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黃疸

2024-04-19 03:29李明珠
家庭生活指南 2024年3期
關鍵詞:血色素黃疸膽紅素

李明珠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代謝情況發生異常,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明顯增加,鞏膜、皮膚和黏膜出現黃染的現象,在新生兒中極為常見。膽紅素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毒性,若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膽紅素腦病,導致功能殘疾和神經受損。目前,新生兒黃疸已成為我國兒科的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由其引發的膽紅素腦病容易導致新生兒出現智力低下、腦癱、聽力障礙等比較嚴重的后遺癥,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加強和重視新生兒黃疸的早期防治,避免發生核黃疸。本文詳細介紹新生兒黃疸相關知識。

新生兒黃疸的主要致病因素

新生兒時期特有的膽紅素代謝特點使其很容易發生黃疸,產后護理方法不正確及圍生期的各種不利因素也容易引起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復雜多樣,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類。

(一)生理性黃疸

1肝前因素

肝前因素即體內的膽紅素生成量較多。成人每天的膽紅素生成量只有3 .8毫克/千克,而新生兒每天的膽紅素生成量高達8 .5毫克/千克,導致新生兒的膽紅素生成量較多的原因有4種:①出生后氧分壓會出現升高的情況,較多紅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血氧含量明顯升高;②新生兒的紅細胞壽命明顯短于成年人,只有7 0~9 0天;③新生兒骨髓的無效造血會生成較多的膽紅素前體,肝和組織中有較多的血紅蛋白;④新生兒在出生后的一個星期內,血紅素加氧酶的活性最高,可以促進血紅素進一步分解成膽綠素,加快血紅素轉變為膽紅素,因此,與成人相比,新生兒生成膽紅素的能力更強。

2肝性因素

肝性因素即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新生兒將肝細胞轉化成膽紅素的能力較弱,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較弱,缺乏膽紅素受體蛋白。新生兒排泄膽紅素的能力較弱,容易導致體內膽紅素不斷堆積。胎兒時期的肝臟供血主要依靠經過充分氧化的血,但在出生后則主要依靠氧含量較低的門靜脈血,由于新生兒的臍血管在出生后會被結扎,不利于肝臟攝取、排泄和結合膽紅素。

3肝后因素

肝后因素即新生兒特殊的腸肝循環。新生兒腸道中還沒有建立和形成正常的菌群,無法將腸道中的膽紅素進一步還原為膽素原,而且,新生兒腸道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具有較高的活性,可以把已經結合的膽紅素進一步水解為葡萄糖醛酸,大大加重新生兒肝臟的負擔。

基于上述原因,大約8 0 %的早產兒和6 0 %的足月兒會在出生后的2~5天出現黃疸。如果患兒屬于生理性黃疸,且各方面情況良好,一般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足月兒在出生后的1 0~1 4天內,黃疸可自行消退;早產兒在出生后的1 4~2 1天內,黃疸可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黃疸

1感染

病毒感染主要包括E 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4型)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弓形蟲感染、風疹病毒感染、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損害肝細胞,降低肝細胞的功能。在細菌性感染中,以敗血癥引起的黃疸最為常見,據相關數據統計,大約2 8 .9 %的G +球菌感染及4 8 .7 %的G -桿菌感染可引發黃疸。另外,宮內感染可能使新生兒發生膽管炎、膽管閉鎖及膽管纖維化,從而造成血中的膽紅素含量明顯升高。

2新生兒溶血病

①產婦和新生兒之間的R h系統血型不合或者A B O血型不合;②新生兒患有紅細胞酶缺陷??;③新生兒患有紅細胞形態異常的溶血性疾病。

3母乳性黃疸

產婦的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可使肝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的物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腸肝循環,導致膽紅素的結合發生障礙。盡管母乳性黃疸屬于病理性黃疸的一種,但如果新生兒除了黃疸以外沒有其他癥狀,大部分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可在1~3個月內慢慢恢復正常。

4其他因素

①分娩因素:胎兒經產道娩出時,會受到擠壓而出現頭顱血腫、廣泛皮下出血和顱內血腫等情況,血腫的吸收和消散會不斷導致膽紅素入血;②圍產期因素:產婦如患有妊娠期高血壓,可能導致新生兒發生窒息和宮內窘迫等;③藥物因素:維生素K3、氯霉素、水楊酸類及利福平等多種藥物均能競爭膽紅素的白蛋白結合位點,使肝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從而造成血中的游離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

