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與挑戰

2024-04-29 12:03張浩楠尚漫陶雪燁王昊杰胡放之通訊作者
商展經濟 2024年6期
關鍵詞:畢業生制造業崗位

張浩楠 尚漫 陶雪燁 王昊杰 胡放之(通訊作者)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

近年來,我國畢業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漸上漲,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長82萬人,規模再創新高。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影響的三年下,眾多傳統企業受到沖擊,導致崗位減少,就業難成為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好在隨著數字經濟,尤其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在促使勞動者就業模式、就業結構產生巨變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求職者提供了更多就業方向。然而,數字經濟在我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導致部分技術含量較低、重復性勞動較高的工作崗位被取代,使得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學生面對新經濟形態引起的市場變化造成的就業問題被社會廣泛關注,對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與解答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1 研究目的及意義

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新業態新模式,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多方面的渠道。數字經濟對就業有著多方面的影響,不僅能夠促進就業,創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就業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等,還會對部分行業產生替代效應,使得一些傳統工作崗位減少,引起部分勞動者失業。因此,作為我國求職人群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畢業大學生在數字經濟發展洪流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值得矚目。如何解決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如何更好地發展數字經濟與擴大就業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都是需要研究探討的重要問題。

本文對數字經濟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好地解決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大學生的快就業、好就業。同時,關注大學生就業的各種趨勢和存在的問題,能更好地發現我國高校學生在步入社會時的不足之處,從而幫助其改善問題,以適應新形態經濟發展下的社會前進趨勢。

2 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現狀

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1]。就業穩定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國經濟向穩向好發展,為就業需求和崗位創造提供了根本條件。資料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5.4%。經濟復蘇帶動國內消費需求穩步擴大,市場用工需求不斷提高,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迅猛,帶動住宿餐飲、休閑旅游等行業崗位增加,促進就業容量擴大;二是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支撐。人社部開展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積極穩定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錄規模,很多央企通過擴大有效投資、超前儲備人才、發揮產業鏈帶動作用等舉措,運用市場化手段多招大學畢業生,在保就業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此外,前程無憂發布的《2023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顯示,民營企業提供了最多面向畢業生的工作機會[3]。就業優先政策、減負穩崗擴就業的實施,加大了對大學生就業的幫扶,為就業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技術創新不斷加強,為創造大量新的工作崗位提供了堅實基礎。截至2023年4月底,我國累計新建5G基站273.3萬個,組成全球最大的5G移動通信網絡。目前,5G應用已覆蓋52個國民經濟大類,全國5G和“雙千兆”網絡應用案例數超5萬個,5G工廠、工業互聯網園區等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218個,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就業吸納能力、創造大量靈活就業崗位提供了強大動能[4]。

然而,當前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是就業總量壓力較大。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158萬,人數眾多的高學歷大學生涌入就業市場,對市場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從目前就業情況來看,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情況并不樂觀,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就業難”仍較突出;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例如網絡安全專業人才缺口就達到372萬,但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并不多,仍有很多畢業生無法就業。一方面,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市場對畢業生需求的技能結構變化快。從市場數據來看,市場空出來的崗位中超過90%都是藍領相關的崗位,而高校畢業生專業結構和培養層次不直接取決于市場需求,或者說與需求不匹配,典型的表現是“有人無崗,有崗無人”的現象[5]。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的求職預期相對穩定,受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形勢變化的調整小,導致“慢就業”現象頻發。

3 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帶來的積極影響

近年來,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迅速發展,數字經濟在我國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45萬億元左右,GDP占比達到40%左右[6],成為穩增長、穩就業的重要力量。數字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穩定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解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一是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與2015版大典相比,凈增158個新職業,并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事實上,2019年以來公布的新職業中,與數字化、智能化緊密關聯的占到60%左右[7]。據信通院預計,到2025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數字勞動規??蛇_3.79億人。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將達到48%,由數字經濟帶來的數字勞動就業容量有望達到4.15億人;二是提供靈活的就業方式。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模式不僅促進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的快速崛起,為個體創業和自由職業者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還讓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等途徑,以更加靈活和自由的方式參與就業市場。事實上,近年來“斜杠青年”在社會中越來越普遍。資料顯示,2021年有51.85%的職場人擁有副業[8]。數字經濟的高靈活性對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就業需求有重要意義;三是傳統行業仍然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傳統產業的衰退和自動化生產的普及,導致一些傳統崗位的數量減少,但同時帶來一些新的崗位和機會,許多崗位依然需要各類專業人才來維持運營和推動發展。例如,在制造業中,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仍是不可或缺的。隨著傳統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未來,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同時需要具備多元化技能和綜合素質的人才[9]。

