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的價值意蘊及推進策略

2024-04-25 05:05
隴東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思政思想大學生

陳 會

(安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新媒體”是一個具有比較性、歷史性、流變性的概念,與“傳統”一詞相對。近年來,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新媒體迅猛發展,催生了以短視頻、社交媒體、智能媒體等新媒體為核心類型的傳播方式。截至2023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的用戶規模仍穩居前三,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1%、96.8%和95.2%[1]。相較于報紙、期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有主體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內容的即時性和海量性、形式的數字化與交互化、語境的碎片化和虛擬化等特點[2],也呈現出個性化的特質,因此擁有了海量的受眾,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與多維度傳播對社會、經濟、文化等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此影響下,高校思政課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作為高校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環節,思政課程肩負著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職責。面對新挑戰、新要求,高校思政課程要順應社會發展形勢,結合新媒體特點與自身特色,扎實推進思想引領工作,積極發揮新媒體在思想引領方面的功效,開拓思想引領工作新局面。

一、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的價值意蘊

(一)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訴求

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新媒體作為當今的重要媒體,為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維和方法。將新媒體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無論是從高校思政課程改革,還是從青年學生發展來看,都具有重要價值。高校思政課程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工作是適應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模式、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傳統單一的高校思政課程既不能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也不能激發當代大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诖?高校思政課程應積極運用新媒體等形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引領工作,開拓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開展思想引領工作的新渠道、新陣地。

(二)教育現代化的現實要求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影響,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愈來愈多元化和個性化。傳統的思想理論課程中“灌輸式”“填鴨式”的單向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思想引領工作的現實要求。而高校思政課程是培養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充分結合自身需求,通過互聯網官方渠道獲得更多信息與資源。例如,大學生可以通過慕課、學習通、學習強國等APP以及一些官媒的公眾號去了解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此類線上平臺提供的教學資源比較時新、全面,教學方式也更加新穎、多樣,能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多樣化、差異化學習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課程要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新載體,實現信息共享與教育引導,建立以“信任”為核心的社交關系,提倡思辨性溝通交流,促進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深入開展,從而實現由“一元獨白”向“多元對話”的轉變[4]。

(三)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政治要求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發揮的技術賦能作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5]。這一要求在2021年7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得以固化。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6]。這為高校思政課程繼續深化思想引領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指明了前進方向。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相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明確“三全育人”的職責要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推動當代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二、新媒體融合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的機遇

新媒體為高校思政課程的思想引領工作拓寬了新視閾,開辟了新環境,打開了新格局,賦予了高校思政課程在思想引領工作中新的發展契機和動能,呈現出多種特性。

(一)思想引領工作方式多樣化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引領工作,有力促進了高校思想引領方式的多樣化,有效拓寬了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覆蓋面,提高了時效性和實效性。傳統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的內容和方式存在過于抽象、缺乏互動等問題,致使學生的興趣點較低,理解難度較大,難以產生共鳴。當前我國更多高校正在逐步突破傳統思想教育內容抽象、方式單一的困境,充分結合社交媒體、短視頻、智能媒體等平臺,通過開通抖音賬號、微信公眾號,舉行思政微視頻、思政微課比賽等方式,開拓高校線上思想引領新陣地,構建“線上+線下”思想引領矩陣,使高校思想引領內容和方式呈現趣味性強、可參與度高等特點。在未來,智能媒體融入思想引領工作更將是一種新的模式。

與傳統單一的思想引領模式相比,新媒體技術將圖片、音頻、動畫、視頻等結合起來綜合呈現,符合當下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有效激發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教育學習的內生動力。以社交媒體、短視頻、智能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漸漸取代了報刊、公告欄等傳統的媒介形式。新媒體憑借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信息快捷等優勢對大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思想引領工作聚焦精準化

新媒體已經全方位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成為大學生學習、社交的重要途徑,蘊含著強大的思想教育引領功能。因勢利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之一,而“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用戶生力軍,青年群體在接觸與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對媒介產生了過度依賴”[7]。這也為高校思政課程提供了新的著力點:通過新媒體平臺精準聚焦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

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對所發布信息的瀏覽量、點贊量、轉發量等進行統計分析,及時掌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另一方面運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與學生進行互動,真正了解大學生的所需所缺,為他們發聲、為他們答疑解惑。這樣,思政課程才能更科學搭建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因人施為,真正為思想引領工作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思想引領工作理念科學化

