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空間何以支持兒童發展?

2024-04-25 18:52張霞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自然教育兒童教育

張霞

摘 ? 要: 文章利用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對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發現: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的研究主題呈多樣化態勢,包括兒童教育、兒童健康、自然感知及童年生活四個方面,但對不同文化背景、經濟地位、人口流動等影響兒童與自然空間的探索性研究相對缺乏;研究樣本橫跨0—18歲的兒童,且以12歲兒童研究居多,縱向研究較少,基于特定條件及編碼標準量表分析工具與技術的質性化和跨學科融合?;诖?,應考慮兒童與自然連通方式的復雜性,為不同群體兒童提供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間;合理制定相關政策和城市規劃,建立兒童正式和非正式學習融合的自然友好生態社區;整合教育資源,打造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學校與家庭的一體化自然教育。

關鍵詞: 兒童教育;自然空間;自然教育;國外研究;系統性文獻綜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人與自然有著天然的聯系,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把這種對生命和類生命過程的吸引力稱為親生物性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1 自然是兒童參與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空間,兒童也是自然教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參與者。盧梭主張自然對兒童健康發展的積極影響,福祿培爾則從教學方法的角度探討了自然,設想兒童在與自然和宇宙的本質密切和諧的空間中接受教育,并將歷史上開設的第一所幼兒園命名為“兒童的花園”。2 杜威強調了自然和自然材料在兒童發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斯坦納、蒙臺梭利等宣揚了兒童與自然接觸或在自然空間中感知體驗對其身心發展和學習有積極影響。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指出,兒童與自然建立密切關系對于保護自然和兒童生活可持續發展有極大的必要性。3 國內外研究發現,兒童與自然空間的積極聯結對其健康、認知、語言、情感、道德發展等至關重要。1 反之,與自然的脫節可能導致不健康的身體和不良情緒的產生。

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繁忙的交通、對自然區域的破壞以及城市生活帶來的各種危險、互聯網和電子設備的普及,使世界各地的許多兒童面臨著獲得安全自然空間的挑戰。兒童戶外游戲和參與自然空間的機會減少,導致兒童超重和肥胖、維生素D缺乏等一系列問題,“自然缺失癥”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狀。2 由此促使成人思考兒童早期教育與自然聯系的重要性。3 基于此,本研究梳理國外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的相關研究,對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研究主題進行系統述評,揭示自然空間如何支持兒童多方面發展研究重點與趨勢,以期為我國自然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參考和行動指南。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統性文獻綜述的方法。較之傳統敘述性文獻綜述,系統性文獻綜述更具結構化和標準化,以明確的方法來識別、選擇和批判性地評估相關研究,并收集和分析綜述中研究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觀傾向及樣本選擇偏差,適合處理豐富但相對分散的研究議題。4 同時,借助NVivo12軟件對文獻內容進行編碼。第一步,正式編碼前邀請兩位同行博士研究生參與編碼評議,選取兩份文獻進行預編碼;第二步,采取“背對背”的方式進行正式編碼;第三步,為保證文本編碼的信度與效度,編碼前預留2份文獻作為飽和度檢驗的對象,經檢驗編碼結果通過飽和度檢驗;第四步,對編碼過程中研究相互認可度及研究者相互認可度的信度進行檢驗,編碼信度系數公式為R=(n*平均認可度)/(1+n*平均認可度),相互認可度=2*M/(N1+N2),平均認可度=(相互認可度1+相互認可度2+……相互認可度n)/n,其中,n為編碼者人數,M為編碼者歸類一致數,N1、N2為與他人的歸類一致數5,結果見表1和表2。本研究的信度為96.02%,研究者信度為93.89%,具有相對較好的信度。

2.研究樣本及篩選

(1)文獻檢索策略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為數據庫,檢索詞涉及兒童、發展、自然、空間四個類別,包括截斷的詞和同一詞的幾個變體,由于不同的數據庫使用不同的檢索方法,通常需要修改初始檢索字符串以適應每個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從而使結果最大化,檢索詞見表3。檢索時間限定為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得到1764篇英文文獻。

