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思考

2024-04-24 05:22歐陽欽楊起群
廣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

歐陽欽 楊起群

摘 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政覺悟、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及開闊思政教育視野,助推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此,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小學教育專業(全科)實施中國文學課程改革,從重塑課程目標、深挖課程內容、優化課程設計、打造課程品牌等四個方面進行課程改革,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助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3-0081-04

課程思政是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實踐,更是拓寬高職院校育人途徑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并針對其工作開展進行了系列論述與指示,如“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1]“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是重要的文化課程之一,蘊含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具有潤物無聲的隱性思政功能,同時它還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資源寶庫、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2]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政覺悟、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及開闊思政教育視野,助推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基于此,本文以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小學教育專業(全科)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為例,探究“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路徑。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中國文學課程不僅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文學作品、先進文學理念,而且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4]首先,在中國文學經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學生通過深入學習這些經典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增強文化自信心,從而更加自覺地維護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利益。其次,中國文學經典作品往往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學生通過學習這些作品,可以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紅樓夢》中反映了人性扭曲、世態炎涼等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性的真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道德觀念。最后,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價值,培養他們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同時,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社會的需求和責任,提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素養。

(二)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中國文學課程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科課程,它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5]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革,因此中國文學課程需要根據時代需求不斷地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以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谡n程思政的理念,對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進行改革,既可以提高中國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一方面,課程改革可以更新與完善課程內容,促進教學形式多樣化,讓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時代需求,讓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課程改革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有利于拓寬思政教育視野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有利于拓寬思政教育視野。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歷史悠久,經典薈萃,蘊含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資源寶庫,其主要內容不僅包括魯迅、老舍、丁玲、巴金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還包括詩歌、散文、戲曲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國文學課程知識內容包含由專業教師根據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水平精挑細選的古代傳統文化精華,這些作品不僅能不同程度地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而且可以進一步開闊思政教育的視野。傳統文化精華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涵相通,而中國文學課程在這一過程中承擔著將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責任。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文學素養,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質和人文修養,甚至還能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原則

依托馬建輝、張明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一書中對新文科背景下關于專業課思政教學原則的闡述,本文將“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原則劃定為遵循歷史化、貫徹價值化、落實審美化三項原則。[3]

(一)遵循歷史原則

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教學應該遵循歷史原則,即將中國文學作為歷史文化的產物,將文學作品與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傳承等因素聯系起來,通過歷史化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知識內容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文學作品的時代特點和社會背景,回到作家創作時的歷史語境中,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探究文學作品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深入了解作品的歷史內容和意義,以避免僅僅從字面上解讀得出片面的結論。[7]以魯迅雜文為例,其作品以具有批判性、否定性和攻擊性的特點聞名,并充滿著“反常規”和多疑思維的批判性。[4]如果學生沒有認真了解魯迅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他們很可能會產生疑慮和不解。為了幫助學生消除疑慮并深入了解魯迅的雜文創作,必須引導他們回到歷史現場,全面了解這些文學作品的社會背景,并清晰了解魯迅的創作動機。魯迅的雜文具有批判性特質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與彼岸關懷”,忽略魯迅雜文背后意義的人,難以真正理解其否定性特質,即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

(二)貫徹價值原則

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教學應該貫徹價值原則,即將文學作為一種具有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的藝術形式,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探究文學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8]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強調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挖掘文本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了解明晰文本中蘊含的豐富歷史與政治文化內涵,進而建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通過欣賞和分析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認識到文學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文化修養。此外,可以透過文學作品展現社會現實和問題,如其中涉及的階級、性別、種族、人權等議題,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關注社會進步。比如,教師講述夏衍的話劇《法西斯細菌》時,可以側重展現主人公俞實夫這位中國細菌專家的愛國精神和敬業精神。他開始時執著于鉆研細菌學,希望為全人類造福,但在國家遭受侵略后,他終于認識到,法西斯細菌不消滅,不可能把中國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于是決心投入撲滅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去。教師也可以將敬業和愛國作為育人元素融入到教學中,以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感。而對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對富強、民主、文明、尊嚴的渴求。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將思政因素、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文素養滲透到專業課程中,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達到育人目的。

