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下Vlog新聞發展研究

2024-04-29 16:22高曉涵
傳播力研究 2024年9期
關鍵詞:新聞報道受眾內容

◎高曉涵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382)

一、Vlog與Vlog新聞概述

(一)Vlog 與Vlog 新聞的定義

Vlog 是一種新興的微視頻形式,是博客的變體,可定義為視頻日志,Vlog 是一種以短視頻的形式來承載內容的傳播載體。YouTube 平臺對Vlog 的定義是制作人通過拍攝短視頻記錄日常生活,這一類創作者被統稱為Vlogger(賓振宇,2019)。Vlog 的特征是短小精練、快節奏剪輯與人格化表達[1]。

Vlog 新聞是一種以Vlog 形式呈現新聞內容的報道體裁,是短視頻與新聞報道的結合體。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渠道互補為Vlog 新聞的發源提供了良好契機。Vlog 新聞記者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與人格化表達報道新聞,在提供信息的同時賦予受眾現場感與在場感,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二)Vlog 新聞的傳播特點

首先,Vlog 新聞傳播依附于新媒體技術,具有較強的互動感。Vlog 新聞記者在視頻中充當著“向導”的角色,用人格化的視角報道內容,語態生動,對話感強,受眾易產生與記者平等交流的感覺。

其次,Vlog 新聞的視聽結合的特性與剪輯技巧使得其相對于傳統傳播方式來說傳播更高效,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予受眾豐富的視聽感受。Vlog 新聞將快節奏與多感官進行融合,例如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盧沛赫的上海出差Vlog 內容豐富,結構緊湊,僅僅用了三分十四秒就將國際人士眼中的上海形象生動呈現開來,體現了傳播的高效性。

最后,Vlog 新聞最與眾不同的是其后臺前置性。通常新聞報道的是臺前而非幕后,記錄重點在于新聞現場而非準備工作[2]。而Vlog 新聞將新聞事件進行了更為立體的記錄,不僅著眼于采訪,更在意后臺的記錄與親身體驗的表達,將新聞現場背后的故事以及自身的經歷展現給受眾,即通過記者的視角將新聞后臺準備場景以新聞日志的方式暴露在前臺,使得新聞內容更“接地氣”。

二、Vlog新聞的興起與發展現狀

(一)Vlog 新聞的起源

Vlog 新聞在我國的興起源于2018 年的博鰲論壇,中國國際電視臺發布了一則Vlog 新聞《CGTN 博鰲行Vlog》,這是國內主流媒體首次運用此形式,開始對“Vlog+新聞”的模式進行挖掘。在此之后,包括CGTN 在內的一些媒體在中非合作論壇、APEC 會議等重要的國際新聞報道中,不斷嘗試以Vlog 的形式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Vlog 新聞由此逐步映入受眾眼簾。

(二)Vlog 在新聞報道領域的廣泛應用

近五年來,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成熟,Vlog 新聞已經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3]。

2019 年,央視新聞首次采用新媒體短視頻的傳播方式,發布了一條名為《全景Vlog|央視記者帶你打卡全國政協開幕日》的Vlog 視頻,時長短小,制作簡單,但這種新型的新聞編排手段受到了網民的一致好評。

在2020 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新浪微博發起了兩會 Vlog話題,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與兩會內容相關的Vlog 短視頻,以通過大眾化視角,用輕松的語態展現兩會故事,傳遞兩會聲音。同時,人民網共發布了25 條Vlog 新聞,內容覆蓋兩會的臺前與幕后。

2021 年,央視新聞制作的《振興路上》,聚焦于“三農”領域,導演組借助Vlog 展示節目幕后精彩花絮,將山東省砣磯島民的生活日常逐一展現;建黨百年紅色之旅期間,央視新聞以及《人民日報》多家媒體發布“紅色探館”Vlog,記錄百年間黨的風雨兼程與歷史沿革。

2022 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王冰冰發布的滑冰Vlog中穿插北京冬奧會科普內容,報道北京冬奧會的日程安排,寓教于樂,獲得了大量關注??偱_甘肅總站發布記者Vlog《一顆蘋果的趕考之路》,第一視角展現紅富士蘋果流水線作業,解讀蘋果界的“優勝劣汰”。

2023 年,人民網征集“110 新生代Vlog”,以見證新生代人民警察的青春風采;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了航天員在軌Vlog,直觀地展現了航天員太空之旅的日常生活,使得太空生活在人民群眾眼中不再神秘。

綜上可見,目前Vlog 新聞已在時政要聞、社會民生、文教科普等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三、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創新之處

(一)語態轉換:廟堂式文化到江湖式文化

學者彭蘭曾指出,網絡傳播環境帶來了廟堂式文化與江湖式文化的相互融合(彭蘭,2017:24)[10]。Vlog 新聞誕生于網絡與新媒體環境中,其語態上的創新不僅能夠更好地貼近受眾心理,而且更能減少對抗式解讀(杜俊偉,2019)[11]所帶來的傳播隔閡(郭慶光,2011)[12]。在網絡環境下,與個體心理相悖的一元主導話語傳播方式,易引發受眾的反感與誤讀。而Vlog 新聞在制作風格上體現出的江湖式文化,能夠與受眾間構成共同的意義空間,打造交流感,在由廟堂式文化到江湖式文化的轉換中貼合受眾的興趣點,實現更高效的傳播。

