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謝風塵

2024-04-19 10:48李瑤
創作評譚 2024年2期
關鍵詞:高古篆書楷書

李瑤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號懺庵,江西新建人,先后留學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被譽為“現代水杉之父”,毛澤東稱其為“中國生物學界的老祖宗”[1]。胡先骕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及中正大學首任校長、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和院士等職。他一生在植物學、詩文、歷史、地理、書法等方面皆有造詣。

胡先骕雖然長時間受西方教育,但他也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終生對國學抱有極為深厚的感情,書法的學習便是其躬行實踐之一途。胡先骕曾作為“學衡派”主要成員,著文反對白話文,主張模仿古文。觀其詩詞文章,皆深有古意。在書法上,胡先骕極力追求高古,作品往往富有古風,且整體格調高雅不俗,值得品味。歲月流逝,其書名不彰,特對其書法以鉤沉,以示后世不忘。

一、風格多樣的高古意趣

胡先骕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甚多,其形式豐富,風格不一,主要涵蓋篆書、楷書、行書三種書體,往往又在楷書中摻加行書意趣,在行書中又滲入草書符號,使得其書法作品更加豐富生動,不同尋常。胡先骕的書法作品雖面貌多樣、風格不一,但整體上呈現出高古意趣,值得品味與賞鑒。

(一)篆書

當代藝術史家白謙慎先生在《傅山的世界》中提到:“隨著金石學和文字學的發展,在一般有教養的公眾中,古文字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其結果便是篆、隸兩種古代字體取代草書而成為應酬書法中受珍視的字體?!?sup>[2]筆者目前所見胡先骕遺留下來的篆書作品僅有一件,即胡先骕贈予日本友人山崎正董先生的一副篆書對聯(圖1)。也許對于胡先骕而言,誠如白謙慎所說,篆書作為古文字,在書法應酬當中更受珍視,所以胡先骕才極少使用篆書創作,從中也可見胡先骕對山崎正董先生極為尊重。

對聯正文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上款為“書奉 山崎先生 雅正”,落款為“胡先骕”。這副篆書對聯主要取法鄧石如、吳讓之篆書,格調雅致,造型精準,線條圓潤遒勁,深得鄧石如、吳讓之篆書精髓。雖未見胡先骕其他篆書作品,但僅從這副篆書對聯中,就足以窺見胡先骕篆書功力之深和古文字的學養。

(二)楷書

楷書相對于篆書,書寫更加簡便,但相對行草書,偏工穩,書寫效率遠不及行草書。故歷代書家對于一般的書法應酬,往往選擇行草書;擅長多體卻用正書創作贈予友人,受贈者當是極為看重的親友。胡先骕贈予山崎正董、任鴻雋的作品,都用楷書完成,且都是自作詩文。胡先骕的書法作品中,贈予山崎正董的書法作品目前筆者發現只有上述篆書和楷書(圖2)兩件作品,使用的都是正書。這更進一步說明胡先骕對山崎正董的推崇,更能推斷胡先骕持不同書體的創作是對朋友的一種區別對待。據李文昌考證,胡先骕與山崎正董的交往可能僅數面之緣,二人卻能保持深厚情誼,其主要原因是志趣相投,都鐘情于中國傳統文化。[3]

胡先骕在詩詞上成果頗豐,遺留下來的自作詩有七百余首,宋詩是其早期學習詩歌的主要方向。胡先骕曾用楷書書寫《宋人萬首絕句卷》文稿,原因有二:其一,可能是其早期更加擅長楷書;其二,更有可能是他對詩的敬畏與虔誠。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及“題勒方畐,真乃居先”[4]。對于《國立中正大學??奉}簽,胡先骕選擇用楷書,也就不難解釋了?!端几琛肺母逡嘤每瑫?,體現了他對水杉的珍視、對發現“活化石”水杉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印證了胡先骕珍視楷書,故極少用楷書創作的原因。

