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文人畫的禪宗美學思想與南北宗論藝術理念

2024-04-25 04:44朱勤炎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董其昌文人畫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畫家,他的山水畫在我國書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首先闡述董其昌文人畫禪宗美學思想的產生,了解該思想形成的背景;其次基于董其昌的代表作品,分析禪宗思想的妙悟性、境界的空靈性以及形式的簡淡性,論證董其昌對禪宗的感悟頗深;最后探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的具體原因及藝術理念。董其昌將帶有豐富禪宗理論的繪畫主張凝聚起來,總結南北二宗文人繪畫的特點,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董其昌;文人畫;禪宗美學思想;南北宗論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鑒賞,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他對禪宗有著深刻的理解,“借禪論文”,并將禪宗思想融入繪畫中,提出南北宗論思想。南北宗論本質為以禪論畫,對唐代以來的繪畫進行詳細解讀,根據禪家南宗、北宗的思想理念,認為文人畫是南宗,貶低北宗的行家畫[1]。南北宗論藝術理念獨特,極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山水畫的發展。

一、董其昌文人畫禪宗美學思想的產生

(一)禪宗美學思想緣起于華亭

董其昌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此時正為明世宗統治時期,政治局面動蕩、經濟凋敝是明中期整體的社會情形。華亭屬江浙地區,當時正是禪宗興盛地帶,由于受到時政影響,禪宗思想盛行,當地林立寺院,又被稱為“東南佛國”[2]。此時董其昌遷居此地,大約是其禪緣之肇始。華亭有著十分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董其昌在華亭的科考之路一直持續到35歲,在萬歷年間,他持續經歷兩次鄉試落第,備受打擊,于是為了尋求精神釋放與心靈慰藉,便開始參禪悟道。在之后的會試中,董其昌文筆斐然,本當是會元,卻因其字跡不夠工整而屈居第二。于是董其昌開始發奮學習書法,之后,董其昌在接觸丹青藝術,鉆研書畫的同時不斷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但此時的董其昌在心中并未認可禪宗思想。

(二)董其昌主動與禪相伴

因長期接觸禪宗思想,董其昌開始主動接受禪宗的洗禮。在此過程中,董其昌閱讀了大量的禪宗經典。其代表作《畫禪室隨筆》共分十五門,其中“禪悅”一門提及了多篇經書,包括《般若經》《金剛經》等。董其昌不僅主動學習禪宗思想,還在日常生活中結交了達觀禪師、憨山禪師等禪僧隱士,并在與他們的長期相處過程中,深刻領悟了禪宗思想的內涵,也開始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融入所學的禪宗思想[3]。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加上江浙地區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環境,這為董其昌后來提出以禪入畫的思想提供了支持。

(三)仕隱之間完成以禪論畫的重要使命

董其昌從小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他的一生大起大落。萬歷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踏入仕途,被授予翰林編修,其官運在此后一段時間內十分順利,還被任命為使臣及主考官。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出現黨爭,董其昌為避禍而選擇離開京城,此為第一次主動隱退官場。在六年后的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重出官場,并在一年后,因得罪權貴而選擇辭官隱退。后來他又多次任職、隱退,直至崇禎八年(1635年)告老還鄉。從董其昌的任職經歷來看,其內心搖擺不定,既想在官場大展鴻圖,又十分厭惡官場的污濁風氣,他的政治觀念明顯受到禪宗的影響。也正是在半隱退的狀態下,董其昌才有充足的時間參禪習畫[4]。

二、董其昌文人畫禪宗美學思想的特點

董其昌在創作文人畫的過程中,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將禪宗思想融入山水畫創作中,逐漸形成禪宗美學思想,使其山水畫更具藝術性與審美性,既增強了山水畫的視覺效果,又感染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一)禪宗美學思想的妙悟性

禪宗思想中的“妙悟”是一種頓悟能力,指人能夠在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逐漸習得禪學的真諦。董其昌在感悟“妙悟”的過程中,將其融入繪畫中,由此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在領悟禪宗后,董其昌大力推崇與禪宗精神追求一致的南宗文人畫,讓觀者感受畫中所表達的簡遠、暢神之感。禪宗思想中的“妙悟”精神讓董其昌對繪畫有了新的追求,并在繪畫過程中極力追求繪畫的“變法”[5]。同時,他又尊重傳統繪畫技法,希望通過“覺悟”實現“變法”。董其昌認為,繪畫創作需要擺脫傳統的束縛,理解古人繪畫表現的神韻,參透禪宗思想中的禪機,在感悟中進行繪畫。例如其代表作《山水冊》就是掌握了禪宗思想中“妙悟”的文人畫,讓人們深入感受到禪宗融入文人畫表現的審美意趣,以及繪畫表現出的清秀古拙、蕭散空靈的境界。雖然畫中的山水風景整體平淡,但在平淡之中見變化,充分體現出禪宗的“妙悟”[6]。

