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科學種植技術及病蟲害有效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

2024-04-24 09:34邢成德
農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關鍵詞:塊莖種薯馬鈴薯

邢成德

馬鈴薯作為全球范圍內重要的糧食和蔬菜作物之一,其科學種植技術和病蟲害有效防治方法對于提高產量、保證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確的種植管理包括選擇適宜品種、合理施肥、有效灌溉以及土壤和環境管理,這些都是確保健康生長和高產量的關鍵因素。同時,病蟲害的有效防治不僅保護作物免受損害,還有助于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和防治方法,對于馬鈴薯的種植者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圍繞馬鈴薯科學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一、馬鈴薯的生長影響因素

馬鈴薯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其生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土壤質地、排水性和養分含量對馬鈴薯的生長至關重要。理想的土壤pH應在5.0~6.5之間。高質量的土壤可以提供足夠的養分,促進馬鈴薯的生長。土壤測試可以確定土壤中各種養分的水平。馬鈴薯在15℃~20℃的溫度范圍內生長最佳。低于10℃會減緩生長速度,而超過30℃會影響開花和塊莖形成。不同馬鈴薯品種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不同。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馬鈴薯需要充足的光照來合成養分和能量。充足的日照時間有助于塊莖的形成。一般來說,馬鈴薯需要每天12~16h的明亮光照。水分是影響馬鈴薯生長的重要因素。干旱條件會導致塊莖的減少和產量下降。然而,過多的水分也會導致塊莖腐爛。使用灌溉系統來確保適量的水分對于最佳生長至關重要。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對不同的生長條件有不同的適應能力。根據所處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的品種可以提高產量和質量。種植密度對于馬鈴薯產量和塊莖大小至關重要。過高的種植密度可能會導致塊莖太小,而過低的種植密度則可能浪費土地。通常,適宜的種植密度為每畝6000~10000株。

二、馬鈴薯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馬鈴薯品種選擇是栽培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著產量、品質以及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不同的品種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在選擇品種時,還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市場需求以及個人的種植目標。例如,在大通縣一般會選擇“薯芋14號”和“葉皮青”,其中,薯芋14號是一款杰出的馬鈴薯品種,以其特早熟、高品質和高產量而聞名。這種品種的塊莖形狀為橢圓,擁有平滑而完整的表皮。其肉質呈黃白色,質地細膩,營養價值高,風味優良。它特別適合長期儲存和各種烹飪方式,如煮食和炒制。薯芋14號最適合在海拔2200~3200m的高寒山區進行種植,能夠很好地適應較冷和干燥的氣候條件。這一品種是大通縣種植的主要馬鈴薯品種之一,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廣泛歡迎和青睞。而葉皮青是一款具有顯著經濟價值的馬鈴薯品種,以其獨特的果皮顏色而聞名,果皮通常呈現深紫或青色,而葉皮部分則是青色或淺紫色。這種品種的塊莖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細膩,幾乎無明顯紋路,其肉質柔嫩,風味佳。葉皮青的適應性非常強,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土壤類型,都能夠良好適應,特別適合在中海拔到高海拔地區進行栽培。在大通縣它被視為最受歡迎的馬鈴薯品種之一,廣受農民的青睞。

2、砌塊催芽處理

馬鈴薯切塊催芽處理過程通過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促使種薯在種植前完成催芽。在準備階段應選擇健康、成熟、無病害的種薯,大小均勻,重量一般在50~100g,再將大塊種薯切成小塊,每塊保留2~3個芽眼。通常催芽的理想溫度為12℃~16℃。溫度過低會延長催芽時間,過高則可能導致芽長過早。同時,保持相對濕度在85%~95%。過高的濕度會導致種薯腐爛,而過低則會使芽干枯。在催芽的過程中每天提供2~4h的散射光照,促進芽的均勻生長,種植人員應將種薯應單層平鋪在催芽箱或架子上,保持一定的間距,以便通風。并做好定期檢查并翻動種薯,確保芽均勻生長,避免芽偏長。一般情況下催芽過程一般需要4~6周時間。理想的芽長應控制在1~2cm,芽粗壯且顏色翠綠。

3、土壤管理

合理的土壤管理不僅影響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還直接關系到塊莖的質量和產量。通常情況下,馬鈴薯最適宜在排水良好的輕壤土或砂質壤土中生長。土壤pH值最佳范圍是5.5~6.5。對于重質土壤應通過加入有機物質(如堆肥或腐熟的牛糞)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物的比例約為2%~4%。在種植前施用充足的有機肥作為基肥,每公頃施用有機肥20~30t。同時,保持土壤濕潤但避免水分過多。在干旱條件下,每7~10d灌溉一次,每次灌溉量為30~40mm。通常實施3年或以上的輪作制度,以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對于病蟲害嚴重的地塊,可進行土壤消毒處理,比如使用1.3-烯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處理。在種植前進行深翻松土,深度約20~30cm,以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使用覆蓋物料(如稻草或黑色塑料薄膜)可以保持土壤濕度,控制雜草,提高土壤溫度。