高校思政課程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理念,因此更要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在開展思想引領工作過程中的重要價值與位置,避免因過度注重形式,而忘記思政教育的本質。要在思想引領工作推進中樹立科學理念,全面系統地謀劃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思想引領工作的有機結合,實現協同育人、高效育人。探索更具有針對性的思想引領內容和方式,持續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創新。

高校思政課程應積極拓寬思想引領內容,增強思政工作的趣味性。不再局限于抽象化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新媒體技術融入更多的音視頻教育教學內容。例如將短視頻、智能媒體、社交媒體合理引入思政課堂教學中,以智能媒體助力思政課、社交媒體活躍思政課和“短視頻+主導價值觀念”融合方式破解傳統意義上枯燥乏味的思政教學困境,發揮新媒體在當代文化引領和價值塑造的正向引導作用[8]。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進行思想引領工作。例如河南衛視2022年中秋奇妙游中的《嫦娥奔月》和《我欲乘風》就很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引起了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其次,高校轉變思想引領工作方式,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新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學生碎片化學習更靈活、更高效。依托新媒體技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思政教育教學工作者負責對資源庫中的信息資源進行上傳與更新,而學生則可根據自身的需求隨時隨地從信息資源庫中選取自己需要的資料進行學習,推動思想教育引領更靈活、更高效、更科學。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程價值引領工作的現實困境

為更好地了解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程價值引領工作,筆者使用問卷星對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工業大學、蚌埠醫科大學、合肥大學、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高校展開了調查研究,共回收問卷1300份,其中有效問卷1285份,通過對問卷數據分析發現,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在思想引領工作中的實踐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思想引領陣地未與時俱進

當前,新媒體影響到大學生生活、學習、社交等各個方面,并且對他們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泛娛樂化現象造成大學生審美異化和價值觀導向扭曲,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開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效能[9]。據統計,87.63%的同學表示平時使用最多的新媒體是抖音、B站等短視頻分享平臺,排在第二位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思政課程必須守住這一塊思想引領的重要陣地。因為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穩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別能力、隱私保護能力、風險防范意識,在辨析網絡是非、區分主流價值觀和非主流價值觀方面經驗欠缺,因此易受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誤導。例如,一些負能量“網紅”的盛行,容易使大學生滋生拜金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價值觀,給高校思想引領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由于網絡平臺監管機制尚不完善,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觀造成不良誘導。在此影響下,有些大學生漠視集體利益,將一些有待考證的行為觀點在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中進行炒作、扭曲、放大,對社會熱點話題盲目跟風評價,滋生個人主義,這給高校新媒體平臺的監管也增加了難度。再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是利用網絡新媒體散播歷史虛無主義言論,誤導青年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基本史實的認知,迷惑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判斷,使大學生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言論的圍困之下產生思想混亂[10]。更有甚者,一些反動勢力利用新媒體傳播中的主體的隱蔽性、受眾的開放性、信息的交互性等特點,通過散布虛假輿論、壟斷網絡信息等方式來宣揚誤導性的價值觀念,以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入侵。

(二)隊伍建設亟須強化

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結合數字技術、學科課程及教育理論,讓數字技術成為思政課的創新發展動力,提高數字化在教學中的應用水平[11]。這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程的本質,深入思考當下教育的背景、方式,考慮應該如何適應當前新形勢,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據調查統計,當前使用學習通、雨課堂等為平臺進行新媒體教學的思政教師已經達到86.01%,但是熟練使用的為53.39%。這就需要對網絡熱點事件和社會熱門事件有高度的敏銳性,又能利用新媒體能夠將價值理念多維度、多層次地呈現在學生視野中。同時高校運用新媒體在思政課程中開展思想引領工作,僅依靠思政理論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教自己,在老師和學生中來培養具備新媒體基礎知識以及運營管理經驗的多技能人才。目前來說,這樣的工作隊伍還是比較欠缺的,多數高校新媒體運營與思政課程是完全脫節的,未能培養出一批政治堅定、理論豐富、熟悉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傳播的中堅力量,導致新媒體在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始終停留于淺層形式、運作不暢,大大降低了運用新媒體開展價值引領工作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三)工作模式有待完善

