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的音樂理念

2024-04-23 05:53黃瓊瓊
音樂生活 2024年2期
關鍵詞:門德爾松詩意內心

黃瓊瓊

“詩意”(poetisch英語poetic)有兩層意思:詩歌的、韻文的;詩意的、創意的。在19世紀獨立音樂觀念里指作曲的創意。它的反義詞是prosaisch(英語prosaic):散文的;無詩意的、平淡的、單調乏味的。

1799年,路德維?!さ倏耸紫仁褂昧嗽娨庖辉~,他在《藝術的幻想力》中,把純器樂曲譽為“最高的詩意語言”,它“為自己作詩,詩意地評論自己”[1]。蒂克的音樂詩意理論不同于傳統情感美學,它與音樂的主題相互關聯,并成為獨立器樂曲的重要范疇。弗里德里?!な┤R格爾認為“所有獨立器樂曲都應具備的某種詩意傾向”,因為器樂中不斷發展的主題就像“詩意理念在不同階段中的沉思對象”[2]。黑格爾則將“音樂的詩意”確定為“內心語言”,并認為旋律才是承載音樂美學意義的結構因素:“音樂的詩意、內心語言,以樂音傾瀉內心樂趣和情緒痛苦,在這種傾瀉中,溫和地提升了感受的自然威力,感受使內心在場的激動存在,提升為一種它的傾聽、自由地停留于自身,心靈正是由此給出從快樂和痛苦的壓力中的解放。在音樂的場里,這些內心的自由樂音才是旋律?!盵3]由此可見,19世紀音樂美學的詩意并非指音樂根據詩歌或者是依附于詩歌而作曲,而是指音樂實現了美學獨立意義之后,作曲家在創作音樂邏輯上實現了創意。

黑格爾在對待羅曼藝術,特別對待音樂時,對“理念”的使用非常謹慎。對于黑格爾來說,理念與邏各斯(Logos)不可分割,而器樂曲恰恰規避了音樂術語的明確概念性。A.B.馬克思將黑格爾理論體系運用于音樂評論之中,他在評論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時說道,“音樂的理念,包括理念(Idee)和思想(Gedank),理念是指作品的內容、感情、精神形象以及作曲家表現的觀念;而思想則是指創作技術中的旋律或主題?!盵4]A.B.馬克思認為音樂是一種精神的藝術,它強調作品的整體性,理念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精神的最高闡釋,它貫穿于特性主題、旋律和作品的形式之中。A.B.馬克思明確主張理念在19世紀獨立器曲中的重要性。

貝多芬也曾說道,自己的作品都是基于一個“基本理念”(liegenden Idee)。由此,在貝多芬之后,逐漸形成一個普遍的認知,器樂作品應借鑒“詩意的理念”(poetische Idee)。

作為作曲家,門德爾松本人并未專門對詩意的音樂理念撰寫過專門的文字評論,但他給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商(Breitkopf & H?rtet)寫的信中提及《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明確提到了“理念”(Idee)一詞:“對我來說,我創作中的理念,不可能用文字對其進行描述與解說,它體現于我的序曲的音樂發展中?!盵5]

此外,他還曾向莫謝萊斯提到,“我想表達的有些東西,僅僅用理念來概括,似乎遠遠不夠,它應該是詩意的”。[6]他肯定了自己對《宗教改革交響曲》的修改,因為它非常接近于我的最初理念。門德爾松在創作中始終堅持音樂的內在性和主觀性,在他看來,音樂創作不應是具象化的,更不是描繪性的,器樂中談論詩意的音樂理念應該是一種創作的創意,因為“一旦理念的概念過于強烈理性,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詩意”[7]。

門德爾松曾拒絕為約翰·克里斯蒂安·澤德利茨(Johann Christian Zedlitz,1790—1862年)的《夜間閱兵》(N?chtliche Heerschau)譜曲,因為這部作品的文本在他看來更像是一個搞笑的構思而沒有詩意”[8]。門德爾松認為“音樂理念”的詩意,應源于自己的瞬間靈感:“現在,我對整體有了更明確的概念,我對中間部分特別滿意,它聽起來肯定非常詩意,對最后的小調主題也很滿意,事實上,我對(整個作品的)理念和構思最滿意?!盵9]

在門德爾松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提到詩意的“音樂理念”時,還使用了“明確的”(deutlich)和 “構思”(Conception),這就表明他認為“音樂理念”是指作品的內容、感情、精神形象,它們明確而清晰;理念的表現需要具體的形式與創作技巧對其進行呈現。

