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策略探究

2024-04-25 09:32孫燁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摘要:學術類期刊圖片的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成為影響學術研究質量和可信度的嚴重問題。圖片篡改、盜用和重復使用等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嚴重影響學術研究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損害學術界的聲譽,而且會降低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度,亟須引起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和有效防治?;诖?,文章從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及危害、產生原因、防治策略等方面對學術類期刊圖片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總結了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圖片篡改、盜用和重復使用等,并分析了這些行為對學術研究、學術界聲譽及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度的不利影響。其次,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層面分析了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包括追求榮譽、避免失敗心理、環境競爭壓力、行為隱蔽、審稿不嚴謹、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以及監管機制不足等。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和建議,包括增強學術誠信意識、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加強技術支持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研究綜合運用了文獻綜述、案例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層層推進,旨在通過研究有效防治學術類期刊圖片的學術不端行為,提高學術研究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以期為推動學術誠信建設、保障學術研究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誠信;學術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236-04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及危害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及表現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包括但不限于捏造數據(fabrication)、竄改數據(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1]。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2],如抄襲、剽竊、偽造數據[3]、重復發表、一稿多投[4]、不當署名[5]以及其他違反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行為。具體到學術類期刊圖片層面,學術不端行為主要表現在:一是偽造和篡改圖片。這是最直接的學術不端行為,包括無中生有地創造或修改實驗數據、圖表、圖像等,以符合自己的研究結果。二是不當使用他人圖片,這包括未經許可直接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圖片、數據等,或者在引用他人的圖片時未注明出處。三是重復使用圖片,如將同一圖片用于不同的研究或項目,而未進行適當的修改或說明。四是圖片數據的誤導性呈現,這包括對圖片數據的解釋、標簽或注釋不準確,使得讀者產生誤解。五是使用低質量的圖片,如使用模糊、分辨率低的圖片,或未經處理的原始數據作為結論的依據。六是圖片的不當操作,如通過技術手段放大、剪切、旋轉、翻轉或修改圖片,以改變其原始含義或誤導讀者。七是不恰當的引用,如未正確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數據,或者引用的文獻不足以支持研究結論。八是非正常性操作圖片,如利用技術手段改變圖片內容,以使其符合特定的研究結果或結論。九是虛假標注,在圖片中加入虛假的信息或者對原始數據進行錯誤的標注。

(二)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

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6]。

一是損害學術聲譽。一旦發生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對個人造成負面影響,損害學者的聲譽,破壞學者的形象,還會對所在機構和整個學術界造成信任危機,破壞學術界的誠信和可信度,損害學術界的聲譽。二是扭曲研究結果。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數據造假、篡改實驗結果、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等,這些行為會扭曲研究結果,導致科研資源浪費和誤導科研方向。三是影響學術研究的發展。學術不端行為會破壞學術研究的正常秩序,使學術研究無法健康、有序地發展,還會導致科研資源的浪費。因為基于虛假或誤導性數據的科研項目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從而浪費研究資源和時間。四是影響國際學術交流。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學者應該以誠信為本,遵守學術規范和道德。而學術不端行為會影響國際學術交流,使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受到歧視和不信任。五是敗壞社會風氣。學術不端行為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的道德風尚[7]。

二、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內部因素

1.學者的學術認知能力不足

學術認知能力是指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所具備的學術素養、學術判斷力和學術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有時與學者的學術認知能力有關[8]。若學者對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的理解不足,就會導致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不端行為。例如,某大學教授被指控在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和發表的論文中存在多次造假行為,包括篡改實驗數據、重復使用圖片等[9]。這些行為被其學生實名舉報,經過學校調查確認后,該教授被解聘。這起學術不端事件反映了一些學者在學術認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規范意識、缺乏基本的學術素養和判斷力、缺乏對學術誠信的重視和尊重等。學術研究須遵循嚴格的學術規范和道德標準,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避免抄襲、剽竊、造假等行為。然而,該教授在研究中未能遵循這些規范,而是采取造假的方式,嚴重違背了學術道德和規范。

另外,學術誠信是學術界的基石,是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然而,該教授在研究中違背了這一原則,對于自己的錯誤行為采取了放任和遮掩的態度,這嚴重損害了學術界的聲譽和公信力。

2.學術不端行為的隱蔽性

學術不端行為,特別是學術期刊中的圖片學術不端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這種隱蔽性主要表現在對技術手段難以察覺、分散式抄襲難以發現以及審稿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等方面[10]。結合杭州師范大學某教授的博士論文抄襲事件[11]來看,該事件中的圖片學術不端行為之所以長時間未被發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隱蔽性。這種隱蔽性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現代的學術研究高度依賴復雜的統計方法和高級技術。對大部分學者而言,理解和驗證所有的數據、圖片的來源和真實性可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這為不誠實的學者提供了可乘之機。該教授博士論文中的圖片是經過精心處理的,很難通過肉眼直接識別出是否經過篡改,這需要專業的技術手段和工具進行檢測和分析。因此,不熟悉這些技術的普通審稿人或讀者可能會被蒙蔽。