(2)文獻篩選標準與過程

為系統回顧和了解自然空間與兒童發展研究,本研究試圖提供一幅將自然作為兒童空間研究的全面圖景。本研究對檢索到的1764篇英文文獻制定了相應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具體如表4所示。其中,第1-4條旨在進一步提升文獻樣本篩選的精確性;第5-8條分別限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研究過程,以便更好地聚焦研究問題。

本研究遵循系統性文獻綜述方法,通過檢索、篩選、合格和納入四個階段對自然作為兒童空間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篩選,最終納入有效文獻共186篇。

(3)文獻編碼

使用見表5所示的文獻編碼表對最終獲取的186篇文獻進行編碼,一級維度包括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研究主題三個方面。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研究趨勢與研究情境分析

從文獻發表的數量來看,2013年后呈遞增趨勢,2021年發文量最多,表明近年來研究者對自然空間與兒童發展研究的關注度不斷增加。從研究對象的年齡階段來看,除未報告具體年齡的研究外(N=26,13.98%),7-12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最多(N=89,47.85%),其中,7-8歲有34篇,9-12歲有55篇;其次是4-6歲的兒童(N=46,24.73%),13-18歲的青少年占比最少(N=25,13.44%)。

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研究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地理學、體育學、醫學及跨學科等多個學科,教育學最多(N=81,43.55%),依次是心理學(N=54,29.03%)、地理學(N=28,15.05%)、跨學科(N=18,9.68%)、醫學(N=5,2.69%)。

2.研究方法與測量工具分析

對文獻數據收集方法的統計可知,自然空間如何支持兒童發展的數據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測量問卷[如自然聯結量表(CNS)、自然連接指數量表(CNI)、自然相關性量表(NR-6)、自我包容自然量表(INS)、地圖讀寫能力量表、兒童環境態度量表(EAAN)、兒童環境滿意度量表(EISA)、心理健康連續簡表(MHCSF)、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III)等]、訪談(如焦點小組訪談、半結構化訪談)、實驗、對話或書面陳述[如視頻刺激反思對話(VSRD)、移情故事方法(MEBS)等]、視頻或錄音、繪畫等。其中,36項研究只采用了測量問卷,占總文獻的19.35%;87項研究采用了測量問卷和訪談法,占總文獻的46.77%;21項研究采用了訪談和視頻方式,占總文獻的11.29%;18項研究采用了半結構化訪談和繪畫方式,占總文獻的9.68%;16項采用實驗法和測量問卷的形式,占總文獻的8.6%;8項研究采用了訪談和對話或書面陳述的形式,占總文獻的4.3%。

探討自然空間如何支持兒童發展的數據分析方法主要以混合分析為主(N=102,54.84%),一方面對測量問卷進行單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多元回歸等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對訪談或書面陳述結果進行話語分析、廣義線性模型和內容分析,對視頻、繪畫、錄音等先按標準編碼后進行質性材料的分析。單純采用量化分析(N=48,25.8%)的研究多于質性分析的研究(N=36,19.35%),且二者數量相對較少。

本研究借鑒深度學習測量體系的六個類型來統計自然空間如何支持兒童發展的測量工具類型①,結果如表6所示。自我報告問卷(SR)和依據特定條件(CON)進行分析的研究最多,分別占比35.48%和34.41%。說明研究者多半采用自主設計新的量表或依據特定條件改編原有量表進行分析。其次是依據編碼標準(CODE)進行測量分析的研究(N=41,22.04%),這類研究主要以內容分析法和圖像分析法為主,多用于對材料的質性分析。生理反應測量分析篇幅較少。依據結果推斷進行的結果測量分析和缺失測量篇幅最少。

