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民族地區“文-科-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2024-04-29 12:03何里文梁茹婷鄧敏慧
商展經濟 2024年6期
關鍵詞:西南文旅民族

何里文 梁茹婷 鄧敏慧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1 引言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點強調的內容。當前,我國文旅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在融合深度上,呈現出文旅資源共用共享界面窄、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層次淺、產品沉浸式消費功能弱、文化和旅游產品結合花樣少、文旅產業鏈協同性水平低等現象[2]。特別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低水平融合問題尤為突出,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丁笆奈濉蔽幕吐糜慰萍紕撔乱巹潯诽岢觥艾F代科技將深刻影響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表現形式、服務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睂ξ髂厦褡宓貐^加速文旅融合提供了戰略方向性的指引,但如何以文-科-旅深度融合創新為發展目標,利用科技創新加速文旅深度融合,借助文-科-旅跨界融合新模式、新路徑,實現西南民族地區在文化和旅游在界面廣、層次深、作用強、花樣多、水平高上提高文化和旅游運行效率與消費體驗,實現深度融合乃至“彎道超車”,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 研究回顧

科學技術為文旅膨脹式融合發展提供原動力,不斷生成新業態、新模式、新內容。目前,學者對三者融合的研究主要包括數字化建設和數字化用戶服務?;诋a業融合發展研究對象來看,學者較多著力于省域、市域和微觀企業等視角。關于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模型,學者較多地使用空間效應理論模型、空間計量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等。在融合模式上,研究思路分別為整合模式、基于產業結構角度探索融合模式、構建文旅融合數字服務模式[1]。

資源融合是文旅融合的基礎。文化資源旅游化,使人們不斷感受到文化的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次的內涵。實際上,我國文旅業的發展速度雖然可觀,但文旅資源融合度不高,優質資源整合開發不足。為促進文旅資源高度融合,我國應找出具有競爭力和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文化價值,將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以豐富文化旅游產品的供給,同時依據地方特色,實行差異化資源融合。將數字技術引入文旅資源融合,打造智慧文化旅游服務平臺及基于移動視覺搜索建設文旅融合數字資源是在科學技術時代下文旅資源融合的具體方式。

文旅體驗、文旅融合和產品開發有著正相關關系。根據產品三層次理論,文旅融合過程中產生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附加產品。在對旅游目的地的文旅融合發展研究中,大部分文化旅游產品存在吸引力和營銷力不足、資源還未完全轉化為產品、產品形態和種類不夠豐富、缺少體驗性和參與性等情況,可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拓展產品融合的形態和提升旅游產品[1],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產業融合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融合的出現可以產生新產業業態;融合互促中實現產業升級;為產業結構高質量轉型提升賦能。國外學者從多角度對文旅產業融合問題進行了分析,旅游產業是實現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出口,文旅產業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推動旅游發展。文旅產業雖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有一些問題,如兩產業融合深度不夠、產品供給能力不高、結構不合理、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研究不足等。因此,應提升文旅產業科技應用水平,數字技術融入文旅產業不斷衍生出新業態,充分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3 西南民族地區文化-科技-旅游融合發展的優勢

西南民族地區地貌壯觀,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該區域具有資源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特點,原始自然景觀與原生態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我國旅游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因此,在該地區開展旅游業,實現文化、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是最理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獨特的地理位置塑造西南特色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區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河流、湖泊、生物資源豐富,區內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草地資源、林地資源和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分布著數量較多的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區等禁止開發區。其中,自然旅游資源主要有地質地貌類、登山、峽谷、地震遺跡、火山、江河、湖泊水庫、瀑布、泉水、海洋冰川、植物、動物、自然保護區等旅游資源。

3.2 豐富的民族文化奠定西南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基礎

除了自然生態資源之外,該區域還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西南民族地區民族眾多,聚居著壯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眾多少數民族,這些聚居的少數民族有特色各異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慶典、民族歌舞、民族信仰與宗教和民族婚俗等。其中,主要包括以云南元謀人遺址、廣西桂林王城等為代表的歷史旅游資源和以貴州龍舟節、火把節,廣西三月三歌節、云南闊時節等為代表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以及以大理崇圣寺、貴州中和山、廣西柳侯祠等為代表的宗教旅游資源。