其次,雖然學術期刊通常有審查制度來確保發表文章的質量和原創性,但這種審查往往側重于論文的主要結論和實驗結果,而較難全面檢查所有的數據和圖片。該教授將抄襲內容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圖片中,并且對原文進行了輕微的修改,以試圖躲避查重軟件的檢測。這種分散式抄襲不容易引起懷疑,更加難以被發現,也增加了審查的工作量。另外,即使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通常的懲戒措施也較為輕微,而且往往沒有足夠的威懾力。即使是被撤銷的論文,仍然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到,這可能誤導讀者,并損害學術研究的公信力。

3.學者的道德素質不高

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學者對學術道德的忽視[12]。部分學者過于追求個人利益和名譽,而忽視了學術誠信和道德操守,不惜違反學術規范和道德標準,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學術成果。仍以上述杭州師范大學某教授的博士論文抄襲事件為例,其明顯沒有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對學術誠信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學術道德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它要求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秉持誠實、客觀、公正的態度,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并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襲、剽竊等不端行為。如果學者忽視了學術道德,就容易產生不端行為,如數據篡改、圖片造假、抄襲等。這種對學術道德的忽視不僅損害了學術研究的公信力,也影響了整個學術界的聲譽和發展。

(二)外部因素

1.學術環境壓力

學術環境對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13]。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中,發表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往往被視為衡量學者能力和地位的主要標準。在高度競爭的學術環境中,學者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可能導致一些人選擇走捷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些學者可能選擇通過學術不端行為來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和聲譽,如篡改數據、抄襲論文等,以獲取研究成果。

2.學術期刊的審稿標準不嚴謹

學術期刊作為發表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其審稿標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也有一定影響。一方面,期刊的審稿標準過于注重論文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而對學術道德和規范的要求不夠嚴格,這可能導致部分學者在追求論文發表的過程中忽視學術道德;另一方面,期刊的審稿流程存在一些問題,如審稿效率低、審稿專家選擇不當等,這也可能給不誠實的學者提供可乘之機。

3.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

學術評價體系是衡量學術水平和質量的標準和機制,其核心目標是激勵學者追求卓越、提高學術質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學術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14]。

首先,學術評價體系過于注重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而忽視了對學術誠信的考核。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者為了獲得更多的榮譽、地位和資源,可能采取抄襲、剽竊、造假等不當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和聲譽。這些行為雖然能夠帶來短期的利益,但長期來看,會對學術界的聲譽和公信力造成極大的損害。其次,學術評價體系過于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了對學術研究持續性和系統性的考核[15]。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們可能追求短期內的研究熱點和話題,而忽視了對學科長遠發展的貢獻。這種短視的行為會導致學術研究的碎片化和膚淺化,不利于學術研究的持續發展和創新。最后,學術評價體系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導致一些不端行為得以滋生。例如,一些學術期刊為了提高影響因子和引用率,可能放松對論文質量的審核和把關,導致一些質量不高的論文得以發表。此外,一些學者可能通過關系和利益交換等方式獲得論文的發表機會,這也會導致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4.監管機制缺失

許多學術期刊和機構對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管機制不夠完善,懲戒力度不夠,導致一些學者能夠輕易地逃避懲罰。這使得一些學者在面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誘惑時,容易產生僥幸心理,進而采取不正當手段。

三、學術類期刊防治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策略

(一)嚴格處理期刊圖片

一是制定期刊圖片處理規范。學術期刊應該制定明確的圖片處理規范,規定圖片的格式、分辨率、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禁止對圖片進行篡改、拼接、偽造等操作。通過制定規范,明確作者的投稿要求,提高圖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減少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二是建立圖片原創性認證機制。學術期刊可以采用圖片原創性認證機制對作者的圖片進行原創性認證。通過比對作者的投稿圖片與已有文獻中的圖片,可以發現是否存在抄襲、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可以采用數字水印等技術手段,對圖片進行標識和追溯,提高圖片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三是加強對審稿環節的審核。學術期刊應該加強對審稿環節的審核,對圖片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比對。審稿人應該對圖片的質量、清晰度、合規性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發現異常情況后及時處理,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二)建立嚴格的審查機制

一是建立嚴格的論文圖片審查制度。學術期刊應該建立嚴格的論文圖片審查制度,對提交的論文圖片進行全面的審查和評估。二是提高審稿人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審稿人負責對論文的圖片進行審查,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學術期刊應該對審稿人進行定期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確保他們能夠對論文圖片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審查。三是利用技術手段輔助審查論文圖片。例如,可以采用圖像識別、數字水印等技術手段,對圖片進行比對和溯源,發現異常情況后及時處理。同時,可以利用專業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對論文進行全面檢測,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四是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學術期刊可以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可以與學術道德委員會、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和執行學術規范和道德標準,提高學術研究的誠信度和質量。五是學術期刊應該鼓勵作者加強自律和自我審查。在投稿指南中明確要求作者提供圖片來源的證明文件、原始數據等材料。

