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羽《茶經》卷一釋讀(五則)

2024-04-26 03:08陸韻竹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茶經

[摘 要]陸羽所著的《茶經》是茶學史上的傳世佳作,現存50余種版本。本研究以南宋的《百川學?!繁緸榈妆?,茲舉《茶經》卷一中的五例,通過字詞的考釋對《茶經》進行釋讀,在綜述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不同的詮釋,如“嘉木”指代品行高潔;“伐而掇之”是砍下樹枝后拾掇茶葉;從“荼”到“茶”是一個詞義范圍縮小并分化的過程,等等。

[關鍵詞]《茶經》;嘉木;伐而掇之;精行儉德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4648(2024)01-0047-06

Interpretation of Volume One of Yu Lus The Classic of Tea (Five Examples)

Lu Yunzhu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The Classic of Tea written by Yu Lu is a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tea studies, with over fifty existing vers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version included in “Hundred Rivers and Sea of Learni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provid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of Tea” by choosing five examples from Volume One of this book and performing textual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ds therein. Based on a review of previous viewpoints, several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work. Thos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clude “Beautiful wood” as referring to noble and clean conduct, “Cutting and picking up” as referring to chopping down branches and picking up tea leaves, and the evolution from “Tu” to “Tea” as a process of narrow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meaning range of the word, and so on.

Keywords:The Classic of tea;Beautiful wood;Cutting and picking up;Practicing diligence in work and frugality in virtue

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學專著,這部巨作奠定了陸羽“茶圣”的地位,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產生了曠古絕倫的影響。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論述“風爐”的設計時記“圣唐滅胡明年鑄”,由此考證《茶經》是在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即公元764年前后完成?,F存最早的《茶經》刻印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咸淳年間左圭輯刻本,收錄在《百川學?!分?。在南宋刻印以前,《茶經》都是靠手工傳抄,難免產生訛誤,左氏也并未進行訂正,即使民間有不少學者曾對《茶經》進行修訂,但都是一家之言。直到清朝乾隆時期官方編修《四庫全書》才將校訂后的《茶經》納入乾隆欽定的《四庫全書》子集·譜錄類。二十一世紀初,王郁風曾對《四庫全書》文淵閣本(以下簡稱“閣本”)的《茶經》進行校訂。然而,閣本《茶經》受到清人篡修,諸多原文與《百川學?!繁鞠喈?,因此本研究選取《百川學?!繁咀鳛榈妆尽,F今對《茶經》的注釋主要有吳覺農的《茶經述評》、沈冬梅的《茶經校注》、張芳賜等的《茶經淺釋》、傅樹勤等的《陸羽茶經譯注》、程啟坤等的《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譯注》、宋一明的《茶經譯注》、鄧乃朋的《茶經注釋》、郭孟良的《茶經·續茶經》等。這些譯注本對《茶經》的解讀各有精妙獨到之處,對讀者閱覽和學者研究《茶經》、對了解茶文化都大有裨益。本文茲舉《茶經》卷一中的五例,在綜述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幾點不同以往的詮釋。

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郭孟良注譯的《茶經 續茶經》將本句譯為“茶樹,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優良的常綠樹種”。[1宋一明的《茶經譯注》則提出“茶是南方的優良樹種”。2 今人多將“嘉木”譯為“優良樹種”亦或“優良的常綠樹種”,而筆者認為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止于此。

明代陳耀文的《天中記》云“凡種茶必下子,移植則不生”,3明代許次紓也在《茶疏》中提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4這反映出茶樹“不遷”的性質?!恫杞洝肪硪挥洸铇涞幕ㄈ缤瑮d子之類的白花,倘若將“南方”“嘉木”“不遷”“白花”這幾個詞放在一起,猶如《楚辭·橘頌》所云“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5詩中作者開門見山,點明橘樹“受命不遷”的秉性。接著寄意于物,以“深固難徙”表達自己留戀故鄉之情。隨后通過橘樹的外表闡明橘樹內外兼修的品性,彰顯己志。

楚辭中常見“好”“姱”“佳”“麗”等字,唯獨在此用“嘉”,可見其獨特之處?!昂蠡始螛洹?,王逸注曰“皇天后土生美橘樹,異于眾木”。嘉,《說文》云“美也”,[6《爾雅·釋詁》云“善也”,7《尚書》云“嘉靖殷邦”,8《禮記》云“爾有嘉謨嘉猷”,9《詩經·東山》云“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10可見“嘉”不僅是單純的“好”,還蘊含“美善”“不凡”之義,且飽含贊譽之情。