3.3 便利的交通設施建設助力西南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西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發展,特別是在交通發展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已領先全國。在航空方面,以成都、重慶和昆明為首,客流量排名全國前列;在鐵路方面,昆明、貴陽等均有很大發展;在高速公路的建設方面,西南地區各省份排名也在全國前列。在全國樞紐城市布局中提到,在西南地區的城市中,要提高成都、重慶和昆明3城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服務功能;提高貴陽、拉薩2城的集聚輻射能力;推進攀枝花、瀘州-宜賓等10座樞紐的城市建設。

4 西南民族地區文化-科技-旅游融合現狀與困境

西南民族地區旅游產業起步較晚,且其發展狀況呈現出“遲”的發展特征。由于現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斷涌現和其對傳統文化造成的巨大沖擊,除部分文化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之外,多數區縣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正逐漸被淡化、被西化,甚至被商業化。綜合來看,西南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還未能實現,且為了倡導利用科技創新加速文旅深度融合,部分區縣也在探索文-科-旅融合,但效果不夠明顯。

我國一些西南民族地區相對中部和東部較發達的地區而言,旅游資源雖較為豐富,但大部分地區存在資源分散,基礎設施薄弱,配套服務發展不均衡和民族文化資源保存不完善、太分散、不系統等問題,各地的文化旅游產品普遍合而不融、融而不全、融而不深。

得益于近期國家政策對文旅融合的大力支持,部分西南民族地區的旅游景區逐漸開始對旅游文化產品進行挖掘、策劃、包裝和推廣。但是可以發現,目前西南民族地區文旅融合的理念只是簡單在旅游產業發展中融入文化元素,或將文化資源旅游化,更有甚者在發展某一個產業的同時將另一個產業消融解構,從理念和內涵上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在西南民族地區,有意識地通過科學技術讓文化與旅游資源實現“1+1>2”的深度融合理念,是突破西南地區先天局限性的加速器。

5 西南民族地區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模式

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創新性地引入科技變量,以科技作為文旅深度融合的黏合劑,并以此為基礎,對文化、科技、旅游三者整體進行考究,分別探討三者在三個層面上的融合以及從資源層到產品層再到產業層的高效轉化,構建文-科-旅融合理論,探討文化與旅游更深層次融合的邏輯動因與全新思路:(1)從資源層面論述科技與旅游、科技與文化、文化與旅游之間的融合作用。在資源層面,旅游資源與科技資源的融合使得游客對旅游資源的需求更加被精準捕捉;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的融合促使旅游資源形成集體精神符號;文化資源與科技資源的融合使得文化資源效能被最大化釋放;(2)從產品層面論述科技與旅游、科技與文化、文化與旅游之間的融合作用。在產品層面,旅游產品與科技產品的融合能夠對旅游景區的多元化場景體驗進行持續創新;旅游產品與文化產品的融合促使旅游產品及其場景能夠更加展示集體精神,科技產品與文化產品的融合能更加廣泛地平臺化傳播旅游產品中所凝結的文化核心;(3)從產業層面論述科技與旅游、科技與文化、文化與旅游之間的融合作用。在產業層面,旅游產業與科技產業的融合促使旅游產業鏈的衍生和文-科-旅產業協同效應;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代表集體精神的文化產業更加實體化、場景化生產,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的融合對文化產業的高質量快速發展起著引擎般的促進作用。整體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為助力西南民族地區文旅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利用科技創新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模式分為資源的充分挖掘與整合、產品與市場精準化融合、產業鏈的延伸三個層次。

