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觀視域下網絡文藝作品的現狀分析與優化路徑研究

2024-04-25 04:04王彤玥田云剛
綏化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藝作品文藝創作

王彤玥 田云剛

(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太谷 030801)

人民觀是以人民為主體、堅持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的觀點,人民是推動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他們既是人類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精神文化的源泉和動力?;谌嗣裼^視域對網絡文藝作品進行探析,以人民觀視角把握當前網絡文藝作品的藝術呈現、主要挑戰和優化路徑,不僅可以使人民群眾對網絡文藝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可以在無形中推動網絡文藝作品的發展和推廣。通過對網絡文藝作品人民觀的分析,能夠進一步論證“人民性”的重要作用以及時代意義,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除此之外,還有助于網絡文藝作品把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大方向,緊貼時代發展和國情所需,創作出優秀的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覺自信,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助力。

一、人民觀視域下網絡文藝作品的藝術呈現

(一)以人民為主體,體現網絡文藝作品來源于人民。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指出,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所反映的客觀內容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這個客觀內容主要就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生產與生活實踐。文藝作品作為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而現實生活的主體是人民,因此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是圍繞人民的生活而展開。[1]網絡文藝作品創作題材的選取和創作結構的設計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譬如《約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網絡劇、網絡紀錄片《追光者》等作品,其作品主題主要是圍繞新時代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而展開,其創作的內容來源于人民群中最為真實的生活,正因為是人民群眾生活的生動寫實,一經播出就獲得一致好評。除此之外,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主體具有多樣性。隨著思想的開放以及人們對自身權利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大眾成為網絡文藝創作的主體,渴望通過文藝表達自己的訴求。相比于以前,當前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主體可以是各種各樣的群眾,只要可以創作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高質量文藝作品就可以稱得上的文藝精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媒介的基礎之上,創作主體可以盡可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文藝創作主體不再受年齡大小和教育水平的限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主體,推動文藝市場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

(二)以人民為動力,展現網絡文藝作品依靠于人民。人民決定著社會歷史發展,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動力來源。網絡文藝作品的發展是從人民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的,單純依靠文藝工作者進行創作的文藝作品是空洞的,人民需要參與文藝創作的全過程,使人民群眾在創作過程中領悟時代精神。同時,網絡文藝作品依賴人民得以發展,不僅是對人民生活的依賴,而且根據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評價進行作品的調整。網絡文藝作品的好壞需要人民群眾對其做出評價,不能單純地依靠市場進行評判,需要從人民群眾口中了解文藝作品是否真正適合現實生活與滿足人民需要,在考察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滿意度中,要求人民群眾以歷史和審美為出發點進行評判,以人民群眾的評價不斷調整文藝作品的發展軌跡。人民群眾參與網絡文藝作品評論的渠道和方式日趨多元化,部分受眾借助于豆瓣、知乎、微博等平臺對文藝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或者是在觀看作品時以彈幕的形式參與作品的全過程,對不適合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文藝作品給予劣質評價,創作者與觀眾實現良性互動,并在得到觀眾的反饋信息之后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思考。[2]

(三)以人民為目的,凸顯網絡文藝作品服務于人民。文藝創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予人們精神食糧。在中國的歷史上,文藝始終與人民有著緊密的聯系,人民始終都是文藝的締造者與傳承者。人本身的需要就是希望可以全面發展自我的需求。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逐漸提升的同時,人們對于包含文藝作品在內的各種文化產品的品質、內涵、韻味等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由于我國在各個時期的特色不同,從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文藝作品就會有不同的主題和表現形式,標志著文藝作品人民觀也在發展變化。優秀的文藝作品發揮著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文化素質的作用,引領人們不斷提升文化品位與思想認識。網絡文學作品《傳國工匠》將尋寶貫穿文章發展的全過程,通過生動的描寫向人民群眾展現出中國獨具地方特色的工匠技藝,也使人民群眾從中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反思。優秀的文藝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人民的文藝普及與基層文藝水平的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人民觀視域下網絡文藝作品的主要挑戰