3.研究主題分析

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發現,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的研究主題涵蓋心理學、教育學、環境科學和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其中,自然空間支持兒童教育的影響研究最多,占比39.79%;其次是自然空間影響兒童健康的相關研究,占比35.48%;兒童對自然空間的感知偏好的相關研究占比20.43%;自然空間對兒童童年生活的影響研究較少,占比4.3%。

(1)自然空間支持兒童全面發展的研究

自然為兒童提供了多樣化的活動空間,促進了兒童全面的學習和發展。其一,自然空間影響兒童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自然空間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感官體驗,兒童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多樣性,學會了辨認植物和動物,理解季節變化,推測天氣等,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知識建構。由文獻可知,自然空間的可視性會影響早期兒童在游戲過程中的語言使用和意義生成。采用基于自然的學習來獲取知識、技能和行為,可以提高兒童科學生態素養,尤其是在STEM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戶外自然空間的開放性促進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草地、樹木、丘陵等自然元素使兒童能夠參與不同的游戲類型,并用更高層次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有助于發展兒童的執行能力和社交技能。其二,自然環境教育理念對兒童的環境認知和生態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由文獻可知,自然環境教育鼓勵兒童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和觀察不同的生態系統,了解生態系統的互動和相互依賴性,有助于培養兒童的環境認知和生態行為。自然環境教育鼓勵兒童學會關心自然資源、減少浪費,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學會權衡人類需求和自然界的需求,有助于培養可持續思維和公民責任感。其三,“自然幼兒園”“森林幼兒園”“森林學?!币宰匀唤逃秊閷W校理念,強調自然的開放性、模糊性和流動性,為兒童戶外活動與日常生活創造了一種富有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動態空間。由文獻可知,丹麥和挪威的森林幼兒園設置戶外自然教育實踐課程,強調在自然或半自然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戶外活動,旨在讓兒童學習如何融入自然,保護自然。這些學校的教育模式反映了兒童自由探索和學習的信念,以及自然環境作為有益教育資源的重要性。①

(2)自然空間支持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研究

自然空間對兒童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其一,自然空間提供了兒童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機會。自然陽光提供了維生素D,有助于兒童骨骼發展;在戶外玩耍、跑步、攀爬、騎自行車等活動,有助于增強兒童肌肉力量、協調性和平衡感,促進身體健康。澳大利亞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發現,公園、游樂場和社區游戲空間的自然綠地質量與兒童健康和親社會行為呈正相關,年齡較小的兒童往往因優質綠地的存在而受益更多。加拿大的一項為期4年,對377所學校的29784名學齡兒童健康行為數據橫斷面研究發現,平均每周半小時以上戶外游戲的兒童比沒時間在戶外游戲的兒童身體和心理癥狀患病率低,且沒有性別差異。1 其二,與自然的聯結對兒童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干預效果。兒童參與自然相關活動可以豐富其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從而改善兒童社會心理行為,降低注意力缺陷癥及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沉浸式自然體驗活動可以提高兒童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認知能力,改善身體健康指數,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壓力。

(3)兒童對自然空間感知和偏好的研究

兒童對自然空間的感知和偏好因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和個人經驗而異,但通常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趨勢。其一,兒童對自然空間的認知和情感偏好與幸福感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對兒童而言,自然不是一個抽象的現象,而是生活經驗,是一個被描述為通過感覺與自然相聯系的過程。兒童對自然的定義通常集中在戶外活動和自然元素上,強調自然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生命系統,兒童將其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強調對其他生物的關心和同情,表現出一種與自然合一、與萬物親緣的感覺,這種積極的認知對兒童幸福感至關重要。其二,兒童對自然空間的感知和偏好研究需要采用多種數據來源和收集方式,以獲得全面的理解。在定性研究中常采用繪畫和繪圖技術、照片語音的參與技術、觀察、焦點小組訪談等深入分析兒童對自然空間的偏好。例如,通過參與式畫寫技術收集兒童對自然感受的可視化作品和書面數據,識別圖紙中的視覺元素并進行編碼和描述性分析,以呈現學齡前兒童與自然關系的現象學研究結果。利用攝影語音和社區地圖收集兒童自然空間的表征和感知數據,并采用專題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2

