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科普潛力:歐洲科技館促進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策略及對中國的啟示

2024-04-25 15:58嚴曉梅翟俊卿
科普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科技館

嚴曉梅 翟俊卿

[摘 ? 要] 在大力推動科學家參與科普的背景下,如何協助科學家提升科普效率與效果成為各國面臨的挑戰。本文梳理了歐洲科技館協助科學家開展科普活動的經驗。在訪談歐洲5家科技館展教部門的負責人,并對這些場館的展覽材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深入剖析了這5家科技館如何通過互動式展覽并利用教育資源,支持科學家有效參與科普活動。結果顯示,歐洲科技館通過多樣化的展覽方式和專業培訓,有效提升了科學家在科普活動中的參與度和效果。這為我國科技館建立科學家與公眾互動交流的多樣化平臺提供了借鑒:強調為科學家提供提升科普能力的培訓,與科學家開展共創合作促進科學精神的傳播。此外,建議開展更多基礎研究,利用科技館的技術優勢,創新科普活動的形式,促進科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科學中心 ? 科技館 ? 科學家參與 ? 科學普及 ? 公民科學素質

[中圖分類號] N4;G261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1.008

科學家是科學研究的先鋒,也是科學普及的主體之一,在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公民科學興趣、塑造科學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強調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的責任與使命[1]。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表示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2],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事業指明了方向,提升了他們參與科普的積極性。盡管如此,科學家參與科普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如缺乏系統性的參與機制、有效的溝通策略等,這都影響了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效果。

面對這些挑戰,科技館展現出獨特優勢,為科學家開展更有效的科普活動提供了新的路徑??萍拣^不僅可以提供互動式展覽,幫助科學家有效傳達復雜概念,還能充分利用館內教育資源支持科學家開展結構化和持續性的科普活動,促進科學家與公眾的直接對話和交流。本文通過剖析歐洲科技館助力科學家參與科普的實踐策略,反思我國科技館如何利用資源優勢強化科學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改善科普實踐的具體建議。

1科技館助力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應然分析

在負責任科學與研究(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RI)的倡導下,科學家日益認識到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并更加積極地投身科普工作[3]。這一趨勢在數字時代尤為重要,因為網絡上偽科學和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給科普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如與轉基因食品相關的輿論極化事件,就凸顯了公眾對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期待。相關研究表明,盡管科學家在這類事件中的參與度有所提升,但他們在引導公眾輿論和消除誤解方面的潛力仍有待進一步發掘[4]??茖W家需要更有效的溝通策略,以應對數字時代信息傳播的復雜性,確保公眾能夠接收到準確和可靠的科學信息。

盡管科學家對科學領域有著深厚的了解,他們在參與科普活動時卻常常遇到挑戰。相關研究表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成效通常不盡如人意[5]。周忠和院士曾特別強調,在我國,盡管科學家普遍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但實際投身于科普工作的科學家卻寥寥無幾[6]。相關研究也表明,科學家在其科普意愿與實際參與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7]。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既包括內部挑戰也包括外部限制。從內部因素來看,一些研究指出,科學家在參與科普活動時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力[8]。同時,不同的科普能力也被視為一個關鍵的內部因素[7-8],這不僅限制了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而且影響了他們對活動的掌控感。此外,科學家所處的職業階段以及他們對科學普及的理解,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參與科普的動機[9-10]。而從外部因素來看,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動力受到活動的自主性、可用資源、可能的支持、經費限制、機構的內部激勵和考核機制以及科普能力培訓等因素的影響 [8,11]。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部分科學家對于外部激勵和考核機制的關注度不高,他們甚至認為強制性的科普活動指標可能并不恰當[12]。這表明,影響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機制是復雜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面對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時遭遇的限制與挑戰,學界提出了多方合作、協同發展的策略,旨在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大科普生態圈以提升科普活動的效果[11]。在這個生態圈中,科技館因其專業優勢而成為關鍵角色,它提供了一個系統化、多渠道的平臺,支持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

