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時分的秋千

2024-04-18 08:06武歆
青海湖 2024年3期
關鍵詞:老古董作家小說

武歆

第一小節

北方晚秋的黎明時分,疲憊困倦的我被“秋千?”蕩醒?。身體在上下起伏?????中,天花板上的影像也在瞬息萬變:好似飛揚的白色菊花,好似一匹奔跑的?????汗血寶馬,好似一座深灰色的大理石宮殿,好似帶著清水味道的噴涌的泉?????眼,好似無數條交叉折疊起來的青草小路……在無限奔騰的想象中,原本空?????空白白的大腦,又降落在溪流中的古老磨坊里,我看見千年石磨“吱吱呀呀?”?地轉動起來,隨后冰冷的臥房中響起晨光穿越森林摩擦樹葉時所發出的窸窣聲響。

有一個聲音趕走其他的聲音,真誠地跟我講話?。那個聲音是我自己發?出來的還是另一個酷似我的人講出來的,我分辨不清也不想分辨,只是竊喜“秋千?”的出現,歡心“關于推理的無限遙想?”的話題。

我相信直覺,相信突如其來的直覺必與行為、閱讀、思考以及創作沖動有關?。這是我近年來的慣常聯想,也是我創作前的慣常夢境。

第二小節

讓“秋千?”繼續蕩,說說“關于推理的無限遙想?”。

我認為的“推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推理小說?”,另一個是“推理生活?”。先說“推理小說?”。

我過去固執地認為推理小說應該在冰??冷氛圍里展開,這樣才會符合驚悚驚顫的閱??讀氛圍?。在過去的百多年里,推理小說(也??稱偵探小說)大多生長在墓室里,或是猶如??墓室一樣的黑暗空間;一般情況下,推理小??說大都會與兇殺案有關?。?推理小說鼻祖美??國作家愛倫?·坡發表于?1841?年的《莫格街兇??殺案》,被文學界公認為是第一部推理小說,?隨后推理小說掉轉車頭,離開美國,向歐洲??進發并且遍地開花?。?比如威爾基?·柯林斯的??《月亮寶石》、阿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接著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以及中國的程小青等。

推理小說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題材??就是兇殺案,就是陰森恐怖的敘事模式?。這??種“小說種植技術?”早已深入人心,是后來推???理小說作家想都不用想、順手拿來的敘事平??臺,也成為讀者早已適應的閱讀習慣?。也有??推理小說作家,非常喜歡套用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傳說,在歷史土壤中把自己想法??栽種下去,生根發芽,變成一棵有無數枝條、?無數樹葉的參天大樹,成為自己的“私有物??品?”,這給其他推理小說作家帶來豐富的啟示。

舉個時光遙遠的例子,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表現形式的作品,看看有沒有被忽略的推?理作品?。很快找到了,生活在公元?5?世紀的?一個叫希羅多德的人,他在游歷埃及途中從?當地傳說中得知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比希?羅多德生活的年代還要早,在公元前?1200年,來自拉姆西斯四世國王時代的傳說。

“拉姆西斯四世十分富有,金銀財寶堆?積如山?。財寶如山,總不能像山一樣堆積在?外,于是國王在宮殿旁邊修建一座石庫,專門用來存放財寶?!?/p>

有了這樣的敘事鋪墊,想不發生跌宕起?伏的故事都不可能?。這樣的敘事套路也符?合早期具有推理小說結構的故事——發生?在廢棄的古堡中?。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地把?“?古堡?”換成“石庫?”,但性質卻沒有任何改?變,同樣桎梏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在有限?的空間里、在限制性的范圍內,是早期具有?推理小說性質作品的異常熟悉的伎倆?。這?樣講故事的方式比愛倫?·坡的敘事模式要早?上很多年,我私下里想不知道愛倫?·坡有沒有借鑒。

繼續看石庫故事。

“石庫建筑師心術不正,在修建過程中?松動了墻壁中的一塊石頭,表面看沒有異?樣,但只要用力就能將石頭抽出來,一個密道保存下來?!?/p>

故事走到這里,沒有一點驚奇之處,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猜測到?。但這里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是否此刻開始“起承轉?合?”。按照一般的思維定式,應該發生故事?了?。?意想不到的是,故事沒有馬上展開,而?是一下子拉長了幾十年,建筑師并沒偷走財?寶,也沒有告訴任何人,直到臨終前才把兩?個兒子叫到床邊?,告訴了他們石庫中的密道。