有關“詩意的音樂理念”,我們可以從門德爾松有關繪畫的一段話中推測出他的觀點和立場。他告誡自己的侄子塞巴斯蒂安·亨塞爾(Sebastian Hensel),藝術的詩意“內容”(Inhalt)要置于“結構”(Faktur)之上:“如果你想把藝術作為一種職業,那么你就必須及早習慣,把藝術作品的內容看得比它的結構更認真、更重要;換句話說(畫家能夠選擇可見的自然作為自己創作的內容),(而你)一生都要相當熱愛、相當準確、相當真摯地用心去觀察和研究自然。徹底研究一棵樹、一座山、一幢房子的外部輪廓和結構,它們究竟是怎樣的,如果將它們要變成美的事物,它們的(內容)又應該是怎樣的,然后用棕褐色、油彩或畫板表達出來。作品的理念見證了你對內容的熱愛,它在各方面都會是美的?!盵10]

通過門德爾松的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他有關藝術中“理念”(Idee)或“理想”(Ideals)的概念,它源于感知,且直達創作者的內心深處。畫家比音樂家更有優勢,能夠使用“可見的自然”作為模型,但這絕不是對自然的簡單復制,創作者必須在自己的內心形成詩意的想象。理念是在畫布上所呈現、所表達出的內容,而非自然本身。門德爾松在這里幾乎一字不差地提到了歌德關于視覺藝術的理論,我們可以在其中讀出模仿自然和詩意理念的區別內容:“對藝術家提出最崇高的要求始終是,他應該保持自然,研究它,臨摹它,產生與自然外表相似的東西?!斔囆g家掌握了自然界的任一事物,作品就不再屬于自然界;事實上,可以說藝術家在創作時重新創造了它,從它身上提取了重要的、有特點的、有趣味的東西,或者說,賦予自然更高的價值?!盵11]

繪畫與音樂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不同:不同于音樂,繪畫更強調視覺觀察,但兩者都須源于藝術家的內心,才成為美的藝術。然而,“可見的”(sichtbaren),即對具體自然感知的同時,會使畫家產生一個具體的理念,而這個理念,會具體地反映在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當中。門德爾松將歌德的“理念”理論與繪畫相關聯,但未將其與音樂聯系起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對于門德爾松來說,在音樂中具象化的理念并不存在,或者說,或許少量存在,因為詩意的“音樂理念”的組成元素更加多元化,它并不僅僅源于具體形象的啟示。值得肯定的是,門德爾松認為創作者內心對音樂理念的處理方式、以及創作過程所堅持的原則,與歌德的有關藝術創作的理論、與繪畫又是相同的,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如前文所述,門德爾松曾提到《仲夏夜之夢》序曲的詩意理念體現于音樂運動及發展的過程中。這部作品明確體現出門德爾松管弦樂作品與音樂以外的事物——文學的關聯性,體現了“跨音樂的”(transmusikalische)作曲“理念”。在這里,門德爾松將自己對外部事物的認知與感受轉化為詩意的“音樂理念”,即主觀內在的情感內容。施萊格爾指出,器樂曲中主題的音樂發展與“哲學的理念系列”(philosophischen Ideenreihe)之間的聯系已經建立起來,黑格爾也承認,在一部音樂作品中,理念“通過主題(變化、發展)的引導……內容(逐漸)變得明晰起來”[12]。

值得注意的是,門德爾松在評論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時,還常不假思索地將“理念”(Idee)作為“主題”(Thema)的同義詞使用。門德爾松在給作曲家伯恩哈德·舒勒(Bernhard Schüler)的回信中說道,希望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音樂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門德爾松所說的“理念”一詞,是創作者的一種思考,指的是創作技術中音樂主題,而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中的精神觀念。

