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機融合:新型記者的智能實踐與未來發展路徑

2024-04-28 05:58劉雨薇
視聽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機新聞記者媒介

劉雨薇

隨著美國ChatGPT 的橫空出世和國內文心一言、盤古等的頻頻推出,以大模型訓練為基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始受到全社會的熱議,更受到了傳媒從業者的高度關注。其實,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發展的深刻影響由來已久,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而影響越趨顯著,業界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一系列擔憂更甚以往:“機器人會取代人類記者嗎”“未來的傳媒人與AI 如何共生”。新事物的出現必然帶來關注爭議。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對人工智能認識不斷深化,人機協作融合對新聞生產的變革勢不可擋。面對人工智能浪潮的沖擊,本文試圖從“媒介融合”到“人機融合”的進階過程中,探索人工智能時代新型記者的智能實踐和發展路徑。

一、技術賦能:人工智能對新聞記者能力的拓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演進迭代向來都是媒介融合的驅動器,傳統媒體也在一次次經受科技洗禮后幻化出新樣態。麥克盧漢曾提出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論,如果狹義地將媒介理解為機器,那么人工智能是智能機器對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進步,其通過自主或被動的學習,可以擁有傳統機器無法具備的能力。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進展,這種能力會持續提升,而最近火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這種能力提升的典型呈現。與此同時,人們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完成從體力勞動到智力勞動的諸多社會生產實踐。換言之,人工智能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生產全方位進行賦能。

從傳媒業發展的視角看,人工智能在持續發揮重大的影響作用。具體而言,目前我國媒體融合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形態到機制層面的整合,但是想要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則需要實現從媒介向媒介化的變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智媒傳播不僅將改變大眾媒介面貌,傳播模式、新聞生產規律、新聞倫理和運作經營等皆在發生動態變化,從而從深層次推動著媒介產業格局重塑。

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傳統新聞工作者必須應時做出改變和進步?!叭藱C融合”“人機協同”模式為傳統新聞工作者開辟了新空間,人工智能技術以其高效的處理能力提高新聞生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不斷釋放生產力,這在業界已達成共識。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媒介融合的進程中,新聞生產的生產關系悄然發生改變,人與機器的關系趨于平等協作、媒體工種之間的界限模糊……傳統新聞記者職業生態面臨變革。因此,新聞記者必須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善于借助智能技術,及時向新型記者轉型。

二、創新應用:人機融合在新型記者新聞生產中的實踐

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在新聞生產中應用人工智能已經從早期的“紙上談兵”演變成滲透于輿情監測、線索收集、高效制作、精準傳播和分發等新聞生產鏈條的各個環節,覆蓋媒介生產全流程。人工智能參與生產的身影隨處可見,比如機器人協作寫作、無人機/穿越機拍攝、生產智能播報等。傳統記者的身份角色由單一的報道者轉換為人工智能機器操作員、數據分析師、數據解碼者等,新聞報道團隊也逐漸呈現組合趨勢:傳統記者與程序員、數據分析員、設計人員實現跨學科合作。

(一)線索搜集全面升級,從海量信息中提煉新聞價值

新聞監測系統自動跟進新聞事件。新聞源采集是新聞記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AI 技術使得輿論熱點的捕捉和新聞選題的發掘對人力依賴程度越來越低。早在2015 年,蘇州廣電瞄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打造一體化“媒體+”服務智能化技術支撐平臺,平臺上線的智能策劃及傳播分析系統, 匯聚全網12 億篇文章,能夠為業務部門第一時間提供各大官方媒體的熱點新聞報道內容,為業務部門的內容策劃、選題方向、傳播情況提供更好的決策依據。

依托智能渠道,信息“搬運者”深挖龐雜數據中的價值。數據挖掘、自動化數據分析成為新聞記者采寫新聞時習慣采用的手段,從而使數據新聞常常占據輿論頭條。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三部推出數據新聞專欄“數讀我蘇”,從不同數據維度解碼江蘇。正如該欄目負責人所言:“數據來源的方式多樣,除官方發布的文本、報告等權威數據外,也會使用八爪魚軟件去大眾點評或豆瓣‘爬’數據,包括使用Python 軟件,增加爬取數據渠道的多元性?!?在新聞源采集中,使用數據挖掘技術來發現潛在的新聞來源,比如《一個平平無奇的周二,你卻說它代表“很多愛”?》形成可視化圖表直觀呈現江蘇婚姻登記大數據;《周末露營去哪兒?聽說江蘇的公園里藏了2個馬爾代夫!》反映江蘇10 年來公園綠地面積增長等,新聞生產借助智能手段變得直觀形象。

(二)新聞寫作效率大幅提升,“利器”助陣釋放內容生產力

自動化生成寫作拓展新聞生產空間、突破職能界限。人工智能在傳統新聞采編中的滲透主要體現在內容生產和分發。在實際采訪場景中,新聞記者攜帶的人工智能設備已屬“標配”,在語音轉換軟件和衍生智能輔助產品等“采訪黑科技”加持下,被采訪對象的語音在數十秒內轉換為文字,縮短過往編寫新聞稿件時翻譯采訪內容、查找引用同期的時間,持續提升采寫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更可以將信息采集和內容生產集中在自動內容生成模型中進行,記者可直接獲取到經過編排的、信息要素齊全的稿件。在電視新聞拍攝中,使用水下拍攝器、航拍無人機以及人工智能“穿越機”等拍攝設備也屢見不鮮。這些人工智能機器的操控者大多是傳統攝像記者轉型而來,不斷學習適應新裝備成為傳統媒體人進化的必備技能。