幾十年時間,白白過去了,沒有營造故?事,卻給讀者帶來開闊想象?。建筑師在漫長?的時光中要承受怎樣的精神煎熬?“秘密?”總?是令人不安的,一個人守口如瓶的過程,是生命中最為強烈的精神煎熬?。這個故事本??來可以在“幾十年期間?”營造很多的“文章?”,?可以拉長很多章節,怎么編排怎么綽綽有??余???墒菦]有,故事的發展一下子把這個可??以編織故事的時間節點滑過去了,單憑這一??點,這個真實的故事或是這個傳說的故事,?在塑造成為推理小說之前,已經有了令人期??待的向往——所謂的“好戲在后頭?”,民間說法就是“把你腮幫子鉤起來了?”。

兩個兒子在建筑師父親死后,按照“父?親遺囑?”,隔三差五就去石庫偷盜,每一次偷?拿財寶不多,石庫門也沒有被破壞,所以在?很長時間里?,沒有人知道石庫發生被盜的事。

突然有一日,國王(是不是當時命令修?建石庫的國王不得而知,這個故事或這個傳?說也沒有詳細交代)命令大臣清查石庫金銀?財寶,這才發現少了許多財寶,國王沒有聲?張,立即命人在石庫中設下圈套?。設置了怎?樣的圈套??依舊沒有交代,本來可以在“圈?套?”問題上大做文章,又是依舊遺憾滑過,毫不吝惜擺龍門陣的大好機會。

建筑師的兩個兒子不知道石庫里已經??有機關設置,貪得無厭的兄弟倆繼續偷盜。?可是這一次當他們再進入石庫時,哥哥被暗??設的機關縛住不能動彈,弟弟無法解救哥??哥?。如果哥哥就這樣死去,真相就會大白,?弟弟以及所有家人后果不堪設想?。無奈之??下,哥哥讓弟弟把他頭顱割下來帶走,這樣??可以保全家人平安?。弟弟含淚照做,于是一具無頭尸體留在了石庫中。

“?無頭死尸?”的情節,也是后來推理小說、諜戰小說、武俠小說以及其他類型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情節,中外作家熱衷采用,雖?然這個情節早就不新鮮,但不同年代的讀者?卻始終買賬?。?我記得青少年時代看書或看?電影,只要出現“無頭尸體?”情節或畫面,我?就會立刻緊張起來,手腳還有身體所有關節?部位全都緊縮起來,感到脖子后面陰風颼?颼,冰冷的感覺順著脊梁骨一直蔓延到全?身?。人類身體和情緒面對緊張驚恐的下意?識反應,從來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有所改?變?。許多時候,變化的只是外在形式,實質性的東西并沒有改變。

接下來的故事怎樣才能不落俗套,是考驗這個故事的真正時刻。

“?國王命令把無頭尸體懸掛在高高的城??墻上,然后派人秘密監視,只要有靠近尸體??的人或表現出來情緒異樣的人,立刻抓捕審??問?。?可是幾天下來,沒有人親近無頭尸體。?但不可思議的是,共同作案的弟弟在幾天后卻是巧施妙計,把尸體給偷走了?!?/p>

弟弟偷走哥哥尸體這個情節,依舊可以??大做文章?。失望的是,故事還是一筆帶過,?還是不做任何詳細說明?。?既然國王親自下??令派人監視,一定是萬倍的嚴密,很難輕而??易舉偷走尸體?。弟弟是怎么爬上高高的城??墻,又是怎么把尸體放下來?是否還有其他??人幫助,或是這個弟弟得到了什么高人的指??點??或是內部有人協助完成??疑問最多的??這個節點,遺憾的是都沒有詳說。

讀到這里的時候,感覺這個故事的最大?????特點,總是在“關鍵之處?”留下“空白?”,而且?????非常大,無論空間還是時間,大到都可以變?????成另外一部小說,讀者完全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空白?”之處繼續編織故事、繼續嫁接自己的想象,甚至可以自己“參與?”其中,催化?新的故事發生?。遺憾之余再轉念一想,正是?這樣的“空白遺憾?”,才能催促讀者繼續期待下去、繼續閱讀下去。

但是接下來,更有意思的情節出現了。?相信任何讀者都不會猜出來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國王竟然命令公主住進妓院,打扮成??妓女,借機打探每個嫖客的身世背景,通過??這樣的辦法來找到盜走無頭尸體的人?。?國??王堅信,找到盜走無頭尸體的人,就能順藤??摸瓜,找到盜走石庫內財寶的人;而盜走無??頭尸體的人,一定會到妓院來消遣狂歡。

