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視域下思政“第一課”的教學實踐探究

2024-04-22 09:54唐敏
科學導報 2024年20期
關鍵詞:第一課嶺南深圳

唐敏

關鍵詞:思政“第一課”;地域文化;德育價值;教學實踐

2015年,廣東省開始組織全省高校黨委書記、校長走上講臺講授思政“第一課”,此后該模式已形成省內共同推動思政課建設的新常態,2022年廣東宣布將此模式建立成為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思政“第一課”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學習公共政治必修課的前導部分,在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方面,具有系好“第一??圩印钡闹匾獌r值觀引導作用,也是高校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掌握相關話語權和主動權的重要選擇。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1]”,運用好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講述思政“第一課”,不僅能充實教學素材、提升教學吸引力,更能成為讓學生培養起地域自豪感和自豪感的助力。廣東各高校在踐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講好思政“第一課”的具體實踐中,從選題及素材選擇、具體內容講述、課堂溝通互動等方面,都呈現出凸顯的地域文化特點和善于運用此類資源的獨特范式。

? 一、地域文化視域下思政“第一課”的研究價值

思政“第一課”圍繞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信仰、基本的政治判斷力、使命感和責任感、底線意識、認識時代發展趨勢、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錯誤思潮的鑒別能力等,在引導學生系好人生“第一??圩印?,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上均有關鍵作用。

當前,思政“第一課”已在省內各高校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但學術界對于相關原理機理、體制機制、作用效果的分析仍幾乎為空白,本課題有廣泛且自由的研究空間。目前學界將關注點多聚焦在開展思政“第一課”有何意義和思政課堂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上,但大多忽略了應如何把關內容、如何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如何浸潤高校師生心靈等更具有應用和實踐價值層面的研究。

廣東各高校在開展思政“第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講授內容及方法都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尤其以“深圳精神”和“嶺南文化”的視角最為突出。怎樣講好“第一課”、怎樣將理論知識與地方文化相融合,并運用好地域文化資源,通過地方文化直觀、生動的形象發展好“第一課”,怎樣讓“第一課”成為指引高校師生建設家鄉、建設家園、建設祖國的有力助推器,此類問題具有研究意義和前景。

本文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地域文化視域下的思政“第一課”研究,緊緊跟隨了國家對于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的要求,是在理論和實踐雙向層面的改革創新嘗試,一方面會充實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素材與模式,另一方面對于交叉學科(體現在傳播學、地理學、歷史學等方面)研究的影響也有助力,試圖總結地域文化融入“思政第一課”的授課邏輯、應用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應用價值則體現在能夠推陳出新轉變思政課教學古老模式、充實與本土緊密結合的教學素材和內容,引導學生將日常喜歡的地域文化培養成興趣和積極情感,從而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新型環境浸潤,激發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熏陶其內心繪制地域藍圖,增強對本土建設的信心與熱情。

? 二、以深圳為視角的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過程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也是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超一線城市,不僅有著濃厚的“敢闖敢拼”深圳精神底蘊,同時也具有極特別的地域文化價值,以深圳地區為視野焦點,聚焦高校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發展,是深圳各高校講述“第一課”的普遍路徑。

? 1.社會矛盾熱點融合深圳特區精神

2022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年,后疫情時代如何在危機中孕育先機、在變局中展開新局是對全中國的一次重大考驗。這一年全國有部分高校大學生無法理解后疫情時代的校園管理政策,對于用按下“暫停鍵”的慢繼續迎戰奧密克戎疫情的政策產生了質疑和不理智活動。作為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要求極高的深圳特區,結合社會矛盾熱點,讓高校學生正確對待抗疫政策,重拾百廢待興信心,融合深圳特區精神,最終實現意識形態維穩是“第一課”的重要內容選擇。

深圳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基宏于2022年講授題為“疫情防控顯擔當 穩中求進勇作為 努力續寫‘春天的故事”的思政“第一課”。第一層生動講述了2022年以來該校筑起抗疫防線,全體師生堅守戰疫第一線的現實案例,介紹了自主搭建的“深技大疫情防控信息采集系統”,展現了大學生的責任擔當以及學校的科技力量;第二層解釋了后疫情時代的關鍵時刻深圳迎戰的政策抉擇,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支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主基調,汲取深圳抗疫的寶貴經驗,感同身受了解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第三層結合疫情防控向學生介紹了深圳人秉承的“奉獻精神,志愿意識”其實就是“闖、創、干”深圳特區精神的生動內涵體現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城市品格,也為特區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第四層是結合黨的二十大召開,向全體師生提出抓規范創特色的辦學希望,讓學生對于后疫情時代重創深圳、重創高校新輝煌的敢闖敢試精神有了充分的信心和認同感,鼓勵著師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讓深圳精神融入實干的血液中去。