古人亦有對茶樹品格的稱贊。如明代許次紓的《茶疏》云:“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11無論在生理特征還是風俗民情上,茶都被視為從一而終,金石不渝的對象。故“嘉木”也可用來指代高尚的道德品行。蘇軾的《葉嘉傳》以擬人的手筆為茶寫下一篇千古傳記,所謂的“葉嘉”,也就是“嘉葉”之倒寫。其中“臣邑人葉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頗負其名,有濟世之才”,[12將茶葉的品行純潔,令人敬愛等品質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外“天下葉氏雖伙,然風味德馨,為世所貴”,13一句直擊主題,以茶喻人,闡明德藝雙馨者實屬世間之極品。

因此,“南方之嘉木”不僅包含“生長于南方的優良樹種”的字面意義,而且涵蓋了“品行高潔”等人文品質,體現了陸羽在道德層面上對美善的稱頌與追求。

二、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本句在張芳賜等《茶經淺釋》中被譯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干粗達兩人合抱的大樹,伐倒后方能采葉”[14。程啟坤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譯注》記“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圍要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茶”。[15這里所探討的是如何采摘數十尺高的茶樹。對于“伐”字,前人注解的分歧較大:一類觀點認為是砍倒整棵茶樹,另一類則認為是砍下部分枝條。誠然,數十尺高的茶樹攀爬上去采摘頗為不便,但是砍倒整顆茶樹和砍掉部分枝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采摘方式,不能這樣囫圇而論。

首先,砍倒整棵茶樹是一種破壞性的采摘,過度砍伐枝條也是如此。虞富蓮在《中國古茶樹》中介紹過古茶樹消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過度采摘。[16現今在茶園砍倒整棵茶樹和砍掉枝條的采摘方式都有存在。但顯然,與有節制地砍掉部分枝條相比,砍倒整棵茶樹是一種竭澤而漁式的過度性采摘,不值得推崇。結合陸羽“精行儉德”的品行,筆者認為《茶經》中的“伐”應當表達的是“砍掉枝條”而不是砍倒整棵茶樹。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敲 “伐而掇之”的“掇”字,對于此字,前人一律翻譯為“采摘”,筆者認為這樣翻譯不夠精準?!岸蕖焙汀安伞敝庥兴徊?,又有所分別。比如詩經中既有“薄言采之”,又有“薄言掇之”?!恫杞洝分袘恰岸蕖敝?,而非“采”之意。

《說文》云:“采,捋取也。從手從木?!?sup>[17《關雎》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sup>[18《周禮》云:“行以《肆夏》,趨以《采薺》?!?sup>[19此外還有諸如“采藥”“采花”“采礦”“采珍珠”等用法,可見“采”的意思是從活體植物或自然界中采摘物資,這一點從文字形體上也能看出來。

《說文》云:“掇,拾取也?!庇衷疲骸笆?,掇也?!?sup>[20“拾”就是從地上撿起來的意思,如《史記·貨殖列傳》:“俯有拾,仰有取”。21又有“拾芥”即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極易;“拾石為硯”即從地上拾起一塊石頭用作硯臺。且“掇”后又引申為“搬”或“端”之意,如《水滸傳》:“旁邊只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告了門?!辈徽撌恰笆啊边€是“搬”,都有一個彎腰向下的過程。另外,“拾”還有收斂、收集的意思,如:《韓非子·說林下》“婦人拾蠶”。[22現代漢語中也有“拾掇”一詞??梢姟岸蕖弊峙c拾取、收集密切相關,而且其針對的多為高度較低、靠近地面的目標。

綜上,“伐而掇之”的“伐”字應指局部的“砍掉枝條”,而“掇”并非是在活體植物上進行的行為,故譯為“采摘”不妥,應取其“拾掇”之意。故而,“伐而掇之”可理解為:采茶人爬上茶樹,砍下枝條,扔在地上;待砍完樹上所有可用的枝條,再去樹下拾掇。即便“伐”意指砍倒整棵茶樹,也是在砍下來的枝干上摘取葉子,亦非“采”之意。

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

《茶經》注曰:“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sup>[23“其字”說的是“茶”字的各種不同寫法。本節將基于歷史文獻重點分析從“荼”到“茶”字的歷史演變和字體最終定型的過程。由于古籍中對“”字的記載相對較少,本文對“”與“茶”的關系不再探討。

《說文》云:“荼,此即今之茶字”。24明代《正字通》記:“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書‘齊荼,漢志書‘荼陵之類”。25可見“茶”和“荼”有著很深的淵源,然而兩字并非只是古今字而已,在含義范疇上有明顯區別。

