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抗戰時期甘肅旅渝同學會述論

2024-04-25 05:05劉俊偉
隴東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桑梓同學會學子

劉俊偉,耿 磊

(西北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清末民初,留學風氣漸開,青年學子背井離鄉,懷揣夢想,赴國內外大城市求學。值抗戰國難之際,青年學子赴國外求學路徑受阻,國內留學人數陡然增加。熱血青年以自己所學報效桑梓,為抗戰貢獻力量。各省赴外求學學生紛紛組織同學會,聯絡鄉誼,集聚智慧,以實際行動為抗戰和國家建設建言獻策。1939年8月,“寇機縱橫,烽火連天的時候”,甘肅旅渝同學會“應著時代和環境的需要”在國民政府陪都重慶成立,其使命是“懷著火熱的心情,愿盡所有的力量,在抗戰建國的原則下,去為桑梓為國家效力”[1]31。關于甘肅旅渝同學會的研究只有部分論著有所涉及(1)主要有:尚季芳《再造“西北”:民國時期旅外學人對西北形象的重塑》,《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尚季芳《民國時期國人的甘肅觀與旅外學生之應對》,《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2期;王勁、楊紅偉《近代甘肅的“留學生”及其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王苳《〈隴鐸〉雜志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均未深入考察。本文將利用報刊資料對其運行機制、主要活動、會員構成等進行梳理研究,認識抗戰背景之下青年群體力量的家國情懷的表達方式。

一、同學會的成立、運行機制及會員構成

清末民初,留學風氣漸開,國內外各學校為聯絡鄉誼成立同學會,到抗戰時成立同學會已經蔚然成風。作為甘肅旅渝學子概莫能外,聯系鄉誼成為成立同學會的初衷。自全面抗戰爆發,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各大中學校相繼遷往,甘肅在重慶的學子日益增多,苦于鄉誼無所聯系,“遂決定征求政校中大警校等校甘籍同學擬組甘肅同學會,發起之后極得贊同,經過一月的籌備功夫,同學會便粗具規模了”。遷往的重慶各學校大都在郊區,交通不便,聯絡不暢。1939年8月,恰逢“中大復旦兩校的甘籍同學,來到南溫泉夏令營受訓,趁著時機,就在南溫泉政校舉行成立大會”[2]4。王耀辰、龐敏修、陳筮泰等為主要發起人,被同學會推選為負責人,后來由中央大學隴西籍陳守禮、通渭籍南作賓、榆中籍竇宗儀以及國立邊疆學校中學部平涼籍何昌之等擔任同學會負責人。時在重慶的甘肅地方官員肅州專員曹啟文與天水專員安立綏受邀參加成立大會,敦請指導。甘肅旅渝同學會會址暫設沙坪壩國立中央大學,在1939年8月底正式成立。關于成立時間,有研究認為是1939年10月[3]。這明顯有錯誤,1940年第1期《隴鐸》雜志記載同學會成立是在“去年八月底”[2]4,該刊1939年第2期上《甘肅旅渝同學會簡章》時間是“二十八年八月”[4]27,與“去年八月底”的說法一致,且成立時間應該不能在次年就會記憶不準確。

同學會作為甘肅在渝學生的組織,有其組織章程規范,其組織結構與其他地方的同學會相似,“包括同學會的定名、宗旨、人員配備、會費繳納、會議召開以及對有損同學會名譽之會員的懲戒等方面”[5]。關于組織機構,甘肅旅渝同學會“以全體會員組織會員大會,為本會之最高權力機關”,全體會員大會每半年舉行一次;“會員大會之下設干事會,由全體會員公選”干事五人、候補干事二人組成,干事會分設文書、事務、交際、學術、調查五股各股股長由干事兼任;干事會互推常務干事三人,“一處理日常一切會務。二召開各種常會及臨時會議。三對外代表本會”。關于組織職權,會員大會的職權有“一改選本會干事事項。二處理干事會議不能決定之事項。三懲戒會員事項。四增減會費事項。五遷移會址事項。六其他屬于本會職權以內之一切重大事項”;各股職權如“一文書股,掌管會員通訊,會務報告、會議記錄,撰擬文件及典守信事項。二事務股,掌理會計庶務事項。三交際股,掌理會員之招待聯絡及一切對外接洽事項。四學術股,掌理研究及出版事項。五調查股,掌理本會所需各種材料之調查與統計事項?!标P于開會規則,“干事會議出席干事四人為足法定人數即得開會”,“會員大會出席全體會員3/4為足法定人數即得開會”。關于同學會規范,會員必須“一、尊重本會宗旨,愛惜本會名譽,服從本會紀律;二、按期繳納會費;三、會員彼此應互助互敬團結一致不得作惡意攻擊”,如有違反規定,屢戒不改者,提請會員大會經半數通過予以處理[4]27。

