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蒯因對“分析” 與還原論的批判

2024-04-27 14:28孫陽
今古文創 2024年16期
關鍵詞:邏輯學分析

【摘要】在現代經驗論中有兩個教條,其一是根據是否需要依賴于經驗事實來證實其真理性,把科學知識區分為“分析”的和“綜合”的,其二是認為語言中的陳述的意義等值于以經驗事實為指稱的語詞的邏輯構造。蒯因詳細考察了“分析”概念的意義。從意義的角度,“分析”需要同義性解釋,然而定義需要依賴經驗;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則僅僅是從外延角度來確保,這些都不能解釋同義性,更不能剔除“分析”中的經驗成分。還原論的教條不僅堅持了這一區分,更模糊了語言形式與經驗事實。蒯因拒斥還原論,提出了整體論思想,從而轉向了邏輯實用主義。

【關鍵詞】蒯因;還原論;邏輯學;語言哲學

【中圖分類號】B8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8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27

一、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分

哲學上歷來有一種關于知識的區分方式,這種方式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依賴于內心的思維就能得到的知識;一種是依賴于外在的感覺經驗而得到的知識。這種對于知識的分類方式有著極其悠遠的哲學史淵源。僅從某種程度上的思想承繼上,可以說從柏拉圖對理念世界與可感世界的二分上就已經有了純粹的理念知識和與可感材料相聯系的知識的區別。受到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影響,近代哲學逐步正視反思批判與懷疑精神。休謨從心理主義傾向的角度出發,不僅把思維過程解釋為心理活動過程,還把知識區分為觀念與觀念之間聯系的知識和觀念與外在事實之間聯系的知識。休謨著名的懷疑論思想包括了對觀念與事實之間聯系知識的懷疑思想,也包括了對因果聯系的懷疑思想,然而休謨并不懷疑觀念與觀念之間聯系的知識。他認為這類知識不依賴于外在的經驗事實,僅僅是來源于內心的觀念聯系,因而是可靠的,數學和邏輯就是這類知識。

著名的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把科學知識分為“分析”的與“綜合”的,并且認為分析判斷是先驗的知識,綜合判斷則是需要經驗的科學知識,當然他還認為有一種知識既是先驗又是綜合的,即“先天綜合判斷”,不過這并不是我們討論的問題。且看“分析”,分析命題“通過謂詞不給主詞的概念增加任何東西,它只是把我們在主詞中所已經始終思考著的內容分析為那些構成分析命題的概念” ①??档抡J為的“分析”是指謂詞包含在主詞之中,這是基于主-謂詞邏輯而對“分析”的定義或說明。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的先驗哲學并沒有擺脫傳統形式邏輯的影響,而是根植于傳統形式邏輯的基礎上來思考問題的。傳統形式邏輯是主詞-謂詞的結構,其中主詞是一個名詞,表示著一個概念,謂詞也是如此,概念有其內涵與外延,因而,這個定義或說明應該被改寫為,謂詞內涵包含在主詞內涵之中。這就是康德認為的“分析”的意思。然而這樣局限于傳統形式邏輯的解釋不僅沒有很好地處理個體的本體論問題,而且至少在隱含意義層面上也需要求助于“包含”概念。從使用上看,他的“分析”更傾向于不依賴經驗,而在經驗之先的純理性意義。

傳統的經驗論把科學知識區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并認為分析判斷是不需要依賴于經驗就能保持真理性的知識,反之,綜合判斷的“效準決定于經驗事實” ②,綜合判斷是需要依賴于經驗證明來保持真理性的知識。蒯因(W·V·Quine)認為,傳統經驗論者所認為的科學知識具有“分析”與“綜合”之分,是“經驗論的教條”,是不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思考而直接接受的用法?!胺治觥本烤故遣皇峭耆恍枰蕾嚱涷灥??

