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理性探究為主導的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

2024-04-25 03:45史婉婷
科普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培育路徑工匠精神德國

史婉婷

[摘 ? 要] 工匠精神是推動德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秘密武器。伴隨著大國崛起進程,德國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職業教育領域,德國建立了“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科研應用領域,發展了產學研相結合的以“研究—教育—產業”為主導的科研創新體系;在歷史文化領域,德國有重視理性和科學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傳統;在政治領域,德國政府注重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并為其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當下,參考德國工匠精神培育的舉措和經驗對于推動科技創新和實現“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德國 ? 工匠精神 ? 舉措與經驗 ?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N4;G719.516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1.011

德國有著悠久的理性主義傳統,其哲學思維是德國精神與文化的核心,以理性為基礎的哲學傳統塑造了德意志民族愛智慧的精神品格。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率先提出新教改革,康德(Immanuel Kant)強調實踐理性高于理論理性,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概念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唯物主義傳統,成為德意志民族寶貴的精神養分。近代以來,隨著德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家對科學家、工程師等科技人才的培育,德國工業化水平和工匠精神得以不斷深化發展。德國工匠精神一方面體現為追求科學真理、踏實嚴謹、求真務實的專業態度,另一方面展現出不斷創新、改進技藝、盡職盡責的“天職觀”職業倫理。如今,德國工匠精神早已成為德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精神財產,為建設德國工業4.0“保駕護航”。相較而言,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展后勁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將對以理性、務實為主導的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培育、深化和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德國工匠精神培育所依托的職業教育和科研體系

職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在德國的科技進步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完善的職業教育,為德國培養、儲備了大量的技術型人才。另一方面,系統性的科研創新體系,為德國的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證。

1.1以“雙元制”為代表的德國職業教育

據統計,德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在升學時選擇進入綜合性大學深造,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高等專業學院等技術應用類的學院或大學接受職業教育[1]。以“雙元制”為代表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業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型人才,而標準化和專業化的“雙元制”教育體系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傳承提供了教育基礎。

德國發達的實體經濟,以及優良的制造業傳統,均受益于“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制度。何謂“雙元”?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是指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所謂“雙元制”即職業教育必須經過上述兩類不同場所的培訓[2]41。這兩個環節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初,德國的企業就開始建立技術工人的實習車間。在1911年,德國有近28家公司擁有自己的學徒實習車間[3]。

“雙元制”教育體系是一種德國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負責的教育模式,學生先同企業簽訂學徒合同,然后根據每位學生的職業方向,將其分到職業學校的相應專業學習[4]。職業學校為學生提供以實踐技能為核心的知識和技術培訓,學生便可在職業學校學習實用、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生在校外實訓場所接受的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則是對其校內所學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企業在“雙元制”中發揮主導作用,校外實訓是“雙元制”教育的主要方面,它與職業學校的理論知識學習交替進行,從而形成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半p元制”職業教育對德國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德國完善的職業技術培訓體系為德國制造業的發展儲備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從而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生力量。早在13世紀,德國就形成了師傅帶學徒的職業教育模式,在中世紀晚期確立了“學徒—工匠—師傅”的等級制度[5]。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雙元制”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經過專業化訓練的技術工人,“雙元制”的職業教育也逐漸成為德國企業培育高級技師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在德國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德國工匠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的專業精神使“德國制造”成為質量和品質的代名詞,這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術傳承。職業學校由當時德國各個領域的行業協會建立,以便培養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用來滿足制造業的發展?!半p元制”的學生在經過至少三年的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嚴格的理論和實踐操作考核之后,才能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經過嚴格技術培訓的學生,逐漸形成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德國工匠精神的教育以這種方式得到了長足發展。

綜合來看, “雙元制”模式既培養了學生敬業的工作態度,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德國2015年的就業調查中,超過70%的“雙元制”學生與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近些年來,在進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新學員中,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德國,大部分年輕人都接受過職業教育培訓,完善的職業教育系統給德國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4]。高技能人才的出現為德國制造強國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國的工匠精神不僅在歷史上有著悠久傳統,而且伴隨著德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滲透到了具體工業生產之中,多元化的職業教育使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得到了長足發展。

