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

2024-04-28 15:15王麗麗李寧張曉慧
教書育人 2024年6期
關鍵詞:工科英語課程思政

王麗麗 李寧 張曉慧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7 年2 月18 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新工科”概念,啟動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018 年教育部提出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推手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1]2019 年4 月,新工科成為國家開啟“四新”建設的重要部分之一。[2]作為新工科建設的主體,理工類院校需要創新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大學英語對于新工科多元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支撐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改革課程設置,還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涵研究,如劉正光、岳曼曼(2020)在解讀立德樹人基礎上提出外語課程思政轉變理念和重構內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劉建達(2020)提出基于BIPA 模型的課程思政改革方案;文秋芳(2021)構建了外語課程思政的實施框架等。二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如陳雪貞(2019)以最優化理論為框架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楊婧(2020)結合教材探索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方案等。三是結合具體課程闡述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如劉重霄、林田(2021)提出了“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翟崢、王文麗(2021)基于“課程思政鏈”研究了“媒體素養”課的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法等。目前,尚未有學者從新工科角度研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和實施路徑。

本文依據文秋芳(2021)提出的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施框架,結合理工類學校特點,構建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學術精神為目標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滿足培養具有立足中國特色、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 “國際視野”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新要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二、基于課程思政鏈的新工科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

大學英語是面向非英語專業開設的基礎通識必修課程,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新工科復合型創新人才知識和能力培養體系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應該以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傳播中國文化、開闊國際視野為主要目標,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容鏈

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和教師自主選擇的材料,教師應該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按照“理解育人目標—分析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案”[3]三個步驟實施。

首先,育人目標分為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顯性目標與學習外語知識和技能相關,隱性目標與思政育人有關”。[3]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分為四個層次: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英語課程總目標、每門課程的具體目標、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包括“家國情懷、創新創業、跨學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維、全球視野、自主終身學習、溝通與協商、工程領導力、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數字素養”。[4]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5]從目標來看,大學英語課程對新工科人才培養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基于以上目標合理設計每門課程的具體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將“隱性目標顯性化”。[6]理工類院校致力于培養具有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要實現以上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師除了要挖掘國家政策和中西文化共性的思政元素以外,還需要合理加入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工程倫理等與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第五單元為例解釋如何完成課程思政教學的三個步驟:首先是設定教學目標,這一單元的標題是When work is a pleasure,課文內容都是關于工作,因此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顯性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工作者和勞役者的差異,明確工作類型和社會地位無關,而在于個人工作態度和滿足感。課程思政的隱性目標是要求學生從國家政策、傳統文化、工匠精神三個方面更深刻地理解“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的中華傳統美德,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的深刻內涵,并引導學生從行動上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責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腳踏實地、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工作品格。

其次,在合理設定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從教材語篇中深度挖掘育人元素,同時以國家政策、時事新聞、傳統文化、身邊事例等資源擴充思政內容。課文體現的育人元素是對工作的正確態度,即使平凡的崗位也會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理工類院校畢業的很多學生可能一生從事的職業都是與巨大工程中名不見經傳的一個環節有關,在講授這個單元時引入工匠精神與家國情懷相關的案例是最好的思政資源。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補充了“獨手焊將盧仁峰”的英文視頻,通過他健康向上的工作態度和敬業奉獻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未來的工作可能很普通,但只要秉持“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和認真態度,一樣可以為國家工業發展做出貢獻。同時,還需要從身邊尋找鮮活事例,我校是典型的具有光輝歷史的理工類院校,為我國船舶行業培養出了一大批大國工匠,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與單元主題吻合,因此將其作為思政內容創設交際情境,學生所熟知的案例不僅與思政主題關聯緊密,同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使命擔當和文化傳承,實現育人目標。

教師在確定貼切的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之后,開始進入課堂教學方案設計環節,教學目標的達成依賴于“選擇的教學材料和設計的教學活動”。[3]課前根據教學目標選擇與教學主題密切相關的多模態教學材料,課堂教學活動以項目式和探究式教學為主,依據產出導向設置隨認知逐漸提升的語言產出活動。本單元設計的項目是“尋找你身邊的杰出校友”,在理解工作意義的基礎上,每名同學通過搜集材料或者訪談方式講述一位杰出校友的故事,分四個步驟完成:一是搜集校友的相關資料;二是通過文字介紹校友的事跡;三是錄制推薦校友的視頻;四是優秀學生課堂展示。學生講述的校友故事中既有在海洋、船舶、航天等國防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有在學校傾心培養學生的院士和教授,還有默默無聞為學校發展做出貢獻的工作人員。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學校歷史和杰出校友的了解,從校友身上學習到愛國和愛校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樹立了為國家和為國防貢獻力量的志向。

通過合理設定教學目標,精準選擇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科學設計課堂活動,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內容,能夠實現課程思政的顯性和隱性目標,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既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提高了理工類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思政內容鏈是“外語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起點,也是課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3]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管理鏈

大學英語課程授課對象包括全校所有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差異顯著。單一的授課方式無法保證個體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一個包括“制度空間、人文空間與物理空間”[3]的課程思政教學環境生態系統不但能夠保障思政內容鏈得以實施,還可以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共同進步。

首先,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管理的要求制定學習制度,構建公正公平共同遵守的制度空間。制度包括課程學習規定、課堂紀律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規范,學生對這些要求的遵守情況與教學評價結果直接相關。在首次課的“導學”內容中講解具體要求,明確各項制度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規范的學習行為。課程學習規定明確列出每學期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要求,提出明確的量與質的標準。如大學英語(三)課程要求學生完成兩章慕課的線上學習,規定每周完成一個小節,學習的進度和課后練習得分計入課程過程性評價。課堂紀律要求涵蓋出勤、課堂參與、聽課效果等課上綜合表現。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智慧教學平臺的簽到、搶答、點名等功能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對于積極表現的學生給予獎勵,帶動課堂沉悶、參與度不高的學生。小組學習規范確定小組成員的職責和合作方式,保障小組學習有序開展,既維護小組的共同利益,也關照成員的個人利益。