(4)自然空間影響兒童童年生活的研究

兒童的童年生活既有社會特征(如性別、階級、年齡和民族),也有與不同類型的日常世界和經歷的聯系和從屬關系。城市和鄉村自然空間的象征明顯不同,這對城市和鄉村兒童的童年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文獻可知,自然空間影響兒童童年生活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空間變遷與童年生活、城市與鄉村自然空間與童年生活比較等。例如,家庭庭院、鄰里區域、游樂場和學校等日常場所自然空間內,城市和農村兒童在體驗自然方面存在差異,農村兒童對自然的直接體驗略多,城市兒童對自然有更多的間接體驗。在挪威,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在花園或森林里用木頭搭建小屋是許多挪威兒童的一項普遍活動,這是兒童自己創造的歸屬地,反映了兒童在自然世界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的“兒童文化”,不僅是兒童對特定物理場所的依戀,還標志著領土及這個特定地方與周圍社會和文化景觀之間的邊界。成年后對環境的積極關愛往往與童年對自然的積極體驗的經歷有關。對于農村兒童而言,其更容易接觸到自然元素,如田野、森林、溪流等,因而與自然空間更加豐富與親近。城市兒童與自然空間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但仍然可以通過城市公園、動物園、短途旅行或野餐等方式與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秘,盡管這些地方無法與農村自然空間相比。3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系統梳理和分析國外20年來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的文獻,發現國外對自然空間支持兒童發展的研究主題呈多樣化態勢,包括兒童教育、兒童健康、自然感知及童年生活四個方面,但對不同文化背景、經濟地位、人口流動等影響兒童與自然空間的探索性研究相對缺乏。研究樣本橫跨0—18歲的兒童,兒童與戶外活動及對自然空間的感知研究多聚焦于6—12歲的兒童。研究設計包括橫斷面研究、干預研究、比較研究等,但縱向研究比較少。研究方法多采混合研究方法的三角測量,注重基于特定條件及編碼標準量表分析工具與技術的質性化和跨學科融合。綜上,相關啟示如下:

1.應考慮兒童與自然連通方式的復雜性,為不同群體兒童提供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間

本研究發現,對兒童的自然連通性,沒有一個清晰、普遍的定義,但對其研究常注重理解兒童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基于心理學、生態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試圖描述這種關系的概念,其結果往往集中于兒童在健康自然環境中的積極體驗方面。與自然的連通性反映了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基本關系,不同群體兒童的發展與自然的連通性存在差異。因此,建立安全、多元且適宜不同群體兒童成長的自然空間是支持兒童發展的首要條件。一方面,自然空間必須保證兒童的安全。包括確保地形、水域、植被等環境因素的安全性,避免潛在的危險因素,如兒童友好的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戶外游樂設施等。同時,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應設置適合其身高和行動能力的設施和活動區域,如小徑、草坪、游樂設施等;對年齡較大的兒童,可以設置更具挑戰性的設施和活動,如徒步旅行、野外求生等。另一方面,自然空間應具有探索性、互動性、適宜性等特點,以滿足不同兒童的需求和興趣。例如,搭建具有自然元素的探索性設施,如攀爬架、秋千、種植區、動物飼養區、木材加工區等,制定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冒險欲望的自然課程,如觀察植物生長,感受四季變化,探索地形地貌,用樹葉、石頭等材料制作手工藝品,用木棍、草等材料搭建小木屋等,讓兒童親身體驗和參與,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應考慮兒童與自然連通方式的復雜性,為不同環境、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背景群體中的兒童創造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間體驗,使其在自然空間中多方面發展。