1.2以“研究—教育—產業”為主導的科研創新體系

工匠精神包含實事求是、探索真理和捍衛真理的精神品質,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科學研究的內在動力。德國是科學研究和科技進步的受益者,由于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學研究體系,德國的科技進步與德國工匠精神的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形成了良性互動。因此,德國以“研究—教育—產業”為主導的科研創新體系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門類豐富的科研機構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充足的科研支持。德國擁有種類繁多的科研機構,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作為科研機構主體的大學高校與科學院,致力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學術機構如馬普學會研究所(Max-Planck-Gesellschaft)、夫瑯和費協會研究所(Fraunhofer-Gesellschaft)、

萊布尼茨研究聯合會(Leibniz-Gemeinschaft)等大型研究機構,聯邦和州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私立研究機構以及圖書館、博物館、資料中心等[6]63。整體來看,這些學術機構既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又注重高實用型研究的發展??梢?,德國的科研機構為科學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充足的知識保障,工匠精神的塑造離不開科研基礎的支持。

二是分工明確的科研管理體制為德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從而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德國有著學術法人自治的制度傳統,政府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僅提供資金、設備等物質上的支持,對于科研本身不做過多干預。學術法人由高校內部的學者組成,負責學校的行政和財務事務等[7]。學術法人自治制度對政府和高校的關系進行了清晰的界定,明確了高校在科研中的主體地位。政府與學術法人間的分工為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圍。體制的優化源源不斷地為德國的科技創新培養人才,不僅如此,伴隨著工業革命德國還涌現了數量龐大的工程師群體,二者均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

三是互通互融的科技創新模式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全方位的物質保障。德國逐漸形成了“科研—產業—政府”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政府和企業向高校和研究機構提供基金,科研機構獲得資助開展研究并借助企業平臺完成科研成果轉化。一方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和生產需要為科研提供物質保障,如人員、設備、經費等。另一方面,科學研究不再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而是以實際的生產和市場需要為導向。在此基礎上,以拜耳和西門子為代表的企業還發展出了 “科學家—工程師—商人”的經濟模式[8],由于那時大多德國大學和科研機構都通過這種模式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難題,這也使得德國得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迅速崛起。這種科技創新模式不再僅僅圍繞某一領域單打獨斗,而是以經濟應用和工業生產為導向,以政策法律為支持,以科學研究為依托,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在這種科技創新模式下,工程技術人員獲得了政治、經濟以及科研等全方位的幫助,從而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保障。

2德國工匠精神培育所依靠的歷史文化氛圍

德國工匠精神隨著德國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繁榮起來,一方面與德國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德國的思想傳統和民族精神有著深刻聯系。從歷史文化氛圍的角度來看,德國工匠精神的發展演變主要受哲學傳統、新教倫理、啟蒙運動、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影響。

2.1哲學傳統的熏陶

首先,德國哲學中所透露出的重視邏輯思辨、嚴謹的理性傳統,為德國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歷史和邏輯前提。在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早期,哲學思考往往滲入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之中,例如,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星云假說和潮汐假說,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基于對有限和無限等哲學概念的思考展開了微積分理論的研究,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和黑格爾將同一哲學和辯證法的視野納入了對自然本身的反思中,由此,對自然的思考打上了哲學的烙印。悠久的哲學傳統為德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宏觀的理解和研究的理論視域,德國哲學豐富的思想資源為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提供了精神養料。德國哲學中的嚴謹隨著德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逐漸滲透進其民族性格之中,從而使重科學、重理性的傳統成為德國工匠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次,德國哲學使德意志民族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促使德國的工匠精神逐漸擺脫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開創了分析哲學的研究傳統,為現代的數理邏輯奠定了基礎,德國的近代自然科學也隨著德國哲學的崛起不斷發展,德國逐漸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德國在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的,離不開科學與哲學之間的緊密結合。德國哲學并不是墨守成規,亦不是沿著前人的道路亦步亦趨。在德國古典哲學之后,分析哲學展現了開創精神和批判精神,而這種哲學精神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德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而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哲學反思和批判意識。

最后,強調過程性、整體性、有機性的體系哲學觀塑造了德國人的民族精神,為德國工匠精神奠定了哲學基礎。在哲學傳統的影響下,德國人認為科學知識必須是一個完整系統,因此,德語的“wissenschaft”(科學)比英語的“science”(科學)有著更為廣泛的內涵,它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有社會科學,并將知識看作體系化的整體[4]。德語語境下“科學”的廣泛含義使得德國的技術工匠獲得了形而上學層面的哲學語境的本體論支撐,科學不僅是存在于認識論或知識學的解釋模式和框架之下的抽象理論,科學還意味著在本體論的基礎上對真理、對世界真相的探索。悠久的哲學傳統為德國的工匠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礎,德國哲學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德國的文化基因之中,同時也融入了德國精神的各個方面。哲學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為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提供了邏輯前提和解釋空間。德國哲學的思想內核建構了工匠精神重理性、重邏輯、重體系的特點。