科技館的核心職能之一就是科普教育。在2015年我國國務院公布的《博物館條例》中,教育已成為博物館的重要功能[13]?!吨袊茀f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也明確提出,將科技館和科普教育基地作為平臺,圍繞中小學校課后服務需求,積極開展科普服務[14]??萍拣^作為學習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的主要場所,向公眾提供了學習科學知識的便利條件。隨著全國科技館的數量和建筑面積持續增長,它們在接待觀眾、服務社會、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培養科技人才、推動科普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踐層面上,科技館借助其專業的科普團隊,與科學家緊密合作,確??破招畔⒌臏蚀_性和易于理解性。這種合作不僅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還促進了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深入交流。近年來,國內外科技館廣泛采用科學家主導的互動實驗和科學表演,以及組織各類科學家講座與座談會,這些活動既豐富了科普內容,也使科學家參與形式更加多樣,有效鼓勵了科學家與年輕學子共同探討科學的深層問題。

盡管如此,如何最大化發揮科技館的潛力,支持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構建高質量的大科普生態,仍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歐洲不同類型科技館開展科學家科普活動的實踐經驗,旨在探尋科技館支持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有效路徑與措施。

2歐洲科技館助力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策略

歐洲的科普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傳統。近年來,歐盟將科普納入其“科學與社會行動計劃”(science and society action plan),標志著科普領域的重要轉型,即公眾從被動接收科學信息到主動參與科學探索的過程[15]。這一轉變推動了科普活動的范式變化,激發了公眾對科學的積極參與和探究。在這個背景下,歐洲科技館在創新科普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2021年,筆者參與了一項針對歐洲典型科技館的多案例研究項目,該項目涵蓋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London)、紐卡斯爾生命中心(Center for Life in Newcastle)、法國巴黎發現宮(Palais de la Decouverte)、意大利達·芬奇科技博物館(Museo Nationale Science e Technology Leonardo da Vinci)等具有代表性的機構(見表1)。這些機構分別展示了國家級綜合科技館、主題性科技館、以互動教學為特色的科技館等不同類型。通過對這些科技館的展覽教育負責人進行深入訪談,結合對相關展覽介紹材料的綜合分析,本文旨在探究這些不同類型的科技館如何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在采訪過程中,作者注意到所有被訪談者都強調了科技館與科學家之間的互動及其共同為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的重要性。展教人員詳細闡述了科技館與科學家的合作方式、科學家參與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后的設計理念和實施方法?;谶@些討論,本文專注于探討科技館如何更好地發揮科學家與公眾之間橋梁的作用,具體分析3個核心問題。

第一,科技館如何賦能科學家,即探討科技館如何為科學家提供支持和平臺,使他們能夠有效地參與科普活動,這包括提供資源、培訓、促進科學家與公眾互動的機會等。

第二,科學家參與科技館活動的典型案例,即分析科技館中的代表性科普活動,特別是科技館如何圍繞觀眾需求,協助科學家與公眾互動、傳播科學知識,包括活動的設計初衷,以及具體的活動內容。

第三,探討一些能體現科技館獨特優勢的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形式。在充分發揮科技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探討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展示研究成果的多種方式。

通過主題分析方法,本文針對上述3個研究問題,分析了與5家科技館展教負責人的訪談及相關展教活動的介紹文本。本文重點聚焦這些科技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最佳實踐案例。

2.1發揮科普專長,解決科學家困難

多個受訪者都提出,組織科學家到科技館參與科普常常遇到困難,比如科普活動很難吸引更多科學家參與,法國巴黎發現宮的安東尼·瓦伊斯特(Antony Vayssettes)指出,“往往是個別感興趣的科學家會反復來”;而且科學家參與活動不穩定,“科學家會因為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而取消我們的活動”,意大利達·芬奇科技館的瑪麗亞·桑圖達基(Maria Xanthoudaki)說道。針對這兩個問題,本文梳理了歐洲科技館相關的實踐探索與經驗。

