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常見問題

2024-04-27 17:09王麗娜張亞同
藥物與人 2024年2期
關鍵詞:可控因素脆性骨質疏松癥

王麗娜?張亞同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松癥可以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兩大類。其中,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癥(Ⅰ型)、老年骨質疏松癥(Ⅱ型)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青少年型);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指由骨代謝疾病和/或藥物及其他明確病因導致的骨質疏松癥。本文討論原發性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常見問題。

問題一: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目前,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對老年人口的界定年齡為60歲,故≥60歲的老年人骨密度檢測出骨量丟失25%以上或老年人發生了骨質疏松性骨折(或稱脆性骨折)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

骨密度測量是骨質疏松癥最佳的診斷標準,其中,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DXA)是臨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測量方法。通過骨密度測量,我們能清楚知道患者是否患有骨質疏松癥。除此之外,若發生過脆性骨折(如從站立高度或更低的高度跌倒即發生的骨折),在臨床上可直接診斷為骨質疏松癥,因為脆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后果。

問題二: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高嗎?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為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公眾對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骨質疏松癥患病率很高,但實際診斷率、治療率卻很低—即便在脆性骨折發生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率也僅為30%。

有研究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7.7%,其中70~79歲老年人為41.9%,≥80歲老年人為51.8%,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上升。

問題三:骨質疏松癥可能導致哪些嚴重后果?

老年人一旦發生骨質疏松,就應當重視并積極就醫接受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后果是脆性骨折,常見的有腕部骨折、椎體骨折以及髖部骨折。若不慎發生脆性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很可能會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死亡率高。研究顯示,約20%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1年內死于各種并發癥,約50%患者致殘。

所以,骨質疏松癥患者需積極地接受治療。與此同時,患者平日里也要加強鍛煉,這樣不僅可以減緩骨丟失,更重要的是通過積極干預,防止跌倒,預防骨折的發生。

問題四:骨質疏松癥有哪些危險因素?

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兩大類,二者均會影響骨骼健康,造成骨量減低、骨微結構破壞,最終導致骨強度下降。

1.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即無法自我改變的生理因素。比如:①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骨量會慢慢丟失,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也會隨之增加。②女性絕經。女性絕經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繼而會減弱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凋亡減少、壽命延長,導致骨吸收功能增強。③其他還包括種族、家族史等。

2.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即人為可控制的因素。比如: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煙酗酒、熬夜、缺乏鍛煉、陽光照射不足、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吸煙、過量飲酒、鈣和/或維生素D缺乏、營養失衡、蛋白質攝入過多或不足、高鈉飲食、體質量過低等。②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③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過量甲狀腺激素等。

以上這些都可能加速骨質疏松的發生。

問題五:骨質疏松是女性“專屬”問題嗎?

“腰酸背痛腿抽筋”好像更常在女性身上出現,那么,骨質疏松是女性“專屬”問題嗎?

不是!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雖然會導致骨質疏松,但并不是骨質疏松癥的唯一因素。由上可知,衰老、不良生活方式、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藥物,這些都是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目前,由于老年男性對于骨質疏松的認知不足,導致老年男性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防范、診斷、治療的比例均低于女性。一項關于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僅為7.0%;50歲以上人群中,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7%,其中男性為3.2%,女性為4.3%;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為46.4%,其中男性為46.9%,女性為45.9%。因此,骨質疏松癥并不是女性“專屬”,所有中老年人都應當早診早治,降低骨質疏松癥的風險。

問題六:骨質疏松癥如何防治?

骨質疏松的防治可以分為初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初級預防指尚無骨質疏松的人群為防止或延緩成為骨質疏松患者而采取的措施;二級預防是指骨質疏松患者或發生過脆性骨折的患者為避免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而采取的措施。具體措施分為生活干預和藥物治療。

1.生活干預

調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富鈣、低鹽飲食)、充足日照、規律運動、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

2.藥物治療

(1)鈣劑和維生素D。合理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是維持骨健康的基礎。2013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建議:對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推薦每日鈣的攝入量為1000~1200 mg,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為2000 mg。當飲食中鈣攝入不足時,可給予鈣劑補充。營養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日通過飲食約可攝入元素鈣400 mg,故尚需補充元素鈣500~600 mg/d。與此同時,充足的維生素D可以增加鈣吸收;而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可刺激甲狀旁腺過度分泌,增加骨吸收,加重骨質疏松。所以,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時,我們應該及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指南推薦,65歲以上老年人維生素D的補充量為600 IU/d,用于骨質疏松防治時可增加至800~1200 IU/d。目前,適合補充的制劑有普通維生素D以及活性維生素D如α-骨化醇、骨化三醇等。

(2)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根據作用機制可以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雙重作用藥物、中成藥。必要時,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

骨質疏松已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健康骨骼”的認知也需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老年人群通過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不僅能提高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診斷率、治療率,還能有效減少脆性骨折的發生率,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可控因素脆性骨質疏松癥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為何偏愛女性
一種零件制造過程工序脆性源評價方法
田口方法在低溫氣瓶抽真空參數設計中的應用
淺談中職流生因素探析及對策
考慮初始損傷的脆性疲勞損傷模型及驗證
基于能量耗散的頁巖脆性特征
高強度厚壁鋼的回火脆性研究
影響口譯效果非語言因素探析
從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