2.2新教倫理的教化

在德國,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宗教傳統密不可分。一方面,新教倫理為工匠精神提供了宗教上的理論來源。在新教倫理中,所有職業沒有貴賤之分,勞動是獲得上帝期許的重要途徑,職業、勞動成為上帝留給世俗人類的任務。路德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中結合新教倫理提出了“天職觀”,所謂“天職”(beruf)并不是指服從修道院的清規戒律,通過超越世俗的欲望來侍奉上帝,而是指每個人都應當履行自己在塵世中的義務,通過勞動以及勞動產品來榮耀上帝。只有在塵世的勞動中,人才能不斷地趨向于上帝[9]。另一方面,新教倫理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形成樹立了“勞動平等”的普世觀念,在客觀上促進了德國工匠精神的進步。在《圣經》中,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后,勞動被看作是人類所必須經歷的苦難和懲罰。然而,路德在新教倫理中重新審視了世俗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并且“把勞動視為贏得上帝滿意的重要途徑,從而作為一項神圣使命來對待之。在德語中,‘beruf(職業)深受這一新教信義的影響,含有‘天職的意思”[4]。由此,勞動在宗教上得到了新的解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也在勞動中得到重新定義。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新教改革不僅革新了勞動觀念,而且促進了近代德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他將基督教稱為“手工業者的宗教”[10]。

天職觀后來逐漸發展為教師、軍人、醫生、律師、產業工人等德國各個社會領域的職業道德。每個人必須盡職盡責,認真地做好每一份勞動工作的觀念深入人心,德國人逐漸將它們內化為個人的職業理念。這種觀念也逐漸演化為德國人民的工作習慣和特有的民族文化理念。

2.3啟蒙運動的奠基

18世紀,啟蒙運動席卷歐洲大陸,它高舉理性、科學、進步的大旗,將人們從中世紀的迷夢中喚醒。一方面,啟蒙運動為德國工匠精神的進步提供了智力保證?!暗聡鴨⒚蛇\動之父” 托馬修斯(Christian Thomasius)反對保守的經院哲學和神學,推崇理性主義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11]。對科學和理性的尊重,使工匠精神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風尚。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傳播,提高了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工匠精神得到了普遍承認。另一方面,德國的啟蒙運動為工匠精神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理性主義備受推崇,理性被認為可以實現世界的完善與和諧。在文學方面,德國文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主張德意志應當有自己的文學以開辟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文學道路,萊辛也被視為德國文學的先鋒[12]。18世紀末,在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等人的帶領下,德國出現了“狂飆突進”運動,他們反對舊的、蒙昧的中世紀傳統,提倡思想自由與平等,出現了《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一大批啟蒙主義著作。在歷史研究方面,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認為歷史學家的任務不是解析文化,而是要深入地討論一種文化的表達方式[13],赫爾德被譽為18世紀德意志民族思想和藝術的最重要的推動者[14]。德國的啟蒙運動對理性、科學、自由、平等的推崇,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得啟蒙運動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匠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對于人們理性的覺醒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德國的工匠精神伴隨著思想歷史的演進而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自由、平等、博愛以及科學、理性、進步等思想為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所注重的理性、嚴謹、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等精神品質,在德國的啟蒙運動中得到深化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它們逐漸成為德國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2.4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19世紀,德意志的民族意識不斷高漲并推動了工匠精神的發展和壯大。

2.4.1德國的民族意識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構筑凝聚團結的力量

在文化上,德國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從1807年到1808年之間在柏林科學院的講座上連續進行了14次演講,他號召捍衛德意志的自由,要求振奮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在演講中,費希特回顧了德國歷史上在宗教、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后得出結論——存在一種不可磨滅的“德意志精神”,一種較之其他民族更高尚的德意志民族性格[13]。由于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德國工匠精神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全方位的資助和支持。德國的民族工業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以及成長發展的動力和空間。

2.4.2德意志的統一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政治上,德意志民族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的帶領下,在19世紀末逐漸實現了統一。他對內通過鐵血政策和一系列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對外使用聯盟政策確立了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在俾斯麥統治期間,科學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統一的國內市場促進了國內經濟增長,企業和科學技術的研發獲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政治上的統一,為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國家基礎。在德意志全境,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器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德國的工匠精神由于德國企業的壯大而獲得了現實條件。伴隨著企業發展的需求,優秀的工程師普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工程師擁有了從事本職業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從而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展。

