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2024-04-25 08:54路翔翎
當代教研論叢 2024年2期
關鍵詞:立德思政教育

路翔翎

(長治醫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高校肩負著向國家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重任,立德樹人是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教育,多次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因此,高校教師應在思政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接班人。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歷史意義

當前,由于世界各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部分大學生由于辨別能力弱,加之社會上一些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出現誤區,如政治信仰不堅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等。因此,立德樹人工作具有較為突出的實踐意義。立德樹人工作既要回歸教育本質,又要糾正教育“工具化”傾向,喚起思政教育“育人”的實質。同時,立德樹人強調“以人為本”,這為我國素質教育指明了道路。此外,立德樹人對增強國家軟實力起積極作用,立德樹人能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對全國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建立民族精神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意義

立德樹人對于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二十一世紀,“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更為突出。一方面,立德樹人是一種受歡迎的教育思想,教師應深度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并向學生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優質人才。同時,確立“立德樹人”觀念,能促進教師自身素質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人格魅力和言談舉止,往往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持久的教育因子。另一方面,教師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將會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起到積極影響。此外,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導入,將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有效的規范與引導作用。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困境

(一)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有待創新

若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高校則要加強思政課課程教學并使專業課也發揮思政教育“主戰場”作用,全面滲透思政教育及立德樹人教育。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淺層。同時,新一輪課程改革雖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但仍處于過渡階段,尚未取得應有成效。高校在落實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并未形成健全的“思政+專業課”教育體系,這會導致思政教育的整體成效大受影響,難以使學生的思政水平和道德修養得到發展。所以,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就是建設思政教育課程專業體系,否則很難切實提升思政教育育人成效。

(二)高校德育弱勢影響立德樹人成效

目前高校師生已意識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教師忽略思政教育的價值。在市場經濟中,“功利主義”思潮盛行。[1]與此同時,由于社會上普遍存在“以才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德為本”的影響力。德育教育效果弱與傳統德育方式忽略德育作用有一定關系,國家教育部多次強調學生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高校實踐教學中,“智育”仍占據重要位置,這種情況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施。

(三)高校學生個人意識疏忽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較強,但在學習和專業發展過程中未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且不重視研究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價值觀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高校學生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力不足,如部分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還停留在“八卦”層面,更多的是關注事件的表面現象,而對其背后的社會背景和機制體系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高校學生更多關注外在價值評價而忽略“內省”。如今,伴隨網絡時代的來臨,社會事件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大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否則很難對自身價值判斷進行有效規范。[2]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創新思政教育體系

創新思政教育體系是進行思政教育的有力途徑,但前提是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首先,打造專業課+思政教育體系。教師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優勢,以專業素養為核心,挖掘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及工作中具有敬業、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的良好品質,實現“德智技”并舉目標。其次,建立融合思政、專業、職業內容的教育體系。教師應從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職業等方面,深度分析其中蘊含的人文理念與道德精神,以增強課程的人文內涵,提升學生對專業或行業資訊的認知,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并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最后,建構滲透故事的思政教育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充滿正能量的傳奇故事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對思政學習和研討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長動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改變思政教育方法

1.基于課堂多元教學的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伴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大學生思想認知體系也在從一元為主導走向多元。[3]因此,教師需要在思政課教學方法上做出改變,重視創新教學方法,把握好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規律,以適應其多樣化學習需求。

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互動課堂”的教學模式,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思政課堂氣氛。其次,教師需發揮“微課”的作用,構建“翻轉課堂”,使思政課中的師生“角色轉換”,將“灌輸性”與“啟發性”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使思政課更高效。最后,教師通過對思政資源的挖掘,實現“整體性與差異性”的有機結合,確保思政課教師能在“慕課”平臺下,按照現實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從而提升授課水平,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思政教師應成為創造性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并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成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堅持政治與學理統一”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為目標,加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與理解,進而提高思政課影響力與輻射力。