制度空間使課程思政教學規范化、制度化,互幫互助的小組協作學習,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師生關系是人文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流能力培養是實現“新工科”學科交叉和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的有力支撐。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選拔一名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小組學習和研討的協調統籌工作,其他成員根據各自特點和優勢領取具體任務。教師的角色是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協調小組之間和小組內部成員間的關系,提升小組和班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學習氛圍。小組在準備任務提交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溝通合作,學生要改善與人交流的方式,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積累溝通經驗。另一方面,學生的專業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在共同學習中能夠互相學習,互為補充,通過共同努力完成項目,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認識到合作共贏的重要性,這些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小組內部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在班級層次小組分享學習成果,參與討論,共享經驗,促進班級的共同進步,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需要合適的物理空間,在智慧教學發展比較成熟的現代高校,建構線上線下虛擬與實體結合的物理空間能夠延展教學空間,有助于形成實時交互和泛在學習的師生共同體。教師在智慧教學平臺建立虛擬學習空間,設置問題答疑和學習討論,學生留言后可以得到教師的即時反饋,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線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模態的課程思政和語言知識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安排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線上虛擬空間使教師能夠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形成了學生與教師之間一對一的共同體。線上空間允許學生隨時接收和回看教學內容,彌補實體課堂時間短、內容多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實體教室是師生面對面互動的物理空間,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合理安排桌椅的布局,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增進教學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空間,教師構建了個體、小組、班級三個層次的學習共同體,發揮線上和線下空間的優勢,保障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持續開展。

制度空間、人文空間、物理空間三維互動的課程思政管理鏈不僅是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隱性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方式。制度空間規范了課程思政教學環節,人文空間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和交叉融合能力,物理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增進教學的多向互動。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鏈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手段,外語教學評價包含“評價內容(評什么)、評價方式(怎樣評)和評價主體(誰來評)”。[3]面向“新工科”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構建了形成性評價結合終結性評價的多維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包括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學習過程、思政素養四個維度,評價方式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師、學生、智能評閱系統成為三個評價主體。

評價內容維度多樣,既包括課程的顯性目標,如通過筆試檢測學生閱讀、聽力、翻譯、寫作語言目標是否達成,通過口試檢查學生口語和交流目標是否實現;也涵蓋課程的隱性目標,如通過課堂表現和線上學習觀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通過小組任務考查學生合作能力,通過學期項目檢查學生選題內容是否符合育人目標。

評價方式由產出評價、過程評價、終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四個部分構成。其中,產出評價針對學生在教學中完成的產出任務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過程評價側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反饋,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終結性評價是對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和英語水平的評價;自我評價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中,加強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評價主體除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之外,數字平臺因具有評價客觀、準確、高效等特點,自然也成為現代英語教學評價不可缺少的主體。教師主體作用在于科學設計評價題目和評價標準,從知識水平、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評價過程注重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參與教學各個環節中,通過觀摩和評價其他同學的產出任務,學生逐漸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修改打磨作業,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培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iwrite、U 校園等數字平臺和智能評閱系統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及時準確的記錄,同時對學生提交的寫作任務進行及時評閱和反饋,幫助教師統計分析學習結果,從而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并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種評價方式和多元評價主體構成的評價體系在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多方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檢驗教學顯性和隱性目標的達成情況,充分驗證課程教學實施效果。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師鏈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關鍵在于教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教學態度、教學熱情、教學組織等都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影響作用,是課程思政隱性元素之一。這些影響包括教師形象、教師精神世界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3]教師應該從以上三個方面不斷努力,提升自身修養,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不斷提升自我,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

教師的外在形象影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衣著得體,精神飽滿,聲音洪亮的教師能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引導學生形成敬業的品質,也能吸引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注意。教師恰當的語言手勢和身體姿態能夠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正面影響,學生能夠學會在社會公共場合如何自信表達自我和有效溝通,在培養學生“做人”的過程中體現課程思政。

教師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想信念和師德師風。新工科人才培養要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交叉學科能力等,大學英語教學承擔學生全球思維、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愛國信念、道德標準及政治立場直接影響文化差異的解讀,例如,在討論國際熱點問題或者文化沖突時,教師解釋的立場和視角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價值觀念。具有堅定政治信念和遠大理想的教師會從國家觀念正向分析問題,既能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又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參與國際交流。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持之以恒品質的形成。

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嚴慈相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在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方面做到公正公平,能夠根據班級制度或者評價標準嚴格要求。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尤其照顧到基礎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以寬容和耐心鼓勵他們增強自信,肯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大學英語教師面對的授課對象比較龐大,但是老師對學生問題的及時回復和詳細批閱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工作的熱情與負責,直接影響學生未來“做事”“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的顯性要素,教師的品格行為則是課程思政的隱性要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既能有效組織實施課程思政,也能培養出知識豐富、視野寬廣、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工科人才。

三、結語

課程思政不應該僅局限于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活動,而應該是覆蓋全方位和全過程的教學。依據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課程思政鏈建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解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最佳途徑。內容鏈是基石,管理鏈是保障,評價鏈是手段,教師鏈是關鍵,四條課程思政鏈的有效銜接和合理設計有助于更好地達到“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實施目標,助力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

猜你喜歡
工科英語課程思政
87年工科“學霸”成都追夢記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