(二)禪宗美學境界的空靈性

禪宗思想超越時空,認為萬物皆有靈,世界萬物的緣起緣落皆有規律,其本質歸于空靈性,這是禪宗思想的哲學境界。我國一些傳統畫家十分向往禪宗思想的空靈境界,也擅長在畫中通過留白來體現禪悟境界中的空靈。同樣,禪宗的空靈性也影響了董其昌的山水畫創作理念。由此,董其昌形成了深刻的禪宗美學思想,他用筆墨表現山水畫中的空靈,用繪畫表現天地間的萬物,用精妙的留白凸顯畫作的空靈境界,使其山水畫整體表現出“靜穆”的氛圍,但在欣賞時能讓人們感受到畫作的“空”[7]。例如:在畫作《山水冊·木葉微脫》中,董其昌運用湖面與天空之間精妙的留白,給畫面增添了空靈之感,并給人以“虛無”的審美感受;在山水畫《墨卷傳衣圖》中,董其昌將筆墨運用得十分靈動,生動地展現出一派溫潤清幽的江南麗景,畫中透露出空靈的氛圍。

(三)禪宗美學形式的簡淡性

禪宗一向強調以“頓悟”為主旨,重視以慧心傳授,不立文字,簡潔直入,追求精神的簡潔性、平淡性。董其昌受到“簡潔、平淡”的影響,在以后山水畫的創作中注重形式的簡淡性,取自然之精華,通過“小事”“小景”“小物”等小切口、小題材反映大事物、大主題,在平淡的畫面中蘊藏深遠的意境。例如:在《仿古山水冊》中,雖然畫面構圖簡單,僅有勾勒的幾棵小樹,卻使畫面十分生動且有靈氣,透露出平和、簡靜的意境[8];在《書畫合璧山水小景》中,董其昌仍然使用簡單的構圖與淡墨進行點綴,整體景色十分簡單,卻表現出江南山水的特點。由此可見,董其昌對禪宗的感悟頗深,能夠熟練使用簡潔、平淡的手法描繪自然山水,表現出禪宗思想中宇宙無限之意,彰顯出其山水畫的獨特魅力。

三、禪宗美學思想與南北宗論藝術理念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在禪宗美學思想背景下提出,該理論的提出與董其昌的政治理想抱負密切相關,他以禪宗分南北來闡釋中國畫家不同的精神狀態。南宗、北宗畫家創作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對我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基于禪宗美學思想背景提出南北宗論

董其昌將禪宗思想與繪畫相結合形成禪宗美學思想,并提出南北宗論,通過以禪入畫表現繪畫創作的最高境界。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董其昌擁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明代后期出現政局混亂的現象,經歷改革失敗后的社會割裂嚴重,于是董其昌開始轉向藝術領域。他認為發展藝術對于政治有服務作用,藝術的道德力量也有助于社會秩序的恢復。

第二,從明代開始,文人對于院體畫與文人畫優劣的看法不同。根據文人推崇畫派的不同可分為“浙派”與“吳派”,前者主要推崇宋畫,后者主要推崇元畫。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文人畫成為文人傳達思想的重要途徑。因此,董其昌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開始思考禪宗與繪畫的聯系,同時促使了南北宗論的誕生,從而推動了我國繪畫走向的轉變。

第三,在禪宗興盛的背景下,以禪論畫為文人繪畫提供了思想指導。明中期政治局面動蕩,儒家思想受到嚴重沖擊,“心學”興盛[9]。此時,禪宗集合了佛教、道教及儒家的特點,有利于推動藝術的發展,使文人心靈覺醒,幫助社會恢復秩序。董其昌看到了這一點,堅持以禪論畫。