二、蒯因對“分析”的批判

(一)“分析”是否與“綜合”區分

蒯因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對“分析”和“綜合”的區分加以拒斥。蒯因認為,分析判斷的真理性不依賴于經驗,但依賴于并且只依賴于意義,因此,需要從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分析”概念。概念的內涵是其意義,語言或語言形式描述的是具體事物。蒯因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本質是事物的,思想將本質從事物中抽象出來,將其成為意義。意義是語言形式的,從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本質成為意義,并將其賦予語言或語言形式。能夠正確反映事物本質的意義,就是語言對事物的合適描述。

自弗雷格以來,陳述代替語詞成了論證的基本單位,陳述的意義并非概念的內涵,而是其思想。人們說一個陳述是“分析”的,人們到底想要表達什么?陳述是一種語言形式,所謂的客觀對象是“真”,于是,我們可以說,一個陳述的“分析”指的是其意義。

“分析”的陳述包含兩類:邏輯真的陳述和通過同義詞替換而成為邏輯真的陳述。邏輯真的陳述雖然是陳述,但其真理性并不依賴于陳述中的經驗概念,用任何東西替換這些概念后,形成的陳述仍然保持真理性,因此,這些陳述在邏輯形式上就是“邏輯真公式”。例如,“蘋果是蘋果”的邏輯形式為“A=A”。通過同義詞替換而成為邏輯真的陳述,則必須依賴同義詞替換,而同義詞替換是否可以脫離經驗來談論?換句話說,是否存在不經過經驗性的后天賦予就能得到的同義性?蒯因還列舉了卡爾納普的狀態描述解釋“分析”,狀態描述把“分析”命題視作無論怎樣分配真值,其一切狀態描述都為真的命題。然而這是否完全解釋了“分析”?答案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對邏輯真公式的重新描述,但并未解釋同義性。于是,有必要討論同義性的問題。

(二)“同義性”不能依賴于定義

定義是一種讓人確定兩個語詞之間具有同義性的方式,然而這種用來解釋同義性從而解釋“分析”方式,從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定義實際上是用一個意義比較為人熟知的語詞來肯定被定義語言的意義,并以此來說明同義性?!翱梢杂貌煌姆绞骄幾胍恍┌岩环N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手冊,所有這些手冊都與言語傾向的總體相容,但它們彼此之間卻不相容?!?③蒯因認為,字典的定義來自字典編纂人,字典編纂人在進行定義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并不是真正在下定義,而是對語詞用法做同義性報道。但這種報道意味在字典定義之前,編纂人就已經預設了同義性的存在,那些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兩個語詞的同義性,仍然是對同義性的報道而非論證同義性的根據。無論是預設了同義性,還是通過生活觀察,都會或多或少牽扯到經驗的成分。因此,不能用定義來解釋“同義性”,更不能通過這一摻雜經驗成分的“同義性”來解釋“分析”概念。

對于定義來說,蒯因只承認了一種不依賴于經驗的定義,這種定義就是對引進新符號的約定。在科學研究中經常遇到需要引入新符號以方便解釋說明的情況,新符號在引入前完全沒有摻雜意義在其中,這些符號的特征僅是簡短同時彼此之間相互區別,或者說這些符號的作用僅在于標記、標識。為了能夠在一個科學理論中使用這些符號,還需要人為地為這些符號賦予意義,才能將其填充為科學的語言,這種過程就是約定的過程。由于約定是人為的、依賴于主觀意愿的,我們說它是獨立于經驗的。在這種符號約定的情況下,符號的同義性僅僅源于觀念之間的聯系,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分析判斷才是排除了經驗的陳述。

(三)“同義性”不能依賴于互相替換性

同義性還可以依賴于一種替換性來解釋,這種替換性是指保全真值(salva veritate)的互相替換性,即在任何語境中通過替換后能夠保證最后真值為真的情況。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是建立在外延邏輯的基礎上的,這種解釋同義性的方式依賴于外延,即語言形式所指的客觀對象,也就是意謂。

