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與生產技術研究

2024-04-25 04:36馮世勇戰金輝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綠色食品優質基地

馮世勇,孟 浩,張 凱,劉 娟,戰金輝

(1.山東省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山東濟南 250100;2.高密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濰坊 2615001)

綠色優質農產品原本是綠色農產品和優質農產品的合成化簡稱。 中央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要求,提出了農業強國建設要求,全社會對農產品生產和供給的要求從“數量夠不夠、多不多”的單一目標進一步向“產地生態美不美、產品質量優不優”的多目標轉變,綠色優質農產品在政策、法律等的層面被重新定義,成為兼顧“生態與生產平衡、質量與效益共優”的新時代綠色安全、優質營養、生態環保、助農增效的高品質的農產品。

1 綠色優質農產品提出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2023 年1 月1 號起實施的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引導、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鼓勵和支持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 這是首次在法律層面確認了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提法。 唐仁健部長在2023 年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上講話中提出 “集成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從未來發展看,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生態低碳發展模式將成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助力農業減碳的重要驅動力。 不斷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地綠色優質農產品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手,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展現,是農業領域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也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論斷,特別是近六年多來,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不斷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持續增長,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2022 年達到29.8%, 進入了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間。 我國社會已進入由數量消費向質量消費、由商品消費向品牌消費的過渡階段,城鄉居民更加注重并傾向于綠色健康優質農產品消費。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內容。

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工作正不斷受到各方重視,成為當前農業促提升、促發展、促消費的重要內容。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占比已經列入國家食品質量安全考核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指標。 還被列入美麗中國建設指標,成為農業農村部門承擔的美麗中國建設兩大指標之一。近期農業農村部下發了《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監測評價辦法》,又將“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占食用農產品比重”列為其中“綠色產業發展”項的重要考核指標。 印發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監測工作規范》是專門用于規范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統計的重要文件。

未來,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作為增加供給保障,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典型代表和強化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將獲得更多的政策關注。

2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定義、內涵與范圍

綠色優質農產品作為被政策和法律重新界定的農產品,需要給予新的定義和內涵,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認知、推動與發展。

2.1 重新定義綠色優質農產品

綠色優質農產品在生產品類上涵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在發展性質上要實現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不僅要保證農產品生產耕地數量還要保障農產品生產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要求。 2023 年新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32 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選用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種,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 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實施分等分級, 提高農產品品質, 打造農產品品牌。 ”從這個條款中我們可以分析出綠色優質農產品涉及到的關鍵要素是 “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種、綠色生產技術、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分等分級以及品質和品牌”。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關鍵詞是“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 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及質量和綠色”。2023 年1 月農業農村部召開的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上指出,農業領域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要以兩個“三品一標”為抓手,供給更多綠色、有機和名特優新產品。 兩個“三品一標”就是以“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質量達標合格證”為代表的產品“三品一標”和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內容的生產“三品一標”。

從綜上所述中我們可以提取的關鍵詞有:耕地質量和生態保護、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名特優新產品、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種、綠色生產技術、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標準化生產、分等分級以及品質和品牌。由此綜合提出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定義是指: 出自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使用優質特色品種,按照特定的標準化生產操作規范、通過應用綠色低碳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態模式生產出來的,實現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控制的安全、營養、等級優良的特色優質品牌農產品。

2.2 認知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內涵

通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定義,可以認知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三綠色:綠色生態基地、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綠色循環模式;二是三規范:標準化生產操作規范、全程質量可追溯控制規范,分等分級規范;三是三優質:品種優質、營養優質、產品優質。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內涵符合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供給已經從“有沒有”到“優不優”的發展階段特點,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社會消費已由 “吃得飽不飽”向“吃得好不好”和“吃得營養健康”趨勢的轉變。 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的綜合發展方向,符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會發展要求。符合農產品生產“追高線、提品質”的發展目標要求。也符合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和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2.3 探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范圍

關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范圍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討論,一是符合綠色優質農產品定義和內涵的農產品, 主要包括了我們熟知的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以及通過有關部門和機構評審的名特優新農產品。 這四類農產品,各有其自身的標準,但是標準并不太一致。綠色食品有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共計143 項,其中準則類標準14 項,產品標準129 項。有機食品則有《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和一個綜合性標準《有機產品 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19630-2019),但沒有具體產品標準。 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實施,產品依靠產品的外在感官特征和內在品質指標判斷而不涉及質量安全指標。名特優新農產品類似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但只進行產品品質指標檢測而不涉及質量安全和感官指標。這就帶來一個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優質如何體現,是否應該有一個統一標準。 在具體工作實際中,為保障產品質量的統一性,我們可以要求綠色優質農產品實行等同于綠色食品產品質量的標準。二是符合綠色優質農產品標準的基地產出的農產品。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監測工作規范》文件中規定了八種類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主要有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獲證綠色食品企業生產基地、有關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地理標志農產品核心生產基地、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有關生產基地、列入名特優農產品名錄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及按照農業農村部審核確認的標準建設、通過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驗收的相關標準化生產基地。作為其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獲證綠色食品企業生產基地、有關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規模統計最為簡便,所占比重也最大。當然,也應鼓勵省級以上生態農場成為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基地是當前我國現代農業高水平建設的代表,也是作為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優秀農產品的代表。上述基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可以被認定為綠色優質農產品。 同樣存在的問題是,這些基地有著不盡相同的建設標準,基地產出的農產品其產品質量水平也缺乏一致性標準要求,比較好的辦法也是統一實行等同于綠色食品產品質量的標準要求。

