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與遮蔽: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批評

2024-04-25 05:05
隴東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南梁甘肅紅色

魏 亮 亮

(隴東學院 藝術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近年來,作為一種引領甘肅社會發展的先進文化形態——甘肅紅色文化,尤其是甘肅紅色基因,一直是學界關注與討論的學術議題。盡管學界對其有不同層面的理論探索,但是,對于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批評問題,學界的探索極其有限。在當今“圖像時代”[1],伴隨社會化進程,甘肅紅色文化明顯呈現一種圖像的存在現象。對于這一現象的理論思考,能夠引發一個新的學術議題,即: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批評。有研究認為:“圖像批評也可以稱為‘語像批評’,在新世紀的‘后理論時代’,‘語像批評’必定會和生態批評、性別批評、流散批評等新崛起的批評流派,共同組成理論批評的多元格局?!盵2]此處,“語像批評”之“語”,即語言之意思??梢?圖像批評的基本意涵是:用理性化、實指性的“語言”,對感想的“圖像”,進行哲理性評價。毋庸置疑,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批評,就是用圖像文化(“語像文化”)的相關理論,解釋甘肅紅色文化存在現象中的相關問題。把甘肅紅色文化引入圖像文化領域,發現,甘肅紅色文化的存在形態與認知邏輯整體上發生圖像轉向,進而發現,“存在”與“遮蔽”是探索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議題的兩個重要關鍵詞。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存在,就是在文化的“存在”意義層面探討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形態;甘肅紅色文化精神的圖像遮蔽,其實是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存在形態內涵的輪廓與進一步闡釋。

一、問題的提出

甘肅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廣大群眾在甘肅創造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依據文化分類的一般認識,甘肅紅色文化的基本形態有二:一是精神形態,如“南梁精神、會寧會師精神、紅西路軍精神、莊浪梯田精神、八步沙精神、舟曲精神、莫高精神、載人航天精神”[3-4]等;二是物質形態,如革命遺址遺跡、烈士陵園、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塔、雕像等,具體如“蘭州戰役遺址、華林山烈士陵園、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高臺城戰斗遺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紅軍長征勝利景園、南梁革命紀念館、紅軍干部學校舊址、抗大七分校舊址”[5],等等。盡管甘肅紅色文化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等類型,但是,基于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的革命精神、奉獻精神、創業精神、求實精神等,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主導形態??梢?甘肅紅色文化的主體形態體現于一系列甘肅精神,這就是甘肅紅色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形態的根本特質。

需要強調的是,紅色文化其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種革命文化。所謂“革命”,“是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等多個階段的近百年歷史實踐的總體概括”[6]。當然,這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革命”。這一觀點表明,中國紅色文化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形態,更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發展中國社會的一種先進文化。同樣,甘肅紅色文化不僅是新民民主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甘肅創造的一種文化形態,更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發展甘肅社會的一種先進文化形態。有研究提出“甘肅的紅色年輪”之說法,認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在甘肅的誕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各支長征隊伍匯聚隴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為甘肅的解放而斗爭”“蘭州戰役與西北解放”“全省各級黨委及人民政權的建立”“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甘肅的‘三線’建設”“真理標準討論在甘肅”“‘兩西’農業建設”“引大入秦工程建設”“‘121’雨水集流工程”“‘四抓三支撐’的總體發展思路”“‘5·12’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十二五’跨越式發展目標的提出”“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全面實施‘3341’項目工程”[7]是“甘肅的紅色年輪”。換言之,“甘肅的紅色年輪”即甘肅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與脈絡。這一觀點更為充分地表明,甘肅紅色文化是建設甘肅、指導甘肅社會發展的一種先進文化形態。這些學術研究無形中將甘肅紅色文化引向甘肅社會,即:甘肅社會建設與發展中的一些重要成果蘊含甘肅紅色文化,抑或說,甘肅紅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甘肅的社會建設與發展。在當今圖像時代,我們整體性、綜合性地審視甘肅的社會建設與紅色文化,可以發現,甘肅的社會建設與圖像文化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即甘肅紅色圖像文化。