(一)網絡文藝作品的虛擬化與主體性參與之間的剝離?;ヂ摼W媒介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塑造著我們的文化、改變著我們的審美化生存。[3]網絡文藝作品的傳播方式呈現出強烈的虛擬化特征,基于此點特性,在創作網絡文藝作品的過程中衍生出系列問題。首先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參與意識薄弱。在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人民群眾更傾向于扮演欣賞者的角色,將網絡文藝作品的創作視為藝術家的工作和任務,對參與網絡文藝作品的主體定位模糊,喪失參與創作網絡文藝作品的激情。再者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參與能力弱化。人民群眾在創作網絡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將網絡文藝作品與傳統文藝作品一概而論,對二者之間的區分辨別模糊,再加上未能與時俱進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專業技能,文藝作品創作的內容陳舊、形式老套。最后就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參與效果甚微。對作品的創作停留于表面,往往采用一種宏觀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解讀,關注的焦點多是作品能否吸引流量與熱度,缺乏對作品深層意味的挖掘。更有部分網民利用互聯網的隱匿性特點以滿足個人私欲進行創作,在作品中表達的觀念和傳達的精神違背國家情懷。

(二)網絡文藝作品的同質化與多樣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今,網絡文藝領域正以其前所未有勢頭迅猛發展,國內的網絡文藝作品數量眾多,整體上呈“井噴式”發展態勢,面對人民群眾的多樣性需求,在實踐的基礎之上追求作品風格的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探索是推動網絡文藝作品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文藝市場整體情況而言,以創新為主的網絡文藝作品并未占領較大市場份額,反而在垂直領域出現較為嚴重的同質化、藝術的創造性弱化現象。部分文藝工作者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文藝作品,忽視對作品質量的提升,企圖以此來填補人民群眾的精神空虛,但實則形成了行業泡沫和虛假繁榮的假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虛假的豐富背后所映射的是創作者本身的精神匱乏。譬如2017年的網絡小說《錦繡未央》大部分章節是由拼接、抄襲其他已成型作品的內容而成,其中抄襲數量高達200 多部網絡小說,甚至還包括《西廂記》《紅樓夢》等經典文學作品,此類盲目地對成功案例進行復制模仿和肆意拼接以節省創作成本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病象層出不窮,工業流水線一樣生產出各種“文學”贗品。[4]作品藝術生產的豐富內核被極度稀薄化,形成了成千上萬部風格相同的文藝作品,但是作品所呈現出的效果卻差強人意,同樣也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

(三)網絡文藝作品的商業化與社會性效益之間的沖突。網絡文藝作品的前期創作和后期宣傳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其經濟支撐,資本投入的背后是為了追求利益,單純以利益為創作導向就會導致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相背離,也容易導致創作目的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一些創作者為吸引受眾關注,多以暴力、色情為主進行創作,再加上互聯網本身的隱匿性,加大了對網絡文藝作品監管的難度,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構成挑戰,人民群眾在進行選擇時容易迷失方向。[5]部分作品通過類型化的創作手法,將歷史事件、現實生活等客觀存在的真實素材從客觀存在的語境中剝離出來,再按照現代人的文化觀念和審美需求進行重新拼接、闡釋、包裝,構建成為全新的“偽歷史的景觀世界”。在這類作品中,歷史和現實不再是客觀的書寫,所呈現內容違背真實歷史文化和人民現實生活,人民群眾無法從中真正把握歷史和現實生活,難以看清歷史的本來面目和社會發展的本質特征。正如2017年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在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司馬懿堪稱是完美的正面形象,但是現實的歷史人物并非如此,觀眾將篡改后的歷史文化納入知識系統,并將其視為真實信息進行吸收消化,無形中消解自身的認知體系。在這種創作導向和目的的驅動下,網絡文藝的創造和消費容易追逐短期效益,人民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影響受眾的信仰認同、價值認同和利益認同。

