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辦高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對策研究

2024-04-29 00:44許春芳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關鍵詞:提升民辦高校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22年度民辦教育專項課題研究項目(編號:2022-MBJYZXKT-033);2023年河南省教育評價改革單項試點項目“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序號26)

作者簡介:許春芳(1978— ),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民辦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提升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是民辦高校、屬地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期望。從分析提升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必要性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健全社會服務推進體制、強化社會服務意識、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注重科研成果轉化、深度推進產教融合等對策。

關鍵詞:民辦高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辦學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民辦高校辦學機制靈活,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明確,與公辦高校錯位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因此,提升民辦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是應有之義。

一、提升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學校自身又快又好發展的需要。民辦高校尤其是民辦??祁悓W校只有著眼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將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課堂從教室延伸到企業和社會,通過掌握市場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來調整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水平。

二是屬地經濟社會發展對地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產業的發展、新業態的出現對民辦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民辦高校應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的能動性,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地方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研和技術支撐。

三是滿足社會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民辦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可以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專業教育、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平臺,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為社會輸送大量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四是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提升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能夠進一步規范社會服務體制機制建設,促使民辦高校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確立辦學定位、調整專業,形成發展特色,不斷提升辦學實力和影響力,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五是提升校園資源公共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民辦高校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由于資產的私有性,很難被公共化利用。因此,鼓勵民辦高校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高校資源。

二、民辦高校發揮好社會服務功能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一)獨特的優勢

民辦高校擁有較強的辦學自主權,在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實習實訓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做出快速、積極的反應,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民辦高校不存在編制限制,能夠靈活引進人才,可以高薪聘請行業一線從業者、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師等。民辦高校依托市場生存,學生的就業就是民辦高校辦學的出路。因此,民辦高校更注重研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社會服務的推進機制不完善。民辦高校主管部門大多是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受屬地管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屬地對民辦高校的聯合治理較少,政府未能建立相關機制以有效暢通高校與社會的合作互惠渠道。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對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量化和評價機制缺失,年度檢查大多是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辦學條件、法人治理、辦學行為、財務管理、師生權益等方面的量化指標,服務地方的量化指標非常少,也沒有專項的評價。因此,就民辦高校而言,其內部服務社會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管理,師生沒有主動服務社會的動力和制度約束。

第二,社會服務意識不強。民辦高校社會服務大多處于人才輸出的原始狀態,沒有過多精力,也不愿意過多參與地方事務和活動。民辦高校經費來源主要是辦學者投入和辦學積累,缺乏財政支持,因此難免會注重自身利益,追求生源,不愿主動投入社會服務。一些民辦高校為了能招到學生,更愿意開設看似熱門實際上嚴重飽和、就業難度大的專業,而不愿意投入財力和精力開辦社會急需但尚未被考生和家長認可的專業。專業教師課時多,教學任務和教改項目繁重,沒有更多精力參與社會服務,并且學校未將社會服務貢獻度作為教師評價的內容之一,所以大多數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不強。有些民辦高校本身競爭力不夠,也很難獲得社會服務的機會。

第三,科研成果轉化困難。民辦高??蒲心芰ο鄬^弱,大部分課題是一般社科類課題,參與重大課題機會不多,在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經費投入方面也與公辦高校有一定差距。民辦高校相對較難吸引社會及企業的支持和關注,很難承接到企業委托的橫向研究。即使有橫向研究,成果也不顯著,轉化困難。

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民辦高校與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但合作深度不夠,訂單班、專項培訓等質量不高。

三、民辦高校發揮好社會服務功能的策略

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和民辦高校的優勢,有效整合資源,探究提升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新思路、有效途徑和發展策略。

(一)健全社會服務推進體制

民辦高校、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應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民辦高校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和科研團隊,而企業需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專業技術人員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因此地方政府要為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促使民辦高校積極主動地為屬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規范民辦高校辦學行為,建立健全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水平評價和考評體系,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支持,搭建平臺,協調推進,為民辦高校參與社會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有利條件。

民辦高校要成立專門的社會服務管理部門,制定管理辦法、實施方案和獎懲辦法等制度,并由該部門負責統籌社會服務和發展規劃工作,建立包括機構部門、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在內的社會服務體制機制。

企業、行業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摒棄校企合作中的功利思想,嘗試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破解難題、研發新產品、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等。

(二)強化社會服務意識

明確辦學定位?!?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民辦高校共有764所,占全國高??倲档?5.36%。民辦高校競爭激烈,要想得到持續發展,必須明確自身辦學定位,立足地方,圍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辦學,切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持。

