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服務機構應對自然災害能力提升策略探索

2024-04-24 01:06閆海龍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天氣預報

閆海龍

摘 要: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安全與發展的隱患極大,從不同的區域和尺度上研究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可以豐富對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的內容,完善防災減災的體系,總結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經驗,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分析了承德市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自然災害防治現狀,德市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應對自然災害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提高搶險救災技術、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提高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加強預防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宣傳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基層氣象;氣象服務水平;天氣預報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3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托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氣象系統成為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也更智能化、自動化。

1 重大自然災害

重大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發生異常變化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不穩定以及資源破壞等嚴重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一系列事件。其破壞力超出人類的承受能力,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及損失。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臺風、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2 基層氣象服務意義

第一,基層氣象服務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農業氣象信息等,有助于農民合理安排農業生產,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提高農業產量和效益。第二,基層氣象服務通過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增強公眾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第三,基層氣象服務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氣象數據和預測,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防范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第四,基層氣象服務為公眾提供生活氣象服務,如交通氣象、健康氣象等,有助于公眾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第五,基層氣象服務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第六,基層氣象服務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礎,通過不斷提高基層氣象服務水平,有助于增強我國氣象事業的整體實力。第六,基層氣象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基層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有助于實現氣象服務公平和均等化,讓更多群眾受益[1]。

現如今,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氣象規律與自然災害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例如,國外學者曾經利用M-K突變檢驗法對降水的數據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得到關于降水的氣候變化規律,進而得到突變天氣的變化規律。我國學者也曾經利用M-K突變曲線分析與線性傾向估計研究了我國一些地區的降水、大風、氣溫等氣象規律。因此,以承德市隆化縣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狀況為例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的應急管理能力,改善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安全,有利于氣象服務機構總結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經驗,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3 承德市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自然災害防治現狀分析

為了提高隆化縣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科學、合理地分配應急管理資源,健全應急救援管理體制,隆化縣成立了應急管理局。為做好全縣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根據相關的工作文件,各有關工作部門要將責任目標完全落到實處,災害防治工作細化并落實到各方面,上下一體,層層緊抓,真正形成高效率的災害防治責任體系。各鄉鎮、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共同做好全縣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各鄉鎮要統籌好防災減災的各項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重點做好在建工程、旅游景區、道路交通、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嚴格值班制度,落實災情及時上報。

為響應上級氣象服務機構的相關政策,隆化縣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視為重點工作,主要領導親自抓,帶領各部門、各鄉鎮協力共建自然災害防治網。在鎮級成立自然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制定鎮級、村級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在各自然村成立居民聯防小組進行互相救助,在自然災害隱患點設立災害監測員進行實時監控,做到分工明確、任務到人、全名參與。落實制度,構建責任擔當網。防止工作因人而廢,落實防災減災制度,強化巡查監督,各部門、各鄉鎮簽訂自然災害防治責任書。做到制度科學可行、落實情況良好,全縣上下責任明確,擔當意識進一步增強。組織氣象、應急、自然資源等部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建立防災宣傳小組,應用各自宣傳工具,擴大受眾范圍,組織進行演練,切實提高轄區內群眾防災自救能力,阻斷源頭,構建自然保護網。學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立生態保護小組。全面排查轄區內非法破壞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對全縣自然災害隱患點進行加固、防滑等技術處理,全力降低災情發生概率。

4 承德市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應對自然災害存在的問題

4.1 資金投入不足

救災資金是社會保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于解決災民因災害引起生活困難的專項資金。救災工作是“急、快、準”,因此救災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須做到及時??捎捎诼』h氣象服務機構在面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方面資金投入不足,無法大量儲存應急物資,自然災害的監測設施也無法及時更新,無法及時掌握相應受災地點,從而導致不能最小化地減小損失。此外,由于救災資金投入的不足,災后重建問題也較大,受災群眾無法及時安置,很大程度上給氣象服務機構救災工作帶來困難。

4.2 搶險救災技術相對落后

災難發生后,理應第一時間進行救援,可由于縣內搶險救災技術相對落后的原因而效率低下。氣象服務機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也存在問題,工作銜接存在偏差,管理職能出現交替、職權分配不清、管理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導致救援上的時間差,搶險救災效率低下。若災害來臨時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無疑會極大地打擊全縣日后的發展。

4.3 居民安全意識不強

隆化縣雖然多次組織居民的防災安全教育,但只是通過在各大小會議上提及,給居民發一些安全手冊,并未更多考慮居民的接受程度。由于隆化縣處在山區,村民大多是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安全意識自不強。例如,當暴雨來臨時,對于逃跑最佳時間、安全的躲雨地點,以及怎樣自救等認識都不高。這就會給居民的安全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同時也會給氣象服務機構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

4.4 預警機制不完善

自然災害的特點是突發性的,人們往往難以準確預測。一些地方氣象服務機構只注重經濟發展的建設,忽視了突發災害防治。由于災害的發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對于一些突發性災害的預防并不重視,心存僥幸心理。當災害真正來臨時,由于監測不到位,未及時組織救援,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個別基層氣象部門在開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預警服務的過程中不注重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尤其是各地應急管理部門還未建立相對比較完善、具有較強融合性和互動性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預警服務機制,制約氣象防災減災預警服務的有效性。

4.5 安全教育宣傳不足

安全宣傳教育也是氣象服務機構工作的內容之一,然而,部分氣象服務機構在進行安全教育時只是在口頭上宣傳或是印發宣傳手冊,并未過多地了解人們的學習情況,沒有足夠的重視宣傳效果,導致效率低下。此外,一些氣象服務機構不夠重視安全宣傳教育,對安全知識培訓教育缺乏針對性,未充分地調動起群眾對安全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導致群眾無法應對一些緊急的情況。