整體看來,胡先骕的楷書作品,字法高古,章法布局巧妙,行筆流暢自然,線條堅定有力,顯現出胡先骕在楷書上的功力。元代書法理論家郝經有言:“凡學書須學篆隸,識其筆意,然后為楷,則字畫高古不凡矣?!?sup>[5]胡先骕楷書的高古,當得益于在篆書及古文字上的學養。

(三) 行書

胡先骕遺留下來的行書作品較多,豎式行書條幅作品是其主要形式。明朝建國后,朝廷不斷大興土木,宮殿館閣的規模愈發宏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6]與之對應的建筑裝飾之一—書法的作品形式也發生著巨大改變,富有視覺沖擊力的豎式大字條幅類作品迅速興起。如今豎式條幅類大字作品已成為是書法作品主要的形式。胡先骕之所以選擇大字條幅的形式創作,是胡先骕書法技能高超的表現,也是其全面學習古人的見證。

胡先骕書法的高古還體現在書法材料的使用上,從圖3胡先骕贈給其侄彬陶的行書作品中即能看出端倪。其中“初”“風”“雨”等字出現明顯的飛白,可能是其使用生宣羊毫造就的效果;而生宣羊毫正是清朝人常用的書寫材料,是清朝人于書法作品中追求古人金石氣息的重要手段。曾為中正大學學生的鄧鐘瑞曾對向胡先骕求字有這樣一段記錄:我慕仰胡先生大名,欲得其墨寶以光門第,便購得宣紙一幅,進入會議室,向胡先生一鞠躬,請賜墨寶。竟慨然允之,說:“要我寫字可以,但是買的墨汁我不寫,必須磨好墨送到我家去?!?sup>[7]可以看出胡先骕在書法材料上在向古人看齊,這也是其書法能呈現高古氣息的重要原因。

胡先骕的行書文稿類作品亦多。以《中華民族之改造》手稿為例(圖4),行筆流暢自然,氣息連貫,格調清雅。從書法的功能來看,很顯然是《中華民族之改造》的草稿,并不需要示人;然若仔細品味,可以發現此作耐人尋味,從心所欲而又不逾規矩,大有蘇軾的“無意于佳乃佳耳”[8]之意。章法上有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痕跡,利用大塊面墨團處理書寫過程中的失誤,形成大的塊面,毫無做作之感;又能與其他流暢、干凈的小字形成鮮明對比,富有視覺沖擊力。此篇手稿反映出胡先骕在古法的長期浸潤下,能化古為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9]。

《〈蘭蕙香草〉序》(圖5)是胡先骕遺留下來的一件行楷類書法作品。此作寫于1964年,胡先骕時六十八歲。此作既有楷書的規矩穩健,又有行書的靈動變化,面貌成熟,可謂“人書俱老”。其最為特別的是在章法上與傳統書法作品不同,為現代的由左向右書寫方式完成。中國古代漢字因書寫材料、漢字造型等因素使得古人的書寫都是豎列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直至清朝末期,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改用橫行從左往右的書寫方式。觀胡先骕前幾十年的書法作品都是傳統的豎列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上文已提及胡先骕雖深受西方文化教育,但他極力學古,所以其前期的書法作品中一直保持傳統書寫方式。之所以選擇橫行從左往右的方式,可能與當時胡先骕處于需要大量的西式書寫階段有關。面對這一改變,具有數十年豎列書寫習慣的胡先骕能夠做相應的調整,這說明他學古而不泥古,善于與時俱進。改變原來的章法,但此作依舊古意濃厚,更是體現了胡先骕對古法的內化及對傳統審美的推崇。

胡先骕的行草類書法作品主要以信札、文稿、題詞等形式,用小字書寫來呈現,風格不一,形式多樣。但是就其作為日常交流的信札、文稿整體來看依舊呈現出濃郁的高古氣息。以胡先骕致盧慎之(十二月廿五日)的信札為例(圖6),該作具有章草痕跡,氣息高古,結體疏朗,墨色變化豐富,大小錯落有致,線條綿密,富有詩情畫意,頗具個人特色。