顯然,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大了勞動規模。究其原因,一是技術進步。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提升與完善,新型數字業態層出不窮,新技術不僅帶來了新的就業崗位,還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為原本傳統非智能化的產業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二是政策扶持。政府在數字經濟建設中加大了對科技創新和數字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資金、稅收優惠、科技專項等措施,吸引了更多企業投身數字經濟領域中,刺激了市場活力和就業增長,為數字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市場需求。在電子商務、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等數字化領域,消費者和企業對數字經濟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也直接帶動了數字經濟新產業鏈的形成,進而為就業市場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四是全球化。隨著數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投資與合作不斷加深,跨國企業擁有更多全球性業務機會,從而為全球勞動力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4 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挑戰

數字經濟既能促使數字勞動規模不斷擴大,又會對部分行業和地區產生沖擊,從而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相應的風險與挑戰。

一是供需結構矛盾凸顯。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一方面,高端制造業領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會進一步擴大。據人社部發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2025年我國AI人才缺口將達到1000萬,其中對算法人才的需求度高達80%[10];另一方面,中高端制造業勞動力供給明顯不足。新技術革命及新職業的產生,使得一些傳統的、技術含量低的、程序化的崗位被數字平臺所取代。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重大通用目的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勞動力投入相應減少,勞動力需求減少。工業生產領域尤為突出,如化工行業、冶金制造業、電子行業、食品和飲料等制造業生產過程中,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企業用工需求不斷減少,而勞動者技能素質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二是產業錯配問題突出。當前,我國的產業發展方向與教育方向不匹配,導致就業問題的產生。首先,制造業作為我國的重點發展行業,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然而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不斷擴招,使得本應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滯留在學校,這種錯配導致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社會上找不到相應的崗位,從而產生了就業問題;其次,出現企業需要的人才與當前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之間存在“短缺”和“多余”共存的情況。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新興行業領域出現了人才緊缺情況。與此同時,一些專業人才培養供過于求。目前,大學教育仍然偏重傳統教育,在人才培養環節滯后,使得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問題越來越突出,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再次,制造業與服務業出現錯配的現象。一方面,技術進步及制造業分工深化產生了許多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模式,對傳統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使得大量工作崗位從工業向服務業轉移。另一方面,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漲,而制造業企業利潤偏低、未來預期不高,使得生產要素逐步向服務業集聚,引起制造業占比下降,導致制造業就業減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不夠,傳統產業釋放出的勞動力并未完全被服務業所吸納,過多勞動者進入低端服務業,技術進步造成人力資本快速折舊,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部分勞動力冗余,這一矛盾不僅限制了勞動者再就業能力和職業上升空間,導致中高端制造業的勞動力供給短缺,還使得穩就業面臨嚴峻挑戰[11]。

三是區域結構出現分化。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靈活的就業形式,降低了就業的信息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求業者的跨地區流動。就全國來看,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東部地區顯著領先,以廣東省為代表的珠三角經濟帶和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三角經濟帶發展最為迅猛,帶動周圍其他省份發展;中部地區如河南、湖南、湖北、河北發展勢頭迅猛;西部地區除了成渝地區表現十分亮眼外,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經濟產業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或城市,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就業市場的地域性更加突出,就業機會更多。因此,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在經濟實力較強、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和地區,而數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對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帶來了一定限制。

5 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5.1 就業穩定性降低

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向中國國內企業投簡歷的海歸人數比2019年增長33.9%,而2021屆學生的就業數量同比下降則增長了143.1%。而近幾年,隨著中國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大規模產生,加上大量往屆畢業生就業,中國大學生總體求職情況已一年比一年更為嚴峻,大學畢業生數量卻逐年增長,且絕對數仍在不斷增加。但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下,不少就業問題都得到了緩解或解決。當前,數字經濟催生出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也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形態。