4.6 協調組織不到位

地方氣象服務機構之間存在協調整合性不強的問題,會嚴重影響氣象服務機構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的效率。在氣象預報、預警等工作中,各相關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造成信息傳遞不及時,遇到情況重大、緊急的自然災害,預警措施不及時,從而影響防災減災工作的效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需要各部門共同協作,如交通、水利、農業、應急等部門。協調組織不到位可能導致應急響應不及時,增加災害損失。氣象信息服務涉及民生,協調組織不到位可能導致公眾獲取不到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增加災害損失,影響生產

生活。

4.7 應急物資管理不善

一些氣象服務機構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薄弱,且存在經費來源無法保障,導致物資儲備不及時和數量不足。此外,救災應急物資的撥付及調配也會存在問題。在物資的撥付階段,存在管理方式不合理,導致手續煩瑣,從而耽誤救災。在調配階段,出現不了解災情而選取了不合理的運輸方式、運輸路線,無法及時、精準地將物資送至相應受災點,從而導致救援不及時,造成更大的損失[2]。

5 承德市隆化縣氣象服務機構應對自然災害解決措施

5.1 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

在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氣象服務機構應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問題納入其中,提高對災害防治的重視。積極地協調社會多方面資金的多元化投入,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體制,使投入的資金與災情相匹配。著重提高災害應急資金的使用效率,做到??顚S?。加強對資金的監管,合理使用每筆資金,杜絕不必要的支出[3]。

除了災前監測之外,災害來臨時的救援及災后的重建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更新災害監測設施,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提高氣象服務機構的工作效率,從而更好地防患于未然。保證足夠的資金支持,則能儲存充足的應急物資,災害來臨時便能有效快捷地投入使用,災后重建則能行之有效地滿足災民的需求。

5.2 提高搶險救災技術水平

氣象服務機構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結合受災地的實際情況,以地方和基層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建設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利用衛星通信、衛星導航等新技術,加強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設施的利用,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全面開展對建設不達標、抗災能力低的建筑進行加固,推進農村危改等政策的落實。此外,氣象服務機構工作人員也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防災救災過程中發揮自身作用,將知識傳授給災民。

5.3 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

第一,氣象服務機構可以應用學校教育力量、互聯網、社區公示及防災自救演練等方式向居民傳輸安全知識。開展一些老少皆宜的活動,從群眾的興趣出發,吸引群眾自覺參與,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如消防演練、安全知識競賽等。第二,氣象服務機構應加強宣傳隊伍的培訓,提高宣傳隊伍的理論水平及業務能力,使安全宣傳更專業化、有效,讓普通居民能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擴大宣傳范圍,例如,地震演練不應只在人員密集地方進行,也要兼顧其他地方,擴大演練活動效應的輻射面,最大限度上保證演練活動的效果。第三,氣象服務機構還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安全提示和案例,提醒居民關注身邊的安全問題。定期舉辦安全技能培訓班,教授居民如何使用滅火器、急救知識等實用技能[4]。

5.4 提高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

第一,氣象服務機構要足夠重視、充分了解本地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的規律,及時調整監測的合理性,提高預警信息時效性、覆蓋面和準確率。第二,氣象服務機構應積極開展多發自然災害地的實地調研,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第三,氣象服務機構還要引進先進的監測工具,充分發揮現有各類監測體系的作用,科學選擇監測地點,重點監測一些高危險區,提高監測能力。第四,氣象服務機構還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排查地勢不穩的地方,進行加固治理。第五,氣象服務機構要增強風險意識,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時刻保持警惕,尤其是要重視自然災害多發的季節,做到隨時有人值班,遇到突發緊急的災情能第一時間進行組織救援,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5.5 加強預防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宣傳

第一,面對災情,氣象服務機構要組織到各受災點進行調查了解,對群眾進行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并組織群眾進行自救。每到一處受災地點,都應檢查安全隱患,穩定群眾情緒,重視對居民安全意識的教育,充分發揮各單位及工作人員的作用。第二,氣象服務機構應了解居民的文化程度,深入開展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運用各種能夠用上的信息傳播載體,傳播人們通俗易懂的安全基本常識,擴大安全教育的宣傳范圍,從意識層面入手,注重安全教育的針對性,轉變群眾片面的安全意識。

5.6 提高氣象服務機構各部門之間協調組織的能力

第一,氣象服務機構應健全相關的責任機制,落實安全責任,明確專人負責易發生安全問題的區域,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及時將信息通知到各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范圍,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改變管理模式,將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納入考核。第二,氣象服務機構應加強內部管理,優化工作流程,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提高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效率。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預警能力,確保氣象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公眾[5]。

參考文獻

[1] 黃朝芳.我國基層農業氣象人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2019(3):50-53.

[2] 黃麗華,邢淑慧,姚保衛.自由貿易區背景下我國本土基層農業氣象的現狀與培養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9,39(5):124-127.

[3] 曉慧.文化差異對基層農業服務貿易的影響[J].基層農業縱覽,2019(7):20-21.

[4] 李勝橋.基層農業發展新時期基層農業氣象角色轉變與形象重塑研究[J].中國商論,2019(17):192-195.

[5] 印偉.基層農業氣象職業道德的失范與重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59-162.

猜你喜歡
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
蟻先生的天氣預報
瓶子里的天氣預報
測不準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如果
中期天氣預報
植物天氣預報員
小小天氣預報員
美英科學家提振空間天氣預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