? 2.科技自立自強融合深圳特區精神

全國范圍內的“第一課”較為宏觀地聚焦在黨百年奮斗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上,深圳地域的“第一課”能在此基礎上,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歷程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探索,用更加鮮活的事例和翔實的數據佐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中充分結合以創新驅動建設構造的深圳城市范例,能使學生感受到敢于天下先、實干興邦、奔赴創新的精神,內化為自我的本能與基因。

2021年深圳市委副書記艾學峰在深圳技術大學講述了題為“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不移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課”。第一層回顧屈辱近代史,講述了仁人志士嘗試了各種模式救亡圖存均失敗的艱難歷程,而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的;第二層銜接歷史,介紹了改革開放后城市的創新發展過程,技創新從零起步,從“外引”“內聯”到制度創新,從舉辦首屆高交會到建設創新型城市等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圳模式”和“深圳經驗”,給予學生極強的自豪感和信念感;第三層融合深圳“闖、創、干”的特區精神,向學生介紹進入新時代后,深圳正在著力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政府在創新制度供給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創新驅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源頭活力,突出科技和創新的影響力;第四層則是寄望全體師生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發揚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強、奮勇拼搏的奉獻精神,尤其在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領域,更要迎難而上,拿出實干精神下硬功夫,大學生應當樹立起爭當“強國一代”的信念,努力成為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

? 3.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深圳特區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集成功能和統籌效應,教育是其中“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國現代化進程實施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大學的“連接者”作用越發突出,通過深度參與、和價值共創,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促進區域發展和科學中心形成提供重要引擎。

2023年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著力構建‘大學—區域發展命運共同體”為題開講思政“第一課”。第一層引用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歷程實際案例,引出服務區域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主題,向學生介紹高等教育發展與區域發展逐步演變成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第二層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和差異化因素指出發揮大學的獨特功能,為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提供新動能的幾個重要路徑;第三層結合深圳大學發展的歷程本身,向學生介紹始終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特殊使命,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高教改革提供新時代可借鑒、可推廣的深大經驗;第四層勵深大學子勇挑重擔、把握機遇、善作善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時代發展,讓學生體會到城市與大學共榮共生的良好互動,“青年—大學—城市—國家”也是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微觀一環。高等教育要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擎,就要以“全球廣度、中國高度、深圳速度”,扎根“雙區”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立足本土、面向未來,為服務國家和“雙區”建設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三、以嶺南為視角的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過程

嶺南文化多元兼容、務實創新,強調禮儀之道、踐行“天人合一”,崇尚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處,為生態建設理念提供了理論支撐,還迸發出了系列的鄉村振興改革成果與特色文化產業。廣東大多數高校學生都成長于嶺南文化的沃土,耳濡目染受到嶺南文化的熏陶。目前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政“第一課”教學時側重注重融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嶺南精神的理念,用實踐反哺理論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融合了藝術形式和經濟發展、生態平衡的生動政治課堂。

? 1.結合嶺南生態文旅發展,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3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綠美廣州五年行動開局之年,廣東正在深度挖掘嶺南地區獨有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致力將廣東嶺南諸多地區打造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高質量宜居之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廣東目前有多所高校設置了生態工程(包括林業技術、自然保護、環境監測技術等)、風景園林(包括園林設計、工程、造價等)、園藝技術(包括農業經營與管理等)、海洋漁業(包括水產養殖、環境工程等)、旅游文化(包括生態旅游等)等專業,結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鼓勵廣大園林學子,增強使命感,積極投身祖國自然保護地建設事業是廣東省思政“第一課”的重要選題。

2023年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風景園林學院黨總支書記戰國強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和諧共生”為題,結合該校風景園林專業特色和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熱點講授思政“第一課”。課堂融合廣東省國家公園建設進展講述了中國自然保護地發展現狀和布局方案,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在要求貫穿其中,通過對嶺南地區目前所構筑的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屏障、人水和諧的綠色生態水網、互融互通的綠色生態廊道等的詳實介紹,讓學生將書本上學習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生動入耳入心,同時深刻意識到嶺南地區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同時也認識到培育嶺南特色的自然生態文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廣大園林學子的責任和義務,愿意運用專業課知識和技能,躬耕自然,和自然“和諧共處”,在生態自然里實現“青春綻放”,最終為嶺南生態創造新的輝煌、提供更好的生態支撐。

