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螟發生原因分析及綠色防控對策

2024-04-27 18:03許昌市植物保護檢疫站張麗麗王燕
河南農業 2024年5期
關鍵詞:心葉赤眼蜂許昌市

許昌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張麗麗 王燕

許昌市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在 15.33 萬hm2左右,是全市第一大秋糧作物。玉米螟作為玉米種植期間的常見害蟲之一,對玉米的產量及品質影響重大。采用傳統的化學防治技術雖然能夠有效控制玉米螟為害,但不利于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偨Y分析許昌市玉米螟的發生為害特點和發生原因,并在實踐中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顯著提升玉米螟的防治效果,還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頻次及數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安全。

一、玉米螟的發生概況及為害特點

(一)許昌市玉米螟的發生概況

玉米螟在許昌市一年發生三代,二代、三代玉米螟為害夏玉米較重。近年,玉米螟呈加重為害趨勢,尤其是三代玉米螟被害株率、蟲口密度上升明顯。2023 年,玉米螟在許昌市呈中度發生,發生程度輕于往年,發生面積為8.02 萬hm2次。

(二)玉米螟的為害特點

玉米螟越冬幼蟲從每年的5 月開始化蛹,5 月下旬進入羽化初期,6 月中旬為玉米螟產卵盛期,6 月上中旬為第一代幼蟲的發生盛期。第一代玉米幼蟲為害時,主要鉆蛀玉米心葉,玉米心葉展開后葉片上有一排排小孔。第二代幼蟲發生高峰期通常為7 月中旬,為害玉米心葉,部分玉米螟幼蟲還會侵入玉米植株葉鞘及莖稈區域,啃食玉米髓部,造成玉米莖稈空心、植株易倒伏;當玉米雄穗開始抽穗時,玉米螟幼蟲會鉆入雄花的花蕊中啃食,造成雄花出現斷裂、曲折。第三代幼蟲為害最為嚴重,發生盛期為8 月下旬至9 月中旬,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造成籽粒不實、霉爛禿尖,嚴重影響產量、品質和商品性。玉米成熟采收后,玉米螟幼蟲可在玉米秸稈、穗軸、病殘體等部位越冬。

二、玉米螟的發生原因分析

(一)秸稈還田不徹底

為了保護大氣環境,許昌市連年禁止焚燒秸稈,倡導秸稈還田利用。玉米螟以幼蟲殘留在玉米秸稈、穗軸、根茬內部進行越冬。玉米秸稈還田不徹底為玉米螟提供了優質的越冬場所。

(二)氣候環境變暖

近年,許昌市的氣象資料顯示,冬季氣溫連年偏高,平均氣溫高出常年1~1.2℃,暖冬增加了玉米螟越冬幼蟲基數,再加上翌年春季溫濕度的適宜,提高了化蛹率、縮短了發育歷程,有利于玉米螟的大發生。

(三)特種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

近年,許昌市玉米種植品種結構隨市場的波動出現調整,當地鮮食玉米、甜糯玉米的種植面積顯著增加。此類玉米秸稈比常規玉米品種秸稈含糖量高,玉米螟具有一定的趨糖性,增加了玉米螟聚集為害的風險。同時,此類特種玉米的生長發育期與常規玉米品種是錯期上市,因此,播種時間有一定的差異,形成橋梁田,為玉米螟的發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

(一)農業防治

1.清理田塊。當玉米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的玉米秸稈及枯枝敗葉,特別是機械化收割的玉米田塊,可將田間殘留的秸稈清理出田間發酵處理,或在玉米收獲后進行深耕,翻耕深度30 cm,將玉米根茬、廢秸稈、碎葉等翻埋至土壤深處,以減少玉米螟在田間的越冬場所。