高校在靈活運用新媒體融合高校思政課程思想引領工作時沒有順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媒體運營機制。首先,高校教師在運用新媒體之時更多是用于課堂展示來說明知識點,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所需,真正將學生帶入進課堂。數據分析發現,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45.45%。如果高校僅運用新媒體在思政課堂上進行說教式的理論灌輸,而忽視大學生關切的現實問題,則很難贏得大學生的認可與參與,從而降低思想引領工作的實效。其次,思政課程不應該成為“獨行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且也應該和學生管理部門達成良好溝通協調渠道,以形成合力。但是現狀卻是學校各部門的運營媒體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獨立運營新媒體,各個平臺之間缺乏溝通互動,未能有效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工作系統,容易造成各個平臺發布的內容重復,效率下降。最后,高校對思政工作的統籌規劃不足,沒有通過組織手段將思政教育與高校各項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造成各部門對思政工作的價值認識不足,不能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思想引領工作模式[13]。

四、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引領的推進策略

目前,新媒體彰顯出巨大的優勢和應用價值,其前景無疑是廣闊的,但在高校思想引領中的應用同樣面臨一個“破”與“立”的問題。今后高校思想引領工作部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思想引領規律,切實將高校思想引領推向縱深。

(一)多維度打造思想引領陣地

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引領工作,必須堅守政治底線,開展價值觀教育引導活動,強化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價值觀。高校思政教師要利用新媒體平臺要主動走進大學生的生活,通過多渠道實現雙向積極互動,引導大學生群體深入了解社會熱點話題的來龍去脈,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發聲,發表富有責任與擔當的言論與見解,增強網絡思政話語權。首先,把新媒體作為一座橋梁,使高校的思政課堂教學重心從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教學逐步轉向熱點問題為引子的專題教學。通過新媒體平臺的技術優勢把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多維度、立體、形象地展現,讓學生的關注點突破新媒體在大數據影響下帶來的個性化推送,打破信息繭房,拓展學生的思想、理論視野。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解決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繼而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立場明確的目的,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其次,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與學生進行互動答疑、交流溝通,提高學生對這一陣地的信任度。比如通過校園超話、貼吧、短視頻平臺、在線課堂等不定型、不定時的交流和溝通,引導他們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新媒體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和觀點,在互動中構筑更加堅實的思想引領陣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雙主體重塑教育隊伍

新媒體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因時而變,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并了解相關知識,依據實際情況將其納入授課方式,不斷探索,深入挖掘,確保建立一套與新媒體相融合的、學生易接受的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長期有效機制。在雙主體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同一個教學時空界限內,為了更有效地達成思政課教學目標,主體和客體可以基于教學實踐的需要相互轉換,復合性地發揮教學主體的效能[14]。老師需要在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的指導下,融合新媒體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教學活動中做出積極的反饋。同學與同學之間也能因為思政課程而有更多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完成思想引領這一工作。在實踐中形成一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良好的雙主體教育隊伍。

(三)“多元一體”創新教育模式

構建多元一體、多方協調的教學模式,是新媒體視域下思政教育引領的重要依托與堅實基礎。以雙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為切入點,改變以往的單純的說教和固定的教學方式,強調課堂之內和課堂之外的多元互動與一體化教學。

首先,思政教師不僅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還要關注校園要聞,從校園生活中積累素材、立意發聲。同時要遵循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他們的切身訴求,用他們更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發布信息,并對其關心的問題及時進行回復。利用新媒體平臺把抽象的理論同現實具體問題形象地結合起來,使思想引領工作更貼合大學生群體的意愿表達與實際訴求。其次,利用好思政課中的實踐模塊,可以與學生處、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協同開展課程,著力打造“?!骸唷比壱惑w的創新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組織作用,結合青馬工程培訓、青年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切實拓寬思政課程中價值引領工作的廣度和深度。

高校的各項活動都是圍繞著“育人”這個大目標的,在明確“培養什么人”這個目標后,就要想好用什么手段和形式去解決“怎樣培養人”這個問題。當下,新媒體就是搭建在學校和青年之間的一座新橋梁,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新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我們要俯下身子,走進學生,充分利用好新媒體這一新手段,做好對大學生價值的教育、培養、引導工作,認真了解青年群體的思想動態,將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思政思想大學生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想與“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