所謂甘肅紅色圖像文化,即以圖像形式存在的甘肅紅色文化。此處的圖像,有兩層意指:一是文化的圖像形態,一是文化的圖像觀念。前者指甘肅紅色圖像文化的客觀性,后者指甘肅紅色圖像文化的理論性。甘肅紅色圖像文化的理論性,即甘肅紅色圖像文化理論,其實是一種研究方法,即用圖像文化的相關理論闡釋甘肅紅色文化。作為研究的方法論,圖像文化是甘肅紅色文化的批評手段之一。運用圖像文化的方法論解讀甘肅紅色文化,有益于闡明甘肅紅色文化在“圖像”“社會化進程”的文化語境中所發揮的獨特價值。但事實是不盡如人意的,甘肅紅色圖像文化的解讀容易被錯綜復雜的圖像現象所遮蔽。因為甘肅紅色圖像文化既有物質形態,又有精神形態,為此,我們對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解讀,既要尋找客觀存在的甘肅圖像文化形態,又要在客觀的甘肅圖像文化存在中闡明甘肅紅色基因,因為甘肅紅色文化的主體形態是一系列甘肅精神。因此,以下從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存在與甘肅紅色文化精神的圖像遮蔽兩個方面,討論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批評問題。

二、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存在

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存在,即在文化的“存在”意義層面解讀甘肅紅色文化的圖像形態。關于文化的圖像存在形態,英國羅戈夫有較為明確的論述,指出“在當今世界,除了口傳和文本之外,意義還借助于視覺來傳播”[8]。此處的“視覺”可以理解為“圖像”,這一論斷盡管是對文化傳播方式的一個重要論述,它還可以看作是有關文化存在形態的一個重要論說,即除口傳、文本外,圖像(視覺)是文化的另一種重要存在形態。依此,可以說,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存在形態。就文化的現象性、物質性、媒體性、社會性、精神性等屬性而言,圖像對于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現象性、物質性、媒體性、社會性、精神性等屬性與內涵均有一定的批評作用。

第一,從文化現象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一種存在現象。整體審視甘肅地區的紅色文化,可以發現,甘肅紅色文化是以一系列革命遺址遺跡、烈士陵園、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塔、雕像、黨史人物故居舊居、標語石刻、紅色旅游景點、紅色歌謠、故事、說唱、詩詞、繪畫、電影、攝影、報紙、雜志、廣播、紅色網站、短視頻等為內容或形式的文化綜合體。在圖像時代,這一文化綜合體,即一幅壯觀的圖像景觀,抑或說,觀看性的圖像文化現象。進言之,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紀念館、雕像、繪畫、電視、電影、攝影等,是較為典型的紅色圖像文化;紅色歌謠、民歌、故事、戲劇、說唱、詩詞、小說等,是一些間接性的紅色圖像文化。譬如,當代形態的紅色歌曲,在電視、手機媒體上,已經有了“影像”的存在方式,其形態,既是一種聽覺文化,又是一種圖像文化。這也就是“圖像對文化的解構與建構”[9]作用。這一作用,也就是圖像對甘肅紅色文化的批評價值??傊?在圖像時代,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存在現象,對甘肅紅色文化的存在有一定的批評作用。

第二,從文化的“物質”屬性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物性”存在。海德格爾認為,“‘物性’即物之為物的可靠性”[10]。對于甘肅紅色文化,尤其是物質形態的甘肅紅色文化來說,可靠性是它的本質存在。正是這種可靠性的本質存在,使甘肅紅色物質文化,有了較多客觀屬性,其“觀看文化”之內涵劇增。觀看性,即圖像文化的基本屬性,因此說,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一種“物性”存在。對于甘肅紅色文化而言,紅色物質文化及其“物性”的獲取是甘肅紅色基因的存在前提。譬如,作為精神形態的南梁精神、會寧會師精神、莊浪梯田精神等,是建立在南梁革命紀念館文物、紅軍會寧會師遺跡、莊浪梯田等物質文化基礎上的甘肅精神。