根據同學會章程規定,凡是在渝甘籍同學均可加入。但現有資料會員登記只有1941年和1943年兩次,因此不能證明在渝甘籍同學皆參加,每年學生學籍變化較大,如正常畢業的或者因其他原因肄業的。從兩次會員登記籍貫、就讀學校、所學專業的分布大致可以發現如下特點。從籍貫上來看,在渝甘籍學生遍布全省大部,1941年會員來自46個縣147人,1943年來自30個縣57人;1941年會員中皋蘭籍的和平涼籍的較多,各16人和10人,其余縣均在10人以下;1943年武都籍會員6人,而1941年會員僅1人;另外地處民族地區的夏河籍會員5人,均就讀國立邊疆學校中學部。就讀的學校中大學者較少,這與考試要求較高有關;中等學校和中學者人數較多,當時人才緊缺,中學及以上學歷者可謀取較好的職位。1941年會員里有大學34人、中等學校63人、中學者60人;1943年會員中有大學9人、中等學校28人、中學者20人。其中中央政治學校、中央警官學校和國立邊疆學校的會員較多,這與學生求職考慮和經濟狀況有關。學生選擇政校、警校等畢業后可盡快找上謀生工作,而選擇國立邊疆學校主要是國民政府法律規定“邊疆學生應免收學費,其設有公費待遇者,應依非常時期國立中等以上學校及省立??埔陨蠈W校規定公費生辦法給與公費”[6]。當時中央大學的甘籍學生獎學金較低,甚至拖欠不發。中央大學甘籍獎學金分為每月按成績分為“70-60-30”元三個等級,而陜西和廣西籍達1000元[7]。專業分布上看,1941年會員中有學地質、經濟、水利、醫學等,但1943年專業法律、政治、中文、社會事業行政等居多。中等學校者大多學習師范、法政類專業,大學者多學地質、經濟、水利、醫學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甘肅教育落后,上大學實屬不易,大多選擇中等學校為將來謀生做準備。