建立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民辦高校要根據國家和省市經濟發展需要,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優先發展地方產業需要的新興專業,加快建設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積極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將社會服務納入教師評價體系。深化教師評價改革,把教師開展社會服務作為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將承擔科普教育、橫向研究項目、委托研究課題等納入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教師專業特點、自身條件,進行教師分類管理,除科研型、教學型教師外,培養側重于社會服務數量與質量考核的社會服務型教師,充分發揮教師專長,提高教師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民辦高校要構建全面、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號召每位教職工參與社會服務??梢詫⑸鐣肇暙I度、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等作為確定薪資待遇、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審等的參考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投身社會服務的熱情,鼓勵他們立足自身崗位領域,瞄準社會服務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他們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增強社會責任感。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幫助他們找準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從而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三)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創建民辦高校特色。40多年來,民辦教育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從公辦教育的補充到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道路?!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中明確提出,鼓勵、引導民辦學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民辦教育不能僅作為公辦教育的同質化補充,而應瞄準公辦教育的薄弱環節、群眾需求和具有顯著社會效益的方面,走差異化發展路子。民辦高校要注重特色,發揮好靈活辦學的優勢,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打造學校特色品牌,這樣才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更好地服務社會。

建立專業社會服務隊伍。社會服務隊伍建設至關重要。為確保社會服務的質量,民辦高校要建立一支包含熱心公益事業的專業教師、行政人員和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服務隊伍和科技攻關團隊,開展專業的社會服務活動和橫向項目研究。民辦高校要明確隊伍建設的標準,做好人員選拔,并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調動教職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制定社會服務項目方案、實施細則、制度要求等,規范社會服務行為,確保社會服務專業性和質量。同時要做好隊伍的日常管理,準確掌握每位專家的專業特長、服務特色等情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定期開展相關培訓,不斷提升專家的業務水平及科普宣講、科學研究等能力。

建立社會服務資源平臺。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加強部門、行業、企業間的合作,開展面向各類社會群體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發揮高水平師資優勢作用,建立師資、實踐基地資源庫,面向社會和企業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為社會提供高起點、多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成立社區學院、科普教育中心和終身教育研究中心等,構建以家庭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技能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教育體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獲得感。搭建網絡學習平臺,進一步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建設現代化、標準化、網絡化的社會服務教育平臺,更好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終身化的學習需求。

(四)注重科研成果轉化

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民辦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等都離不開科研工作的支撐。教學實踐活動是科研產生的基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遷移又會不斷促進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不可偏廢。民辦高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引進科研人才,培育科研團隊,加強科研管理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教職員工的科研熱情,鼓勵教職員工積極申報課題,爭取更高層次的科研項目,提高科研服務社會的能力。政府和企業要加強對民辦高??蒲泄ぷ靼l展的關注,加大對民辦高??蒲械闹С至Χ?。

推動科研成果研以致用。民辦高校不僅要重視科研,還要將科研與地方經濟聯系起來,從科研戰略高度布局學??蒲邪l展規劃,加強與區域企業合作,將專利、技術、科研項目等進行產業轉化。民辦高校要積極推進大學科技園等產業基地建設,結合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轉化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

發揮科研管理部門的中介作用??蒲泄芾聿块T是高校與企業聯系的橋梁,是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蒲泄芾聿块T需要進一步開拓市場,捕捉市場機遇,組織科研成果的開發和研究,全程監控,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五)深度推進產教融合

完善訂單班培養模式。訂單班培養是校企合作的新嘗試,可以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民辦高校要結合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共編教材等,邀請企業導師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訂單班人才培養質量。不僅要培育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使得學生畢業后可以盡快上崗,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觀,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力。

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圍繞區域產業布局發展,面向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產業等發展需要,建設定位準確、亮點突出的特色產業學院,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機制。構建“行業+企業+專業”的產教協同育人模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促進產教科、校地企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邱紹雄.地方高??蒲蟹盏胤浇洕蜕鐣l展的思路:湖南理工學院的探索與實踐[J].云夢學刊,2013(4).

[2]翁小美,饒麗娟.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和路徑選擇[J].林區教學,2021(8).

[3]唐伏龍.廣東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4]李紅英.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優化對策研究:以K校為例[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責編:初 心

猜你喜歡
提升民辦高校
論新形勢下政工干部的修養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如何提升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質量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民辦高校生存風險管理探析——從民辦高校資金鏈斷裂出現的生存危機說起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