2.4.3德國質量文化意識的增強為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了嚴謹、認真的社會風尚

經濟上,在19世紀70年代,由于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較晚,德國制造曾經是山寨產品和粗制濫造的代名詞,當時的英國作為制造業大國明文規定:“所有德國進口商品必須標注‘德國制造以此來區分英德兩國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項針對‘德國制造的侮辱性條款?!盵2]35 德意志民族極力想要擺脫英國對德國制造業的羞辱。德國人開始意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為了一雪前恥,德國人以近乎宗教般的狂熱來對待產品質量。德國政府大力支持并重塑德國制造業品牌,工匠精神得到長足的進步。對于德國人而言,關注質量和服務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乃至于成為社會共識。

3德國工匠精神培育所依賴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政治領域,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德國政府的支持以及德國歷史上的多次政治改革。這些改革不僅包括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及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還包括保障和尊重勞動者基本權益。德國對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有政策支持,也有制度保障。德國政府對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基礎教育的普及

(1)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現代教育環境。

在德國歷史上,教育長久以來由教會控制,天主教會壟斷了教區內部的學校教育。教會學校主要教授宗教教義和簡單的讀寫知識,學生缺乏自然科學和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最早出現了義務教育的理念。德國各邦和政府逐漸意識到,為了提高國民素質,需要提高本國國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威騰堡,政府必須對所有6~12歲的學生進行登記,以便敦促父母讓子女接受學校教育。除了節假日外,全年無休[6]110。嚴格的入學制度,使得現代教育得以在德國落地生根,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2)教育管理行政體系的完善,提高了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群眾知識基礎。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普魯士在境內建立最高學校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公立的中學和大學進行有效監管。教師的任免隸屬于國家,而不屬于教會。學校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不再服務于教區的天主教教會[15]。腓特烈大帝支持普通民眾接受教育來改變自己的現狀,并試圖打破僵化的等級制度對平民受教育權利的限制[16]。1890年前后,德國的文盲數量不到總人口的1%[17]。這一措施為培育技術工匠和科學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優勢?;A教育的普及使得教育的權利不再被壟斷于少數人手中,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這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規范教師的聘用,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師資力量。

在中世紀,德國學校教育的教師主要由牧師組成。文科中學的教師必須接受教會的委派。1831年,普魯士頒布了嚴格的教師遴選制度,教師需要進入師范學校進行學習,在入職前需要接受自然科學、歷史、哲學、古典語言學等專業科目的考試,德國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師培訓體系。1840年左右,德國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師范學院,而且師范生還能獲得國外留學的機會,德國的教育逐漸擺脫了教會勢力范圍的控制,國家獲得了教育的主導權力,這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體制機制的保障,從而使德國培育以理性、嚴謹、創新為內核的技術工匠成為可能。

3.2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政治保障。

德國是最早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之一,使勞動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俾斯麥在建立這一制度時,不僅是為了加強和鞏固聯邦政府的權力,也是要保障公民社會的正常運轉。社會保險的費用由雇員、雇主和國家共同承擔。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制實施,為包括科學家和技術工匠在內的廣大勞動者解除了后顧之憂,使勞動者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權益被保護起來。以技術工匠為代表的勞動者群體得到了廣泛關注,德國社會形成了尊重技術工匠的社會風尚,勞動者的身份地位得到承認,客觀上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

(2)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堅實的政治支持。

由于巴黎公社的失敗,歐洲的工人運動由法國轉移到了德國。統治者的政策逐漸由鎮壓轉向了提高勞動者待遇,在1897年,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提出,需要通過完善的社會制度來提高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而且那些失去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也應該得到同樣的關注[18]。政府兜底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技術工匠沒有后顧之憂,從而以更為飽滿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生產勞動過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并且為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3)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工作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了法律基礎。

1881年,俾斯麥向帝國議會宣讀了皇帝詔書,宣布國家準備實行社會保障制度[19]。1883至1889年,德國政府分別頒布了《勞工疾病保險法》《勞工意外災難保險法》《勞工傷殘及老年保險法》[20]。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全面地覆蓋了勞動者的傷殘、醫療、養老和就業等問題。這一制度的作用面較廣,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技術工匠和科研人員的勞動受到了尊重,這為德國的工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護,并且推動了德國社會整體的現代化進程。