? 2.結合嶺南古樸村落,講述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

嶺南古韻人文深遠,廣東省是嶺南文化的中心陣地,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在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大量別具一格的村落,僅廣州一地就有第1批、第2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9大最美古村落。中國式現代化是協調兼顧的的現代化,這就需要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高校肩負著為農村培養振興青年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思政“第一課”,加強理論闡釋實踐指導并行,使其深入鄉土、體悟鄉情、熱愛家鄉建設,樹立責任意識、擔負時代使命,愿意在廣闊的田野間受教育、漲知識、做貢獻,在實踐中強信念、筑根基。廣東省各高校多以實踐下鄉的方式融合鄉村振興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嶺南地域文化特色開展“第一課”。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校長李國年將思政“第一課”授課地點選址在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羅峒村農田基地。該校師生共同參觀了融合嶺南文化和當地建筑特色的研學營地以及以文融旅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的菁木山舍,在迎風搖曳的麥田中共同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我國解決“三農”領域問題的迫切需求,闡述黨的二十大之后鄉村振興方面具體的政策與成就。嶺南的村落承載了傳統的嶺南特色農耕生活,是嶺南文化重要的載體和財富,同時也是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區域,在田間地頭開展思政課教育,就是要勉勵當代大學生能夠積極投身祖國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懂得運用科技的有志青年、農林人才。該校黨委書記胡庭勝則將內容為“投身鄉村振興,助力健康中國”的思政“第一課”選址在廣州市太平鎮格塘村的嶺南中草藥種質種苗繁育基地,以嶺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藥材資源為依托,結合講述如何勤勉實踐傳承中華國粹中醫藥文化、 “知行合一”融會貫通藥學用于鄉村振興發展,時刻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能夠結合專業優勢,發揮地方中醫藥特色防病治病的優勢,增強自身本領的同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 3.結合嶺南文化產業,創新智造建設技能強國

“十四五”規劃中廣東省提出要充分發揮嶺南傳統文化特點,推動傳承與創新產業企業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當代大學生更應充分認識到嶺南區位、政策的優勢,著眼于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地域文化,形成認同共鳴,不斷提高自身成為創意、科技發展和專業制作等全方面發展的有志青年。目前,部分廣東高校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元宇宙”等走在時代前沿的新興數字領域開展相關課程的“第一課”教學。

廣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廣州松田職業學院等高校進行“第一課”教學時候會緊密圍繞工科學科特點,以實踐為導向結合嶺南地區熱點話題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形成有效互動。上述高校圍繞中國成立至今制造業的四次轉型,講述目前“兩個大局”互相激蕩,我國已經轉變為完善產業配套的制造業大國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制造業基地的大背景,結合嶺南陶瓷、木雕、絲綢織造等傳統精美手工藝品如何在嶺南的土地上保護與傳承并催生相關的新型產業形態與區域品牌,帶領學生參觀工匠文化氣息濃厚、產業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嶺南工業園區,勉勵學生勇擔時代使命,在未來深掘嶺南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到智造業大國的轉變努力。但根據調查,學生對于靜態的嶺南歷史文化感觸不深,這時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全息顯示等技術開展課程教學則能夠彌補這一缺憾,這也是中國“智造”緊密的一環?;贏R/VR/MR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打造了集交互的新型思政課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視聽觸”的虛擬仿真環境中體驗嶺南地區的傳統文化遺產與如今的產業基地新面貌,正在著力打造跨越時空思政“第一課”的教育新路徑。

總之,地域文化蘊含著本土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思想,在思政“第一課”實踐中運用好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可以轉變傳統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從源頭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后續思政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地域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在廣東地區的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中,尤其以深圳視角和嶺南視角最為突出,深圳視角體現出無論是圍繞國家熱點矛盾還是創新城市發展,或者結合區位因素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要求、新提法,無不突出深圳特區“闖、創、干”的精神,不斷豐富著當代來粵大學生精神上的動力源泉;而嶺南視角則更加結合了嶺南傳統文化,一方面注重結合闡釋嶺南鄉村振興,另一方面注重結合闡釋創新智造文化產業,在其過程中無不透露著嶺南文化“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2019.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校級思政專項課題及校級質量工程一般項目“地域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探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23szyj010、7023310224)。

(作者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猜你喜歡
第一課嶺南深圳
憶嶺南
觀《開學第一課》有感
雨嶺南
深圳歡樂海岸喜茶LAB店
早上第一課
不辭長作嶺南人
家教第一課:有話好好說
科學第一課
深圳
深圳醫改破與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