歐洲科技館的經驗表明,科技館在發揮專業優勢助力科學家參與科普時,既需要了解科學家的需求,也需要充分認識科技館的獨特優勢,從而提供更好的支持與服務(見圖1)。

2.1.1 提升科學家對科普活動的掌控力

影響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因素之一是科學家缺乏對科普活動的掌控力。有展教人員反饋,雖然邀請科學家到科技館給學校團體做科學實驗展示的效果很好,但在組織時往往會遇到時間沖突的問題,如安東尼表示,“科學家很難在工作日安排出時間到科技館來做科普活動”。因此,被采訪的科技館中有的采用邀請科學家在實驗室內通過視頻進行科普的方式,從而降低成本,節省科學家的時間。同時,也有科學家反饋,在科技館這個陌生環境中做演示實驗感到不自在或需要很多的額外準備。為此,法國巴黎發現宮讓學校的“科學課堂”進入科學家的實驗室,創意性地使科學家在自己熟悉的實驗室開展科普活動,同時為學生提供親歷科研環境的機會,“這樣科學家不必離開實驗室,節省了時間和精力,而學生能直接見證科學研究過程”,安東尼認為這樣的做法能夠吸引更多科學家參與科普。

為提升科學家的科普能力和自信,多個科技館還為科學家提供針對性的培訓或與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科普活動。例如,意大利達·芬奇科技博物館就“科普活動中雙向互動”的主題,與科學家探討如何提高公眾參與度,提升科學家科普技能和與觀眾互動的自信心。此外,科技館還通過與科學家合作,共同設計科普活動來減輕科學家的負擔。

在培訓與共創的過程中,科技館充分發揮自身特色以及展教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升科學家參與的科普活動的內容質量,進而通過共創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例如,紐卡斯爾生命中心與科學家共同探討展覽中的關鍵問題和展覽方法;倫敦科學博物館則側重于與科學家合作共同展示科學研究技能和探究方法?,旣悂喴矎娬{了與科學家合作設計活動的重要性,特別是要將科學家的經歷和情感融入科普內容。例如,在邀請科學家來館內的“當代科學”展區重點介紹前沿科學研究時,瑪麗亞會向科學家說明,要分享研究背后的故事,“我們讓科學家為觀眾解讀太空望遠鏡圖像,不只展示成果,還展示科學家如何處理和解讀原始數據,展現科研的真實面貌”。這彌補了科學家在做科普活動時,往往聚焦科研成果,卻缺少對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展示。以上科技館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對觀眾需求的了解,與科學家共同準備科普內容,以增強科學家的信心,降低他們對活動效果和觀眾反饋不確定性的焦慮,提升了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也提升了科普活動的質量。

2.1.2 ?為科學家提供同伴參與平臺

相關研究表明,群體歸屬感和同伴支持是影響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關鍵因素[8-9,16]。由此,為吸引更多科學家參與,科技館通常會圍繞特定主題邀請不同的研究團隊,這不僅為公眾展示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還為科研團體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例如,法國巴黎發現宮采用圓桌討論的形式,鼓勵科學家與公眾直接互動。安東尼描述了這種方法的優勢:“我們根據特定主題邀請科學家參加圓桌論壇,這不僅是科學家間的專業交流機會,有時他們甚至會主動邀請同事或朋友參與。這樣,科普活動變成了一場團隊活動,增強了科學家的責任感和投入度。公眾也可以實地觀察科學家間的真實學術互動,了解他們的不同觀點和學術交流方式?!庇~卡斯爾生命中心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邀請3~4位科學家圍繞特定主題展開圓桌討論,并與公眾面對面互動。伊琳·羅伯茨(Elin Roberts)分享了紐卡斯爾生命中心的情況:“我們的首次線下交流活動吸引了超過70位觀眾參與,交流通常圍繞觀眾的提問展開,他們十分活躍?!?這些做法有效地鼓勵了科學家的參與,并豐富了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2.2整合科學家資源,服務觀眾需求

對于科學家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所展現出的缺乏系統性、持續性和適應性的問題[8],歐洲科技館充分發揮其在科普活動組織與跟學??茖W教育對接中的豐富經驗,專門為青少年和學校團體量身定制了體系化和主題化的活動。以英國倫敦科技館為例,它根據英格蘭國家科學課程標準,策劃了與之相對應的科學教育項目,確保學校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讓學生參與其中。法國巴黎發現宮則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形成系列主題,讓觀眾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在這些活動中,可以發現針對不同的科普目標,歐洲的科技館設計了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以提高科學家參與的有效性。具體而言,筆者訪談的科技館主要邀請科學家通過科普活動,培養STEM領域的潛在人才和提高大眾對科學的理解。這包括讓公眾了解STEM領域工作人員的多樣性、工作內容和環境,以及認識科研工作的局限性和理解科研過程。針對這些具體目標,歐洲科技館特別邀請科學家參與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動,以實現最佳效果(見表2)。