二、同學會主要職責

(一)創辦《隴鐸》雜志

創辦雜志是旅外學生介紹先進文化、啟迪新思想、造福桑梓的“心理建設”[8]1的途徑。甘籍同人認為僅成立同學會單純聯絡鄉誼,不免難以表達旅渝學子的“本心”,“決定要出一種刊物,作為會中的實際工作,并期促進桑梓的文化建設”,也作為同學會來日發展的基礎[2]4。創辦《隴鐸》成為甘肅旅渝同學會的主要工作和職責。為什么取名為隴鐸,相關史料并沒有呈現,據之前甘肅旅外學子創辦《隴風》《隴鐘》《新隴》等雜志,應該受此影響而定名。鐸字的意思為大鈴,古代宣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的樂器,如《說文解字》中“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或《淮南子·泛論》中“告寡人以事者,擊鐸是也”?!峨]鐸》發刊詞中“雖曰富先于教,而民智不進,仍難言乎富也”[8]1。第三卷第一期中“要成為隴上青年的木鐸,隴上人的喉舌”[9]。因此,隴鐸應為傳播新文化、啟迪甘肅人民之意?!峨]鐸》雜志“以輸送實用之智慧,傳播現代思潮,并以宣告本省狀況于外界”,旅渝同學會盡微薄之力“使我義軒桑梓,峙立于現代潮流,不致不能適存也”[10]33。旅渝同學會以創辦雜志為載體,感念桑梓培育之恩,表達在外學子濃濃家國情懷?!峨]鐸》從1939年創刊,到1949年???中間經歷了很大的波折,旅渝同學會的同人以抗戰之精神克服困難,勉強維持刊物的運轉。雜志經費仰仗同學會同人們的向外募捐,甚至在“敵機濫炸,人心惶惶的當兒,不惜一切,來往奔波,為本會募集了不少經費,使隴鐸得以問世”[1]31?!半]鐸是在校同學辦的,他們即無報酬,又少人安慰,課余之瑕,全以服務桑梓精神,犧牲精力來辦,因此一般人均表愛戴,只有那些少數不明大義的同志,難免冷嘲熱諷?!盵2]4《隴鐸》初定為月刊,但由于經費、交通等諸多因素時常不能按期出刊,同學會同人也深感無奈。如二卷八九期“因為轟炸和同學暑期星散的關系”延遲出刊,第十期“因經費的拮據,能否延期出刊,更屬沒有把握,深盼愛護本刊的地方賢達,多予以界助使能繼續維持”[11]。

(二)聯絡甘籍各界人士

同學會成立的初衷聯絡在渝甘籍學子的鄉誼,創辦《隴鐸》雜志因經費問題向外募捐,多方聯絡甘籍各界人士獲得關心同情和捐款無疑成為同學會的重要職責。同學會舉辦歡迎宴會聯絡來渝出席會議或公干的甘籍人士,宣傳《隴鐸》雜志,表達同學會報效桑梓之情,以期獲得政府人員的宣傳和支持。1939年11月,同學會在重慶市生生花園歡迎參加第四期黨政訓練班受訓畢業的甘肅同鄉,歡迎會上“同學會以最近出版之《隴鐸》月刊創刊號,分送各來賓請求指正,各來賓甚為嘉許,咸允反甘后,當盡力為刊物募集基金”。出席歡迎會的甘肅政府人員有高抱誠、田澍普、馬繼周、李天民、邊固、馬呈祥、范沁、薛興唐、王維墉、詹世安、安立綏、李畢芳[12]。歡迎會的舉辦宣傳了《隴鐸》,爭取到政府人員的支持和社會名流的捐款。如1940年第一期刊登馬鴻逵和谷正倫各捐款1000元,1941年政府補助包括國民黨中宣部發放3-8月補助費,每月50元,省政府補助三次共1600元[13]19。聯絡甘籍人士寫稿也是同學會的職責?!峨]鐸》雜志上的稿件中除同學會同人撰寫外,亦請社會名流寫稿增加刊物知名度,如田炯錦《對于〈隴鐸〉及甘肅青年的希望》《在甘從政二年之回憶》《甘肅知識分子之進修與責任》等,馬鴻逵《西北回漢問題之解剖》,青年學者谷苞《論中日人口戰》等。

(三)籌集經費

同學會的經費由會員的會費、雜志訂閱費和向外募捐組成。會員的會費每人每年1元,僅靠會費和雜志訂閱費維持同學會運轉杯水車薪,主要依靠向外募捐和政府補助生存。雜志創刊前兩年主要由募捐來維持運行,從1941年開始依靠政府的補助和津貼,募捐數急劇下降。1939年年底向外募捐計1325元,年終結余357元[14];1940年1-4月捐款2570元,會費和訂閱費共50.05元,結余1475.91元[15];1941年收入共3975.56元,其中政府津貼補助占多數,而捐款僅253元[13]19。募捐數下降原因在于依靠募捐維持運行和工作開展不是長久之計,加之大后方經濟拮據。政府的補助也不能按時足量發放,同學會運行經常捉襟見肘,舉步維艱。甘肅的獎學金一直以來全國較低,導致甘肅學子難以赴外求學,更談不上有閑余的錢參加募捐。時人抱怨“每月十數元之獎金,又不能按月發給,往往積欠數月”,生活拮據,進退維谷。全面抗戰爆發后各省“對于??埔陨蠈W生供給以全部之生活費”,物質生活充足,僅甘肅學生“既不能享受國家之優待,又無其他各省學生蒙當局以盡量之協助”[16]。從《隴鐸》雜志上的收支對照表可發現,所有募集經費基本上用于辦刊,同人均義務辦刊,不見分毫入個人口袋。