這是一個不好好“蕩秋千?”的做法,是把??秋千上的伙伴——讀者——完全搞蒙的做??法?。無論是這個故事的作者希羅多德,還是??希羅多德所編織的?1200?年前的埃及故事,?現代讀者很少會猜到是這樣的故事走向,但??逆向思維,也不能完全否認?1200?年前的埃??及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按照現代人的觀念??去判斷千年之前的生活觀念,不一定是正確??的主意?。這個故事在現代人“不可能?”的重重疑問中繼續講下去。

活下來的盜賊弟弟,竟然反其道而行之?(繼續不管不顧讀者的感受),沒有躲藏也沒?有逃跑,而是直接去了公主所在的妓院。(讀?者更不會想到)盜賊弟弟在去妓院之前,竟?然用刀把哥哥手臂割下來一截?。在妓院面?對公主盤問,弟弟直接承認偷盜石庫財寶的?人“就是我?”。公主大喜,感嘆父王英明決?策,不由分說抓住了盜賊的手臂,盜賊弟弟沒有絲毫反抗。

故事還會怎么發展?想不到,反正我是?沒有想到最后的結局竟是喜劇?。公主來到國王那里,展現在國王面前的沒有人,只剩?下一截手臂,原來公主抓住的手臂,是死去?的盜賊哥哥的手臂,她根本沒有抓住人(這?樣的故事設計,又有些玄幻的味道)。?國王?得知整個經過后,贊嘆年輕人的智慧,于是?告知天下,不再追究這件事,這樣也就等于赦免了盜賊弟弟。

這部從冰冷的石庫故事出發,最后卻以?皆大歡喜來結尾的故事,給固有的推理小說?的模式打了一個大耳光,而且用力很猛,甚?至可以用“惡狠狠?”來形容?。這個時候,我想?到一個人——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評論家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

切斯特頓熱愛并推廣推理小說,同時自?己也創作推理小說?。他首開犯罪心理學的?方式來推理案情,并且創作出了一個獨特的?文學人物——布朗神父?。?與福爾摩斯注重?物證推理的派別分庭抗禮,成為兩個“勢不?兩立?”的推理小說門派?。?由此可見,切斯特頓是個了不起的人。

切斯特頓說過一句關于推理小說的經??典之語:“推理小說最根本的趣味在于悖論,?而化不可能為可能即悖論?!弊詈?,他還高瞻遠矚地補充一句,這就是“思想魔術?”。

從切斯特頓的角度來看,希羅多德在埃?及歷史傳說基礎上所編織起來的這部推理?小說,最后以讀者意想不到的喜劇方式來結?尾,應該說完全符合切斯特頓關于推理小說?的悖論理論,也是對切斯特頓的理論做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解讀,或者說,切斯特頓在前人創作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理論闡釋。

我一點都沒有想到,閱讀到這里或者說?“秋千?”悠蕩到這里,我開始關注起來推理小說如何與喜劇的并聯,這是我最初沒有想到??的情況,真就猶如“蕩秋千?”,躍升到最高點,?不知道會看見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物。

我開始關注喜劇性在推理小說中的有效應用,就這樣毫無征兆地開始了。

第三小節

喜劇結尾的推理小說充滿別樣的趣味,?但假如只有一種表現形式,還是會顯得單調??乏味,也不符合小說“無限可能性?”的存在意??義?。?這是我閱讀推理小說過程中的新發??現?。過去我對推理小說不感興趣,閱讀量也??很少,但這部喜劇結尾的推理小說,讓我對??這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有了繼續探究的欲??望?。?推理小說的革命,不僅需要讀者提出??來,通過閱讀的選擇來倒逼作家改變敘事策??略,同樣更需要來自推理小說作家內部的“?自我革命?”。

僅以喜劇收尾的方式來做探討,就有許?多種類型;只有多種變化,才能充分顯示推理小說的魅力。

我看到“受害人即罪犯?”類型的推理小說。

只要看到“受害人?”字眼,就會立刻想到?????殘忍的畫面,在我之前接受的教育以及閱讀?????過程來看,曾經有過這樣的草率認定,而且?????時間漫長?。但我講的這篇“受害人即罪犯?”?類型的推理小說,不僅遠離血淋淋的文字畫?????面,還會帶來“喜劇色彩?”,不是單純的喜劇?????結尾,而是喜劇元素滲透進故事之中,在緊?????張的敘事進程中,每個細微之處都會彰顯喜劇元素。

有“受害人?”和“罪犯?”字眼的小說,“喜?劇色彩?”如何涂抹?如何在緊張的敘事推進?中,呈現多姿多彩的戲劇色彩?