本文將圍繞“提升對STEM職業的理解”這一主題,描述歐洲科技館與科學家合作的經典案例,以展現歐洲科技館是如何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針對性地組織科學家開展科普活動的方式。與世界各國一樣,歐洲國家也十分關注STEM領域的人才培養。在訪談中,每個科技館的展教人員都強調了組織科學家幫助青少年了解STEM領域的重要性。

2.2.1展現STEM領域職業的多樣性

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對STEM職業了解不足已影響到他們關于STEM職業的理想[17]。由此,科技館通過組織科學家來館展現相關職業的典范,激勵學生樹立科學職業理想。伊琳表示:“我們的目標不是說服每個孩子成為科學家,而是讓他們了解科學家是誰、科學家做什么,還有實驗室外的其他科技工作者?!本唧w來說,歐洲科技館為青少年呈現了多樣化的從事STEM職業的群體。

針對STEM領域女性參與度低的問題[18],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邀請駐館的女科學家向觀眾分享她們如何走上科學探究之路,以及她們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的樂趣,并為青年學者提供科學相關的職業建議。

歐洲科技館還展示了工程師、技術人員等STEM領域的多樣職業。例如,意大利達·芬奇科技博物館的“工程師周末”邀請各行業的工程師與觀眾見面;倫敦科技館的“技術工作者”項目邀請了技術工作者、實驗員與觀眾見面,這都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不同STEM職業的機會。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則邀請了科學藝術家參與面對面活動,展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旣悂啅娬{:“學生見到這些藝術家,能夠感受到不只是科學家在做科學,藝術家也在從事和科學相關的工作,從而樹立更廣泛的職業理想?!倍匀粴v史博物館采用更開放的方式,如在“破碎的星球”活動中邀請科學家、環保主義者及社會活動家來展示他們對于環境保護的不同觀點和視角,菲利普·斯普拉特(Philip Spratt)指出:“這樣的設計旨在讓觀眾理解科學家只是復雜社會的一部分,他們的研究和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通過邀請科學家和不同身份的人群對同一主題展開探討并一起呈現他們的觀點,可以讓觀眾在比較中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研究的方法和視角,并且可以更容易理解科學家作為社會一員的角色。這些舉措均致力于整合科學家資源,展現科學工作的多樣性和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科學家群體的真實性。

2.2.2科學家幫助學生建立與科學職業生涯的聯系

消除科學職業神秘感和距離感,則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與科學職業生涯的聯系。正如倫敦科學博物館“設計你的未來”(Engineering Your Future)項目在目標陳述中所言,“使青少年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他們也有能力從事的事業”[19]。由此,倫敦科學博物館組織了藥學領域和STEM領域的生涯技能集會(Skills Fair)[20],具體包含三個環節:組織學生與特定職業領域的行業雇主進行面談,了解職業領域基本現狀和能力要求;組織學生參與職業實踐工作坊,發展相關職業技能;組織學生參與領域專家小組互動問答,探索個體感興趣的生涯發展議題。紐卡斯爾生命中心則借助網絡的便利,與“我是一名科學家”(Im a scientist)組織合作,共同推出針對16歲以上青少年的在線課程,以觸達更多年輕人[21]。學生得以與從事STEM領域工作的專家和雇主建立聯系,更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的職業特色、經驗分享和發展前景。上述活動使行業專家、研究人員、科技從業人員等群體能夠直接和青少年對話,發揮榜樣、引導和輻射作用。這一過程也有助于學生在深度體驗中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主動與科學生涯產生關聯,適度消解與科學職業理想的距離感。