縱觀胡先骕書法作品,可知其對篆書、楷書、行書、草書皆有研習,且都格調高雅,根植傳統又各具特色。其書法作品形式多樣,有對聯、橫幅、條幅、信札、文稿、題簽、題詞等,且能依據書寫內容選擇合理的書體與形式,反映了胡先骕在書法創作上的專業與成熟。漢代揚雄謂“書,心畫也”[10],孫過庭認為書法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11]。盡管作為一種與朋友交往時的書信或應酬之作,其內容多反映了胡先骕與師長、朋友、同事之間的交誼,但我們卻能感受到其高古意趣的審美主張的自然流露。

近年來,中國書法家協會等重要書法組織都提倡“藝文兼備”“我寫我心”,體現出當代書法人對文化的重視。學貫中西的胡先骕,以其固有的文化修養,加上天資聰穎,所以在文辭上有著超出常人的優勢。其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中,幾乎全是自作詩文,是真正意義上的我寫我心。在胡先骕的信札中,也偶爾能見到英文書跡,可見胡先骕的英文功力不淺,再次證明他學貫中西。這也是胡先骕在書寫時能隨心所欲、我寫我心的佐證。

二、高古去俗的人生狀態

每觀胡先骕書法作品,總有“層臺緩步,高謝風塵”[12]之感,亦有“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13]之觸動。胡先骕高雅出塵、不同凡俗的書法格調是如何建構的?這引起筆者思考。

細觀胡先骕的工作與生活狀況,讀書與游歷似乎也是胡先骕書法作品高雅不俗的主要原因。也許胡先骕是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書法不俗,其生活與工作環境也為他創造了書法不俗的便利條件。

胡先骕好讀書,所閱書籍面廣且量大?!饵S侃日記》中曾記載胡先骕自述“游學美洲日,僅攜近人陳三立、鄭孝胥詩在行篋中,治校課小間,輒吟諷之……歸國后大治宋詩”[14],可見其作為好詩者,在學習作詩過程中有著大量的閱讀。吳宓在其年譜中回憶籌辦《學衡》雜志時描述胡先骕“直爽活潑,喜多發言,作文迅速,為對《學衡》雜志最熱心而出力最多之人”[15]。其“作文迅速”可見胡先骕文思敏捷,側面也反映出其有經飽讀詩書而學富五車之根基。胡先骕作為植物學家,在植物學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專業書籍的閱讀量也可想而知??傊?,“讀萬卷書”于胡先骕而言是其生活與工作中的一部分。

中國藝術家天性喜好安靜和平,不受社會的桎梏,讓身心沉浸于山水之中是他們常用的放松方式和汲取大自然養分的重要手段,故歷代文人墨客雅好山水。如王羲之《蘭亭序》正是雅游書就的名作,蘇軾因政治原因數次被貶于多地,但也借此機會游覽了名山大川,才有了《黃州寒食詩帖》《渡海帖》等經典流傳。清代鄧石如更是將游歷作為書法創作活動的重要補充,時?!皶鴶等毡赜?,游倦必書”[16]。

胡先骕好游,一生游歷極廣。面對異國風光,更是游興十足,如1912年11月初赴美留學,途經日本時于長崎小游,并作《長崎小游記》。心情郁悶時亦游,如1917年被派任廬山森林局副局長時頗感不得志,便時常游覽廬山,有《由廬山東林往黃龍紀游》《東林山居雜詠》等詩作。更多的時候,胡先骕的出游并非刻意游之,而是因為工作需要及專業的特殊性,有大量出游之機會,經常需要去各地考察或采集植物標本。如1920年3月去浙江采集植物標本,還作《浙江采集植物游記》一文。魯迅還曾對此文議論,認為“采集有所務,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記,務與游不并舉,地與游才相連”[17]。魯迅對胡先骕的議論,更多是對這一游記行文的不認同,他又言“雖說采集時候,也兼游覽……”[18],可見魯迅認同胡先骕采集標本雖是公務,但也趁公務之余游覽了名山大川。對于此次出行,胡先骕有眾多詩作存留,如《庚申夏六月天臺游記》《北雁蕩》《自松陽縣至岱山》等,這更進一步說明胡先骕在采集標本或考察時兼有游歷的機會。

