凡先生學醫,1960年由杭州市衛生局統一招收進杭州市廣興中醫院,隨父侍診。1965年畢業留院工作一年后,分配到桐廬縣分水地區基層衛生院工作。1967年冬,鄉村流腦患兒突然增多,他大膽采用龍膽瀉肝湯和清瘟敗毒飲,配合西醫及鼻飼療法,獲得顯著療效。因為家學淵源,又博采眾長,加之豐富的醫療與教研經驗,許子春對于中藥的應用更有獨到之處。

曾有一位年近七旬的患者鐘某,患多發性腦梗死五年,且有高血壓病史,嗜煙,每逢冬春之交,便終日頭暈,步履維艱,臥不安寐,手掌暗紫,脈來尺沉而虛,關脈微滑,寸脈弦勁。舌胖嫩,略帶暗紫,中有紋裂,苔黃厚而膩。此系風痰瘀阻癥,屬于中風恢復期。許子春初診以平肝熄風化痰、活血化瘀通絡處方治療后,再診腦竅較前有所清爽,然而夜寐難以入睡,遂調整方藥,加強益氣安神通絡,至三診患者頭昏減輕,夜寐尚安,日后再加以清淡飲食、情緒調節與功能鍛煉,以頤養其年。

如今,八十二歲的許子春每周輪流在杭州、桐廬等地坐半天診,每到這天,他的診室門口便早早地排起了長隊,過了中午飯點,他餓著肚子還在給患者把脈、開方,無絲毫怨言。

時光荏苒,歲月靜好,中醫藥以其千年的歷史沉淀,宛如一顆珍貴的明珠,在桐廬這塊中醫藥圣地,依然煥發出無窮的光芒。

責任編輯:易清華

猜你喜歡
孟河桐廬白居易
審計師駐村“治未病”桐廬“紀審聯動”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從學術傳承角度探討孟河費氏流派對濕證的認識和發展
美麗鄉村(浙江桐廬)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傳承孟河醫派 弘揚國醫精髓
早春(節選)
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探討孟河醫派治療水氣病的組方用藥規律研究
孟河醫派三大家及傳人檔案追蹤
即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