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創傷性踝內翻截骨矯正兩種固定比較△

2024-04-19 07:00趙博王雪王成偉海幾哲阿依丁夏哈太陀亞楠艾科熱木吾普爾帕爾哈提瓦哈甫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4年7期
關鍵詞:線片腓骨踝關節

趙博,王雪,王成偉,海幾哲,阿依丁·夏哈太,陀亞楠,艾科熱木·吾普爾,帕爾哈提·瓦哈甫*

(1.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2.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3 新疆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中最為多見,脛骨遠端骨骺損傷占骨骺損傷的11%~20%[1],青少年仍處于發育階段,骨骺損傷可出現發育畸形致踝關節內、外翻畸形,繼而出現踝關節不穩、軟骨破壞等不可逆損傷,逐漸加重關節畸形,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踝關節功能障礙、疼痛等進行性加重,影響青少年發育及運動。

青少年的創傷性踝關節內翻畸形(traumatic ankle joint varus deformity,TAVD)治療是臨床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保踝關節手術治療方式尚未統一,手術時機選擇也一直存在困擾,目前國內外針對青少年TAVD 治療分析較少,故回顧性分析2015 年2 月—2022 年2 月在本院行踝上截骨(supramalleolar osteotomy, SMOT)手術治療的青少年TAVD 且資料完整的3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療效,對臨床治療中提供一些思路及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2~18 歲;(2)曾患踝關節骨骺骨折(脛腓骨遠端)致踝關節內翻畸形≥15°,病程>6 個月,關節畸形、功能障礙;(3)內側前后位脛骨軸線關節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 TAS)<75°;距骨傾斜角(talar tilt angle, TT)<3°;(4)Takakura 分期I 期、II 期、III 期患者;(5)脛腓骨遠端骨骺未閉合;(6)患者愿意接受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1)先天性畸形、類風濕性關節炎、夏柯式關節、腫瘤及骨轉移、骨感染等;(2)嚴重先天性基礎疾病等;(3)終末期踝關節炎(Takakura IV期)患者;(4)患肢存在嚴重的肌肉、血管、神經疾病。

1.2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 年2 月—2022 年2 月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收治的30 例青少年TAVD 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醫患溝通結果,16 例采用SMOT 矯形植骨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內固定組),14 例采用SMOT 聯合Ilizarov 技術牽伸外固定手術治療(外固定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病程、側別、手術史、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方案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表1.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3 手術方法

內固定組:患者采用腰硬聯合或全身麻醉,取平臥位,止血帶控制下行踝關節內側切口長約6~8 cm,注意保護大隱靜脈及隱神經,剝離脛骨內側,在C 形臂X 線機透視下用2 枚平行克氏針定位斜形截骨位置,根據術前X 線片測量脛骨成角旋轉中心(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CORA)確定截骨的平面及傾斜角度,微創截骨器鉆排孔骨刀截斷,截骨不累及關節面,用疊刀法緩慢撐開,觀察踝管的松緊,術中透視TAS 角為85°~95°、脛骨側位前側關節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為78°~83°并確定踝關節力線,清理阻礙放置鋼板、活動撞擊的骨贅,取自體結構髂骨植入撐開處,放置脛骨遠端內側解剖鎖定板固定,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包扎固定。術中如發現踝管張則進行預松解,防止踝管綜合征。術中如發現踝關節位移、外踝不匹配、撞擊等需截斷腓骨,保證硬幣征完整,用解剖板固定;固定后測試踝關節穩定性決定是否需要調整內外側韌帶[2,3]。術后48 h 內拔除引流,14 d 切口拆線。保護下功能鍛煉。

外固定組:麻醉、體位同上,透視定位畸形的CORA。行1.5~3 cm 的小切口,應用微創截骨器,脛骨鉆排孔,腓骨同法處理。安裝預裝好的環形外固定架,截骨近端兩全環四桿模塊,截骨遠端一全環與后足半環模塊,兩模塊用關節器連接。確定CORA 位置,安裝連接兩模塊的單向關節器及撐開桿,用2.0 mm 克氏針、螺紋半針固定,用骨刀截斷截骨處。術后2~3 d 內鼓勵下床部分負重活動,術后保持針道清潔。術后5 d 開始調整內側撐開桿,每日撐開1 mm,分4~6 次進行,注意足踝部皮膚腫脹、感覺血運情況。根據外觀及術后X 線片,滿意后停止矯正,踝關節通過連接桿進行關節牽開5~8 圈,每日1圈,使關節間隙達到5 mm。治療過程中鼓勵患者拄拐行走,刺激關節內壓促關節軟骨修復[4~8]。術后調整期間每1~2 周復查踝關節正側位X 線片,術后3~6 個月簡化外固定架,4~12 個月根據骨愈合情況取出外固定架,平均為(7.8±3.3)個月。