3.3與時俱進的科技發展規劃

進入21世紀,德國的工業形態正在告別以單純追求資源的效率、效益為邏輯的“工業3.0”,開始向以消費者優先并關切環境與他者利益的“工業4.0”進行轉變,以迎來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新的科技突破口?!肮I4.0”一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11月德國政府發布的《高技術戰略2020》中[21]。該戰略是德國經濟技術部和德國教育研究部牽頭發布的旨在深度應用高科技的國家戰略的一部分。2013年4月,《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由工業4.0工作組正式發布。在全新的工業4.0時代,科學技術、工業技術等都將迎來新一輪的創新和變革,來適應生產方式的轉變,并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這一系列舉措都有助于德國工匠精神的進步。德國科學的戰略發展規劃推動了大國工匠的建設進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成為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的重要有機組成。

4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中國的啟示

當前,弘揚工匠精神是對民族創新品格的高度提煉和集中塑造,也是對中國創新發展的驅動賦能。中國正面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盵22]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和營造中國科學技術創新創造的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為中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強國提供了精神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到來,既為我國完成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躍遷提供了新契機,又給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了新要求。弘揚工匠精神既是提升各行各業生產主體素質的需要,也是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尤其是新增的勞動者工程素質計劃的需要。德國等發達國家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傳承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4.1優化職業教育

根據我國國情適時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借助不同層次的教育,對受教育者進行分流。進而提升潛在未來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和職業素質,打造有職業精神的新型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以便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

4.2革新科技創新模式

吸收德國“研究—教育—產業”融合發展經驗,深化改革開放,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同企業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從而面向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善制造業和民營企業的投融資環境,塑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技術創新市場經濟的社會基礎。

4.3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哲學的熏陶、啟蒙運動以及民族意識的覺醒為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思想文化條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需要借助傳播媒介,優化傳播方式和傳播技術,廣泛宣傳和普及工匠精神。從而讓社會公眾理解科學、理解產業、理解工程,促進產業建設項目或建設工程的社會嵌入,避免社會排斥,最終獲得社會實現。

4.4加強政策和立法支持

德國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的保駕護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條件下,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養的立法工作,為我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唯有如此,我國的工匠精神培育才能夠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得以發展壯大,幫助培養出具有專業精神和職業倫理的優秀科學家和大國工匠,使我國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唐林濤.設計與工匠精神——以德國為鏡[J].裝飾,2016(5):23-27.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品質革命之魂[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Pohl H. Berufliche Aus-und Weiterbildung in der Deutsche Wirtschaft seit dem 19 Jahrhundert[M]. Wiesbaden:Brockhaus,1979.

潘建紅,楊利利. 德國工匠精神的歷史形成與傳承[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12):101-107.

方在慶,朱崇開,孫烈,等. 科技革命與德國現代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

戴繼強,方在慶. 德國科技與教育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約瑟夫·本-戴維. 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M].趙佳苓,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陳俊.科學建制的創新:德國科學活動中心形成的關鍵[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1):80-83.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馬奇炎,陳婧,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杜美.德國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Schulz ?K. Deutsche Geschichte und Kultur[M]. K?nigstein im Taunus:Langewiesche Verlag,1987.

邢來順.啟蒙運動與德國的文化民族主義[J]. 浙江學刊,2007(3):63-69.

Raff ?D. Deutsche 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M]. München:Max Hueber,1985.

邢來順.略論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趨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70-74.

Nipperdey ?T. 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Bürgerwelt und Starker Staat[M]. München:C.H.Beck,1983.

Wehler H U.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Band 3:Von der“Deutschen Doppelrevolution”bis zum Beginn des Ersten Weltkrieges 1849—1914[M]. München:C.H.Beck,1995.

Bu?mann W. Das Zeitalter Bismarcks[M].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68.

邢來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起源[J].經濟社會史評論,2011(4):23-34.

桂莉.簡論德意志第二帝國社會保障制度[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5):619-625.

李杰,邱柏華. 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工業轉型與價值創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新華社.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兩院院士大會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EB/OL].(2016-05-30)[2023-12-20]. https://www.gov.cn/xinwen/2016-05/30/content_5078085.htm#1.

(編輯 ?顏 ? 燕 ? ?和樹美)

猜你喜歡
培育路徑工匠精神德國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德國棄煤的煩惱
我國社會組織品牌個性及其培育路徑研究
新媒介視閾下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研究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