2.3發揮科技館專長,創新科普活動形式

科技館可以在傳統科普活動方式上進行創新與改進??茖W家通常通過講座或研討會與公眾互動,分享科學知識與研究進展。然而,相關研究表明,科學家在傳播中的單一風格和公眾感知能力都可能影響互動效果[11]??萍拣^作為科學家與公眾、學校之間的橋梁,提供了理想的科普活動場所,尤其是情境化的學習環境,為科學家參與科普帶來了獨特的展現形式。為協助科學家參與科普,歐洲科技館推出了創新的科普活動形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特性和需求,策劃了多種活動。其中,以科學表演和科學家圓桌論壇最受觀眾歡迎。例如,紐卡斯爾生命中心的化學表演是青少年們最喜愛的展現方式之一??茖W家們身穿實驗服,配合音樂演繹化學的魅力。伊琳指出:“科學更多是關于細致的觀察、好奇心和提出問題?!?基于此觀點,科學家在化學表演期間不作解釋,以引導觀眾認真觀察表演的過程和科學現象,在表演之后,再與觀眾互動,解答觀眾的問題。這種方式的表演被多家科技館借鑒,并拓展到更多學科。法國巴黎發現宮針對6~12歲青少年設計了“科學研討會和辯論會”,邀請科學家講解青少年感興趣的科學話題,并讓青少年和科學家一起參與科學研討與辯論,讓青少年對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有更深入的了解。法國巴黎發現宮以此促進公眾對科學的深入理解,呈現一個更“真實”的科學家形象。

歐洲科技館除了組織科學家親身參與的科普活動(exhibits with scientists)之外,也充分發揮場館優勢,組織能多樣化呈現關于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的展覽(exhibits about scientists)。例如,多家場館都設計了互動展覽,幫助觀眾體驗科學家多樣性的工作和工作環境。達·芬奇科技博物館的“達·芬奇走廊”展覽和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大衛·塞恩斯伯里(David Sainsbury)展廳的“技術工作者”(Technicians)項目[22],都致力于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科學職業的任務和挑戰,激發他們對科學技術職業的興趣。類似的,紐卡斯爾生命中心的“誰想成為科學家”實驗工作坊,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化學實驗設備,讓他們在專業指導下體驗化學家的角色。圍繞英國本土科學家,倫敦科學博物館展示了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設計的差分機,并在2002年根據他的設計制作了一臺差分機原型進行展覽[23]。該專題展覽既有線下展示的相關設計史料文檔、原型機的部件和科技館自主制作的原型機,也有線上展示的對巴貝奇生平的多媒體介紹。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歷史高光:科學進程中的女性”(Highlight of History:Women in Science Progression)展覽則展現了13名女科學家的工作過程和成就,傳遞女性科學家如何面對性別刻板印象等信息。這些活動都展現了科學家的工作和成果,體現了科學家工作的多樣性和魅力,同時提高了公眾對科學的認識和興趣。

除此之外,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館的在線活動日漸流行,極大地支持了科學家進行科普實踐。以倫敦科學博物館為例,其舉辦的“科學中的女性”(Women in Science)在線展覽[24],展示女性對STEM領域的貢獻,并激勵女學生追求科學職業。在2021年,倫敦科學博物館又從劍橋大學購置了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辦公室中的物品,并開啟了在線展示[25],通過多媒體詳細展現霍金辦公室中的物品,如他個人的參考書籍,特制的輪椅,獲得的獎章和紀念品,甚至是一些科學玩具等,向觀眾介紹霍金以及他的科研成果。這些豐富的展陳方式,力圖為觀眾多方面地呈現科學家、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科學家精神。

3經驗和啟示

有效的科普應為公眾提供既有趣又富有情感價值的體驗[26],這正是科技館所擅長的。歐洲的科技館在實踐中展示了三個關鍵方面:首先,它們針對科學家在科普活動中遇到的挑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其次,它們根據公眾的需求整合科學家資源,優化科普內容;最后,它們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創新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方式,從而有效提升科普的影響力。這些實踐不僅凸顯了歐洲科技館在推動科學普及和科學家參與公眾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還展現了它們在連接社會與科學、擔當科學家與公眾橋梁的核心功能(見圖2)。