繼續講。

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個歐洲國家,在一條?道路起伏的小街上,滿眼都是古堡式的建?筑,街道地面由石塊與鵝卵石鋪就,馬車駛?來,無論迎面看去還是側看,高大的馬匹走?得小心謹慎,馬掌與地面發生碰撞,發出清?脆的響聲,光線灰暗的地方,能夠看出馬匹?腳下發出碎金一樣的閃光,相信要是在夜晚,一定會出現螢火蟲一樣的閃光。

在這樣古遠古舊古色的傍晚時分,街道??拐角處一家古董商店的老古董商,將一塊保??存多年的寶石出售給了一位有錢的老主??顧?。這筆價值不菲的交易,完全符合東方大??國古董界的一句俗語“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特點?。老古董商盡情享受這筆大交??易帶來的歡愉,他把錢放進鑲嵌于墻壁內的??保險柜里,隨后關好門,到街上有著百年歷??史的酒吧里好好喝上一杯,朗姆酒、杜松子??酒抑或威士忌?。那家酒吧里存放有老古董??商的酒,高興的時候,老古董商就會前往小??酒吧,痛痛快快地豪飲?。還在路上的時候,?高興的老古董商就已經嗅到了從酒吧里飄??溢出來的酒香,看見酒吧的燈光,老古董商??嘴巴里的舌頭和牙齒已經在竊竊私語,嘰嘰喳喳地開始吟唱起來。

可是老古董商沒有想到,快樂的心情沒?有持續幾天,老主顧忽然來到店里,把寶石?還有相連的底座一起帶了來,聲稱寶石底座?受到損傷,希望老古董商進行修復?。老古董商看了看底座,果然有裂縫,不仔細看,還真的看不出來,于是滿口答應老主顧,三天以后來取貨。

接下來的故事該如何發展?

我雖然閱讀推理小說歷史很短,卻養成?一個“壞毛病”,只要讀到緊要之處,立刻合上?書本,猜測作家下一步如何設置敘事圈套、又?該怎樣巧妙解扣兒,從而繼續推動敘事發?展?。最好不要讓我猜測出來,要是猜測出來的話,我會對接下來的閱讀產生抵觸情緒。

閱讀這個“受害人即罪犯?”小說的時候,?我多次合上過書本,曾經想到兩位英國人??西?·康諾利和安?·伯吉斯在他們合著的《現代??主義代表作?100?種和現代小說佳作?99?種提??要》中,兩位作者合力贊頌美國小說家伯納??德?·馬拉默德,說他是“少有的始終如一的作家,他從來沒有寫過一本平庸的作品?”。

按照這樣的標準進行推斷,更“燒腦?”的?????推理小說應該更加遠離平庸,我當時就想?,??這部小說是否優秀,意味著能否在“接下來?”?的敘事中,是否有特別新鮮的情節出現,能不能有出人意料的細節支撐。

“受害人即罪犯?”這部推理小說,真是給?了我新鮮的感受:老古董商在修復底座的過?程中,驚異發現,自己視若珍寶的寶石,原來?竟是贗品。(請注意,故事進展到這里,還沒?有喜劇元素的出現,但已經有了刺激讀者神經的情節。)

老古董商再三思考,最后認定自己的這?個老主顧沒有理由故意調換寶石來欺騙自?己,因為老主顧是個貨真價實的大富豪,在?數十年接觸中,沒有發現人品有問題?。老古?董商想來想去,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進貨時候沒有發現寶石是贗品?。?老古董商想要換一塊真正的寶石,在修好底座后一并送還老?主顧,遺憾的是,這塊寶石特別罕見,一時找?不到同樣的寶石?。老古董商想,這件事要是?敗露的話,損失的可不是一塊寶石,而是自?己一生的好名聲?。?那樣的話,就要關閉商?店,永遠離開這座城市?。但是,一流的古董商人是永遠把信譽放在第一位。

怎么辦?(我還是惦記一個老問題,那就?是故事來到這里,喜劇元素怎么沒有出現?呢。)這是考驗推理小說作家智商的關卡,同?樣也是考驗其他類型作家的一道分界線。

這時候,我想到了卡夫卡。(請允許我有?這樣反復的聯想,因為這是一部總讓我合上書本、激動暢想的小說。)

弗蘭茨?·卡夫卡的作品別具一格,他的?作品令人琢磨不透,原因在于他的作品“深?深地蘊含于簡單平淡語言之中的、多層交織?的藝術結構?”,當然還在于他“用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沒有讀者強求所有?作家都擁有卡夫卡那樣的生活狀態、創作狀?態,但作家也要縝密考慮,在創作過程中,要?把自己從正常狀態思考下剝離出來,要把自?己變成另類閱讀者,變成一個與讀者“處處?作對?”的人,這樣才能創作出來別人無法直接判斷故事走向的小說。

