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2024-04-25 09:45小重山
城市地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黑沙圣母澳門

小重山

提到澳門,通常會說燈紅酒綠、賭業興盛。實際上,澳門還有鮮為人知的另外一面。如路環島上的原生態客家村落——九澳村和黑沙村,至今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客家文化。

小潭山上看澳門半島

我從橫琴口岸入關,在停車場坐上循環巴士,約二十分鐘,便抵達下榻的永利皇宮。位于氹仔島的永利皇宮是一座綜合度假酒店,提供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門前有一個湖泊,音樂噴泉一直開放到深夜,上面是纜車運輸系統。若論水景,氹仔島恐怕只有威尼斯人酒店可媲美永利皇宮。我拿到一個臨湖的房間,雖然不在正中央,但也擁有無敵湖景。打開窗簾,視野開闊,能欣賞時而舒緩、時而激昂的音樂噴泉。尤其入夜,窗外霓虹燈閃爍不停,撩撥得人心猿意馬。對面有輕軌站,旁邊矗立著像集裝箱一樣堆疊起來的美高梅酒店。

據說在氹仔島上看澳門半島,東、西望洋山仿佛天然屏障,如門戶一般,澳門因此得名。于是我背上相機和三腳架出門,直奔小潭山。小潭山位于氹仔島北端,與對面澳門塔隔海相望。小潭山北麓,正對嘉樂庇總督大橋的一個觀景平臺,在這里能將澳門半島收入眼底。

觀景臺是一個棧橋似的通道,乘電梯到上層,一打開電梯大門,澳門半島盡在眼前。有三座大橋與氹仔島相連,西面西灣大橋,中間嘉樂庇總督大橋,東面友誼大橋。我總覺得“嘉樂庇”這名字有些奇怪,一番查證,才知道嘉樂庇是葡萄牙人,澳門第121任總督,在位期間澳門建筑業、旅游業發展迅速,所以這座橋以他命名,算是紀念。不過,澳門人都叫它“澳氹大橋”,因入夜時分,橋燈吐輝,如長虹臥波,故又稱“鏡海長虹”,名列澳門八景。

對面的建筑看得清清楚楚,澳門塔、中國銀行、新葡京、美高梅,燈光次第亮起,仿佛海市仙山,瓊樓玉宇,如夢如幻。三座大橋上車流滾滾,拖著尾燈從橋上駛過,燈光滑落到海里,水煙旖旎,當此際,怎一個“美”字了得?

走進九澳圣母村

相對五光十色的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顯得生態自然,一路過去有媽祖文化村、石排灣公園、路環碼頭、黑沙海灘、七苦圣母小廟等,還保留著本土的客家文化余韻。路環位于氹仔南,以橫琴口岸到海邊的蓮花路為界。從現在的狀態來看,氹仔和路環連在一起,本來就是一個島,或許原來的大灣、石排灣、九澳水庫還是海洋?

我乘車前往東南角的九澳村。實際上,九澳和黑沙,是澳門僅存的兩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客家村。明嘉靖《香山縣志》云:“九澳山,其民皆島夷?!笨梢姟熬虐摹钡妹嚷翻h還早,澳門開埠前就有人居住,或為崖山海戰后流落島上的南宋遺民。清咸豐年間,廣東龍川、中山、五華等地的客家人開荒拓土,留居九澳、黑沙一帶。有人說,客家文化是澳門歷史的源起,也是澳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客家人逾10萬,約占澳門總人口的兩成。然而,城市愈發展,村落愈寂寥。因為城市擠壓,自然耕作已不合時宜,再加上官民土地矛盾尖銳,鼎盛時三百多人的村落,現只有百余人留守,還隨時面臨拆遷。

沿九澳圣母馬路南行,一直走到盡頭。一番打聽,原來“七苦圣母小堂”就在九澳山腰。與平常所見教堂頗不相同,七苦圣母小堂乍看如一頂帳篷,人字頂由八組具備排水功能的斜梁支撐,一直垂到地面,將教堂分為七個區域,與“七苦”對應。教堂后面的銅鐘、房頂右側的“十架苦像”,據稱都由梵蒂岡贈送。

教堂后面能看到九澳灣、水泥廠、九澳油庫、貨柜碼頭、燃油碼頭和凌亂的垃圾堆填區。顯然,自然村落已經無法抵擋商業浪潮的侵擾,村民們雖然抗爭,不愿意高污染項目入侵他們的生活,但九澳村已經在悄然轉變,成為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恐怕也是早晚的事。

其實,這里曾是令人談虎色變的九澳麻風村。1895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教會合建“九澳麻瘋院”,當時人們對麻風病認知有限,不敢靠近麻風病人,只能任其自生自滅。1929年,九澳麻瘋院擴建,由五間別墅似的平房和一座小教堂組成。麻瘋院曾收容90名麻風病患者。1963年,一位意大利神父來到九澳,目睹村落慘狀,便將其更名為“九澳圣母村”,以期得到圣母庇護。1992年,女子病房改建為“九澳老人院”,收容已痊愈的長者。從此,九澳麻瘋院結束了它的使命。

如今,昔日的麻風病院重新粉刷成亮黃色,與白色護欄和裝飾線條搭配,顯得和諧友愛。其中一間辟為博物館,用文字、圖片和實物,講述九澳麻瘋院的淵源歷史。這一組病房和教堂,算是見證過九澳苦難的一個景點。

氹仔的美食街

乘車到黑沙海灘,背面為黑沙村,比九澳村小,再西是媽祖文化村。黑沙海灘是澳門的天然浴場,一片新月似的海灘,沙粒皆呈黑色,令人稱奇,是個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坐在沙灘上看潮起潮落,人來人往。發會兒呆,便又乘車往氹仔官也街,尋覓美食。

說到美食,至2023年,中國有六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稱號,其中嶺南占三城,即潮州、順德、澳門,足見廣東飲食文化,底蘊雄厚,絕非浪得虛名。

澳門飲食文化,主要體現在中葡合璧。我曾去過廣州的“澳門街”,主打“澳門式葡國菜”,其實就是吸取歐亞非諸國菜肴精華,另起爐灶,獨創一派,如馬介休、葡國雞、沙甸魚等,都是招牌。不過,官也街以小吃聞名,比如澳門蛋撻,久負盛名,其中葡國風味叫“葡撻”,售價要比尋常蛋撻貴。

前去官也街的路上,經過嘉模會堂,拾級而上,見古色古香的“醫靈廟”,里面供奉醫靈大帝,這顯然是中國道家寺廟。門口懸掛許多盤香,煙霧繚繞,香火旺盛。澳門有很多道教宮觀,如媽祖閣、康公廟、三圣廟等,尤其在路環島上,本土信俗占主要地位。

步行街長僅百十余米,寬不過五米,店鋪林立,人流如織。我跟隨人流走到街道另一頭,到處都彌散著牛雜、蛋撻、姜糖、杏仁餅、榴蓮酥、花生糖的香味,足以勾起人的饞蟲。實際上,這些“澳門味道”,很多也是廣州街頭巷尾尋常的小吃,對一個久居嶺南的人來說,自然經得起這種誘惑。

猜你喜歡
黑沙圣母澳門
維多利亞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學:Fighting Irish
——戰斗的圣母人
qara qum 與黑沙及相關地理考釋
澳門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的回溯與思考
澳門回歸日
千眼圣母
冰島 冰川河流
黑沙村隧洞結構縫滲水處理
印度 圣母節
麥蒲螨對黑沙蒿主要害蟲寄主選擇行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