首先,蒯因排除了語詞內部的互相替換,因為語詞內部的替換會造成語詞的意義變動,而我們通??紤]的語言形式,即便不是以陳述為單位的,也是以語詞為基本單位的。為了保證討論問題的正常進行,可以把語詞整體地看作基本單位而不去考慮內部變化的情況。在排除了基本語詞的疑慮之后,可以考慮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是否可以作為同義性的基礎問題了。

與外延邏輯相關聯的是可能世界。萊布尼茨在對“分析”的闡述上,著重強調了可能世界的問題。對陳述中的語詞相互替換后,蒯因在其語言形式的表述上增添了“必然地”這一模態詞,強調了對于所有的可能世界賦值情況中,陳述都能保證其真值的真。對于解釋“分析”來說,可能世界問題是避免不了的,因為需要依賴所有可能世界的外延情況來確保陳述的真,而這就會使得陳述涉及“必然地”這一模態語詞。于是,新的問題出現了:我們用以解釋分析的同義性的“必然”,其自身又該如何解釋?或許我們仍需要用“分析”來解釋“必然”,可是在問題的最初,我們難道不是想要去解釋“分析”嗎?問題似乎陷入了循環論證,盡管“不是直截了當的循環論證,但也類似于循環論證” ④,蒯因用“空間中的閉合曲線”來比喻。

用替換性去解釋同義性會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外延的同義性與認識的同義性問題。的確,最經常用來解釋同義性的就是看語言所指的具體對象是否一致,這就是在外延邏輯視角中的外延一致性。然而這種外延上的同義性僅僅是對象的一致,不是認識上的一致。當我們討論“分析”的解釋時,我們求助于同義性。同時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言說一個陳述是“分析”的并不是說這個陳述是真的,而是在說這個陳述的意義。因此,我們所討論的用以解釋“分析”的同義性,不能是外延上的一致,而應該是認識上的一致。蒯因同樣認為這是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不能解釋“分析”的同義性的理由。

到此,蒯因論證了以是否牽涉經驗內容而作的“分析”與“綜合”的區分,是沒有堅實基礎的經驗論教條。

三、對還原論的批判

(一)“分析”與還原論的關聯

還原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陳述都可以翻譯為一個關于直接經驗的陳述。這種觀點強調了陳述和經驗事實之間的關聯性。

經驗論認為,認識的起始是感覺經驗,感覺經驗給予認識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經驗事實,感覺經驗具有不可被懷疑的實在性,因為它直接是思想意識的內容。在哲學中,我們可以懷疑事物的實在性,因為本體意義存在的具體事物是由感覺經驗所推論出的結果;我們可以懷疑知識的真理性,因為知識的真是由感覺經驗所證實的結果;我們可以懷疑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因為因果聯系的必然是由經驗習慣所歸納的結果。然而,我們唯獨不能懷疑感覺經驗本身,那是為我們心靈“所伴隨的一切表象”。

認識起始于感覺經驗,在心靈中通過加工或綜合,最終形成我們對感覺經驗的認識——思想,而用來表述思想的語言形式是陳述?;诖?,人們認為陳述可以與具體的經驗事態相關聯。既然陳述與經驗事態相關聯,那么說一個陳述有意義即是表述了經驗事態對其的驗證。于是,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分析”:在極限的情況下,無論經驗事態是怎樣的,都能驗證陳述的意義,我們說這樣的陳述是“分析”的。不過,與其說分析判斷的意義在任何經驗事態下都能被經驗證實,倒不如說分析判斷的意義根本就不取決于經驗事態是否發生。如此看來,所謂“分析”就是不依賴于經驗事實的發生,所謂“綜合”則依賴于經驗的發生。

這種還原論思想,不過是認為科學知識具有“分析”和“綜合”區分的思想延伸罷了,其本質上仍然是經驗論的教條。因此,蒯因說這兩個教條是有著緊密聯系的。

(二)拒斥還原論

“分析”與“綜合”的區分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分析”中的同義性無法完全擺脫經驗事實。于是,在本質上與其緊密聯系的還原論思想也是無法真正完成解釋“分析”的任務的。不過,這只是拒斥還原論的一個理由。

更重要的是,還原論根深蒂固地認為一個陳述的意義和一個經驗事實相關聯,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嗎?陳述與經驗事實是一一對應的嗎?一個經驗事實的發生是否能夠增加陳述為真的可能性或為假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用一個語言形式來標記一場經驗事實或感覺材料語言,但反過來,一個語言形式能否完善地被翻譯出原來經驗事實或感覺材料語言呢?