那么讓我們繼續看老古董商的做法,他?怎樣做,才能把故事變成“曲徑通幽?”;也要?看一看創作老古董商這個故事人物的推理?小說作家,又該如何把自己的思維搞得“不正常一些?”。

故事是這樣編織的:老古董商想了一個?辦法,深夜假扮竊賊從天窗潛入工作的房間,將寶石和底座“偷走?”。轉天一早,老古董商當著店里其他人,大搖大擺進入工作房?間,立刻大喊“竊賊光顧?”,馬上向警局遞交?商店出現“偷盜案?”的聲明?。警察立刻來到?現場,當然“很容易?”就發現了竊賊的偷盜路?線,盜竊案順利了結?。老古董商當面向老主?顧道歉并原價賠償?。?老主顧贊揚老古董商?是個講信義的人,并且義正辭嚴抨擊盜竊?案,此事贏得這條古老小街上的人們的真誠?贊揚?。最后在一派歡歌笑語中,推理小說作?家結束了這個“受害人即罪犯?”推理小說的敘事終結。

“第三小節?”這個故事,比“第二小節?”的??故事更具有喜劇效果,因為沒有死亡發生,?整個過程也沒有沾上一點血腥氣味,讓具有??喜劇風格的推理小說變得更加純粹。

把原本情節緊張的推理小說,改造成為?不失緊張特點又帶有輕松活潑風格,這的確?滿足了讀者的更高需求。

在那個沒有絲毫睡意的中國北方黎明,?我在想還有沒有更加“好笑?”的更加“皆大歡喜?”的推理小說呢?

月亮已經慢慢隱退,太陽就要升起來。?我期待推理小說能有更多更好的表現形式??出現,就像永遠不會改變的太陽,但因為面??對太陽的人擁有了不同的心事,而會發現太??陽也會有變化?。這是一個突然闖入推理小說領域的閱讀者的內心思想。

希望變化,希望不要重復的變化永遠發生。

第四小節

故事來了,新的故事來了。

一位身患絕癥的男子,被醫生告知馬上??就要死去?。男子不能忍受等待死亡的降臨,?想要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可是又對自己下??不去手?。他想了許多種自己結束自己的方式,但感覺都有困難。

于是,男子想要請求別人幫助,讓別人??把自己殺掉?。?這是一個好辦法,他激動起??來,問了不少人,可沒有人愿意蒙受殺人罪??名來幫助他?。身患絕癥的男子又想出辦法,?準備自己先去殺人,然后被警察抓住,再被??法庭判死刑,這樣就可以省去自殺的膽怯。?可問題還是存在,自殺不容易,殺他人也不容易,男子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遇。

暫時合上書本,暫時拋開這個未來可能?是喜劇色彩的推理小說,把目光看向其他作?家、其他小說,發現現實生活中或是文學作?品中,自殺并不是一件難事,輕而易舉就能做到。

先說作家?。有一個叫約翰?·肯尼迪?·圖??爾的美國作家,他在創作完成小說《笨伯聯??盟》之后,寄給美國所有的出版商,沒想到全??都拒絕出版,當圖爾被最后一個出版商拒絕??出版之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當時圖??爾只有三十二歲?。后來這部書由圖爾的母??親交給美國著名作家沃克?·珀西,大作家沃??克轉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出版社出版,?隨后這部小說獲得了普利策獎?。作家圖爾??自我了結得很是利落,比小說中患有絕癥男子的優柔寡斷不知“痛快?”了多少。

再說作品,那就更多了,譬如法國作家?薩德所著《拉胡列塔》中的國王、法國作家雅?里筆下的超級男性、英國作家馬?·格?·劉易斯筆下的僧人,還有英國黑色小說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寫作素材——幽靈、被囚禁的教士、?變狼狂、古堡上釘著的手?…?…

關于身患絕癥男子想要自我結束生命??的這部推理小說,在接下來的敘事中,作家??沒有使用生活中驚悚的素材,而是讓小說中??的男子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一人扮??兩人?”,用“真實的自己?”殺死“假扮的他人?”,這樣就可以被抓起來,并且獲得死罪。