(三)優化學術評價體系

一是學術評價體系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綜合考慮學術論文的質量、學術影響、研究方法和學術道德等方面。除了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外,還應該注重研究過程的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以及學術交流與合作的程度和效果。二是學術評價體系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學術論文進行客觀、獨立的評估。第三方評估機構可以由同行專家組成,也可以是專業的學術評價機構。通過第三方評估,可以減少主觀因素和利益沖突對學術評價的影響。三是對于發現的學術不端行為,應該加大懲處力度,起到震懾作用。對于輕微的學術不端行為,可以采取警告、撤銷論文、撤銷項目等措施;對于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可以采取撤銷學位、撤銷教授職位等措施,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四)利用技術手段輔助

一是使用圖像識別技術。通過訓練人工智能系統,使其能夠識別出圖片中的異常情況,如拼接、篡改、偽造等,或是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論文中的圖片進行自動化檢測,快速準確地發現異常情況。二是利用數字水印技術。數字水印可以隱藏在圖片的像素中,難以被去除,從而能夠提供一種可靠的追蹤和驗證手段。因此,在提交論文時,可以要求作者將原始圖片數據和已添加數字水印的版本同時提交。通過比對原始數據和已發表的論文中的圖片,檢測出是否有篡改行為。三是使用學術不端檢測軟件。此類軟件可以對論文進行全面檢測,通過比對已發表的文獻和數據庫中的信息,發現可能存在的抄襲、剽竊等行為。這些軟件通常與主流的文獻檢索數據庫相連,可以提供全面的文獻比對和分析功能。四是應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對于涉及大量數據和復雜統計的論文,可以使用數據可視化工具來檢查數據是否經過篡改或不當處理。這些工具可以將數據以圖形方式呈現,從而更容易發現異常和不一致之處。五是采用數據管理平臺。平臺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圖片資源庫,收錄高質量、經過認證的圖片資源,并提供版本控制、審計追蹤等功能。這些圖片資源可以來自學術期刊、學術機構、研究項目等,經過嚴格的篩選和審核,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六是提供在線驗證服務,對提交的論文圖片進行在線驗證和比對。通過比對平臺上的圖片資源庫和其他已發表的文獻,可以發現論文圖片是否存在篡改、拼接、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

四、結語

學術類期刊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是一項復雜且重要的任務,需要學術界、期刊出版機構、學術評價機構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過程中,須加強學者的學術誠信教育,增強學者的自律意識和責任感;建立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圖片處理規范,提高審稿人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利用技術手段輔助審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促進信息共享和在線驗證服務;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和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應該意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應不斷完善和改進相關的制度和措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學術環境和社會背景。

參考文獻:

[1] 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一)[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5(5):452.

[2] 本刊編輯部.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及防范[J].黑龍江醫學,2023(1):56-56.

[3] 孫雷亮.基于GPT模型的人工智能數據偽造風險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23(6):518-523.

[4] 佟群英.學術期刊“一稿多投”深層致因分析:兼談其危害性及防范[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16-120.

[5] 馮凌子,楊曉,王立學,等.署名問題中灰色地帶科研不端行為的防范與治理:基于撤銷論文的分析[J].科學與社會,2023(1):16-36.

[6] 徐奇智,范晴.中國學者圖像學術不端撤稿情況分析:基于撤稿觀察數據庫[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10):1255-1263.

[7] 茍洋.論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的路徑選擇:基于“囚徒困境”視角分析[J].山西青年,2016(13):99.

[8] 李愛群,黃玉舫.我國體育科研人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和態度及體育學術期刊治理方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322-327.

[9] 楊三喜.天津大學“論文級”舉報[J].雜文選刊,2021(1):49.

[10] 馮婷,葛文,毛鴻艷.作者和編輯對學術出版中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差異及防治措施[J].甘肅科學學報,2023(4):142-152.

[11] 《浙江建筑》編輯部.關于對《紹興石宕園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為例》一文涉嫌抄襲的處理意見[J].浙江建筑,2020(5):19.

[12] 曾屹丹.學術道德問題的社會性誘因分析及其對策思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26-27.

[13] 張蘭.學術期刊視角下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機制: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417-1423.

[14] 易魁,周慧琪,鄔英琪.基于“結果過程”辯證統一視角對學術評價體系中“破五唯”價值導向的邏輯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3(5):56-60.

[15] 吳贛英.學術期刊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研究[J].中國出版,2010(10):22-24.

作者簡介 孫燁,編輯,研究方向: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