門德爾松在提到內在靈感和“音樂思維”(musikalischen Gedankens)、主題或部分主題的意義時也曾使用了“理念一詞。一方面,音樂作品的理念向接受者展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思想(Gedanken)和情感(Empfindungen,門德爾松指出,斯波(Spohrs,1784—1859年)的《歷史交響曲》(Historischer Symphonie)的第一樂章本身就表達了交響曲的基本思維(Grundgedanken)方,揭示出該作品的內容。門德爾松曾斷言:“音樂向我表達的,我所喜愛的,并非是不明確的理念,使我無法用語言對它進行描述與表達,而是太明確?!盵13]此外,門德爾松在評論其他作曲家及其音樂作品時,還將“主題”(Thema)、“理念”(Idee)和“思想”作為同義詞,互相替換使用。如他給約翰·克里斯蒂安·洛布(Johann Christian Lobe,1797—1881年)的信中寫道:“理念,以及這些思想的安排,并非人們所希望的那樣”[14]。他評論古斯塔夫·弗呂格爾(Gustav Flügel)的作品“(其)主題、思想處理得不夠自然……”[15],而李斯特的作品則顯示出“保守的作曲才能,保守的音樂思想”[16]。

在19世紀初,術語“理論”(theoretischen)和“音樂的理念”(musikalischen Ideen)/“思想”(Gedanken)之間重疊交叉,似乎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它代表一種哲學思維方式——一個已知的概念,即從內部到外部轉換的直接性。如前文所述,黑格爾曾斷言:“真正的藝術家有自然的沖動和直接的需要,可以立即塑造他在感覺和想象中的一切”;因此,對音樂家來說,一切“他的感受……直接變為旋律?!盵17]對于黑格爾來說,音樂家從一開始就在音樂中思考和感受,因此,內在理念和外在表現之間的關系最直接。對于門德爾松來說,靈感即刻便可以變成音樂,理念(Idee)本身無法被提煉(feilen),也無法被磨礪(sch?rfen),人們只須接受(nehmen)它,并按照主的旨意來內化(verbrauchen)它。對于門德爾松來說,作為一位作曲家,感受(Empfindungen)、情感(Gefühle)和情緒(Stimmungen)比精神(Geist)和思考(Denken)更為重要。他寫給??颂兀‥ckert, 1820—1879年)的信中說道:“內心(Herz)和感受到的情緒(gefühlte Stimmung),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基本思想,因為它們是詩意的根源?!盵18]門德爾松在評價約翰·海因里?!呜惪耍↗ohann Heinrich Lübeck,1799—1865年)的創作時,認為其作品的思想(Gedanken)和設想(vorschwebt)都清晰地呈示于作品之中,“音樂理念”的體現與音樂形式密不可分:“就理念本身而言,我認為只有以結合(音樂)形式才能談論它們。單純只說理念往往是非常不明確的,用文字對其描述也缺乏適當的準確性。但是它體現于作品的第一主題(音樂)段落之中,直到轉調直#d小調之前?!盵19]

由此可見,門德爾松認為詩意的音樂理念無法用語言對其描述,但是可以被表現、被表達,理念可以從內心直接置于音樂的形式之中。當代語言哲學為創作理念和語言之間所建立的關聯,為音樂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借鑒范本。赫爾德將語言定義為人類精神(Geist)的關聯物,洪堡則進一步發展和擴展了這一理論——語言是內心的組成部分,它將內心認知逐漸表達出來。顯然,無論是音樂與理念之間、還是語言與理念之間,它們的關系都存有共性。正如洪堡所言,語言是理念的組成部分(das bildende Organ der Ideen),是內在精神(Geistes)或靈魂(Seele)向外部轉換過程中的形式過程——這是一個理性的、體現智力的(intellectuellen)過程。由此,音樂也可以看作是靈魂內在力量的直接表達形式,它不表達諸如智力、知識此類的概念性事物,表達的是人類心靈中那些無概念的東西,即情感和情緒。

當進一步研究門德爾松的管弦樂曲時,我們將清晰地看到,他所創作的管弦樂曲確實蘊含了“意義”(Bedeutungen),即靈感源于音樂以外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只能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來理解。對于門德爾松來說,突如其來的創作“理念”,即音樂思想的產生的過程,如此直接,它與靈感(Inspiration)、情緒(Stimmung)、內心(Innerlichen)都密切相關。門德爾松認為,詩意理念和音樂表現(musikalischer Manifestationr)聯系如此緊密,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劃出一條鮮明的界線,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他曾對朱利葉斯·里茨(Julius Rietz,1812—1877年)的《英雄與利安德》(Hero und Leander)序曲進行評論,認為這部作品的“基本理念”和自己的《宗教改革交響曲》(Reformationssymphonie)一樣,其意義比樂曲本身更有趣。在門德爾松看來,內在的主題思想和音樂實現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一方面,“音樂理念”在原則上有可能超越“樂音運動的形式”(t?nend bewegten Formen)而為自己發聲;然而,他又主張內心和外在形式的關聯性,兩者必須相互聯系和融合。理念自“靈魂流出”,一旦出現,對于作曲家而言,便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一個靈感(Inspiration)、感受(Gefühl)或理念(Idee)在內心中出現之后,實際的音樂創作工作也就開始了,而這個過程,作曲家的“音樂理念”飽含創作的“詩意”。