3 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探討

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核心是推廣新品種和綠色生產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使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作物品質與營養;推廣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和模式,減少農業廢棄物和農業碳排放,把農業減排固碳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在確保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前提下,實現高能效、 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農業發展模式,為國家雙碳戰略作出農業應有的貢獻。 張福鎖院士團隊研究表明,作為綠色優質農產品重要代表的綠色食品生產模式,化學氮肥施用量減少39%,化學農藥施用強度降低60%。 2009—2018年10 年間,累計減少氮肥使用670 萬噸、化學農藥使用54.2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3 萬噸,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累積創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3.2 萬億元。

綠色優質農產品從生產技術角度看,應包含兩大體系,一個體系是從生產基地產地環境(養殖環境)到植物生產(動物、水產養殖)、病蟲草害防控、肥料使用(動物飼料、畜禽疫病防治)等投入品再到收獲、初加工(分等分級)、包裝、儲存和運輸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控制管理。另一體系是綠色生態技術應用與管理, 就是依據生態學原理,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多樣”原則,把綠色生態低碳的理念和技術融入到整個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去,諸如通過整體設計和合理建設,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將生態循環技術模式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這兩大體系不是截然分離的,而是全方位的有效融合,進而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最終實現資源匹配、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和品質優質,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進一步細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總體可以細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要求, 包含三個要點,一是為防止外來污染,生產基地位置宜遠離交通主干道,且周邊無三廢污染源。 二是基地土壤、水、空氣的關鍵性指標能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21)標準要求。三是基地生態環境水平優良,有助于保持基地生產的可持續性。 第二部分是種植(養殖)生產技術要求,涵蓋綠色優質農產品大田類作物包括小麥、 玉米、花生等,露地及設施蔬菜、茶葉、果品、畜禽及水產品。 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應適應規?;l展要求, 生產過程要集成推廣綠色生產技術與模式,支持應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水肥高效利用、良種高效繁育、綠色耕作和生態養殖技術、飼料高效利用等種植(養殖)技術。要推廣應用沼氣工程等種養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構建農業廢棄物就地減量、就地處理、就地消納的綜合利用模式體系, 實現農業節能減排和資源高效利用。第三部分是綠色優質農產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畜禽、水產品疫病綠色防治技術)。 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原則,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更多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綠色用藥技術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以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第四部分是土壤有機質提升和有機肥生產施用技術。堅持科學合理施肥,遵循“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原則,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減量化行動和有機肥替代化肥。 推進農牧結合,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探索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集成配套技術, 推廣應用智能化施肥系統。 第五部分是優質作物(畜禽、水產品)品種研發和應用技術。通過適宜品種研發,培育高產、高效、優質等農業新品種,增強作物對不良環境的抗耐性,配合耕作制度改良和農機化等先進技術應用,不斷擴大優良品種應用比率,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提檔升級。第六部分是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及模式應用。 通過種養結構調整優化,集成推廣秸稈精細化全量還田,實現土壤保水固碳培肥。 通過種養結合和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 開展作物間作輪作,建設互相貫通的生態廊道等, 增加農田景觀異質性。利用生物多樣性, 實現農田生態系統的高效管理,提升土壤質量及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產業鏈條生態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第七部分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應用。 充分利用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大力推廣畜禽糞便自然發酵、直接還田,好氧發酵、有機肥生產,沼氣生產、渣液還田等資源化利用技術,提升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推廣普及標準地膜,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 有效防治農田白色污染。建立健全農藥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和回收站(點)等組成的回收體系,實現農藥包裝廢棄物有效回收處理。

4 著力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

著力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是不斷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打造品牌農產品和實現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具體舉措,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未來,要大力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規范性建設, 把綠色、生態、低碳、標準化生產、全程質量追溯與控制這些核心要求和特點通過各種規范、標準、管理要求等扎實落實到各類基地中去,并不斷擴大基地數量和規模。要不斷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與模式研究。深入研究綠色優質農產品相關生產技術,特別是開展優質特色新品種推廣、綠色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有機肥生產與使用、農業資源化利用、農業低碳生產技術、農業清潔生產等相關新技術,總結集成一批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 要持續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與模式推廣。以八大類基地特別是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依托,持續總結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實踐經驗,開展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把成熟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集成技術通過制訂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團體技術標準并結合新型農民培訓等多種方式方法,推廣到各地各類農業生產中去。

猜你喜歡
綠色食品優質基地
果桑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優質
蔬菜桑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淺談如何優質開展“三會一課”
《綠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我的基地我的連
什么是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