4、田間管理

①種植密度

適當的植密度有助于植株獲取足夠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合理的間距可以促進根系更好地擴展和吸收養分。通常建議的種植密度是每公頃種植25000~35000株。常見的行距為75~90cm,株距則在30~40cm之間。較寬的行距有利于機械化耕作。適當增加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但過密會導致塊莖小,影響品質。根據具體的栽培目的和市場需求,調整種植密度。例如,為了獲取大塊莖,可以適當降低植密度。

②施肥技術

馬鈴薯的栽種施肥技術是確保高產和優質收成的關鍵環節。正確的施肥策略可以提供植株所需的養分,促進健康生長并提高產量。馬鈴薯需均衡供給氮、磷、鉀等主要營養元素,同時,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品種的特性調整施肥量。在種植前施用基肥,基肥主要由有機肥(如腐熟的牛糞或堆肥)組成,每公頃施用有機肥20~30t。在苗期追肥時,多以氮肥為主,每公頃施用氮肥約40~60kg。在塊莖膨大期時以鉀肥為主,每公頃施用鉀肥約90~120kg。在具體的施肥過程中應注重N~PK的配比,通常配比比例為15∶15∶15,每公頃施用復合肥料300~400kg。在施肥中需要注重肥料應施在距地表20~30cm的深度,以促進根系吸收。種植人員需要重視過量施用氮肥會導致植株徒長,降低抗病能力,同時還需定期進行土壤測試,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施肥方案。

③灌溉技術

水分是馬鈴薯塊莖生長和發育的關鍵因素,適當的灌溉可以減少水分脅迫,提高產量和品質。出苗后應保持土壤濕潤,促進根系發展。其中塊莖膨大期馬鈴薯生長周期中最關鍵的灌溉時期,水分需求最高。整個生長季節,總灌溉量應控制在500~600mm。根據土壤類型和天氣條件,每次灌溉量一般在25~30mm之間。在干旱天氣和輕壤土中,灌溉頻率更高;在濕潤氣候和重土壤中,頻率相對較低。在生長旺盛期,每7~10d灌溉一次。同時應確保良好的排水系統,避免田間水分過剩,導致塊莖腐爛?,F階段比較常見的灌溉技術為滴灌技術和噴灌技術。

其中滴灌技術主要通過在作物行間或植物根部附近安裝滴頭或微管來直接向植物根系提供水分和營養。這種方法的主要優勢在于高效節水和精確控制水肥供給。滴灌系統能夠將水和肥料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顯著減少了由于蒸發、跑冒滴漏等原因造成的水資源浪費。此外,滴灌還有助于減少雜草的生長和病蟲害的發生,因為它僅在植物根部區域提供水分,使得田間其他部分保持相對干燥。然而,滴灌系統的安裝和維護成本相對較高,且對水質有一定要求,以防滴頭或微管被雜質堵塞。

而噴灌技術則通過噴頭系統將水分均勻噴灑到作物上,類似于自然降雨的方式。噴灌技術適用于各種作物和不同類型的農田,特別是那些需要均勻灌溉的大面積作物。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它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覆蓋較大的灌溉區域,并且安裝成本相對較低。噴灌系統還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水壓和噴頭的角度,以適應不同作物和地形的需求。然而,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通常低于滴灌,因為水分在通過空氣到達植物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蒸發損失。此外,不當的噴灌操作可能增加作物葉面濕度,從而提高某些病害的風險。

④收獲儲藏技術

馬鈴薯的栽種收獲技術是確保高質量產出的關鍵部分,涉及正確的收獲時機、方法以及后續處理。馬鈴薯成熟的主要標志是地上部分的葉片開始枯萎和變黃,塊莖皮膚變硬。一般在植株完全枯萎后2~3周收獲,此時塊莖達到最大尺寸,皮膚硬化,利于儲存。在具體收獲中可使用馬鈴薯收獲機,可以提高效率,減少人力成本。適用于大面積種植。在小面積種植或地形復雜的地區,使用手工收獲。需小心避免損傷塊莖。

收獲后的馬鈴薯應在陰涼通風處晾曬幾小時到一天,使土壤干燥,便于清潔。同時去除附著的泥土,但避免用水清洗,以防引起腐爛。馬鈴薯理想的儲存溫度為4℃~7℃,過高溫度會引起塊莖發芽,過低則會導致塊莖凍害。保持相對濕度在85%~90%,以防止塊莖干縮。良好的通風條件有助于防止腐爛和病害的發生。馬鈴薯在存放時應避免陽光直射,防止塊莖變綠產生有毒的龍葵素。

在整個馬鈴薯的收獲和儲存過程中應避免對塊莖的損傷,因為傷口容易成為病菌和害蟲的侵入點。同時將損傷或病變的塊莖與健康塊莖分開存儲,避免病害的蔓延。

三、馬鈴薯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方法

1、馬鈴薯早疫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早疫病在葉片上最先表現為小的水漬狀斑點,隨后迅速發展成暗棕色至黑色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常有黃色暈圈。在濕潤條件下,病斑邊緣會出現淡黃色菌絲體。莖部感染出現黑色或深褐色的壞死性病斑,嚴重時導致整個莖稈枯死。塊莖感染后,在表皮下形成褐色或黑色的干腐病斑,有時伴有滲液。