這是一個頗費腦筋的辦法,做法如下:?這個男子先是假扮成一個虛構的人,來到一??列火車的二人包間,然后從車廂另一頭下??去?。下車后,男子恢復自己真實身份,再次??上車進入那個二人包間?。在再次上車的過??程中,他有意與列車長、服務人員還有乘客??過多接觸,盡量給眾人留下深刻印象,讓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二人包廂中的確有兩人。

當列車駛上橋梁時,男子把事先準備好??的人體模型扔下列車,掉入湍急的河流中,?并且想辦法讓大家知道有人掉下列車的??事?。?當列車抵達下個車站時,他裝出慌張狀??態急忙下車,此時包廂內當然是沒有人了。?一個沒有到站便慌忙下車的人,立刻成為重??大嫌疑人?。事后,這個身患絕癥的男子如愿以償地被警方逮捕入獄。

在接受審判過程中,絕癥男子卻對即將?到來的死刑驚恐不已,于是又向辯護律師講?出事情經過?。經過辯護律師的極大努力,男?子最后無罪釋放?。就在男子心情放松但又?是心灰意冷地走在大街上時,被迎面而來的卡車撞死。

這完全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是擁有?無限惆悵的喜劇結尾,是無法笑出聲來的喜劇,是令人深思的喜劇,更是一個把喜劇嫁接在推理小說之中的作品。

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曾經用“無??中生有?”的辦法創作了一部小說《美洲納粹??文學》,波拉尼奧在“幻象?·科幻?”章節里這樣??說道——“故事發生在扭曲的‘現在時?里,?表面上是虛無縹緲的;或者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在一座座廢棄的城市里,有著可怕的寂靜風景?…?…?”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大跨度的?聯想,我也不知道會有這樣無法描述的心緒……

第五小節

再說“推理生活?”。

在作家心中,特別是在推理作家心中,?現實生活帶來的經驗,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納??入小說之中,來自現實中的真實的元素,只??要進入虛構的小說中,原本具有的感動感慨??的氣質,往往就會蕩然無存;現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只要進入小說中,常常會變得乏??善可陳?。?這是虛構的特質,這是虛構的魅??力,必須要把現實生活的情節進行加工,加入作料,才能變成小說中的情節。

優秀的推理小說的情節,必須有悖于常?理但又能說服讀者相信?。像所有寫作者都?明白的:必須在“不可能?”之中“制造?”出來?“可能?”的情節,“制造?”出來令人信服的、符?合生活、符合科學的細節,這才是作家需要?完成的步驟?。也就是講,在“推理小說?”創作?之前,需先做好“推理生活?”。因為即使是歷?史傳說,也與真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彼此之間也是有著太多的蛛絲般的關聯。

其實,每個人都有著“推理生活?”的狀?態?。?比如,你要去做一件事情,肯定會有許?多的盤算,這件事情怎么做才能成功,怎么?做才能避免失敗,怎么做才能在成功同時還?能贏得眾口一詞的好口碑,等等?。?也就是?講,心里或多或少會有一個揣摩和推算?。這應該劃進推理范疇。

我想起很久之前的事。

這樣的“想起?”,是想到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所講“小說是獲得自由的工?具?”,但他立刻補充道“沒有一部小說可以和?歷史無關?”。對于富恩特斯的立場,我深有?感觸,這就猶如我當下的閱讀行為,貌似無?理由地開始對推理小說熱愛起來,其實仔細?想來,是有歷史緣故的,不可能無來由,一定會與我過去的經歷有關。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熱衷于采訪刑?事案件,接觸過所有崗位的警察,那時候我?的打算是,要在真實案件基礎上,寫作偵破?題材的小說?。?我結識了許多公安戰線的優?秀警官,有的還成為無話不講的好朋友?。其?中有兩個人,我非常容易想起他們:一老一?小,一男一女;老的是男性,小的是女性;男?性是法醫,女性是痕檢?。這兩個警界朋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應該也是我當下對推理小說發生濃厚興趣的最初萌芽。

男法醫不茍言笑,甚至有些過于嚴肅。?他有著一雙混濁的發黃的眼珠?。?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主動握手寒暄,他卻挺直??身子不跟我握手,依舊注視我的眼睛,似乎??沒有看見我伸過去的手,這讓我頗為尷尬,?那只熱情洋溢的右手,只好默默無聞地縮回??來,插進黑暗的口袋里?。后來相互熟悉了,男法醫才跟我講,他們天天跟死尸打交道,?從來不主動跟人握手,即使遇到對方主動,?他也堅定不伸手?。他還講,他一般不去人家??做客,即使躲不過去,也從來不用人家的水??杯喝水?。男法醫望著遠方,面無表情地說,?原因很簡單,擔心對方因為他的職業,過后??會?浮?想?聯?翩?。?我?長?呼?一?口?氣?,?得?疲?憊無力。