2023年2月發布的《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顯示,2030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將達到4.49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數字產業協同發展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規模擴張,賦予傳統職業和崗位新內涵,如網絡醫生、網約車司機等,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還最大化地提高了勞動者的選擇自由度,為不同群體實現就業提供了更多可能。

5.2 就業壓力加劇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3屆畢業生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022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業比例也從2022年的15.9%上升至18.9%。同時,選擇自由職業的比例從2022年的18.6%下降到13.2%,選擇國內繼續學習的比例則從2022年的9.3%下降到4.9%。

由以上報告的數據顯示,雖然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就業情形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對眾多大學生來說仍存在不少挑戰:

首先,各區域數字化進程的差異,大部分畢業生都傾向前往經濟發達城市尋求工作,但這些城市無法為大學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導致就業競爭壓力激增,大學生就業分布嚴重失衡。

其次,目前我國金融類經濟、服務類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結構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時,更多地傾向會計、貿易、計算機等就業崗位供需較大的行業,工科專業,特別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需的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技術、心理學、汽車整形設計等學科學生數量相對較少。熱門專業人才過剩,造成大學生在行業中的競爭壓力增大。

最后,部分院校針對學科的設置相對簡單,也是大學生就業領域擴展較窄的原因。部分院校在專業課程方面給予大學生的選擇權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大學生職業的發展走向。所以,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問題將不會減少,就業形勢也十分嚴峻。

6 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發揮數字相關產業的就業拉動作用。一是破除一些服務業進入壁壘,鼓勵更多制造業企業參與到生產性服務行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政府應統籌規劃,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就業互動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二是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進程,優化服務業就業結構。大力促進制造業投入和產出服務化,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通過制造業投入和產出服務化直接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就業,推動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進而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就業。

(2)提高中西部地區就業承載力。區域經濟要發展,一定的人口數量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質和人才層次,是人口、人才與地區發展的適應性和關聯度。當前,我國不同區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一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借助“智能+”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制造業新的比較優勢;二是依靠完整的產業鏈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制造業就業,充分發揮產業鏈帶來的綜合優勢,助力制造業在國內跨區轉移中實現產業升級,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和制造業就業比重;三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在產業升級中高質量實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均衡。

(3)加大數字人才培養力度。培養更多學習型、復合型、創新型、社會型的勞動者,著力提高其就業競爭力。高校應與企業加強合作,通過搭建數字化人才培養平臺、開發數字化課程、建設數字化創新創業基地等方式,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臺,為打造我國人才高地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高校還應注重對學生數字化就業創業教育培訓和指導,分類、分層開展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訓指導,保就業、穩就業。企業也應解決制造行業獲取人才數量需求的渠道和機制,解決好各類人才成長進步問題,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塑造實體經濟新優勢構建人才與智力支撐體系。

(4)打造數字化就業服務體系。政府部門應推動公共就業服務的發展,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全力發展數字化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破解數字化就業供求矛盾,建立健全的數字化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體制機制。高校和企業要多渠道、多形式舉辦數字經濟企業招聘會,暢通高校畢業生和企業間供需對接渠道,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助力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

(5)培育適應數字經濟新時代要求的人力資本體系。政策部門要未雨綢繆,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前瞻性地發揮數字經濟對整個社會人力資源供給的引領和提升效用。面對就業這一長久挑戰,相關部門在政策指引上要讓整個社會,尤其是教育體系、職業培訓體系做足準備,使得勞動力資源與結構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種種變化,建立適應數字社會發展要求的人力資本體系。高校應優化課程設置,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實操能力。企業要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職工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公共就業服務部門要發揮其作用,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業、職業轉換和再就業能力。

猜你喜歡
畢業生制造業崗位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在保潔崗位上兢兢業業
走進“90后”崗位能手
實施HR崗位輪換 打造復合型HRM團隊
最“叛逆”的畢業生
張曉東:倒在崗位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