(一)換血療法

血液交換療法是新生兒黃疸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治療手段,能有效去除新生兒血液內的致敏紅細胞、免疫抗體和紅細胞血色素,減少溶血,避免發生紅細胞血色素腦病。若患兒發生嚴重的宮內溶血,則需要及時給予換血治療。最準確的治療方法是迅速糾正患兒的貧血情況,如果患兒的間接膽紅素水平大于2 0毫克/分升,就需要進行換血治療。對黃疸患兒的靜脈、外周靜脈及動脈進行穿刺及插管,通過不同的血管束及輸血,以維持患兒體內血流的一致性,防止管道阻塞,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管的刺激性,避免升高門靜脈壓力的波動性,確保新生兒生命體征的穩定。同時,需要實時控制血流的速度,以防止發生靜脈血栓。血液交換療法可以明顯降低患兒血清中紅細胞血色素的含量,但它可能會引起患兒出現體溫過低、低血鈣、感染和低血糖等情況,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確?;純簼M足換血治療的各項指征。

(二)照射療法

照射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一種常用、實用、有較高認可度和有效的方法,可以與間接紅細胞血色素發生光化學反應,明顯提高膽紅素的水溶性,并可經尿液及膽汁排泄。但是在治療期間,膽紅素同分異構體在循環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快速生成,容易引起幼兒核黃疸的發生。一般情況下,對患兒的頭頂部給予藍光照射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時間高強度照射,患兒體內的血小板會出現變化,因此,治療時應盡量將照射時間縮短,選擇適度的光照強度,時刻注意觀察新生兒的情況。

(三)藥物療法

可以使用小劑量的生理鹽水及適量的腺苷蛋氨酸對新生兒進行灌腸治療;可皮下注射錫中卟啉,聯合靜脈滴注維生素C和肝泰樂等;可服用中藥制劑,如神曲消食口服液等。神曲消食口服液由白術、焦山楂、黨參、焦神曲、茯苓、焦麥芽、木香、甘草、白芍、砂仁、醋延胡索等組成,具有獨特的藥效,可以有效治療厭食、食量減少、食欲下降等病癥,在解除患兒腸道痙攣的同時,還可明顯增強胃腸動力,保護胃腸黏膜。

(四)高壓氧療法

新生兒體內的組織細胞均處于缺氧的狀態,采取高壓氧療法能明顯增加黃疸患兒肝臟中的血流量,增加血氧含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而且,高壓氧療法能明顯增加肝酶的活性,提高新生兒肝臟攝取、排除和消化膽紅素的能力,提高患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能力,明顯減少膽紅素的再次吸收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五)血液制品療法

白蛋白可以作為紅細胞血色素的重要載體,減少新生兒血清內游離紅細胞血色素的含量,減輕黃疸的癥狀,明顯提高溶血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在輸注球蛋白后,患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會明顯升高,降低血液交換的次數,減少血型抗體。

(六)聯合療法

較嚴重的高紅細胞血色素會使患兒的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損害,可將照射療法、藥物療法、水療法等進行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防止神經功能受損。如聯合使用水療和媽咪愛,可以調整體內環境,水療可以提高患兒的運動能力,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和消化功能;利用藍光照射治療,可加快紅細胞血色素的進一步氧化,并隨尿液或汗液排出,改善血液循環,消退黃疸;觸摸療法通過撫觸、按摩患兒黃疸病的相應部位,促進胃腸運動,加快排泄,降低紅細胞血色素的含量。觸摸療法還可以改善新生兒主要器官的功能,減輕腸道及肝臟的負擔。

猜你喜歡
血色素黃疸膽紅素
遺傳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研究進展
魯曉嵐:黃疸
吃柑橘何來黃疸——認識橘黃病
手術后黃疸的病因診斷
新生兒黃疸研究進展
貧血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療效及預后的影響
初中生中長跑練習需要的身體準備
新生兒黃疸護理觀察
新生兒膽紅素和總膽汁酸測定的臨床意義
中西醫結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4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