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兒童社會融入: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升華

2024-04-24 16:57羅淇豐謝躍平趙玉太鄭雪梅
社會與公益 2024年2期
關鍵詞:受助者巴中市助人

羅淇豐 謝躍平 趙玉太 鄭雪梅

2023年,巴中市巴州區心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了四川省城鄉社區治理“提能力”項目中的龍湖園社區社工室和后壩社區社工室的服務項目,并邀請巴中市巴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作為外部督導。在開展具體服務過程中,8名困境兒童引起了社工室的注意。這8名兒童年齡處于12-16歲之間,已被心緣公益協會幫扶約為1-3年,他們基本由自己的爺爺奶奶帶大,家庭較為困難。他們自制力非常強,學習成績較好,雖然有長期的志愿者幫扶,但對外界始終保持隔閡,和志愿者之間也有一種似親非親的感覺。為了促進8名兒童融入社會,兩個社工室開展了讓8名兒童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從而融入社會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

一、服務過程

(一)從受助者到互助者的轉變

后壩社區社工室、回風社區社工室的幾名社工在接手幾名服務對象后,將8名兒童召集到一起,組建互助小組,商定他們每天放學以后就到后壩社區社工會議室,一起做作業,由高年級的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而低年級的學生則負責表演節目,如唱歌、跳舞、講笑話,保持每天的氛圍都非常輕松活躍,收拾會議室衛生,大家有心事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安撫。

最初,受助兒童彼此之間交流較少,當社工看到某個低年級兒童有不會的題,然后提醒高年級兒童,高年級兒童才會去講解。后來,高年級兒童會隔幾分鐘主動去看,或者低年級兒童主動拿著作業去找高年級兒童。低年級兒童也由最初拘謹表演節目,變得大方自然,有時候還會多表演一個。在談心環節,最初大家僅將自己的問題或負面情緒寫在紙上,后來他們可以坐在圓桌上一起交談,將內心的話直接講出來,有說有笑又有淚,這讓他們儼然有了一家人的感覺。當這8名兒童彼此之間打開心扉,社工感覺到這8名兒童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從被動參加轉變為主動參加,意味著他們內心逐漸接納他們爺爺奶奶以外的人。

(二)互助者到助人協同者

讓兒童之間沒有心理防御,僅僅是幫助兒童實現身份轉變的第一步,他們對外界仍然有很強的隔閡感。為了促進兒童社會融入,社工必須帶領兒童主動接觸社會,和自己家庭以外的大社會產生交集。為此,龍湖園社區社工室和后壩社區社工室在安排兩個站點其他群體服務性工作時,會為兒童刻意設計安排一些工作,讓他們協助社工一起完成社區群眾服務。

在初期,社工會為兒童安排一些簡單的協助工作,如在周末開展老人集體活動時,社工會讓兒童負責簽到、擺放東西、收集老人意見等一些簡單的工作,讓兒童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有接觸,完成一些簡單的交流,逐漸擺脫自己是弱勢“受助者”的觀念。隨著他們完成簡單工作變得得心應手,社工又為他們安排了更為復雜的工作,如將他們分組帶到不同的高齡孤寡老人家,探訪慰問老人,給社區低齡兒童輔導課作業,讓他們逐漸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對助人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如他們認為上門探訪老人時,還可以帶老人做游戲,做手工,讓老人多活動。

(三)從助人協同者到助人主體

促使兒童真正擺脫弱勢“受助者”身份的觀念,就必須讓兒童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社區服務項目,擁有自主權和選擇權。促進兒童融入社會的第三步則是讓兒童成為助人主體,完成身份轉變和角色認同。在后壩社區社工室的協助下,8名兒童登記報備了后壩社區暖心兒童志愿服務隊,社工根據他們在走訪老人、服務兒童的過程中的行動和心得,創立可實施的社區公益創投項目。

二、服務反思

(一)善用環境的影響力

通過分析8名兒童轉變的過程發現,幫助兒童實現身份轉變,需要善用環境的力量,先從互幫互助同輩群體中打開心扉,再逐漸引導兒童在社工的帶領下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再從活動中引發對“助人”和“被助”的思考,最終促其成為一名助人者。

(二)讓孩子更好地得到獨立

幫助兒童獲得獨立性,必須讓其意識到自己也具有“助人者”身份,讓他們自己內心平等地與外界相處。要讓兒童成立隊伍,自主選擇助人的方式和內容,從而增強兒童的權能感,讓兒童自主身份從“被助者”升華為“助人者”,最終融合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中,讓身心更加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羅淇豐、趙玉太,巴中市巴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謝躍平,巴中市巴州區心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鄭雪梅,巴中市心緣公益協會)

猜你喜歡
受助者巴中市助人
受助者視角的幫助行為:后果、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
巴中市恩陽區:“四個聚焦”穩住就業基本盤
巴中市:奮力推動社保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人人都該學點心理急救
助人無需等待
人人都該學點心理急救
助人為“樂”
扶困助學活動有效性對受助者心理、思想影響的案例研究
助人為樂
巴中隆重紀念“一二·九”運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