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省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模式探析

2024-04-26 13:35楊往龍魯瑞雪
旅游縱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保護模式村落文化遺產

馬 晶 楊往龍 魯瑞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陜西西安 710043)

引言

傳統村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農耕文化的見證,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傳統村落也面臨著消亡,這引起了各界對于傳統村落的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葆中華文化生機活力”。陜西省目前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 個、名鎮7 個、名村3個,傳統古村落3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4個、名鎮24 個、名村27 個、歷史文化街區57 片及傳統村落484 個。但是,省級傳統村落重視程度不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很多具有傳承價值的工藝和建筑正在逐漸衰亡。因此,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保護開發模式是重中之重。

一、陜西省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古建筑保護缺乏專業指導

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存在區域不平衡的現象,一些古建筑、古民居保護缺乏專業指導規劃,出現“自建性”破壞。傳統村落的年輕人更愿意居住在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教育與醫療條件相對完善的城鎮或者市區。很多年輕人選擇去城鎮打工及購買住房,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傳統村落的居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一些居民開始修繕和改建自己的古建筑,使用紅磚水泥、瓷磚鋪面,這與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格格不入,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流失

陜西省傳統村落是“三秦文化”的重要載體,但伴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傳統村落面臨著許多挑戰與沖擊,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首先,傳統村落的人口流失問題是主要因素。年輕人外出務工使得傳統村落出現“空巢化”“老齡化”的現象,一些傳統手工技藝、音樂舞蹈等面臨消亡的危險。其次,現代的生活方式導致很多人忽視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傳承的動力。最后,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欠缺展示的平臺。傳播范圍有限,形式單一,普及程度不高。

(三)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矛盾

在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注重短期利益,忽視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有重開發、輕保護、重規劃、輕落實的普遍狀況。首先,一些傳統村落為吸引游客而隨意模仿、抄襲網紅景點,導致很多傳統村落呈現千篇一律的風貌。其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傳統村落失去了生活的原真性,甚至破壞了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和自然環境。再次,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地方政府、旅游開發商、村落居民、旅游消費者之間由于參與動機和考慮因素不同而產生了多方博弈[1]。最后,旅游開發與傳統村落的文化、民俗等結合的深度不足,難以推動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二、陜西省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模式

(一)保護模式

傳統村落在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有助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傳統村落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促進鄉村振興。2023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總結梳理優秀傳統村落在政策法規、保護利用方式、工作機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筆者結合文獻研究和實際情況,提出陜西省傳統村落保護可采取的四種模式。

1.文化遺產型模式

文化遺產型保護模式適用于傳統村落完整度較高的傳統村落,其村落保存較完整,原始風貌未被破壞,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總體較高。從傳統村落的長遠發展來看,將傳統村落作為整體來進行保護,將其按照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進行資源整合,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鋪墊,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活態傳承,保留鄉村的“活化石”。

2.原生態經營型模式

原生態經營型保護模式來源于老子的經營哲學“無為而治”的觀念,在不破壞自然的基礎和前提下從事人類活動,這需要對自然充分認識,實現人與物的有機組合,在達到經營目標的同時也對自然無損害,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這種模式適用于保護較完整的傳統村落,盡可能地保留傳統村落的原汁原味,減少商業、旅游業對傳統村落的開發,鼓勵居民發展綠色、高效、無污染的產業,真正利用大自然的給予。

3.修復型博物館型模式

修復型博物館型保護模式適用于保存較完整和部分保存一般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卻遭受破壞出現損毀,對于這部分傳統村落的街區和院落進行修復,制定保護規劃方案,劃分歷史價值較高的街區、院落范圍,盡可能地利用原始工藝和材料修復歷史遺存。除此之外,設立文物保護單位,派專人負責保護工作,加大保護資金的投入,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命力。

4.改善宜居型模式

改善宜居型保護模式適用于部分保護完整、部分保存較完整、部分保護一般、個別單體建筑保護較完整的四類傳統村落。在修復傳統建筑的同時,改進基礎設施,改善傳統村落居民的生活環境,留住傳統村落的居民,再現原真性風貌。這種保護模式目前是較理想的保護模式,實現了傳統村落的再生與景觀重現。