三、建設新甘肅的努力

建設新甘肅成為甘肅旅外青年的共識。甘肅旅渝同學會志在抗戰大背景下發揮青年的作用,利用《隴鐸》傳播新思想于家鄉父老,同時介紹甘肅給全國大眾,扭轉國人對甘肅的“偏見”[17],努力建造一個“新甘肅”。正如同學會以“聯絡感情,砥礪品學,促進桑梓文化建設”為宗旨[4]27,發行《隴鐸》雜志“倡導文化,提高民智,闡揚抗戰建國理論,融洽西北民族感情。先奠定心理建設之基礎,而后促進物質建設實質加速完成也”,努力實現“在三民主義領導之下,完成抗戰建國之大業”[8]1。青年人為何擔起這副重擔,正如青年人自己所言“因我們有了相當的知識,我們能了解現實,分析現實,同時我們有推動現實改革現實的理想與企圖”[18]。同學會期以《隴鐸》為載體實現其“促進桑梓文化建設”和“抗戰建國之大業”宏愿。簡單地說,其目標為建設一個“新甘肅”。具體該怎樣建設“新甘肅”,同學會認為先“領導甘肅民眾,覺悟起來,動員起來,把我們過去的光榮和弱點,詳細的檢討一下。認清時代潮流,把握現在,努力本位的工作,希望走向光明正大的途徑!”[19]《隴鐸》陣地成為甘肅旅渝同學會實現建設“新甘肅”的主戰場,揮灑青春汗水,為抗戰和家鄉盡力,報效桑梓養育恩。

青年興,則國興,這是近代以來國人的共識,建設新甘肅離不開青年這個急先鋒?!峨]鐸》刊發多篇文章呼吁青年振作起來,擔當時代賦予的任務,為抗戰救國,為造福桑梓貢獻力量。如《對于隴鐸及甘肅青年的希望》《青年對抗戰建國應負的責任》《內地人心目中的甘肅和甘肅青年應有的覺悟》《敬告甘肅青年》《甘肅未來的問題及對于甘肅青年的希望》《今后之甘肅青年》等。文章中有不少激勵性的話語,如“在此歷史轉折的偉大時代降臨之今日,吾輩不特應認識吾甘之重要,且急宜確定立場,認清地位,努力知識獲得,以接收歷史之賜予,使甘肅早日復興,建國早告完成,此其吾輩青年職責也歟!”[20]“今者寇騎縱橫,中原淪喪,吾人為三隴子弟,緬懷列祖列宗之蓋世功業,能不憤然興起哉?”[21]甘肅政要田炯錦撰文勉勵“甘肅青年中若能有千百個社會上需要的人,則現狀必可改善,前途必會光明”,“希望勵志不投機,不僥幸,而僅為自己一人求出路,應下定決心為整個省整個民族謀幸?!?擔當大任“重現西北之繁榮”[22]??箲饑y之際的青年被寄予厚望,擔當甘肅乃至中華民族復興的大任,表現出甘肅青年應有的價值,為抗戰建國的勝利貢獻青年智慧?!峨]鐸》同人的文章激勵青年“參加到抗戰各項工作里去”,擔負起“創造建國的責任”,“促進文化建設的責任”,“發揚神圣的使命,抱定必死的決心,和勇往邁進的精神,去從事抗戰建國的各種直接間接的工作……完成抗戰必勝,建國必成的大業”[23]。