三、人民觀視域下網絡文藝作品的優化路徑

(一)固本培元:以貼近人民生活作為出發點。優化網絡文藝作品發展現狀的關鍵一步就是創作的作品必須來自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以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脈聯系,增進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感情,主動引領受眾從內容的接受者轉向傳播者,推動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進行二次傳播、二次創作,除了在微博、貼吧、知乎等線上平臺設定話題等活動以外,還可以通過線下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人民的文化喜好。同時,藝術家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高質量地實現為人民服務的藝術訴求,增強人民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人民群眾對社會生活的感情和興趣,在互動中完成對文藝作品的內涵挖掘和對受眾的文化陶冶。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反映者。[6]由于網絡文藝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網絡文藝作品的參與程度并非可以做到全覆蓋,基于此種情況,需要組織專業人員對人民群眾進行免費互聯網教學,通過學習多媒體,轉換人民群眾在網絡文藝作品中的角色與身份。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在互聯網平臺發表見解和看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網絡的權益不受侵害。

(二)守正創新:以豐盈人民需求作為著力點。網絡文藝的創作需要牢固樹立和深刻把握“精品意識”,將“內容為王”作為中心和重點。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以生活為沃土,以人民為根本,深入人民生活,從人民生活中采擷思想,不斷開拓創新,在吸收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利用新興技術打造文藝精品,將“精品意識”貫穿創作始終。從創作內容的選擇上弘揚正能量,減少純娛樂、純搞笑的內容,尊重歷史、自覺傳承,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以彰顯作品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為目標,增加作品的藝術濃度和思想厚度。從創作題材的確立上,把握時代主旋律,確立中國主體意識和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文藝家要把歌唱祖國、禮贊英雄作為創作的主題,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以優秀的網絡文藝作品激發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緊密聯系人民群眾,只有契合網民的欣賞需求,才可以為大眾提供健康的審美愉悅。[7]除此之外,還要重視網絡評論,創新網絡評論陣地,充分利用網絡開展評論,密切關注網民對網絡文藝作品的反饋信息,根據收獲的信息對創作內容、創作手法等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

(三)擔當使命:以厚植人民情懷作為落腳點。文藝工作者要不斷創作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要的網絡文藝作品,使人民的基因根植于作品之中、人民的血脈貫穿于作品之中。為此需要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網絡文藝的引領。首先,要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網絡文藝名家。成立專門網絡文藝家協會,對從業者進行專門培訓,提高網絡文藝人才隊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對有違反行業協會條例的文藝家進行除名,進而保障網絡文藝作品的良性發展。其次,要成立專門的網絡文藝管理隊伍。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隊伍,利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最后,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約束條款。發揮媒介、資本和制度三股力量,三者在相互博弈和制衡中推動網絡文藝作品的發展。面對部分傳播虛假新聞、散播不良信息的網絡文藝作品,應通過采取封鎖賬號、作品下架等措施進行懲罰。除此之外,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明確網絡文藝家所需履行的義務,避免在創作的過程中出現違法現象,從而創作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時代主旋律的健康優質的網絡文藝作品。[8]

結語

文藝發展的過程中,基于人民觀視角思考網絡文藝作品的發展現狀和優化路徑是推動網絡文藝作品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離開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就失去了價值準則。習總書記在關于文藝的系列講話中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即使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盵9]只有站在人民觀的立場上,用人民尺度衡量判斷網絡文藝作品的發展現狀,才可以使作品真正符合社會歷史進程的實際要求,并且始終與人民利益保持一致。從實際出發進行創作與創新,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正視網絡文藝作品的興旺以及網絡文藝市場領域的繁榮,堅持和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尺度,讓普通大眾不再做隔岸觀火的局外人而成為文藝的“劇中人”,對網絡文藝作品的人民性有更充分、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和認識,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實現“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崇高使命。

猜你喜歡
文藝作品文藝創作
大地情深
——河北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活動
文藝作品
1942,文藝之春
麗江市弘揚張桂梅精神文藝作品評論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論近代中西方文藝作品互譯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墻之隔》創作談
□文藝范
創作隨筆
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