(三)落實審美原則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蘊含于話語中的審美意識形態。換言之,文學中含有一種固有的屬性,即“美”。因此,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教學應該落實審美化原則,注重啟發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跨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包容,使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才華、有情懷的專業人才。一方面要立足中國文學課程的價值,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通過審美的體驗自然而然地領悟精神內涵,從而在內心深處建立情感認同。這不僅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堅持審美的原則,把重點放在解讀文學作品的價值層面,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和情感,從而提高他們對文學的鑒賞能力;而且需要將課程知識內容進行情感化、情景化、藝術化、生活化、個性化處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能夠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進而得到自省和成長。比如在講解《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時,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同時,能夠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復雜性和不易。正是在這樣的感性認識中,學生發現了奮斗的重要性,體悟到生命的能量與光輝。通過以“審美”的形式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文學作品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打動學生的內心,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與思政無縫對接,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路徑

(一)成果導向,重塑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部分之一,其確定了課程的方向和目的,通過設定清晰明確的課程目標,可以引導課程內容、重置課程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以往在課程大綱設計過程中,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核心的傳統課程目標設計思路已不適用于“課程思政”要求。[5]在“課程思政”設計范疇中,對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而言,需要重新認識情感、價值、態度的實現需求,不僅需要滿足從低到高的認知邏輯,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重視學生情感、價值、態度的現實性。因此,“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需要以成果為導向,重塑課程目標。本文認為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目標重塑須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其一,堅持“兩個結合”,增進“四個認同”,進一步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二,進一步豐富知識學習內容,提高與深化理性思考,以“識記、熟知、了解、把握”為基本條件限制,分別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文學代表作家、文學經典作品、文學思潮運動以及代表性文學社團、流派等內容設置達成要求[6]。其三,著重強調提升學生文學“四力”(即閱讀、鑒賞、分析、表達),領會中國文學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深入探討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文學的特征、成就、不足以及規律。

(二)承典鑄魂,深挖課程內容

中國文學課程作為主渠道傳播知識和引領價值觀念的課程,應融合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重視價值觀念的傳播和引導。因此,在課程目標設定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程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能否深入實踐的核心因素。[7]對中國文學課程而言,可以從多個角度挖掘思政元素。首先,深入挖掘愛國主義元素。愛國主題在中國文學課程內容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元素,通過詩歌、小說、戲劇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來表達。其次,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文化元素。中國文學課作品不僅展現了作家對祖國的情感和熱愛,而且反映了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和政治現實。社會主義文化元素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這些作品不僅表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制度的理念,而且展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教師應以中國文學課程內容講授為抓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文化教育,從而確立學生文化自信。最后,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詩人的詩歌,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的思想和價值觀,這些出類拔萃的文學作品都在用文學、文字的方式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方法引領,優化課程設計

在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后,如何進一步有效地實現這些元素的教學已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因此,方法設計就成為中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核心。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與中國文學課程目標所涉及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以實現課程體系的重新建構。[8]在此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實踐教學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梢砸氍F代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和現代技術,如音頻和視頻素材、交互式教學平臺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學知識。同時,可以推廣小組討論和項目制學習,與傳統的課堂講授相比,小組討論和項目制學習更有助于學生掌握實際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學生組織成小組,共同研究文學作品,討論其主題和意義,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項目制學習。此外,每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和需求,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個性化教學,如個別輔導、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等,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目標,促使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實現課堂革命。

(四)質量評價,打造品牌課程

“課程思政”背景下,在關注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方法等改革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質量評價,進一步保證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質量,打造高職院校中國文學品牌課程。[9]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的質量評價應該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和教師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以期達到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素養的目的。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可以將學生成績、積極性作為主要衡量指標,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一方面中國文學課程改革可以采取全過程評價,以線上線下為核心進行分比重評價,如將線上線下比分為4∶6或5∶5,將章節測驗成績與課堂互動、小組內測、期末考試相結合,全面地評價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質量;另一方面,中國文學課程改革可以采取過程性評價,依托教學質量管理制度,采用同行聽課、領導聽課、教學督導聽課三位一體的方式,建立課程改革質量評價體系,針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此外,在課程改革評價過程中可以使用智能工具記錄學生學習數據,持續提升高職院校中國文學課程改革質量。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指導下,課程思政建設進展迅速,形成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立德樹人成效。中國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對增強新時代青年的“四個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勢教育理念和文化傳承的雙重合力下,針對高職院校的性質和學生的特點,中國文學課程改革必須以課程思政為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原則,重塑課程目標,不斷優化課程設計,力求打造課程品牌,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助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馬建輝,張明新.新文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4]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宮愛玲.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育人路徑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29(6):77-84.

[6]魏曉東.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育人路徑探析[J].晉中學院學報,2021,38(4):27-29.

[7]金紅華.基于“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高職語文教學實踐:以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7-48.

[8]王英潔.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29(1):112-114.

[9]廖紅.高校中國文學選修課“課程思政”實施路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27):98-100.

(責編 秦越霞)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高職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