女痕檢二十五六歲,身體單薄,臉上有??著青春痘風暴吹過之后留下的明顯瘢痕。?她跟我講,在她剛參加工作不久,單獨完成??了一件痕檢工作,至今讓她難以忘懷——她??在夏季鄉村菜窖里獨自待了四個小時?。不??是一個人待著,身邊還有一具高度腐爛的尸??體,圍繞著尸體還有許多從來沒有見過的小??蟲子,還有無法形容的濃烈氣味?。痕檢工作??結束后,她從菜窖里踩著木梯子出來,來到??地面還沒有站穩,她就不由自主地蹲下身??子,把胃里所有的東西全都嘔吐出來,幾乎??要休克過去?。?盡管下菜窖前,她已經把袖??口、領口、褲腿都用細繩子捆扎好,戴著三層??口罩,耳朵也蒙起來,但換衣服時,還是發現??有小蟲子附著在皮膚上?。她說她回到刑偵??隊,洗了好幾遍熱水澡,還是覺得渾身刺癢,?下意識抓撓皮膚,皮膚上留下蚯蚓一樣的抓??痕?。好幾個月過去了,依舊不能看見肉類,看見肉類就會條件反射一樣嘔吐。

女痕檢告訴我,她還有個習慣,無論去?哪里,即使回家來,第一件事不關門,先把屋?子內外包括床底、柜子看一遍,然后才會倒?退著關上屋門?。?為什么進屋先不關屋門?呢?女痕檢說,假如屋里藏著人呢?假如屋?里藏著的這個人手里帶有兇器呢??假如遇到險情,屋門敞開著,她可以第一時間順利?逃走?。她隨后笑道“職業病呀?”。

男法醫和女痕檢只給我講一般故事,再?具體的工作流程以及詳細的工作辦法,他們?從來不講?。也正是他們的“從來不講?”,讓我?對刑偵工作充滿興趣??,F在想來,對推理小?說的興趣,說不定那時候就已經栽種在心?里?。也是因為結識男法醫和女痕檢以及其?他崗位的警察,慢慢的,我對日常生活也產?生推理興趣,就像女痕檢所講的那樣——假?如屋子里藏著人呢??假如屋子里藏著的那?個人手里有兇器呢?

在過去的歲月中,我是一個內心戒備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首先考慮最壞的結局?,??考慮這件事將會遇到的種種麻煩以及諸多?????的“不可能?”,然后再去設想怎么把“不可能?”?解決成為“可能?”,這是否也應該算是一種推理生活?

“推理?”充斥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每件事?情的每個環節???梢哉f,“推理?”與“生活?”緊?密相連?。這種緊密相連也就不可避免地滲透進案件的偵破之中。

有兩個瑞典人阿恩?·斯文森和奧托?·溫??德爾合寫了一本書,后來又有一個美國人巴??里?·A?·J?·費希爾加入進來,對這本書進行補??充、修訂,這本書叫《犯罪現場勘查技術》。?在這本書里,三個刑偵專家提出一個明確的??概念:“任何一項物證都可以直接同特定的??人、地、物相聯系……指望一根毛發或纖維就能與獨一無二的來源聯系在一起?!?/p>

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人、地、物還?有毛發和纖維?”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所以講,“推理小說?”與“推理生活?”有著不可分開的理由,它們是一對難舍難離的雙胞胎兄弟。

在一件案情的認定中,來自生活中的物?證是偵破案件非常重要的環節?。什么是物?證?說得職業一些,比如在韋氏辭典里的定?義是——作為查明被調查的所謂事實的真?相的一種手段,而在調查前依法提交給主管法庭的某種東西。

刑事警官每天都要處理有關證據的問?題,一個案件能否偵破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案發現場勘查中鑒別、搜集和使用證?據的能力,也就是說,出現場的警官是否能?夠做得足夠好?,也就意味著破案速度的快慢。

物證以任何形式出現,它可能像住房那??么大,也可能像纖維那么細,可能像氣味那??樣轉瞬即逝,也可能像爆炸現場那樣顯而易??見?。?物證對于破案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為什么??因為物證可以證實已經實施的犯??罪行為,或是確定犯罪的關鍵情節;物證可??以把嫌疑人和被害人或犯罪現場聯系起來;?物證可以認定與犯罪有關人員的同一;物證??可以證實無罪;物證可以證實被害人的陳??述;在物證面前嫌疑人可能承認事實或供認罪行;物證比犯罪見證人更加可靠。