5.1 資源的充分挖掘與整合模式

本文利用科技手段對西南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將文化資源效能充分釋放,并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精準捕捉旅游需求,實現文旅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創新性發展。在開發旅游資源之前,可利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實地考察、統計數據等方式對西南民族地區的自然、人文、歷史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和調研,并獲取準確信息,了解其特色和潛力,對整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有整體的了解。文旅企業可借助旅游大數據、數字化服務系統等技術精準獲取游客對旅游資源的潛在需求,利用智慧化運營不斷為游客提供創新性的旅游體驗與旅游資源整合方向。這樣根據調研的結果和消費市場的需求分析,對后續開發新的旅游產品、設計獨特的旅游線路、策劃特色活動等以吸引更多游客提供策略支持。除了自身的旅游資源外,西南民族地區還可以通過合作開發新的旅游項目、舉辦聯合推廣活動等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補。例如,與相關旅游企業、景區、酒店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和推廣旅游資源。此外,在旅游過程的規劃與管理上,可以通過在線預訂和導航的方式簡化旅游資源的被發現過程。例如,游客使用手機應用程序預訂門票、酒店和交通,使用導航應用程序輕松找到文化景點等。此外,利用數字技術來監測文化遺產的狀態,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等方式來減少文化景點的環境影響,實現西南民族地區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起來,旅游資源挖掘與整合是提高西南民族地區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挖掘和整合旅游資源,可以打造獨特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游客,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5.2 產品與市場精準化融合模式

借助科技實現旅游場景化的持續創新,采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更加生動、互動、個性化的旅游場景,滿足市場需求,并實現技術創新高品質文旅產品的適應市場。例如,民族文化旅游景區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體驗。游客可通過VR游覽歷史古跡、博物館和文化遺產,AR可以提供增強的信息和導航,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化景點。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類景點可以使用數字技術來展示其收藏品,如數字化檔案、虛擬參觀和在線文化展覽等。這樣,游客可以在不必親臨現場的情況下通過數字文化展示欣賞文化遺產。

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文化課程、手工藝品工作坊、美食體驗和表演藝術活動,都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提供,幫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西南地區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風情和悠久文化。除了產品提供渠道之外,文化旅游產品的消費群體也從之前的以年輕消費群體為主擴大為包括各年齡段的人群,將文化旅游產品及其消費場景從線下部分轉為線上,是順應數字化消費的趨勢。此外,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旅游展會等渠道進行廣告宣傳和推廣來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曝光度,例如互聯網數字平臺上的精美圖片、文字、有趣故事等內容,是進行旅游產品有效營銷的傳播方式。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長遠目光之下,西南民族地區應積極參與國際文旅產業標準的和文化旅游產品的供給,將市場和資源由國內擴大到國際,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有利機遇。

西南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產品借助數字化技術豐富和拓展文化產品的供給類型、方式和供給渠道,能夠實現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提升西南地區的文化軟實力。

5.3 產業鏈的延伸模式

科技創新實現文旅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和改進,文旅產業通過科學技術統籌整合西南民族地區特色先進文化和特色自然風光,構建科技創新的文旅產業生態圈,達到食、住、行、游、購、娛、研、學等旅游要素的均衡發展,推動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利用文化、科技、旅游產業的協同作用,提高整個西南民族地區的旅游效益和競爭力。這包括旅游服務業的延伸發展、旅游交通業的延伸發展和旅游餐飲業的延伸發展。旅游服務業是旅游產業價值鏈上最核心的環節,包括旅游資詢、旅游規劃、旅游包裝、旅游導游等。旅游交通是旅游產業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包括航空、鐵路、公路、水上多種交通方式。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餐飲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傳統的餐飲業需要向特色餐飲、主題餐飲等方向發展,為旅游者提供更加獨特、豐富的餐飲體驗。此外,西南民族地區相較國內外發達地區,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也是顯著優勢。在打造西南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鏈的過程中,如果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數字化科學技術相結合,就能使自然與文化資源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打造獨特的綠色文旅IP品牌。

西南民族地區可利用科學技術將多民族文化要素借助數字化技術融入旅游之中,提高旅游產業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在深度融合中放大文化的經濟價值,將區域內的資源、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猜你喜歡
西南文旅民族
我們的民族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潮”就這么說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Country Driving
多元民族
文旅照明的興起
一路向西南——然烏湖、米堆冰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