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創中國·成果

2024-04-29 00:44
科技創新與品牌 2024年2期
關鍵詞:樟木原子鐘風能

中國南極秦嶺站投入使用

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

據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新站項目設計總指導劉燕輝介紹,新站整體設計與科研支撐方面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拓展考察范圍。新站設計立足于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后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圍可達到300~500公里。二是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置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能通信、數據采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三是實現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臺,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在線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四是整體綠色環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超過60%,并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全海深1.1萬米級原位熒光傳感器海試成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耿旭輝、關亞風團隊研制的單/雙通道全海深1.1萬米級原位微生物、有色溶解有機物(CDOM)和葉綠素熒光傳感器在菲律賓海溝開展海試。它搭載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的深淵原位科學實驗站進行了5次海底試驗,最大潛深7731米,測量到從海平面到海底整個剖面的微生物、CDOM和葉綠素a的濃度,與類似海域報道的剖面數據接近,并測到了該海域特有的“雙峰”現象。

此外,兩個傳感器在5568米海底連續停留51天零7小時,均工作正常并獲得了有效數據,表明系列全海深1.1萬米級原位熒光傳感器具有優良的長期連續在極端深度海底工作的穩定性。

全球首顆6G架構驗證星發射入軌

2月3日,搭載中國移動星載基站和核心網設備的兩顆天地一體低軌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其中,“中國移動01星”搭載支持5G天地一體演進技術的星載基站,是全球首顆可驗證5G天地一體演進技術的星上信號處理試驗衛星;“‘星核驗證星”搭載業界首個采用6G理念設計,具備在軌業務能力的星載核心網系統,是全球首顆6G架構驗證星。

據介紹,“中國移動01星”由中國移動聯合星移聯信共同研發,該衛星搭載的星載基站具有兩大創新技術:一是軟件重構及資源池化技術,適配不斷演進的天地一體技術;二是高可靠算法與工業級器件融合技術,在適應粒子輻照、電離、真空等復雜空間環境的同時兼顧性能和成本。

該試驗衛星軌道高度約500公里。相較36000公里的高軌衛星而言,低軌衛星具有時延低、數據傳輸速率大等明顯優勢,是承載未來天地一體網絡的重要平臺?;诖笠幠5蛙壭亲男l星網絡與地面移動系統共同組成天地一體網絡,可彌補地面移動網絡覆蓋不足,提供更高帶寬的衛星互聯網服務,將地面移動網絡進一步向陸地偏遠地區、海洋、航空等立體空間延展,為廣大消費者和千行百業提供全球連接泛在的移動服務和融合新業務。

世界首例克隆西藏牛在我國誕生

1月29日,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的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搶救性保護工作推進會上,西藏瀕危牛種資源搶救性保護和種質特性評價項目組宣布消息,世界屋脊的瀕危牛種——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在重慶云陽成功克隆。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雪域高原瀕危牛種,也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次誕生克隆牛。

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原產于青藏高原,處于瀕臨滅絕狀態。2022年農業農村部、全國畜牧總站和西藏有關部門,緊急啟動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搶救性保護行動,采集到樟木牛與阿沛甲咂牛血液樣本,完成了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的收集,最后通過體細胞保種、克隆胚胎復原等技術,實現了對西藏瀕危牛種的搶救保護。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采集到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的耳組織,回實驗室之后建立了成纖維細胞系。然后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制備了克隆胚胎,將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牛中,經過足月的妊娠,獲得了8頭克隆牛。

我國新型銣原子鐘核心指標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梅剛華團隊研制的新型銣原子鐘,秒級頻率穩定度指標首次進入10-14(百萬億分之一)量級。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儀器與測量學報》上。

研究團隊從提高原子信號信噪比、降低探尋微波的相位噪聲和抑制原子體系的環境敏感性三方面入手,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開槽管微波腔、大尺寸銣氣泡、高光譜純度抽運光源和雙重濾光等新技術,顯著改善了原子信號信噪比。在電路設計中,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新的低相噪頻率綜合器設計方案,減小了微波電路噪聲對銣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的影響。研究人員還利用密封箱實現物理系統與大氣環境的隔離,將大氣環境氣壓波動對銣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的影響減小了一個數量級?;谝陨霞夹g,研究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銣原子鐘原理樣機,測量結果顯示,原子鐘的秒級頻率穩定度為9×10-14,百秒級頻率穩定度為9×10-15。此次技術突破,進一步擴大了我國銣原子鐘技術的領先優勢,對發展高品質微波振蕩器技術和研制新一代北斗系統星載原子鐘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首個高空風能發電示范項目成功發電

春節前,由中國能建集團參與投資、建設、運營的安徽績溪高空風能發電新技術示范項目成功發電,成為我國首個可并網的兆瓦級高空風能發電示范項目。

該項目總裝機容量2×2.4兆瓦,能夠利用500米至3000米的高空風能進行發電,是我國高空風能發電技術的首次工程化實踐,對推動高空風能發電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技術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采用傘梯組合型陸基高空風能發電技術路線。與低空風電的“塔筒+機艙+葉片”的“大風車”模式不同,傘梯高空風能發電是把飛行器系在纜繩上,像風箏一樣放飛到高空,飛行器在風力作用下帶動纜繩往復牽引,地面發電機轉盤旋轉產生電能。具體而言,傘梯高空風能發電系統中的傘組通過氦氣球提供初始升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打開做功傘,在500米以上高空采集捕獲風能。在此過程中,主纜繩受到巨大拉力,帶動地面卷揚機、齒輪箱轉動,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最后,地面發電設備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實現發電。

猜你喜歡
樟木原子鐘風能
為什么風能變成電?
超高精度計時器——原子鐘
用于小型銣如原子鐘中介質諧振腔激勵分析
樟木橋抒懷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神奇的風能
為什么風能變成電
為什么風能變成電?
原子鐘頻跳快速探測方法
北斗星載原子鐘異常數據處理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