本文所涉及的5家歐洲科技館提供的案例和經驗顯示,科技館通過利用其在科普專業知識和場地資源的優勢,有效促進了科普教育。一方面,這些科技館借助于專業的展教人員、豐富的科普實踐經驗以及對觀眾需求的深刻理解,設計出既能發揮教育功能又吸引人的科普活動。另一方面,它們的場館和資源為參觀者提供了一種特色的科學學習環境,該環境以學習者為中心,支持自主性學習和體驗式學習過程[27]。這些優勢共同發揮作用,使科技館成為促進科學普及和激發公眾科學興趣的重要平臺。

歐洲科技館通過發揮其專業優勢,積極支持科學家開展科普活動,這種支持主要表現在增強科學家的科普意愿和提升他們的科普能力上。面對科學家在參與科普活動中遇到的挑戰,科技館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提供幫助,一是為科學家提供方便的參與途徑和機會,二是鼓勵科學家與同行共同參與,這樣的措施有效提高了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在增強科普能力方面,科技館為科學家提供了專業的培訓和協同創作的支持。這些做法也得到了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英國研究者關于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積極性的研究支持 [28]。該研究發現,科學家不參與科普活動的常見理由“缺乏時間”和“缺乏精力”的背后,可能是他們對科普活動缺乏掌控感,同時,同伴的影響也顯得尤為重要。

有效的科普需要科學家與科普工作者緊密合作,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能夠理解的信息[29]。以青少年STEM職業理想的發展為例,歐洲科技館運用其專業知識策劃和組織活動,整合科學家資源,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科普需求??萍拣^有針對性地邀請科學家參與,目的是提高科普活動的效率,并確?;顒觾热菖c觀眾需求緊密相連,尤其注重呈現方式與目標的匹配。通過采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等多樣化的展示方式,科技館優化了科普內容,增強了科學家與公眾的互動,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傳播,并激發了公眾的探索興趣。

歐洲科技館的經驗為中國科技館發揮專業優勢、支持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共同提升科普質量和影響力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這些實踐不僅有助于強化科技館作為科普平臺的功能,也為提升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興趣提供了有效途徑。

3.1 提供專業支持,減輕科學家負擔

歐洲科技館的經驗強調了科技館通過提供專業支持,能夠有效減輕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壓力并提升他們的參與動力,從而開創了提高科普活動效率和效果的新路徑。雖然全球范圍內都鼓勵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但目標并非將科學家轉變為專業的科普工作者。因此,挑戰在于如何利用科學家的專業知識來提高科普的影響力。

一方面,通過為科學家提供專業的科普培訓,不僅可以減輕他們對參與科普活動的焦慮感,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科普成效。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是一個迫切的需求[30]??破栈顒硬粌H需要實踐經驗,更需要理論指導。缺乏理論支持的科普工作可能效果有限[7]。因此,國內的科技場館也應當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專門的科普技能培訓,如舉辦專題技能工作坊或系統性的科普能力提升課程,從而改變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被人們視為“大材小用”的錯誤觀念,特別是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提高向公眾解釋自己科研工作的能力[31]。

另一方面,科技館通過與科學家的分工合作,共同創作科普內容,可以有效減輕科學家的工作壓力??茖W家利用其在科技前沿的專長提供科學內容,而科技館則可以發揮科學普及的專長,在內容和形式上進一步提升科普活動的吸引力。在內容上,歐洲科技館的案例顯示,通過與科學家合作,科普活動的內容從單一的知識傳播轉變為涵蓋科學探究過程、科學方法、科學職業多樣性及科學精神等多方面知識,有效提升了科普活動的質量。在形式上,通過創新和豐富展示方式,科技館拓寬了傳統科學實驗演示或專家講座的局限。

我國的科技館可以借鑒這一經驗,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進一步與研究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展示和宣傳他們的工作。通過這種創新的科學教育模式,科技館不僅能促進科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能為公眾提供更豐富、更有深度的科學學習和體驗機會。