2.應合理制定相關政策和城市規劃,建立兒童正式和非正式學習融合的自然友好生態社區

社區作為兒童社會化的非正式環境,為兒童提供了自由空間、交通保護路線和進入自然的途徑,其社會因素與家庭建筑環境相互作用,影響了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和使用及兒童戶外自由游戲機會和參與度。社區空間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受到空間、路線和社會環境交叉特征的影響,在廣泛多樣的文化地理環境中,社區空間有助于鄰里建立社會聯系,支持兒童跨環境教育及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融合。兒童友好生態社區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將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產業生態進行融合,形成生態生活方式和共生生產方式的統一,這既是一項關鍵的兒童權利,也是建設兒童友好型生態社區的核心方式。一方面,制定合理政策,明確支持和鼓勵兒童友好的城市規劃。兒童友好生態社區堅持兒童視角,以兒童需求和優先發展為導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破兒童娛樂設施的場地限制,為兒童提供融于自然的活動空間,如森林圖書館、自然親子營地、耕讀教育、樹屋營造、林間小徑、林下種植養殖等。在這樣的社區中,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可以相互融合,如科學課程、戶外探險、環?;顒?、社區服務等,為兒童提供更加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打造兒童參與的綠色生態空間。與周邊城市空間做好銜接,對植被、地形、水體、道路系統等進行調整設計,加強人行道、自行車道規劃建設,完善城市開放式公共交通場站、過街無障礙設施,打造兒童安全出行環境。對生態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廣場、綠地等進行適當改造,增加綠色生態元素,如植物園、水景等。同時,這些綠色空間也可以為兒童提供遮陽、避雨等舒適的環境。在規劃中積極聽取兒童意見,讓兒童參與設計與改造,站在兒童“一米高度”的視角審視城市發展,讓兒童友好生態社區建設更符合兒童自然、健康成長需求。

3.應整合教育資源,打造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學校與家庭的一體化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為兒童提供了室內和戶外親身體驗的學習機會,其課程植根于學習發生的文化和環境背景,旨在教育兒童及其家庭了解和體驗自然世界,從單純地學習或就地學習轉向從自然界中學習,加深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和關心,對培養兒童環境問題意識、自然積極態度和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學??梢酝ㄟ^建立跨學科的自然教育課程、開展實踐性的自然教育活動、家庭參與自然教育計劃等方式來實現一體化自然教育。同時,學校與家庭合作,制訂家庭參與的自然教育計劃,鼓勵家長與兒童一起探索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拓展自然教育資源,加強與社區和其他機構的合作來提高一體化自然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學??梢岳锰摂M現實技術讓兒童身臨其境地感受自然環境,或者利用數字地圖進行自然環境的探索等。這些技術讓兒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環境,增強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自然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影響個人對世界的內在表征和理解,而且最終從本質上激勵人們做出適當的現實生活行為。因此,促進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學校與家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將自然教育觀融入學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自然教育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常態。

How Natural Space Can Support Childrens Development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Foreign Studies

ZHANG 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62)

Abstract:Us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the article has analysed relevant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a diversified trend in the research themes of natural space support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including four aspec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childrens health,nature perception and childhood life,but there is relatively a lack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economic status,population mo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children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space. The research subjects ranged from new-born babies of 0 years old to the teenagers of 18 years old,with a majority in 12-year-old children and with fewer longitudinal studies,this study focused on qualit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analytical tool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condition-specific and coded standardized scales. Based on this,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ways in which children are connected with nature and to provide safe and diversified natural space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to rationally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and urban planning to establish nature-friendly eco-communities that integrate childrens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and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school-family natural education that can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ildrens education,natural space,natural education,foreign studies,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猜你喜歡
自然教育兒童教育
利用農村花木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教育活動
魯迅兒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自然教育的內涵及其啟示
試論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親自然”科學教育
淺談動畫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盧梭自然教育觀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迪
淺論文廟博物館兒童教育的形式
關于低學齡兒童教育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