實物證據(也就是物證)與言詞證據成?為偵破案件的共同舉證?。?實物證據也就是物證,來自現實生活,來自現實世界。

我至今懷念三十多年前的采訪經歷,可?能是當下能夠順利進入“推理狀態?”的原始?動力???芍^是,所有的經歷都會成為日后寫作、創作思考的素材與基礎。

另外還想闡明一點,說到推理小說,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黑暗?”字眼?。但要澄清?一個事實,無論世間角落有著怎樣可怕的案?件發生,只要充滿希望,只要充滿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信念,一切都會變得不那么可?怕,就像被譽為“愛爾蘭的喬喬?·莫伊斯?”的?國際暢銷書作家席亞拉?·格拉蒂,她借助“一?場突破人生瓶頸的公路之旅?”的小說《意外?旅行團》,把自己最喜歡的《瑪麗?·泰勒?·摩爾?秀》的主題曲《愛無所不在》吟唱出來——誰?能用微笑將世界點亮/誰能直面毫無意義?的一天,瞬間讓它意義非凡?

最后小節

我在這里要感謝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評?論家江戶川亂步,這篇關于推理小說的紛雜?感想,是在閱讀他《推理寫作課》之后的閱讀?筆記?。?當您讀到這里的時候、當您看見這樣?說明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想到“第一小節?”中那故弄玄虛的鋪墊?。親愛的讀者,您一定不

要惱怒我,一定不要認為我在戲耍您,這同?樣是講述、分析“推理寫作?”的一部分?。這樣?的讀書筆記也從另外方面說明,“推理?”和?“推理小說?”的影響力量以及無處不在的現實,它能夠勾連起來閱讀者的無限聯想。

“推理小說?”與“讀者?”之間,我想過許多?????種比喻,都感覺不太貼切,最后覺得還是“蕩?????秋千?”比喻好,它們就像一對戀人一起去蕩?????秋千,在起伏的類似飛翔的狀態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相對平衡?。在“故事推進?”與“閱?????讀推進?”的雙向進程中,讀者一定會在某個?????時段出現疲憊,而疲憊導致的精神不集中?,??一定會消解推理小說與生俱來的強度與韌?????性?。?為什么這樣講??雖然“小說?”和“讀者?”?在發生關系的時候,二者處在一個相同的?????“運動頻率?”中,但二者心態會有不同,這是?????由“小說?”與“讀者?”的各自屬性決定的,他們?????本身就是較勁的對手,高明作家創作的時?????候,心里始終憋著一口氣,要把讀者“繞進?”他的敘述軌道中,要讓讀者擁有喜怒哀樂的所有情緒,而對于推理小說作家來講,這樣?的“陰謀詭計?”則會表現得更加旺盛,更會興致勃勃。

有了這樣的前提之后,“蕩秋千?”開始啟?????動的時候,“推理小說?”就要暗暗地主動地?????“矮下去?”,要悄悄地把讀者“推上去?”,要讓?????讀者驕傲起來、麻痹起來,要有短暫的貌似?????猜透作家意圖的快活得意,一旦讀者發出?????“?原來這篇小說不過如此?”的感喟,這時候?????“推理小說?”就要倏然陡立,要惡狠狠地使出?????百倍、千倍的力氣,要有把“秋千?”蕩起來的?????獨自內力,要有讓讀者從高到低的“矮下去?”?的兇狠氣勢?。氣勢這東西不用講出來,讀者?????能感受得到,因為人類身體內部是有接收信?????號功能的……于是,在如此往復的起伏中,在雙方“矮下去?”或“揚起來?”的姿態轉換中,“?推理小說?”與“讀者?”共同完成了“講述過程?”和“閱讀過程?”。

“蕩秋千?”這件事,無論是物理運動還是?閱讀運動,都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而閱讀?推理小說,特別是閱讀帶有“喜劇趣味?”的推?理小說,更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無可替代的“有氧運動?”。

我望著窗外,這時候太陽已經完完全全?升起來了?。生活的溝溝坎坎全都大白于天?下,沒有大白于天下的,那就由推理小說去?乘虛而入;考驗推理小說作家的,永遠是在沒有遮蔽之下的眼花繚亂的輕盈。

謝謝江戶川亂步,讓我在閱讀中擁有了?“蕩秋千?”的迷人快意?。讓我在這樣一個普?通的黎明中,擁有了那么多關于閱讀、關于?推理小說的暢想。

猜你喜歡
老古董作家小說
作家的畫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我家的“老古董”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追憶科技“老古董”
“老古董”,趕時髦
我的“老古董”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