游歷名山大川之余,吟詩賦詞亦是古人消遣的樂事之一。如李白在游歷廬山之時,留下《望廬山瀑布》之壯麗詩篇;蘇軾在游歷廬山時,著有《題西林壁》之借景說理的佳作。胡先骕在游歷廬山時,亦留下《由廬山東林往黃龍紀游》《東林山居雜詠》等詩作,可見其對古之圣賢高古人生狀態的學習之深入與全面。再細嚼胡先骕《東林山居雜詠》(其七)“古剎千年峙碧空,幽人于此抱淵沖。禪心我亦知無住,安得微言示遠公”[19],“古剎”“幽人”“禪心”皆讓人腦海中頓生起古意盎然之情境,整首詩呈現出的高古意境與格調撲面而來。

邱才楨認為:“自古以來,并沒有單純的書法家或畫家,他們往往兼備文人、學者、鑒賞家的多重身份,而書法繪畫則多是學術修養滋養的結果?!?sup>[20]胡先骕作為著名學者,其書法的高雅格調正源于其學術的滋養。胡先骕書法的雅致格調還得益于其“偶然欲書”。鄭一增在《民國書論精選》中提及:“民國時期的書法巨匠仍然具有鮮明的古典特色,都是以業余的身份、滿腔的熱情完成書法的非凡成就?!?sup>[21]反觀當代書法,將書法作為一門職業,部分整日浸淫于書法創作的書法家費盡心思地鉆研技法,反而匠氣十足,俗氣逼人。胡先骕因為工作之原因,大多數時候只能偶爾一書,然而成就了其書法。倘若讓胡先骕花大量時間在書法創作上,也許就難以見到他那高雅出塵的佳作。

由此觀之,胡先骕書法有“高謝風塵”之境界,源于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得益于他的學術滋養以及工作給予他的便利與恰到好處的閑暇。

注釋:

[1]胡宗剛:《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3頁。

[2]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280頁。

[3]李文昌:《扶桑鴻爪:胡先骕三次日本之行及其贈山崎正董書跡》,《館見》,2022年,第三輯。

[4][唐]孫過庭:《書譜》,中華書局,2012年,第67頁。

[5][元]郝經:《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第171頁。

[6]王穎:《明代大字書法藝術研究》,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11頁。

[7]胡宗剛:《胡先骕先生年譜長編》,第458頁。

[8][宋]蘇軾:《蘇軾與書畫文獻集》,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第388頁。

[9][宋]蘇軾:《蘇軾》,大連出版社,1998年,第206頁。

[10][漢]揚雄:《法言》,中華書局,2012年,第126頁。

[11][唐]孫過庭,《書譜》,第80頁。

[12][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9頁。

[13][唐]孫過庭,《書譜》,第187頁。

[14]黃侃:《黃侃日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8頁。

[15]吳宓:《吳宓自編年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第228頁。

[16]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研究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13頁。

[17]魯迅:《估〈學衡〉》,《熱風》,《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99頁。

[18]魯迅:《估〈學衡〉》,《熱風》,《魯迅全集》第1卷,第399頁

[19]張大為、胡德熙、胡德焜合編:《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第521頁。

[20]邱才楨:《捕捉時代中最具生命力的潮流》,《藝術品鑒》2019年第1期。

[21]鄭一增:《民國書論精選》,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2頁。

(作者單位:南昌民德學校)

猜你喜歡
高古篆書楷書
談“高古”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魯大東篆書蘇軾“人生十六樂事”
鄧石如篆書《唐詩集句》
樂高古古治的冒險之旅
楷書的筆勢
楷書
清代篆書第一人
——錢坫
高古清雅 氣韻雄健——評何健新的書法與國畫
硬筆楷書3500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