旅渝同學會的同學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撰文為甘肅建設貢獻智慧,助推“新甘肅”建設?!峨]鐸》雜志計劃刊出甘肅建設專輯,但由于約稿數量有限便辦成特輯,其中就有同學會的文章。如陳守禮《甘肅的水利建設》、孫汝梓《甘肅產業經營論》、王耀辰《明日之甘肅教育》、龐敏修《繁榮甘肅的大動脈-交通》和南作賓《建設農村經濟的途徑》等,這些同學多為國立中央大學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進行研究,研究內容涉及甘肅的水利、產業經濟、教育、交通、農村經濟等方面,研究的均為甘肅急需解決的問題。每個研究的問題皆基于甘肅現狀,提出具體的發展方向和問題的解決辦法。如陳守禮文中指出甘肅水利建設的重要性,認為“為本省食糧問題,應速興水利;為想移民西北以興工業,更應該速興水利,所以水利在西北,不但是幫助農業發展的大動力,而且是興建工業的大基礎”。提出甘肅水利發展的三個途徑,即增加灌溉完成“變三百萬畝旱地為水田”宏愿,開發水力,水運業的發展??赡苡龅降膯栴}的解決,如經費可以靠政府補助,人才問題應該國家統籌分配予以解決[24]5-7。再如南作賓文中先分析甘肅農村經濟潰敗的三類原因:政治力破壞(戰爭、苛捐雜稅、工役兵役),經濟力的破壞(高利貸、種植鴉片、洋貨侵入),自然力的破壞(自然災害)?;诟拭C農村的現狀,他提出甘肅農村經濟建設的途徑:倡導農民運動、政府借貸,推進農村合作社事業、農村倉庫、農村副業[25]。這些文章不乏真知灼見,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說服力,關于農村經濟潰敗原因之間的關系的分析邏輯很強。但從實踐角度來看,這些方法屬于治標不治本,沒有從這些現象發生的根本找原因,如陳守禮所言“因為我只是紙上空談”[24]7。但可以肯定的是旅渝同學會的同人報效桑梓的家國情感和“體念桑梓父老之疾苦”[1]31實踐行動。甘肅的建設離不開知識的輸入,旅渝同學會的同人發揮專業所學,為甘肅的建設貢獻智慧,為“新甘肅”建設增添力量。

四、結語

同學會是以地緣和學緣關系建立的旅外學子聯絡鄉誼的組織,是旅外學子家鄉情感歸屬的表征。一群背井離鄉,求學在外的學子之間在學習、生活上互幫互助相互砥礪的精神家園。甘肅旅渝同學會成立于抗戰國難之際,一群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青年學子創辦雜志宣傳甘肅于國人,輸入新文化于隴原大地,使甘肅不至于邊緣化。甘肅旅外學子言:“回顧我梓鄉,長夜漫漫,暮氣沉沉,用是不擺丑陋,勉為其賑;欲以輸送實用之智慧,傳播現代思潮,并以宣告本省狀況于外界。庶乎稍盡綿薄,能補萬一,使我義軒桑梓,峙立于現代潮流,不致不能適存也?!盵10]33甘肅旅渝同學會不僅聯系在渝甘籍人士,更重要的是把千里之外的甘肅與長江邊的重慶相連?;趫笮h骷覈閼?甘肅旅渝同學會克服困難,冒著重慶敵機轟炸的危險往來奔波,多方籌措資金,課余之時義務編輯雜志,盡量出刊奉獻給關心同情甘肅發展的各界人士?!峨]鐸》擔負著甘肅旅渝同學會建設新甘肅的重要使命,同時維系著隴原大地和長江邊的旅渝學子。甘肅旅渝同學會以《隴鐸》為主陣地,傳播新文化,啟迪新思想,實現內地與西北內陸的雙向互動。旅外學子在抗戰國難之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用知識和青春建設新甘肅,把抗戰救國與桑梓之情合并表達。

猜你喜歡
桑梓同學會學子
難忘桑梓情
桑梓情深的創業者
杏林組曲·學子賦
耿飈:桑梓情懷深如許
同學會
姜睿:琴心劍膽 回報桑梓
今朝學子喜登攀
悠悠學子心,濃濃附中情
我的同學會發光
留學同學會之超級社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