注釋:

[1]劉經樹:《獨立音樂觀念——一次范式的更換》,載于王次昭、韓鍾恩主編《慶賀于潤洋教授八十華誕學術文集》,中央音樂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頁。

[2]Friedrich Schlegel,Athen?ums-Fragmente(Charakteristiken und Kritiken I(1796-1801).Hrsg.von Hans Eichner, München 1967, S.254.

[3]Carl Dahlhaus, Die Musik des 19. Jahrhunderts Laaber 1980, S. 74.中譯本參見[德]達爾豪斯,卡爾《 19 世紀音樂結構史》,劉經樹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待出版,第 118頁。

[4]Adolf Bernhard Marx,“Etwas uber die Symphonie und Beethovens Leistung in diesem Fache”. BamZ1(1824),S.199-200.

[5]Brief an Breitkopf & H?rtel,15. Februar 1833.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n deutsche Verleger. Hrsg. von Rudolf Elvers. Berlin 1968, S. 25f.

[6]Brief an Ignaz Moscheles, 20. Juli 1836.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n Ignaz und Charlotte Moscheles. Hrsg. von Felix Moscheles. Leipzig 1888, S. 135.

[7]Brief an Sebastian Hensel, 22. Februar 1847.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us den Jahren 1830 bis 1847. Hrsg. von Paul und Carl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5)1882, S. 292.

[8]Brief an Henriette von Pereira-Arnstein, 3. Juli 1831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us den Jahren 1830 bis 1847. Hrsg. von Paul und Carl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5)1882, S 146.

[9]Brief anIgnaz Moscheles, 25. M?rz 1835.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n Ignaz und Charlotte Moscheles. Hrsg. von Felix Moscheles. Leipzig 1888,? S. 114.

[10]Brief an Sebastian Hensel, 22. Februar 1847.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us den Jahren 1830 bis 1847. Hrsg. von Paul und Carl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5)1882, S. 313.

[11]Goethe,“Einleitung in die Propyl?en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rke. Hamburger Ausgabe in 14 B?nden. Hrsg. von Erich Trunz. München (11)1989, Bd. 12, S.42ff.

[12]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Vorlesungen über die ?sthetik.Hrsg.von Eva Moldenhauer und Karl Markus Michel.3 Bde., Frankfurt a.M.1970/1986 (Werke, Bde. 13-15), Bd.3, S.142.

[13]Brief an Mare-Andre Souchay, 15. Oktober 1842. Felix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us den Jahren 1830 bis 1847. Hrsg. von Paul und Carl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1882(5),? Bd.2, S. 221.

[14]Brief an Johann Christoph Lobe, 3. Mai 1842 (D-B2, N. Mus.ep. 1510).

[15]Brief an Gustav Flügel, 13. Januar 1842 (D-B2, MA Nachla? 7,16).

[16]Brief an Ignaz Moscheles, 21. M?rz 1840.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n Ignaz und Charlotte Moscheles. Hrsg. von Felix Moscheles. Leipzig 1888, S. 188.

[17]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Vorlesungen über die ?sthetik. Hrsg. von Eva Moldenhauer und Karl Markus Michel. 3 Bde., Frankfurt a. M. 1970/1986 (Werke, Bde. 13-15), Bd.1, S.369.

[18]Brief an Carl Eckert.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Briefe aus den Jahren 1830 bis 1847. Hrsg. von Paul und Carl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5)1882, Bd.2, S. 20.

[19]Brief an Johann Heinrich Lübeck, 20. August 1836. D-B2, MA Nachla? 7,42.

黃瓊瓊 博士,海德堡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中心(CATS)

博士后

(責任編輯 高月)

猜你喜歡
門德爾松詩意內心
詩意地棲居
內心有光,便無懼黑暗
冬日浪漫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
原來占據你內心的不是我
門德爾松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淺析
“浪漫派大師”門德爾松的故事(二)
門德爾松的誠實
被耽擱的詩意
誠實更重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