2.種植抗蟲品種。選擇適合本地的對玉米螟表現高抗的品種種植。做好種子篩選,選擇有光澤、外殼光滑、籽粒飽滿的種子,提高玉米種子質量,使玉米具備較強的抵御能力。

3.合理的耕作制度??蓪⒂衩着c甘薯套種、與花生間作等,營造有利于玉米螟天敵生長的環境,合理控制玉米螟的數量,或通過隔行去雄等方式降低被害株率。

(二)生物防治

1.生物天敵防治。赤眼蜂可同時寄生玉米螟和桃蛀螟卵,利用其進行生物防治減少幼蟲為害。當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到20%時,10 d 后為玉米成蟲的產卵初期,此時可進行赤眼蜂的首次釋放,后續每間隔7d 放蜂,連續投放2~3 次。每667 m2設置2~4 個放蜂點,每667 m2單次放蜂量為1 萬頭。放蜂時,使用玉米葉片將蜂卡卷起,蜂卡距離地面高度1 m 左右,放蜂以在上午田間露水干后為宜。釋放赤眼蜂時,注意田間濕度在 50% 以上,否則影響赤眼蜂羽化。大面積連片投放,防控效果更佳。許昌市一般在8 月上旬玉米進入喇叭口期,此時玉米螟進入卵盛期即可開始放蜂。2019 年在長葛市進行了人工釋放赤眼蜂對比示范,在玉米螟成蟲進入發生始盛期開始放蜂,連續進行2 次,化學防治區同期進行2 次噴施化學農藥。結果表明,與對照田相比,玉米田釋放赤眼蜂平均防治效果達到 86.9%,比化防區提高 4.3 個百分點;每100 株有天敵(蜘蛛、瓢蟲、草蛉)179.4 頭,天敵數量比對照區增長 34.2%,比化防區增長87.5%;化防區每100 株有天敵 95.7 頭、比對照區減少 28.3%。9 月下旬玉米收獲前進行測產調查,放蜂區比對照區每667 m2增產 99.4 kg,增產率為20%。

2.生物藥劑防治。防治玉米螟的生物藥劑多為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藥劑防治安全性較高,不會出現藥劑殘留。一是在玉米植株生長至心葉期,使用50億·g-1~100 億·g-1分生孢子白僵菌粉劑與細爐渣以1∶10的比例充分攪拌后撒入玉米心葉中,單株施藥粉2 g 即可。二是在春季玉米螟越冬幼蟲化蛹期間,將保留的玉米秸稈上分層撒入白僵菌粉100~150 g·m-3,并密封秸稈垛。三是當田間玉米螟卵孵化率達到30%時(玉米心葉),使用5 萬IU·mg-1的蘇云金桿菌粉劑3000倍液均勻噴施玉米植株,減少其為害。四是在玉米生長至抽絲期時,使用5 萬IU·mg-1的蘇云金桿菌粉劑,每667 m2施用量50 g,兌水30 kg,用噴霧器噴頭對玉米雌穗進行定向噴霧防治,防效較好。

(三)物理防治

利用玉米螟成蟲的晝伏夜出習性,趨光性、趨嫩、趨糖性及較強的遷飛性,使用殺蟲燈、性誘捕器進行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在連片玉米生產區域,可在田間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每公頃安裝1 盞燈,安裝高度以距離地面2.5 m 為宜,于田間越冬代玉米螟幼蟲羽化初期開燈,開燈時間為每天21:00 至次日05:00,定期巡查殺蟲燈集蟲袋的情況,及時清理更換。

2.性誘劑誘殺。使用性誘劑誘殺,可以顯著降低玉米螟成蟲的交配成功率,減少雌蟲產卵量,從而降低田間玉米螟基數。誘捕器放置密度為每公頃10~15 個,安裝高度以距離地面1.5 m 處最佳,每間隔30 天左右更換1 次性誘芯,每15 d 清理1 次集蟲袋即可。2023年夏季在長葛市石象鎮種業小鎮6.67 hm2玉米田,示范了寧波紐康的“多標靶害蟲交配干擾噴射技術”,在越冬代成蟲羽化之前(6 月10 日),每0.2~0.33 hm2安防1 套,每4~5 min 噴射1 次性信息素,調查結果為玉米螟迷向率88%,幼蟲減退率達到72.2%。

(四)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玉米螟,應當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并在玉米收獲前30 d 停止用藥。玉米生長至大喇叭口期時,可用20%氟蟲雙酰胺水分散粒劑2500 倍液或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500 倍液對莖葉噴霧。

猜你喜歡
心葉赤眼蜂許昌市
“一帶一路”上的國花文化——捷克·心葉椴
5種赤眼蜂品系對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蟲卵的選擇偏好研究
四種赤眼蜂對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適應性
許昌市
分期播種對西藏甘藍型油菜心葉出葉速度的影響研究
許昌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調查
應用3種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蟲試驗
許昌市
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讀《竹太空心葉自愁:近體詩詞習作習得錄》有感
淺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義及發展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