2.基于大數據教學的方法

首先,教師可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思政教育中,通過對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和分析,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以大數據平臺為載體,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引導。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包括學生的網絡思政活動參與度、消費喜好等,掌握學生的成長動態,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生活動,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師要積極運用大數據,實現對學生的多元評估。每個大學生都具有自身發展特征。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學生價值觀、人生觀、思想意識也逐漸趨于成熟。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也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大數據技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評估,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職業發展計劃,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為理想的發展,真正達到“以生為本”和“立德樹人”的目的。

最后,要做好網上預警工作。大數據是一項以預判為核心的技術,可以對未來發展做出準確預測。對于一些有心理問題、學業困難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數據分析來掌握學生的思想波動情況,從而對相關學生展開教育引導和心理干預。

3.基于體驗教學的方法

體驗教學具體包括角色扮演、演講、朗誦等內容,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角色含義和價值。如在朗讀詩歌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詩歌中蘊含的思想、精神和價值。在愛國主義演講中,學生可將自身民族意識升華。此外,由于高校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教學方法上應盡可能地傾向于體驗教學、實踐教學,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教學中。

4.基于全媒體教學的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涉及面廣泛、理論層次較高,教師應充分利用“全媒體”這一優勢,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同時,在新課堂教學模式下,注重增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傳播。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并獲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教師可將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結合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舉辦類似于名為“赤子初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創作作品展。此種展覽包含國家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發生的重要事件,也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成就。學生通過繪畫、雕塑、書法、剪紙、編織、攝影、刺繡、染織等形式積極參與到思政課程中。同時,學生通過藝術創作,能將作品與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等聯系起來,表達出強烈的家國情懷。與專業特征結合,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使命意識。

(三)創設環境協同機制

首先,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突出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行為、品德品質、價值觀念的潛在影響。高校應對反映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教風的校園文化進行凝練,并將其以物化的形式與校園環境相融合。其次,要優化微觀教學環境,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營造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愉快交流的交際場境,建立“教師—學生—社會”的教育新格局。最后,新媒體的崛起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網絡環境,高校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理論研討、解疑釋惑等活動,可形成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教學環境。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構建環境協同機制,才能與上述各種協同機制一起,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發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切實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四)結合事件立德樹人

1.以典型立德樹人事件加強學生科學認知思維

如今,在學生的認知思維體系中,經常會有一種“思維能激發出絕對力量”的片面認知,此種認知顯然與科學哲學觀點相抵觸,不利于學生對其他思政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為有效防止這一問題的出現,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通過聯系學生熟悉的典型事件,引導學生對事件背景、起因、過程等方面展開分析,以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更具宏觀指導效力的唯物主義哲學有機融合,防止學生在學習和認知上出現偏差。[4]

2.以典型立德樹人事件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明,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此基礎上,高校通過開展富有時代特色的實踐活動,可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與實踐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感情中的繼承、發展與表現,從而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全方位拓展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上為學生播放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融合角度、形式、著力點和影響,讓學生為民族燦爛文明和祖國繁榮發展而感到自豪。

(五)強化教師政治素質

1.提升教師道德建設意識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需要加強思政教師道德建設意識。在提升教師品德素養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學校要強化教師管理,在強化師德建設的同時,關心教師成長,并對教師開展教育學、心理學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二是教師要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重視“以德施教”,如參與慈善活動,在關愛他人的過程中使“仁愛”情感得到升華。三是教師要關愛學生,以關愛學生的方式,將教師的優秀品德融入教育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

2.提高馬克思主義課程育人水準

思政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需要相關教師具備挖掘和應用思政課資源的能力。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實踐。首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突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次,加強時事和政策學習,提高政治敏感度。教師要對當前世界上發生的重要政治事件有清醒認識,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最后,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以“四史”學習為中心。通過對“四史”的研究,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套思想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學理論,更是指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并逐步變強的科學思想武器。

在高校教學改革背景下,思政課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下思政教學的要求。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樹立立德樹人意識,持續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并對思政教學內容及體系進行創新,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從而切實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猜你喜歡
立德思政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思政課“需求側”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