3.2 充分發揮科技館優勢,助力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

歐洲科技館在整合科學家資源和創新科普活動形式方面展現了積極和創新的姿態。他們不僅邀請了來自多個領域的科學家和專業人士參與,還創造了多樣化的展示平臺。這種做法促使我們反思科學家在科普活動中的角色和意義。通過組織科學家圓桌論壇,或是讓科學家與環保主義者等不同社會群體共同展示觀點,觀眾得以直接參與科學討論,理解不同視角的人群對同一科學主題的看法。這不僅有助于減輕單一科學家觀點可能帶來的偏見,還促進了公眾對科學及科學家群體全面、成熟的理解。

相關研究指出,科學家在進行科普時,傳遞的不僅是科學知識,還有科學家的身份和科學共同體的文化[32]。國內研究者進一步強調,科技工作者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科學精神的傳播者和科學方法的實踐者[5]。因此,在參與科普活動時,科學家的任務不僅限于分享最新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科技館不僅可以協助科學家豐富科普內容,更能確?;顒觾热葙N合公眾尤其是學生的需求。這與我國科普工作從單純的科學知識傳播轉向更加強調科學精神和方法傳播這一發展方向不謀而合。通過展示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思維方法,科技館幫助公眾深入理解科學的本質,同時鼓勵科學家以更有效的方式參與科普,共同推動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科學教育的發展。

3.3 開展基礎研究,構建特色科普生態圈

我國科技館應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家攜手,共同創新和共建,發揮雙方優勢,優化科普內容和形式,以提高科普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

首先,科技館進行基礎實證研究至關重要,以深入了解科學家在科普實踐中的角色和影響,探索影響他們參與有效性的因素。歐洲科技館的成功,都是基于充分的研究和清晰的理論框架。例如,英國的科普活動設計便是基于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科普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入研究 [33]。同時,基于“蓋茨比良好職業指導基準”(Gatsby Good Careers Guidance Benchmarks)設計的職業發展活動,以及對挪威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活動影響的研究,均提供了寶貴的洞察[34]。與國際研究相比,我國在科普領域的研究尚需加強[8],特別是缺少對科學家參與科普的動機、價值和理念的深入探討[35],而這對于指導科技館幫助科學家提升科普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加強相關領域的實證研究,如從心理學角度深入研究科學理解與傳播[36],將為設計更有效的科普形式提供理論支持。

其次,挖掘我國科技館的特色和需求,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普生態體系至關重要。與西方以STEM職業教育為重點的科普不同,我國科普應更側重于支持科技創新和展現科學家精神[37]。此外,利用我國在智能技術和線上科技館方面的獨特經驗,積極探索與科技工作者合作的創新模式,為科普活動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同時,根據我國教育體系的需要,設計系統化、適應性強的科普活動,既滿足學校團體的需求,也促進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思維能力發展[38]。

最后,科技館提供了跨學科合作的平臺,有助于科普研究與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這種跨學科的合作不僅能夠豐富科學普及的理論基礎,也為構建全面的科普體系打下基礎。通過這樣的合作,科技館能夠促進資源共享,加速形成包容、多元的大科普生態,為公眾提供豐富、深入的科學學習和體驗機會。

參考文獻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EB/OL].(2022-09-04)[2023-08-0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新華社.習近平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23-07-21)[2023-08-03].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394.htm.

Lorono-Leturiondo M,Davies S R. Responsibility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cientistsExperiences of and Perspectives on Public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J].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2018,5(2):170-185.

李楊,金兼斌.網絡輿論極化與科研人員對科學傳播活動的參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3):32-37,42.

齊昆鵬,張志旻,賈雷坡,等.國外主要科學資助機構推動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的做法與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2):1471-1481.

中國科學報.周忠和委員:為科研工作者參與科普提供更多支持[EB/OL].(2021-03-10)[2023-08-06]. https://www.cas.cn/zt/hyzt/2021lh/jjkj/202103/t20210310_4780264.shtml.

王大鵬,黃榮麗,陳玲.科研與科普結合歷史視角下我國科研人員科普能力建設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1):1390-1397.

胡芳,羅躒.我國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需求與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217-226.

Dudo A. Toward a Model of ScientistsPublic Communication Activity[J].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3,35(4):476-501.

趙玉琴.科普、推廣與宣傳:一線科研人員的科學傳播觀念調查[J].科技傳播,2023,15(7):20-22.