第三,從文化的社會屬性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社會化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的發展與進化使甘肅紅色文化成為甘肅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認為,“我國紅色文化空間的發展,是一種可視化空間的再生產”,其歷程包括“(一)萌芽期:以文物保存為中心(1931年至1949年);(二)勃興期:以革命紀念為中心(1949年至1982年);(三)繁榮期: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1983年至1999年);(四)轉型期:以旅游經濟為中心(2000年至今)”[11]。這一研究表明,我國紅色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社會化進程。在這一進程中,產生了諸多與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紅色文化。如萌芽時期收集、整理的革命遺物,勃興期創建的革命紀念館,繁榮時期創編、創作的紅色刊物、圖冊、音像制品,轉型時期創建的紅色旅游景點,等等。這些紅色文化,是一些較為典型的紅色圖像文化,可視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說,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社會化存在。

第四,從文化的媒體現象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媒體化存在。媒體是甘肅紅色文化發生形態轉型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媒體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口傳媒體’→‘文字媒體’→‘印刷媒體’→‘影視媒體’→‘網絡媒體’等階段”[12]。同樣,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文化形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口傳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影視文化”→“網絡文化”等階段。在當今信息與網絡時期,甘肅紅色文化的主體形態已經不是口傳、文字、印刷等形態,而是影視化、網絡化的電子文化,這類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感性化、觀看化、大眾化,電腦、手機、數碼攝影機等是其主要載體。在圖像時代的文化語境中,我們可以稱這類文化為圖像文化。因此說,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媒體化存在。

第五,從文化的“精神”屬性看,圖像是解讀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重要理論。圖像是人類認知世界、把握世界、表征世界的工具或方式,圖像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演進史。有研究強調:“圖像必須是人為的,是加注了人的精神和意識的,是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的?!盵13]顯然,作為人為的視覺圖像,是人類精神、情感與認知態度的主觀體驗和再造,是人類把握世界和表征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承載人類文化的基本介質。因此說,精神性,是圖像的理論品質。正是這一品質,促使其成為解讀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重要理論。

簡言之,從文化現象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存在現象;從文化的“物質”屬性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物性”存在;從文化的社會屬性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社會化存在;從文化的媒體現象看,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媒體化存在;從文化的“精神”屬性看,圖像是解讀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重要理論。

三、甘肅紅色基因的圖像遮蔽

既然在甘肅社會形成的一系列甘肅精神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主體形態,那么,對甘肅紅色基因的提煉、闡釋、踐行、弘揚,應該是甘肅紅色文化研究的至高目標。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圖像表征、反映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同時,還遮蔽甘肅紅色基因,這即本研究的另一重要議題:甘肅紅色基因的圖像遮蔽。對于這一議題的學理分析,需要從甘肅紅色基因的存在與表征方式談起。

甘肅紅色基因,即思想性、觀念性、理論性的甘肅紅色文化,其存在,無疑有兩種方式:一是文字(語言)的方式,一是圖像的方式。因為文字與圖像是人類認識、表征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只不過文字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方式,圖像是感性的認識方式?;谖淖峙c圖像是人類認識、表征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以及二者在認知方式上的不同,我們可以較為合理地認為,文字與圖像均可以承載、表達思想,抑或說,承載、表達甘肅紅色文化精神,只是在表征方式上有所不同,文字以邏輯、理性的認知方式表達甘肅紅色文化精神,圖像以面性、感性的描繪方式表達甘肅紅色基因。文字擁有邏輯、理性的認知方式與思想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概念,有直接、同一關系,圖像擁有感性的認識方式與思想或概念,有間接、非同一的關系。因此說,文字與圖像均可以表征甘肅紅色基因,只是圖像表征甘肅紅色文化精神,擁有其矛盾性,即:一方面反映、表征甘肅紅色基因,另一方面遮蔽甘肅紅色基因。

日本學者浜田正秀對“人類的兩種不同‘精神武器’——文字與圖像”的論述,可以看作是“圖像表征與遮蔽甘肅紅色基因”問題的一個重要佐證觀點。浜田正秀指出:“語言(文字)是精神的主要武器,但另有一種叫做‘形象’的精神武器。形象是現實的淡薄印象,它同語言一樣,是現實的替代物。形象作為一種記憶積累起來,加以改造、加工、綜合,使之有可能成為精神領域中的代理體驗。形象和語言的關系,類似于生命與形式、感情與理性、體驗與認識、藝術與學術的那種關系?!盵14]盡管形象與圖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此處的“形象”可以理解成“圖像”,一是圖像與文字(語言),即“文圖關系”“語圖關系”,已是學界的共識,在“文圖關系”的理論背景與框架中,“形象”就是“圖像”;二是與國外著作的中文翻譯有關。浜田正秀的這一論述,一方面指出文字(語言)與圖像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精神武器”,強調二者的精神屬性,其精神性表明二者均可以反映、表征甘肅紅色基因;另一方面指出二者的異質性,文字與概念的關系較近,文字可以直接表達概念,圖像是知識和意義之前的東西,與概念的關系較遠,圖像對概念的表達是間接的,正是這種圖像與概念之間的間接關系,促使圖像對甘肅紅色基因的反映,存在一定的遮蔽現象,這即甘肅紅色基因圖像遮蔽的基本意涵。其實,甘肅紅色基因的圖像遮蔽,是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存在形態內涵的輪廓與進一步闡釋。