(二)南北宗論藝術理念

董其昌撰寫的《畫禪室隨筆》一書,內容是關于書畫創作及評鑒的基本理論。該書集中記錄了董其昌對于南北宗論的闡述,共分為四卷。其中,卷二以論畫為主,闡述了南北宗論藝術理念,并分析了文人畫對于傳統書畫發展的重要性。該藝術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禪宗南北分宗,董其昌將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南北劃分,表現出“崇南抑北”的思想。禪宗與南北宗論的關系密切,這與董其昌長期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有關,他用禪宗分宗的原因解釋“畫分南北二宗”,為自己南北宗論的立論找到理論支撐。董其昌認為,王維是南宗文人畫的創始人,北宗畫家以李思訓父子為首。此外,他還闡述了“崇南抑北”的原因,即北宗存在“工難習”的問題,不易傳承,而南宗一直呈現出繁盛的趨勢。從董其昌“崇南抑北”的觀點中能夠映射出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因此,董其昌認為北宗畫風與禪宗的北宗“漸悟”相對應,南宗畫風與禪宗的南宗“頓悟”相對應,完成了用禪宗思想劃分傳統中國畫的任務。

第二,對于南北宗畫作的評判標準,董其昌將文人畫的“士氣”作為品評依據,重視文人畫傳達的意境,且“士氣”與謝赫“六法”提到的“氣韻”本質相同。文人畫追求神似,用筆疏散、隨意、放松,不求形似,但是畫面可以傳達出深遠的意境。禪宗所追求的是一種“無相”的狀態,外在的“相”是一種客觀存在,而“無相”是指要破除外在的“相”,去追尋“心相”。文人畫追求的“士氣”正與禪宗的“無相”不謀而合,二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可將“氣韻”視為人的天賦,強求不得。此外,“氣韻”與禪宗“見性成佛”的思想一致,即修行之人不用向身外求法,但可以意識到自己是佛的化身。

第三,南北宗論提倡人們應主動向古人學習。董其昌認為自然就是最好的師者,可以以自然為師,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白x萬卷書”中的“書”指觀摩前人的名作,并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技法;而“行萬里路”是大膽走出去,感受天地萬物,并以其為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法古”學習的選擇性。在南北宗論中,董其昌認為北宗畫因為工整難,不易學。因此,學習之人無需全部學習,可以結合自己所需進行取舍,并在臨摹名作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創作,使畫面更加靈活[10]。多學習古人豐富的繪畫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高度,并保持繼承與創新精神。

四、結語

禪宗美學思想對董其昌的繪畫風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重視思想的“頓悟”、形式的簡淡以及境界的空靈,最終形成“平淡天真”的繪畫風格。董其昌以禪入畫,提出的南北宗論與禪宗美學思想密切相關。從董其昌將禪宗思想融入繪畫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南北宗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確立了禪宗思想在我國繪畫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也肯定了禪宗思想在中國畫創作發展中的重要性。董其昌將中國畫進行分宗,完成了中國畫的體系化梳理,是中國畫創新的一次偉大嘗試。董其昌的禪宗美學思想促成了南北宗論藝術理論的形成,其中以禪入畫、平淡自然的繪畫思想至今對中國畫的研究仍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洪偉.藝術風格與歷史事件:關于董其昌新穎畫法成因的三種史學解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2):49-57.

[2]尚一墨.現代性:董其昌藝術作為世界藝術史的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6):110-117.

[3]凌利中.丹青寶筏:董其昌的藝術超越及其相關問題[J].美術大觀,2019(1):4-29.

[4]雷德侯,吳秋野.董其昌藏經洞題字及其與禪宗的關系[J].中國書法,2022(5):78-83.

[5]張偉.董其昌山水中的“仿三趙”[J].新美術,2022(4):48-65.

[6]翁志丹.筆法與道統:董其昌南宗畫學建構研究[J].美術研究,2022(1):69-74.

[7]王連起.淺談蘇軾、趙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畫發展中的作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2):4-23,108.

[8]夏中義.論士人畫:從蘇軾到鄭板橋:“墨石詩意”七百年[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63-79,189.

[9]吳雪杉.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范寬”山水[J].美術學報,2020(1):4-21.

[10]杜娟.董其昌與太倉瑯琊王氏交游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1):81-94.

作者簡介:

朱勤炎,內蒙古藝術學院文化藝術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民族藝術。

猜你喜歡
董其昌文人畫
文人畫文人
明 董其昌 行書輞川詩冊
古代文人的特殊規定性及文人畫的發生
“文人畫”里寫春秋
禪畫文人畫中的簡約與蕭散
董其昌作品欣賞
董其昌行書《宋人詞冊》空靈疏淡之美
馮驥才:關于文人畫史的思辨
廿一世紀的文人畫——觀白德松畫展有感
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