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類開放性試題的作答實踐及教學啟示
——2023 年全國乙卷歷史第42 題的教學啟示

2024-04-19 07:30唐業森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德私德新民

唐業森

(陜西省平利縣中學)

審辯式教學視野下的有效學習是學生基于一定的情景建構,經歷“概念推敲、搜證行為、論從據出”的思辨性學習。圖表文獻是情景建構的重要史料來源,無論是在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還是在高考命題的情景創設上,圖表文獻都占有較大比例,成為助力學生理解性學習,培育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測量學生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掌握程度的重要媒介。但是,圖表文獻也可能存在著來源存疑、真假存疑、孤證存疑和結構不良等問題,從而影響使用的效果,甚至存在史實性錯誤。本文以2023 年全國乙卷文綜歷史部分第42 題的評析為例,試析圖表類開放性試題的考查特點,以及利用圖表文獻培育史料實證素養的一般策略。原題如下:

(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認為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賴“民德”的培育。民德分為私德與公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他將春秋以來的“民德”按優劣分為第一至第六共6 個等級,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民德最優。其所作《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編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選擇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

2023 年全國乙卷歷史第42 題利用《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創設開放性命題情景,要求學生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在題干中引用梁啟超《新民說》關于“民德”概念的闡釋,已經明示了史料引用者的意圖,再加上圖表文獻更加直觀地展示了民德的升降趨勢,又在設問上強調了基本的作答要求,可以說這道題的命制指向性比較明確,開放性程度較高,并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的考查,能較好地發揮高考檢測評價的功能。但是在作答中學生往往是順應材料的觀點,從整體或局部的角度論述社會環境與民德升降之間的關聯。較少否定材料中的觀點,更缺乏對圖表文獻史料本身的質疑和求證。我們不妨站在這一角度,來重新審視這道開放性試題,探尋合理使用圖表文獻,培育史料實證素養的一般策略。

一、圖表文獻類開放性試題的作答實踐

(一)考證圖表文獻史料來源

重視圖表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是落實史料實證素養的關鍵環節。首先要探析所用圖表文獻是否來自最早形成的史學文本;其次,要考查圖表文獻史料是否為最原始的狀態,有沒有經過修改或再加工?!缎旅裾f》是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系列文章的合集。在梁啟超看來,所謂的“新民”者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鍛煉激發原有的德性,使民日新、自新;二是鼓勵弘揚新道德,使民納新、更新。說明“道德”這一話題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為了闡述關于“道德”的主張,梁啟超先后撰寫了兩篇文章,其一是1902 年的《論公德》,其二是1903 年的《論私德》,后者對前者的部分觀點進行了修正和補充。題干材料的提示語即是對梁啟超關于“民德”的整合說明。實際上《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跟梁啟超的兩篇政論文章有關,分別是《論公德》與《論私德》,這兩篇文章后來被收納在《新民說》一書之中,而《新民說》是梁啟超在清末時期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二十篇政論文章的合集。至于《飲冰室合集》則是以1932 年由林志鈞根據梁啟超自選的《飲冰室文集》和遺稿為基礎,搜集整理梁啟超在各類報刊發表的文章匯編而成,包含《新民說》中的系列文章,但也收錄了其他類型的文章,共計1 400 余萬字??梢姟讹嫳液霞凡⒎恰吨袊鴼v代民德升降表》最早的史學文本來源,也不是最原始的狀態,而是經過了系列修改?;谝陨戏治?,本題作答如下:

觀點1:圖表文獻史料來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影響史料實證教學的效果。

論述:1902 年至1906 年,梁啟超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在《新民叢刊》雜志上發表了20 余篇政論文章,《新民說》便是這些文章的合集?!墩撍降隆放c《論公德》是其中兩篇影響力較大的文章,《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正是出自《論私德》一文。但題干材料標注的來源卻是《飲冰室合集》,雖然《飲冰室合集》包含了《新民說》中的文章,但也收錄了其他眾多內容,況且在時間上《新民說》問世的時間要早于《飲冰室合集》,因此在標注出處時,建議直接標注為梁啟超《新民說》。真實可靠的史料來源是保障圖表文獻發揮史料實證作用的重要條件。

結論:合理使用文獻史料的前提是確保其來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二)鑒別圖表文獻參考價值

圖表文獻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原典文獻的深入加工或補充完善,然后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以可視化的統計圖表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有利于更加直觀地了解事物的變化趨勢。但是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由于區間所限,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實面貌,再加上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預設結論與真實情況存在一定的反差,進而影響圖表文獻的參考價值。在民德統計表中,梁啟超總共分了六個等級,數字從小到大代表民德水平由高到低,但在題干材料中,并未明確闡釋將其劃分為六個等級的依據。實際上梁啟超還制作了一個《中國民德升降原因表》,從國勢、君主、戰爭、學術、生計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古代重要歷史朝代的社會現狀,進而作為判別民德高低的依據,這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就“民德”變化而言,他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民德最優”。這過分夸大了儒學思想對社會道德的影響,忽視了經濟、政治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違背了唯物主義史觀的基本觀點。此外,“民德”并非客觀的存在,在實踐中難以準確地進行量化統計,再加上一人之民德與一區域之民德不能代表整個國家的民德,這就使得《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的準確性和存在意義大打折扣?;谝陨戏治?,本題作答如下:

觀點2:劃分民德等級的依據應該增加民族關系等內容。

論述:民族政策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參照,理應作為劃分民德等級的依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交融共生的多民族共同體,自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歷朝歷代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對社會政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唐代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鼓勵各民族間進行貿易往來和通婚,唐朝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奉為天朝,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民族關系融洽,海內生平。到了元朝時期,由于政府推行“四等人制”這一民族歧視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滅亡。清朝建立后,逐步廢除了民族歧視政策,有利于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因此,民族關系也是影響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重要依據,應該作為劃分民德等級的參考依據。

結論:民族關系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應該作為劃分民德等級的參考依據。

觀點3:清中葉以后的民德不應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論述:梁啟超將清朝中葉以后的民德確定為歷史最低水平,一是因為清朝中葉以后國勢日衰,吏治日益腐敗,社會公德有所下降;二是因為儒學思想日益走向保守,文字獄、八股取士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社會私德有所降低。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客觀上有利于推動社會轉型,對于誠信經營的傳統美德的重視也促進了徽商、晉商等商幫的崛起。再加上這一時期明末清初反正統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沒有動搖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反而使得儒學思想重煥生機。因此,無論是從公德角度還是私德角度,清朝中葉以后的民德都不應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而應該有所提高。

結論:清朝中葉以后的民德盡管有所降低,但不應處于第六等級。

(三)追溯圖表文獻創作背景

一定時期的思想是其相應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產物,同時又能反作用于經濟、政治。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經歷了從學習器物到學習制度的實踐,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梁啟超、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不得不探索新的救亡圖存的道路,于是他們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民族覺醒”上來,通過創辦進步報刊、發表文章的方式宣傳新思想以啟迪民智。1902 年至1906 年間,梁啟超用“中國之新民”的筆名,在《新民叢刊》上發表了二十余篇文章,而《新民說》則是這一系列評論性文章的合集,主要探討了如何從思想品德、專業能力和人生追求等方面培養“時代新民”,以適應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需要。在這些文章中大量引用了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等觀點,具有一定的啟蒙作用,有利于樹立近代國民意識,提高近代國民素質,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歷史上民德的變化,對于喚醒近代國民的民族意識,促進近代國民的思想解放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可以站在梁啟超創作的社會歷史背景這一角度進行概述。

觀點4:梁啟超對中國古代歷代民德的劃分對喚醒近代國人的民族意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中國古代民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民德等級的高低與國勢、學術、生計等外部環境密切相關,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發展的現狀。重視提升社會公德和個人私德對于維系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進入近代以來,在內憂外患的大背景下,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下滑,為挽救近代中國,實現救亡圖存,先進的中國人相繼組織開展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實踐,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后,梁啟超等人意識到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必須進行思想啟蒙,培育新民,于是利用《新民叢報》,梁啟超發表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政論文章,“民德”說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通過反思中國古代歷代民德的曲折發展,找出影響民德的因素,從而為喚醒民眾,塑造時代新民,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結論:梁啟超對中國古代歷代民德曲折發展的反思對于喚醒近代民眾的民族意識,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實現救亡圖存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要想更好地應對圖表類開放性試題,就要重視對于審辯式思維的考查,將審辯式思維滲透在備課、課堂教學和檢測評價等環節。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實現任務驅動,加強合作探究,強調審視自我,堅持不懈地追問,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優化生活的“經驗”,并形成審慎、理性、包容的開放心態,最終形成敢于挑戰、不懼權威、理性判斷、審慎抉擇的人格傾向和思維習慣,以便更好地服務和指導生活。

二、圖表文獻類開放性試題的作答思考

歷史具有時代性,必須置于特定的時空環境下,才能對歷史作出較為準確的認識和判斷。在多種史料中,圖表文獻史料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時代內涵,能為歷史教學和研究提供更為直觀的參考信息。因此,圖表類文獻史料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情景來源。在作答這一類試題時,要注意以下細節:一是調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眼界,重視過程學習,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探究問題。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引導學生樹立證據意識,能夠基于一定的史料得出相對客觀的認識,并能夠堅持不懈地探究事實真相。三是強化系統訓練,重視基本方法的傳授,總結作答規律,提升應對開放性試題的能力??偠灾?,圖表類文獻只是開放性試題命題情景的來源之一,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才是應對開放性試題的根本之策。

猜你喜歡
民德私德新民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長
我的秘密
私德教育
“公德”與“私德”
淺議嚴復和梁啟超的民權說
公德與私德的“先后”
初中英語單項選擇練與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