王國燕,楊玉琴,金心怡.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價值、關系與能力提升[J].科學學研究,2022,40(10):1729-1736.

王姝,李大光.科學家對自身參與科學傳播活動看法的調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0,5(3):68-7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博物館條例[Z/OL].(2015-03-02)[2023-08-0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5-03/02/content_9508.htm.

中國科協關于印發《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Z/OL].(2021-11-19)[2023-08-07]. https://www.cast.org.cn/xw/KXXTSHGG/syfzgh/art/2023/art_8410e629fbb44c0f9e6409c36a3837ca.html.

劉婭,孫欣.歐洲公民科學發展及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2,37(8):28-36.

Stofer K A,Hanson D,Hecht K. Scientists Ne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actice Meaningful Public Engagement[J].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2023,10(1):1.

Archer L,Moote J,Macleod E,et al. ASPIRES 2:Young Peoples Science and Career Aspirations,Age 10-19[R]. London: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20.

Bodley K. How Far Have Women in STEM Come in the Last 100 Years[EB/OL]. [2023-04-19]. https://www.womeninstem.co.uk/engineering-maths/women-stem-come-last-years.

Science Museum London. Engineer your Future[EB/OL]. [2023-04-19]. 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see-and-do/engineer-your-future.

Science Museum London. Skills Fair:School Information[EB/OL]. [2023-04-19]. 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groups/stem-skills-fair-school-info.

Center for Life in Newcastle. SchoolsProgramme[EB/OL]. [2023-04-18]. https://www.life.org.uk/schools.

Science Museum London. Technicians:The David Sainsbury Gallery[EB/OL]. [2023-04-19]. 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learning/technicians-david-sainsbury-gallery-school-info.

Science Museum London. Charles BabbagesDifference Engines[EB/OL]. [2023-04-19]. 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objects-and-stories/charles-babbages-difference-engines-and-science-museum.

Science Museum London. Women in Science[EB/OL]. [2023-04-19]. 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objects-and-stories/women-science.

Science Museum London. Stephen Hawkings Collections[EB/OL]. [2023-04-19]. https://collection.sciencemuseumgroup.org.uk/search/collection/stephen-hawking%E2%80%99s-office.

Pearson G,Pringle S M,Thomas J N.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7,6(3):279-289.

溫蓓蕾,季嬌 ,翟俊卿. 場館中的科學教育:理論、特征和形式[J]. 現代教育論叢,2022(4):34-39.

Poliakoff E,Webb T L. What Factors Predict ScientistsInten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 Activities? [J] Science Communication,2007,29(2):242-263.

Fischhoff B. Evaluat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9,116(16):7670-7675.

莫揚,荊玉靜,劉佳.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建設機制研究——基于中科院科研院所的調查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29(3):359-365.

鄭永春. 關于鼓勵青年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的建議[J].科普創作通訊,2016(2):4.

Horst M. A Field of Expertise,the Organization,or Science Itself? ScientistsPerception of Representing Research in Public Communication[J].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3,35(6):758-779.

Royal Society. Survey of Factors Affect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b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EB/OL]. [2023-04-19]. https://royalsociety.org/~/media/Royal_Society_Content/policy/publications/2006/1111111395.pdf.

Hetland P. Constructing Publics in MuseumsScience Communication[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7,28(8):958-972.

朱效民.科學家參與科普的“利其器”與“善其事”[J].科學與社會,2017,7(2):118-123.

賈鶴鵬,劉立,王大鵬,等.科學傳播的科學——科學傳播研究的新階段[J].科學學研究,2015,33(3):330-336.

王挺. 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 [M]. 北京: 科技文獻出版社,2022.

Allison D B. Museums and School Group Chaperones:A New Future For an Old Role[J].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2019,44(4):409-417.

(編輯 ?顏 ? 燕 ? ?荊祎瀾)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科技館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科學普及助力科學教育做加法——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教育論壇會議綜述
科技館一日游
災難來臨,我不怕——科技館一日游
科技館驚魂之旅
科技館驚魂之旅
參觀誠毅科技館
構建區域內科普共同體的研究
公共圖書館現代科普教育思考
高校教師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的激勵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