自ChatGPT 問世以來,全球范圍內多家傳統媒體第一時間瞄準生成式AI 這一科技熱點,推出一系列產品和計劃。國內媒體也不甘落后,百度基于ChatGPT 技術創建智能寫作工具“文心一言”,只需輸入幾個關鍵詞和寫作需求,這項工具就能自動生成符合用戶要求的文本,易于上手、操作簡便。這些生成文本雖然與成熟的新聞文本尚有差距,但其未來發展值得新聞記者期待。隨著技術深化融合,AI 可以將模型生成內容直接分發給用戶,補齊新聞生產鏈條的最后一環。

豐富新聞產品呈現形式,完善生產流程。2022年5 月,江蘇新聞廣播《小姜說天氣》全新改版,在原先主播IP 的基礎上,加入AI 主播“小蘇”搭檔,采取記者本人與虛擬主播對話方式播報氣象信息,在每天10 檔資訊節目中伴隨式滾動播出。媒介融合時代,音頻節目的升級迭代成為必然。該節目播出10年來,一直采取傳統采編方式,由記者從氣象部門了解最新信息后,轉化為文本內容,再以口語化的形式“說天氣”,輔以后期制作、墊樂壓混等。而新版本中,由氣象記者在AI 編輯界面中輸入文字內容,生成活靈活現的“對話”,即可入庫等待播出。無需后臺部門配合和后期環節介入,實現生產流程再造和協同化。后期生成式AI 還將進一步改變人機交互方式,更加直接和高效。

對生產主體新聞記者而言,資深氣象記者混搭AI 主播為傳統節目增添接地氣的“講述感”,帶來節目形態創新的新飛躍;在操作層面上并未造成日常制作的技術門檻,減輕日播節目工作量;人和機器之間由人控制機器變為更為平等的協作關系。這樣的媒介實踐提升了氣象播報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進階與堅守:新型記者的未來發展路徑

智媒時代,人工智能已廣泛用于完整的新聞生產鏈條,并深度介入記者的新聞生產實踐之中,“人機融合”縮減著記者新聞生產時間,達到質效齊升的目的。AI 賦能流程再造的同時,基本新聞傳播規律并未改變。但也需看到,傳統媒體的“人機融合”實踐絕大部分僅限于淺層嘗試,即人工智能的弱應用階段。在未來的歲月中,新聞記者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聞生產的輔助工具,很長時間內人仍是新聞生產的支配性力量。

(一)做好生成式AI 的人工“把關人”

AI 寫稿當前最常見的用途,是利用結構化數據自動生成稿件,多應用于天氣資訊、體育報道、地震測報、財經報告等領域,其特點是模板化痕跡明顯,文體內容也較為簡單。隨著科技不斷發展,AI 換臉、語音合成、表情操縱等功能的濫用,生成式AI 應用也衍生一系列社會問題,系統合成的錯漏百出的虛假新聞頻頻發生,隱私泄露、版權爭議等成為困擾行業的新問題。

面對海量“以假亂真”的AI 生成內容,大眾該如何甄別區分?除了推動AI 治理盡快從監管層面出臺行業規范、技術指引,補齊法律短板外,作為行業一線的記者,應當做好生成式AI 報道的第一道把關人,規范新聞失范行為。面對人工智能引領的變革浪潮對傳媒業的影響,新聞記者一直遵循的新聞生產原則,如真實性、客觀性,更凸顯重要性。

(二)確定“人機融合”生產主體地位

新聞越來越成為人機交互、人機協同的結果。就目前現狀來看,智能新聞也是“有條件的”自動新聞,并非人工智能體完全自主生產的產物。計算機工作的前提是人工設定好完整的運行程序,這也意味著“人”在“人機融合”中依然占據主體地位。

生成式AI 發展迅猛,當越來越多的新聞采編播發一體化都由人工智能代勞,機器智能和人類智慧“并駕齊驅”時,人的趨利性會在無形中驅使我們做出“更省力”的選擇。當新聞生產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工智能,新聞外殼下包裹的內核仍是“我們”的思考嗎?

科技如何賦能傳媒產業一直是討論的重點,但在向技術無限靠近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傳媒業是為人所服務的,追求技術的觸角最終要和人性相通。新型記者一直是新聞生產的主體性力量。

(三)科技賦能和人文賦能

如果說,“科技賦能”成為人機融合的新基點,那么人文賦能則是人機融合的內生動力。機器智能是“工具理性”的化身,而記者更能體現“價值理性”的溫度與堅守。比如關于地震新聞的報道,人工智能生產速度遠超人類記者,但語言生硬冰冷,缺乏地震背后對災難的深入挖掘,無形中消解了人文關懷。英國記者聯合會主席Tim Dawson 表示,目前,全世界新聞行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乏有事實根據的報道。機器人顯然無法代替人類親歷現場、真實客觀地記錄事實。

“人機融合”新型記者是什么樣?他們將不再是傳統職業身份認知中的記者,他們既具備良好的新聞專業能力,又能對AI 寫稿的信源、內容甚至算法程序進行審核把關,是具備數據素養和信息編碼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也回答了業界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生成式AI 會代替傳統記者嗎”。未來社會整體新聞圖景是由人機交互、人機協同構成的龐大網絡生產傳播、塑造構建的動態呈現?!叭藱C融合”的合作深度也正與媒介融合的不同層次相對應,是一次媒介與人、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塑造過程。人工智能融媒時代,新型記者需要找到共存關系中的最佳定位。

猜你喜歡
人機新聞記者媒介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人機“翻譯員”
從內到外,看懂無人機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人機大戰”人類智慧遭遇強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