早疫病在溫暖(15℃~25℃)且濕潤的環境中易發生和蔓延,特別是在連續降雨或高濕度的條件下。該病害主要通過孢子風傳或雨水濺射傳播,也可通過感染的種薯或土壤中的病原菌殘體傳播。另外,在土壤酸性較高、排水不良的田間,以及連作或種植密度過大的區域,早疫病發生的風險更高。

②防治措施

針對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選用抗病品種。種植對早疫病有一定抗性的馬鈴薯品種。二是田間管理。保持良好的田間衛生,清除病殘體;合理密植,保持土壤透氣性和排水性;避免過度施用氮肥,以減少病害嚴重程度。三是化學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殺菌劑,如三唑酮(使用濃度0.2%~0.3%),甲基托布津(使用濃度為1000倍液),按標簽指導使用,并適時輪換藥劑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噴藥時應充分覆蓋植株的上下表面,一般每隔7~10天噴施一次,根據氣候條件和病情發展調整。四是預測和監測。利用氣象數據和病害預警系統進行病情監測,根據預報及時采取防控措施。

2、馬鈴薯晚疫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馬鈴薯晚疫病是由卵菌門下的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這種病害曾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馬鈴薯晚疫病最初在葉片上形成小水漬狀斑點,迅速發展為不規則形的褐色或黑色壞死斑。在濕潤條件下,葉片下表面可見白色霉層。莖稈上同樣出現深褐色至黑色的病斑,可能導致莖稈迅速枯萎。塊莖表皮下形成褐色腐爛區,可深入塊莖內部,使塊莖腐爛。

馬鈴薯晚疫病在濕潤和較低溫度(12℃~18℃)條件下易發生和傳播。連續的雨天和高濕度是其流行的主要條件。另外,病原體通過孢子風傳和雨水傳播,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較長時間。

②防治措施

針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抗病品種。種植具有抗晚疫病特性的馬鈴薯品種。二是田間管理。改善排水和通風條件,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原體的源。三是化學防治。在病害發生前使用預防性殺菌劑,如金霉素(使用濃度1000倍液)或百菌清(使用濃度為0.5%)。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使用具有治療作用的殺菌劑,如甲基硫菌靈(使用濃度為500~800倍液)或丙環唑(使用濃度為0.1%),每7~10天噴施一次,根據天氣條件和病情發展調整。

3、馬鈴薯黑脛病

①危害和流行特征

馬鈴薯黑脛病是一種嚴重影響馬鈴薯生產的土傳性病害,由真菌引起。黑脛病最初在馬鈴薯塊莖和莖稈的基部形成暗褐色至黑色的干爛斑,隨后發展為堅硬的病斑,常被稱為“黑脛”或“干腐病斑”。病斑往往導致塊莖畸形或減少數量。當葉片出現枯萎癥狀,莖稈基部出現干爛,嚴重時可導致整株植物死亡。

黑脛病在溫暖(15℃~25℃)且濕潤的環境中發展迅速。過濕的土壤條件尤其有利于病害的發展。該病原體主要通過土壤和感染的種薯傳播。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即使在未種植馬鈴薯的情況下也能維持其數量。

②防治措施

針對馬鈴薯黑脛病的防治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種植健康種薯。使用無病的種薯是預防黑脛病的第一步。應選擇通過檢疫的種薯,并在種植前進行消毒處理。二是田間管理。保證良好的田間排水,避免土壤過濕;合理調整種植密度以提高通風;進行作物輪作,特別是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三是化學防治。在種植前對種薯進行藥劑處理,如使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使用濃度為0.3%~0.5%)浸泡種薯。使用50%的甲基托布津顆粒劑(每公頃使用量1.5~2.0kg)對土壤進行處理,有效降低病原菌的密度。生長季節中,可適當噴灑保護性殺菌劑,如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使用濃度為500~800倍液)。

綜上所述,馬鈴薯的科學種植技術及病蟲害有效防治方法對于保證高產、高質量的馬鈴薯產出尤為重要。通過精心選擇適合的品種、實施合理的田間管理、采取適宜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以及有效監測和控制病蟲害,可以顯著提升馬鈴薯的生長條件和產量。此外,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手段,能夠有效地管理和減少病蟲害的影響。持續的學習和實踐,結合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將有助于提升馬鈴薯種植的整體水平,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塊莖種薯馬鈴薯
馬鈴薯種薯退化的原因及預防
馬鈴薯有功勞
短期窖藏下馬鈴薯塊莖品質指標的變化趨勢
塊根塊莖類植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與應用
定邊馬鈴薯
馬鈴薯種薯貯藏性能和貯藏技術分析
胖胖的馬鈴薯
白及須根與塊莖的多糖成分比較研究
秋馬鈴薯栽培技術
不同油莎豆品系塊莖形成規律的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