1.4 評價指標

記錄圍手術期資料。采用完全負重活動時間、踝背伸-跖屈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國足踝醫師協會踝-后足評分(ankle hind-foot scale, AOFAS)對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價。行影像學檢查,記錄距骨傾角(talar tilt,TT)、TAS 和Takakura 分期,觀察骨愈合等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 果

2.1 圍手術期資料

30 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內固定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外固定組(P<0.05),內固定組術中失血量、切口總長度、下地時間顯著多于外固定組(P<0.05);兩組術中透視次數、切口/針道愈合情況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比較Table 2.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docum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內固定組1 例切口感染、2 例延遲愈合,應用抗生素、清創治療后治愈;內固定組1 例術后腘靜脈血栓應用抗凝治療后穩定,2 個月后下肢無腫脹。外固定組1 例切口延遲愈合、3 例針道感染,應用抗生素、清創、更換固定針治療后治愈;調整過程中,外固定組1 例術后撐開>3 cm 后出現脛神經損傷癥狀,用“手風琴”技術并減半撐開速度,1 個月后癥狀消失。

2.2 隨訪結果

30 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平均(20.6±3.5)個月,隨訪資料見表3。內固定組完全負重活動時間晚于外固定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時間推移,兩組VAS 評分顯著減少(P<0.05)、AOFAS 評分顯著增加(P<0.05);內固定組踝背伸-跖屈ROM 顯著增加(P<0.05),而外固定組無顯著變化(P>0.05)。術后6 個月,內固定組VAS 評分顯著低于外固定組(P<0.05),而其他相應時間點,兩組踝背伸-跖屈ROM、VAS 評分、AOFAS 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兩組患者隨訪資料(±s)與比較Table 3.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follow-up documents( ±s)

表3.兩組患者隨訪資料(±s)與比較Table 3.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follow-up documents( ±s)

指標時間點內固定組(n=16)外固定組(n=14)P 值完全負重活動時間(d)踝背伸-跖屈ROM(°)0.245 0.593 0.236 0.080 VAS 評分(分)?0.399 0.023 0.588 AOFAS 評分(分)治療前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P 值治療前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P 值治療前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P 值142.0±33.1 51.0±8.6 53.5±5.7 55.9±5.2 0.049 2.4±1.4 1.3±1.3 0.9±0.8<0.001 65.7±11.7 81.9±6.0 92.5±4.1<0.001 82.0±24.2 48.2±9.5 51.0±9.7 52.8±7.2 0.392 2.0±1.5 2.6±1.6 1.0±0.9 0.017 63.7±9.7 78.4±5.6 93.1±4.2<0.001 0.622 0.111 0.676

末次隨訪時兩組30 例患者均獲得滿意療效。臨床截骨愈合時間平均>4 個月。內固定組16 例中8 例完全無痛、8 例活動時輕度疼痛;外固定組14 例中6例完全無痛、8 例活動時輕度疼痛。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均得到良好改善,所有患者均能進行高強度運動。

2.3 影像評估

影像評估結果見表4,與術前相比,術后兩組TT、TAS、TLS 角及Takakura 分期均顯著改善(P<0.05),術后3 個月,內固定組TAS 及Takakura 分期顯著優于外固定組(P<0.05),其他相應時間點,兩組間上述影像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典型影像見圖1、圖2。

圖1.患者男性,16 歲,右踝關節創傷后畸形7 年,行右側踝上截骨鋼板內固定矯形術。1a, 1b: 術前右踝關節正側位X 線片示右脛腓骨遠端畸形愈合,踝關節內翻畸形;1c, 1d: 術后即刻右踝關節正側位X 線片示踝關節關系良好;1e, 1f: 術后1 年右踝關節正側位X 線片示截骨線模糊,骨愈合。Figure 1. A 16-year-old male who suffered from the right ankle deformity for 7 years after trauma underwent supramalleolar osteotomy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rrection. 1a,b: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s of the right ankle showed malunion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right tibia and fibula with varus deformity of the ankle; 1c,1d:Radiographs immediate postoperatively showed good ankle alignment regained;1e,1f:l X-rays 1 year after surgery showed osteotomy healing with proper correction of alignment remained.