具體就甘肅紅色文化的代表性精神“南梁精神”而言,學界對其的文字性表述、理論性研究較為充分,其代表性著述有《南梁精神》《南梁精神概論》等。(一)南梁精神的概念:“南梁精神是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創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工作與思想作風,以及體現在他們行為上的精神風貌?!盵15]2(二)南梁精神的性質:“革命性與科學性,創新性與實踐性,歷史性與時代性,人民性與愛國性?!盵15]5-13(三)南梁精神的基本內涵:“面向群眾的優良作風,堅守信念的意志品格,顧全大局的黨性原則,求實開拓的創造精神?!盵16]可見,學界對南梁精神的論述較為明確、清晰。無疑,這與文字、語言對“南梁精神”的表達方式有直接關系。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圖像文化,也在反映、表征南梁精神,但是,其反應效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即圖像對南梁精神的遮蔽現象。譬如,處于南梁地區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南梁列寧小學舊址、八路軍三八五旅七七○團大生產紀念碑、華池縣烈士陵園、悅樂革命烈士紀念塔、華池縣博物館、南梁革命紀念館、華池縣大鳳川軍民大生產紀念館,以及以南梁紅色文化為題材或以南梁精神為主題的各類電影、電視劇、戲劇片,如電影故事片《豹子灣戰斗》《紅河激浪》《北斗》《我的青春歲月》,電視連續劇《劉志丹與謝子長》、電視文獻紀錄片《走進陜甘邊根據地》、電視系列專題片《碧血丹心——劉志丹與陜甘紅軍》、電視文獻專題片《南梁紀事》、隴劇《情系南梁》[17]等等,均以圖像的方式,講述著南梁紅色文化,表征南梁精神。但是,與語言文字相比較,它們對南梁精神的表征效果較為模糊。我們觀看這些紅色圖像文化,感受到的是有關南梁精神的視覺形象(圖像),但不能在腦海中形成清晰、明確的南梁精神的概念。因此,我們只能說,圖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甘肅紅色基因。

四、結語

圖像時代,甘肅紅色文化呈現的圖像存在現象與形態,引發了“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的學術議題。在文化的“存在”意義層面,圖像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一種存在現象,是甘肅紅色文化的“物性”存在、社會化存在、媒體化存在,是解讀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重要理論。圖像,在表征甘肅紅色文化存在形態的同時,還遮蔽甘肅紅色基因。圖像反映、表征甘肅紅色文化精神的模糊性現象,即甘肅紅色基因圖像遮蔽的基本意涵。其實,對于“甘肅紅色基因圖像遮蔽”問題的學術討論,是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存在形態內涵的進一步輪廓與闡釋。圖像與概念之間的間接、非同一的關系,是圖像遮蔽甘肅紅色基因的主要學理依據。

其實,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之“存在”與“遮蔽”問題的討論,是對甘肅紅色文化形態與精神內涵的進一步廓清與闡釋?;诳茖W研究的“刨根問底”態度,既然圖像對甘肅紅色基因有遮蔽現象,那么,“解蔽”即研究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問題的另一切入點,這即本研究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問題研究的另一學術啟示,也即筆者對甘肅紅色文化圖像批評問題進一步研究的學術思考與期望。

猜你喜歡
南梁甘肅紅色
南梁精神永傳唱
紅色是什么
南梁長4+5油藏加密方式對井組產能的影響
行走甘肅
甘肅卷
大美甘肅,我們來了
紅色在哪里?
甘肅卷
追憶紅色浪漫
紅色南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