唐代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中記載:“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26這表明飲茶是從唐朝興盛起來的活動。然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并無“茶”字記載,可見《說文》成書之際,并未給后世所飲之茶定名。[27東漢以前的古籍中,多用“荼”字來指代茶。

“荼”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28這里“荼”與“薺”并舉,指代可食用的植物?!稜栄拧め尣荨吩唬骸拜?,苦菜,釋曰:此味苦可食之菜,一名荼,一名苦菜?!侗静荨芬幻辈?,一名選,一名游冬”,29可見“荼”是一種可食用的苦菜;再如《神農百草經》云:“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選”,[30此處的“荼”可以推斷出是一種可以解毒的藥材。又如《華陽國志·巴志》記:“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蠶、麻貯、魚、鹽、銅、鐵、丹漆、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31說明“荼”曾作為西南地區上繳周武王的貢品;再比如《周禮·地官·掌荼》云:“掌荼,掌以時聚荼,以供喪事”,32指周成王特設官職“掌荼”收集掌管茶葉以供喪事使用,可見“荼”還可以作為祭品。

綜上所述,先秦時期“荼”作為一種苦菜,可食用,可藥用,還可祭祀用,但用處都不同于后世那般的飲用,直到漢代的文獻中才漸漸出現后世飲茶的記載。雖然這個時候“茶”字尚未出現,文獻中用的還是“荼”字,但從文獻和文物中可以窺見世人飲茶的蹤跡。

文獻方面,西漢王褒《僮約》云:“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筑肉臛芋,膾魚炰鱉,烹荼凈具”,33即當客人來訪時,仆人要拔蒜、切菜、做飯、烹荼等,烹荼之前還要準備好茶具。這說明當時的“荼”已經脫離了食用的范疇,并且還有專門的器具?!顿准s》又云:“牽犬販鵝,武陽(都)買荼”34。對此,現代學者方健等人曾撰文,對西漢時期的茶葉市場做出論述,并證明《僮約》當中的“荼”就是作為飲品的茶,而不是作為藥材或食材的苦菜。[35還有,據陳壽的《三國志》、張華的《博物志》和郭璞的《爾雅注》記載,吳王孫皓在宴會上“賜荼葬以當酒”,來照顧不勝酒力的大臣韋曜。這里“荼”與酒并稱,可見是飲品而不是藥品或者菜羹。

文物方面,長沙馬王堆還出土過有關茶事的文物,比如寫有“槚笥”的竹筒?!恫杞洝吩疲骸捌涿辉徊?,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廣韻》《本草》《正字通》都曾記載“巴南人曰葭□”?!豆乓魠材俊芬龘P雄《方言》“蜀人謂茶曰葭”(不見于今本《方言》)?!拜纭迸c“槚”都是見母魚部二等字,可通。故而“槚笥”即指茶盒。周世榮對馬王堆的文物進行考證后指出現存文物332、333號竹笥內均發現有植物青葉類或殘留黃綠、草綠色葉類等”。[36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還有關于仕女敬茶的記錄,這是對漢代貴族烹用茶飲的寫實。這些文物均表明,漢代時已有專門的飲茶活動。

如前所述,從“荼”到“茶”是一個詞義范圍縮小并分化的過程?!拜薄痹诘浼性褐缚墒秤?、藥用、祭祀用甚至飲用的苦菜,后來特指可以沖泡飲用的茶葉。那么“茶”這個稱呼又是從何而來呢?現存最早使用“茶”字的文獻之一即《茶經》,如前所述,卷一記:“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注曰: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堕_元文字音義》是唐代的著作,而唐代之前的文獻大多將“茶”寫作“荼”?!墩滞ā吩疲骸拔╆懹?、盧仝以后則遂易‘荼為‘茶。其字從艸、從人、從木”。[37《爾雅義疏》記:“至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38至于為何要簡省一筆,尚有待考證,或許是訛誤所致,或許是追求簡便,抑或是有意分化出一個字形來承擔“茶”這個后起之意。

故而,筆者將“荼”和“茶”兩者的關系簡述為如下兩個方面:

1.由表示苦菜的“荼”發展為表示茶葉的“荼”是詞義縮小和分化關系;

2.由表示茶葉的“荼”演變為表示茶葉的“茶”則是筆劃簡省的關系。

四、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

鄧乃朋《茶經注釋》“人工栽培的茶樹不能結果或結成種子,茶苗經過移栽也極少能生長繁茂”39。張芳賜等《茶經淺釋》“大凡種植茶樹,若不播子實生,移栽的很少生長得繁茂”40。傅樹勤等《陸羽茶經譯注》“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41。吳覺農《茶經述評》“凡是栽種時,不使土壤松實兼備,或是栽種后很少能生長得茂盛的”42。對這句的翻譯,學者們各持己見,區別詳見表1。