蒯因認為語言形式無法完善地表述感覺材料的語言或經驗事實原型,至少卡爾納普的邏輯構造是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貝克萊認為,經驗事實是諸多感覺材料的復合或聚合,由此來看,與經驗事實直接聯系的感覺材料語言是極其豐富、復雜的。事實上的確如此,自然語言與形式語言終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條鴻溝是形式語言刻意要拋棄感覺材料語言的豐富性所致。作為語言形式的陳述難以還原為具體的經驗事實,那么就很難說陳述與經驗事實的一致性。

這是個非常消極的結論,它意味著邏輯語言并不能真正與世界達成一致。蒯因認為盡管單一的語言形式并不能完全對應于經驗事實,但可以從整體地看待邏輯語言,這樣,邏輯未必不能適應世界?;蛟S科學永遠也無法通達外部世界的本質,甚至對于外部世界的本體論地位的承諾也是沒有充足理由的;或許科學的概括性命題可能在下一個瞬間遇到反例而變得不那么可靠;或許休謨問題最終是不可解決的,問題仍有可能在于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經驗論的方式出現了缺陷??茖W的成功之處在于對其所描述的外部世界的設定。⑤本體論是相對于語言框架而定的,這種語言框架與人們的說話方式、語言環境甚至理論系統相關,科學理論的體系設定了其內部的本體論是怎樣的。正如蒯因所言,“一旦我們擇定了要容納最廣義的科學的全面的概念結構,我們的本體論就決定了?!?⑥蒯因的目的是讓哲學家們能夠在研究科學理論中擺脫實際生活意義上的事物存在的干擾,將精力集中于理論本身所設定的本體論。這將會使以前被默認的東西明顯起來,使以前含混的東西變成精確的,從而解決一些悖論問題。⑦

蒯因對“分析”與“綜合”區分的批判,可以說是“一塊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⑧。人類的科學知識本就是一個整體,類似于力場,邏輯與各個部門科學都是這個場域中的具體知識,我們是用我們整體的知識力場去解釋我們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的。人類所建構的科學知識整體與外在的感覺材料的世界原本就是兩個世界,哲學要做的工作就是盡可能地讓我們所建構的整體知識更加貼近、符合、適當地描述這個于心靈之外的感覺世界的原本存在狀態。盡管二者最終不可能完全達成一致,但構建知識整體去解釋世界的過程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這是人的本性。

注釋:

①康德著,藍公武譯:《純粹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2頁。

②艾耶爾著,尹大貽譯:《語言、真理和邏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頁。

③W·V·Quine: Word and Object,Cambridge:MIT Press,1960,p.27.

④陳波:《蒯因的“兩個教條”批判及其影響》,《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⑤陳波:《對蒯因真理觀的批判性考察》,《外國哲學(第31輯)》,商印文津文化(北京)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版。

⑥蒯因著,江天驥等譯:《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頁。

⑦W·V·Quine:Word and Object,Cambridge:MIT Press,1960,p.275.

⑧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等譯:《當代哲學主流》,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03頁。

作者簡介:

孫陽,男,漢族,河南開封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邏輯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哲學。

猜你喜歡
邏輯學分析
淺析《邏輯學》的教學方法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杰文斯邏輯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電力系統不平衡分析
《簡單的邏輯學》
國內邏輯學教育普及理論模型的建構研究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地方性高校邏輯學教學問題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癥100例分析
在線教育與MOOC的比較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