(二)陜西省傳統村落開發的模式

傳統村落的發展有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生活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真正利用和開發傳統村落的優質資源,良好的開發模式可促進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和建筑的保護。傳統村落需要挖掘自身的潛力資源,找到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基礎設施、生活便捷程度的提高[3]。目前可結合各地情況在分析內外部環境、資源等的基礎之上選擇相應的發展模式。

1.旅游利用模式

旅游利用式的保護模式是目前最常見、最普遍的傳統村落發展模式。旅游利用式保護方式是指旅游開發帶動鄉土景觀的保護。對于歷史價值較高和自然景觀較好的傳統村落可采取旅游利用式的保護模式,發展傳統村落旅游業不僅可以惠及村落居民收入提升及生活質量改善,還可以喚醒居民和地方政府對古建筑遺存的保護意識。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促進傳統村落居民就業,從而多層次、以多種方式籌集保護資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繕和管理[4]。傳統村落發展旅游業需具備一定的基礎,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等。例如西安市藍田縣葛牌鎮以發展紅色旅游為當地特色,葛牌鎮是中央紅軍在1932 年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葛牌鎮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科普教育旅游,在遺存舊址上建立展館,作為中小學校、各單位參觀學習黨史的教育基地。

2.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按照生態學理論來進行開發規劃的方式,利用自然的給予,順應自然,發展綠色、高效、集約型農業。首先,傳統村落應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歷史價值,有相關輔助性產業,對資源進行整合的同時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其次,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技術支持和資金資助,對重點領域做試點工程,引進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作為支撐。此外,企業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與農戶結合的生產模式,做到產業化經營、職業化建設。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的發源地,陜西省大部分傳統村落依靠農業作為自己的主要經濟來源,總體發展相對落后,很多傳統村落居民自給自足,缺乏產業化,生態農業模式是未來傳統村落發展的方向。

3.特色產業模式

傳統村落發展產業模式要具備資源的優勢、交通便利、村落分布集中、以傳統村落為單位,重點培養一種或多種知名產品并形成產業。該模式對傳統村落門檻要求較高,少數傳統村落可采取特色產業模式。在具體操作和執行中應注意:首先,分層次劃分,例如可采用示范村、發展村、推進村三種類別。其次,增加資金的投資渠道,多方位籌集資金,整合資源。最后,在發展特色產業時優先考慮帶動當地居民就業。

4.功能再造模式

功能再造模式適用于保護開發價值較低的傳統村落,這類村落由于資源限制,國家投入資金較少,旅游業發展滯后的村落??上刃迯蛡鹘y村落古建筑,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傳統村落新的功能,例如可發展傳統手工藝體驗基地、少兒國學文化夏令營等。在功能再造方面,應該避免盲目跟風陷入同質化競爭,對傳統村落進行綜合評估,設計符合自身特點的新功能。

三、陜西省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制定專業保護規劃

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中遵循規劃先行,統籌指導的理念,在開發的過程中聘請專業化的團隊進行指導和規劃方案的設計,在修繕古建筑時注重修舊如舊或新舊協調,體現出傳統村落的特點。對陜西省傳統村落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與評估,劃分村落保護現狀的等級,符合條件的村落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在保護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保護古建筑,更要注重保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傳統村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注重整體保護的原則。

(二)建立數字檔案博物館

建立數字檔案博物館留存傳統村落的歷史記憶。傳統村落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藝術、生態智慧及經濟價值,它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典范。數字檔案博物館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建筑特色、生態智慧、文化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資料進行數字化展示和傳播[5]。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文獻、圖片、視頻、錄音解說、虛擬漫游、高空俯覽等形式,使得更多人可以了解、學習、體驗交互、感受傳統村落的魅力。傳承和弘揚傳統村落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保護和開發傳統村落提供新的途徑與平臺。

(三)注重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最終要達到共同、協調、公平、高效、多維的發展目標。傳統村落的發展和保護工作應注重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平衡,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留住“青山綠水”“金山銀山”,使傳統村落得到活態傳承,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態智慧的弘揚和傳承。例如,米脂縣楊家溝村發展紅色旅游,建立了影視拍攝基地,有更多游客了解陜北文化,愿意來此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陜西旬陽縣建立了工業園區,形成了水能、礦產、生物支柱產業,集生產、加工、制造等形成于一體的系統的產業鏈。

猜你喜歡
保護模式村落文化遺產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與文化遺產相遇
貓科動物的保護色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論網絡游戲著作權的保護模式及其侵權判定標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CBD體系下傳統知識保護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