這段話在前后句的關系上,張芳賜等和傅樹勤等人的譯文都是因果關系:前一句指種植時的不當操作,后一句指這種操作帶來的不良后果。而鄧乃朋和吳覺農雖然都將前后句視作并列關系,但表意卻有不同?!恫杞涀⑨尅纷g為:“茶樹不結種,茶苗不茂盛”前后句是用“和”連接,都是指茶樹沒長好的結果。但《茶經述評》指出:“栽種時不使土壤松實兼備是不當操作,栽種后生長不茂盛是不良結果”這里的前后關系是用“或”來表示并列。

綜觀各家譯文,筆者更認同的版本是《陸羽茶經譯注》,結合上下文“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傅樹勤等學者的翻譯可以形成鮮明的對舉關系。他們認為“法如種瓜”是一種適應性更強的種茶操作,用類似于種瓜的方法種下茶籽,只需要三年就可以采摘茶葉了?!八嚩粚崱笔且环N不當的栽培操作,其結果就是茶苗長不茂盛。這四句前后兩兩一組,每組的兩句之間都是條件關系;故而兩組邏輯一致,形成對舉。

但是《陸羽茶經譯注》的翻譯也并非完全正確?!墩f文》云:“藝,種也?!薄稄V雅》曰:“植,種也”?!八嚒焙汀爸病钡谋玖x就是“種植”,翻譯成“移栽”,恐不妥。后文“法如種瓜”也是在講“直播種子”的方式,不宜牽扯到移栽的問題。由此結合前后文,筆者對這段的理解如下:(由于土壤條件對茶樹生長很重要,如果不具備上等的土壤條件,即使精心按照程序去做,也可能出現不盡人意的茶樹生長情況)“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指“如果遇到栽培了茶樹幼苗卻未好好結果的情況,或者種植了茶樹幼苗之后它卻長得不茂盛的時候”就意味著土壤條件不夠理想,這時就必須采用不同的種植方法,即類似于種瓜法的種茶法;“法如種瓜,三歲可采”,指按照種瓜法去種植茶籽,三年后就可以采摘茶葉了。

五、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本句中有兩處存疑:其一有關斷句;其二則是該如何理解“精行儉德之人”。

斷句甲:郭孟良注譯的《茶經 續茶經》、程啟坤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譯注》等認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43][44

斷句乙:傅樹勤等《陸羽茶經譯注》、吳覺農《茶經述評》等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45][46

斷句甲當中“為飲”和“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可斷可不斷,意思都是說茶作為一種飲品,最適合精行儉德之人。強調的是茶適合哪些人。而斷句乙則是指茶的性味至寒,做飲品最適合不過了。強調的是茶適合做飲品。筆者贊同斷句乙。

從功用來看,茶可以藥用,如《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47再如華佗《食論》云:“苦荼久食,益意思”48;茶還可以食用,如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事”,49自秦起,人們便開始將茶烹制成羹飲來食用,這約略是在西元前316年被秦滅掉的巴、蜀等地,但此時的羹飲與后世將茶作為飲料有所不同,茶被烹制成菜湯,是作為食物來使用;茶還可以作為貢品或祭祀時用,上文提及的《華陽國志·巴志》中便記有將茶作為貢品,還有《周禮》記:“掌荼,掌以時聚荼,以供喪事”,直到漢代以后的相關文獻中才開始出現可供飲用的“荼”的記載,如《僮約》記:“膾魚炰鱉,烹荼盡具”以及晉朝文學家左思在詩作《嬌女》中吟道:“止為荼荈據,吹噓對鼎瀝”[50寫出小女外出游玩歸來,對著正在烹茶的鼎內使勁吹火的生動畫面??杉幢闳绱?,“荼”尚未完全實現從食物到飲品的轉變。魏晉南北朝作為過渡時期,此間的僧人甚是喜愛在茶中加入鹽、姜甚至豆子來適當緩解饑餓,提神清思。

直至唐代的文獻中,才出現作為飲品的“茶”字,《茶經》卷六記“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51這類加入各種佐料的飲法。陸羽對這類飲茶方式十分鄙夷,他認為這樣飲茶如同“溝渠當中的廢水”,但他又對這種止不住的習俗感到很無奈,因此才會在《茶經》卷一的開篇便強調茶的用處“為飲最宜”。結合前句可知,茶性至寒,作為飲品,味苦清淡,飲之助人醒黠清明。