圖2.患者女性,13 歲,左踝關節創傷后畸形6 年,行左側踝上截骨Ilizarov 技術牽伸矯正術。2a, 2b: 術前X 線片示左脛腓骨遠端畸形愈合,踝關節內翻畸形;2c, 2d: 術后即刻X 線片,Ilizarov 架位置好,踝關節仍內翻畸形;2e, 2f: 術后6 個月去除外固定架X 線片顯示截骨后骨痂形成,骨愈合,踝對線矯正滿意。Figure 2. A 13-year-old female who suffered post-trauma deformity of the left ankle for 6 years underwent supramalleolar osteotomy with Ilizarov frame for correction. 2a,2b:Preoperative radiographs showed malunion of distal left tibia and fibula with varus deformity of the ankle; 2c, 2d: Radiographs immediate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at the Ilizarov frame was well placed, and the ankle joint remained varus deformity; 2e, 2f: Radiographs after frame removed at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osteotomy healing with callus formation,and satisfactory correction of the ankle alignment.

3 討 論

內翻型踝關節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青少年脛骨遠端骨骺骨折后形成骨橋、骨骺早閉,發育不平衡出現踝關節畸形,主要以骨橋切除、軟組織填塞、骨骺阻滯等治療,由于骨骺發育即將結束,療效差異大?;蔚孽钻P節會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出現關節不穩、慢性疼痛、活動受限,加重畸形關節炎進一步惡性循環,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9]。SMOT 術是目前治療成人有癥狀的輕、中度內翻型踝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方法,通過矯正脛骨遠端關節面的力線,緩解疼痛,保留關節,減輕脛距關節軟骨局部壓力,延緩踝關節炎進展,增加活動功能,甚至逆轉踝關節炎[10~17]。

青少年由于存在發育潛能,對其治療尚無明確指征,有文獻報道12~15 歲踝關節內翻畸形踝上截骨取得滿意的療效[18,19],并指出青少年處于發育期,病情發展致踝內翻進一步發展導致步態異常和不穩定、足底應力分布不均,患肢負重力線改變,皮膚潰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早期手術干預可能避免發生過多的并發癥。

根據PLEY 截骨矯形原則,截骨由于撐開角度大,常需糾正脛骨力線,易引起合頁骨折,不可為保留合頁導致力線位移或后足外翻。3D 打印技術逐漸在足踝部疾病治療中應用,術前可更加深入、直觀地了解畸形程度,模擬手術、評估手術風險及預測術后效果;具有術中精確定位、組織損傷小、解剖復位率高、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射線暴露少、踝關節功能恢復好的優點[20~24]。

根據踝關節的關系及腓骨的畸形程度決定腓骨的截骨方式。內固定組匹配型踝關節根據腓骨畸形程度采用斜形或閉合楔形截骨,不匹配型脛骨遠端矯形后再截腓骨,常規解剖板固定;外固定組踝關節匹配型取下脛腓聯合上斜形截骨,用克氏針固定脛腓骨遠端,不匹配型則腓骨截骨后即刻矯正、采用彈性髓內釘或克氏針固定。術前、術中發現外踝短縮或延長,外踝阻礙的踝關節需及時矯正。本研究內、外固定組各出現1 例無癥狀下脛腓聯合骨化,均未處理。外固定組1 例出現外踝撞擊痛,取除外固定架后行清理治療后癥狀消失,得到了滿意的療效。內固定組在術前測量內側撐開2 cm 以上,則常規顯露踝管,根據松緊程度進行預松解,無出現踝管綜合征者。外固定組不進行踝管松解,1 例出現足部腫痛、麻木,通過“手風琴”技術TAS 角至82°,仍無法忍受致矯正不足,暫停牽伸后癥狀逐漸消失。

本組病例均未行外側軟組織手術治療,術后未出現踝關節不穩癥,疼痛緩解,外觀、雙下肢長度較術前改善。術后并發癥外固定組較內固定組多,關節活動度下降。

總之,對于青少年創傷性踝關節輕、中度內翻畸形兩種方式均可,內固定組的矯正更確切、并發癥少;重度內翻畸形>30°合并患肢短縮,應用ILizarov外固定架牽伸治療術后可早期負重活動、手術創傷小,可同期進行肢體延長、糾正后足代償畸形,但手術時間長、并發癥多。由于本組納入病例較少,術后隨訪時間短,本研究無法證明SMOT 是否為最優治療方法及矯正最佳角度[25],矯形遠期關節發育情況有待長期隨訪。

猜你喜歡
線片腓骨踝關節
體檢要不要拍胸部X 線片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護膝踝關節
踝關節骨折術后早期能否負重的生物力學分析
淺述蒙醫治療踝關節骨折進展
周圍型肺癌X線片檢測法和CT檢查法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經腓骨前方外側入路結合外固定架治療Gustilo Ⅲ型脛腓骨遠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療效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復脛骨缺損伴小腿軟組織缺損
簡述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比X線片發現骨腫瘤要提早的原因。
醫院放射科X線片的質量管理分析
中醫康復治療陳舊性踝關節扭傷48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