本句若是斷句為“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則不是對茶作為飲品這一用處的強調,而是在突出品行道德。綜觀全文,除了此處,整部茶經中再無第二處論及品行道德的地方。

再者,即使陸羽確實是在強調品行道德,那么為何“精行儉德之人”身體不適時,喝了茶就會有如同服用了醍醐、甘露這類物品般舒適的感受?換言之,難道不是“精行儉德”這類的人們,身體不適時喝茶,就不會有暢然舒爽的感受嗎?此外,陸羽自幼在佛門長大,受到佛教“眾生平等”“不做分別想”等思想的浸潤,不會將人分為三六九等。

故而,筆者認為這里的“精行儉德”不是對一般性道德操守的泛泛強調,而是特指在飲茶之道和茶藝技術上的修為;“精行儉德之人”也并非類似“君子”的雅稱,而是對像陸羽這般愛茶、懂茶之人的一種代稱。茶的古樸歸真相較于酒的奢靡昏聵,更能彰顯品飲者的高風亮節,古人因此常常以茶示儉?!盁峥?、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對應于身體上的勞累和不適,而愛茶、懂茶之人通過飲茶能緩解這些癥狀。事實上,只有愛茶、懂茶之人,才能從“味至寒”的茶中品味回甘生津,先苦后甜的茶之真味,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美好體驗,進而緩解身體上一系列的不適。無論是“精”、“儉”的態度,還是“行”、“德”的修養,都是特指茶道這個領域內的修學和追求??梢?,中國茶道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沃土,有著堅實的中國根基和深廣內涵,并與儒、釋、道家思想深度交融,成為人們修心養性的重要門徑[51。

六、結語

本文針對陸羽《茶經》卷一中的五例原文,在充分尊重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新的詮釋:如“嘉木”指代品行高潔;“伐而掇之”是砍下樹枝后拾掇茶葉;從“荼”到“茶”是一個詞義范圍縮小并分化的過程;當土壤條件不理想時,用種瓜的方法種茶;“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的斷句方式以及“精行儉德之人”的含義等等。這些新的詮釋有助于深入理解《茶經》的真實含義,對在當代社會發掘古老《茶經》的寶貴價值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3][43]郭孟良.茶經·續茶經[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6,91,16.

[2]宋一明.茶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

[4][11][12][13]楊東甫,等.中國古代茶書大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85,285,355,355.

[5][7][8][9][10][18][21][22][28][29][38] 賴詠.四庫全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 5350,2364,802,833,2230,2185,3353,4726,2253,2460,2473.

[6][17][20][2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5,268,605,46.

[14][40]張芳賜,等.茶經淺釋[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5,6.

[15][44]程啟坤,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譯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60.

[16]虞富蓮.中國古茶樹[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126.

[19][32]呂友仁,李正輝.周禮[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10,167.

[23][42][46][47][48][51] 吳覺農.茶經述評[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311,314, 344,346,340.

[25][37] 張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923,923.

[26] 封演,張耕.封氏聞見記[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25.

[27] 楊化冰,楊庭碩.《茶經》所載茶之異名考釋[J]. 青海民族研究,2019(02):134-140.

[30] 孫星衍.神農本草經[M].孫馮翼,周勁草,等(校注).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74.

[31] 常璩,嚴茜子.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 2.

[33][34][35] 方健.“烹荼盡具”和“武都買荼”考辨──兼與周文棠同志商榷[J]. 農業考古,1996(02):184-205.

[36] 周世榮.關于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簡文—(木古月)(槚)的考訂[J].茶葉通訊,1979(3):15-18.

[39] 鄧乃朋.茶經注釋[M].廣西:貴州省湄潭茶葉科學研究所,1980:8.

[41][45] 傅樹勤,等.陸羽茶經譯注[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3.

[49]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20:79.

[50]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401.

[51]陸韻竹.中國茶道的“凈”“和”精神[J].福建茶葉,2024(01):4-7.

[責任編輯 張宇龍]

猜你喜歡
茶經
“征圣”“宗經”:一種中國式的修辭方式
——基于《茶經》的考察
《茶經》札記(二)
《茶經》札記(四)
《茶經》札記(三)
《茶經》互文主題的英譯
《茶經》札記(一)
陸羽及其《茶經》對茶業工作及茶藝教學的啟示
《茶經》:世界現存最早的“茶葉百科全書”
營養學中看《茶經》
徑山寺、徑山茶陸羽和《茶經》的故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