(二)場景變革:前臺化敘事到后臺化敘事

Vlog 新聞帶來的敘事場景的變革可以追溯到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所提出的擬劇理論。戈夫曼提出,人們在社會中的交往活動可以稱之為一種“表演”,這種“表演”可以區分為前臺與后臺:前臺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并意圖影響觀眾態度與行為的公共表演場合,前臺中的人呈現出的是易被他人所接受的內容;而后臺是為前臺的表演做準備的私密性場所,人們會把一些形象隱匿在后臺之中,在后臺,表演者可以得到休整,以此緩解前臺區域的緊張感(歐文·戈夫曼,2008)[13]。前后臺概念強調了人們互動行為的復雜性。多數人的人性本身就含有窺私心理與獵奇傾向,后臺行為是人們渴望探尋的,Vlog 新聞的創新之處正是將傳統新聞報道前臺化的敘事路徑轉向了后臺。2021 年兩會期間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發布的《聚焦兩會》Vlog 新聞中,除會議報告外,還重點記錄了會議開幕前與會人員在酒店進行的封閉隔離日常及代表團在參會路途中的瞬間,弱化了時政新聞的嚴肅性,更加貼合受眾的觀看習性。

(三)內容擴充:官方生產線到多元化參與

在Web2.0 語境下,技術賦權使得新聞生產從專業化生產轉向了社會化生產,UGC 生產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彭蘭,2017:6-7)[10]。Vlog 新聞生產主體的拓寬使得新聞內容更加多元化,在2020 年全國兩會期間,新浪微博發起的兩會Vlog 話題,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與兩會內容相關的短視頻,以促進廣大人民群眾關注兩會議題?!度嗣袢請蟆芬曨l的個人發布中用戶只需在客戶端點擊“攝制”拍攝視頻素材,就可在APP 中實現添加標題、解說、轉場等功能。越發便捷的UGC 制作技術為普通受眾的內容生產降低了準入門檻,多元人群的參與也勢必能夠傳遞更豐富的新聞資訊[4]。

四、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短板所在

(一)內容同質化:創作瓶頸限制

融媒體時代同時也是信息與內容過載的時代,內容的同質化是在任何一個內容生產領域都普遍存在的問題[5]。據了解,人民視頻發布的《兩會Vlog》、中國日報社發布的《小姐妹兩會初體驗》、環球網發布的《憑實力圈粉的王毅國委,處處彰顯大國風范》、中國青年報發布的《我看見·兩會中的女記者》、陜西傳媒網發布的《真實記錄兩會女主播的一天》、湖北日報發布的《楚楚說兩會》等Vlog 新聞,從制作到剪輯是高度相似的,雖然其創新性優勢不可忽略,但高同質性的內容易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

(二)形式娛樂化:輿論引導不足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傳播新聞、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機構。我國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觀,把輿論引導置于重要位置[6]。但Vlog 新聞的江湖文化與泛娛樂化是一體兩面的,形式上的娛樂化會削減新聞報道的嚴肅性,例如,在《小姐姐兩會初體驗》的時政性新聞Vlog 中,本意是以個人視角帶領用戶“接近”兩會會場,但視頻中對記者本人的吃、穿、心情等軟性邊緣信息描述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旅行探店Vlog,并沒有體現出時政新聞的嚴肅性與正統性,對兩會熱點提案也沒有作出細致的解讀與科普??梢?,Vlog 視頻內容雖然風趣新穎,但為了吸引受眾關注,視頻表達會比文字報道更容易陷入標題黨的泥沼,過度追求娛樂化的表達必然會使嚴肅的時政新聞軟化,削弱輿論的引導力。

(三)記者網紅化:報道重點游離

網紅化的報道風格發軔于抖音、B 站等自媒體平臺,公民記者的草根性與低準入性使得視頻風格趨于網紅化、個人化。但實際上,主流媒體記者并不適用過度網紅化的報道風格,例如“小姐姐帶你走進XXX”“小姐姐的XXXVlog”此類Vlog 新聞都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的注意力由新聞事實轉向了網紅記者,會使得報道重點發生偏移。用戶被Vlog 形式所吸引而關注某個Vlog 新聞,但在Vlogger 的引領和表述下,很有可能將注意力由事件問題本身轉向Vlogger 個人,變為了網紅記者的粉絲,而非社會問題的關注者。

五、Vlog新聞發展的破局之路

(一)內容建設: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優質內容

“內容為王”一直是傳媒行業所呼喚的,這也是打破網紅化、娛樂化傾向的必由之路。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的《生死金銀潭》及其花絮,正是憑借其優質內容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梢妰热葸^硬才能突破Vlog 新聞同質化的瓶頸,贏得口碑。內容深耕需要前期細致的策劃與調研,例如,在策劃過程中,內容生產者需要對媒體自身進行精準定位,明確新聞內容的受眾群體以及媒體自身的傳播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選題與策劃。在創新的Vlog 傳播形式下,內容上的提升可以更好地詮釋和表達創意本身,內容至上才是穩步提升新聞報道質量、不斷推陳出新的關鍵[7]。

(二)守正創新:明確政治導向,重視輿論引導

新時代我國記者應做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傳達時代之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引領社會思潮。目前,主流媒體難免面臨“渠道失靈”的隱憂,傳播權下放使得主流媒體話語權消弭,暫態化的網絡議題使得輿論失焦,引導困難。對此,應貫徹守正創新理念,創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在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的基礎上進行親民傳播。例如,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自稱為“團團”,四川觀察自稱為“觀觀”,目的均是為了更好地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從而進行更有效的輿論引導。同時,利用人機協同技術,及時檢測網絡輿情風向,例如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應用清博智能輿情檢測系統正是為了洞悉輿論走向,進而進行及時的研判與引導。新聞工作者應堅持媒體融合發展戰略,構建融合傳播矩陣,多層級、多渠道進行輿論引導。

(三)人才培養:建設新聞隊伍,堅守專業素養

Vlog 新聞采編播一體化的制作特點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以人才培養為保障,將新聞記者的專業性優勢作為媒體的核心優勢[8]。目前,傳統媒體存在優質人才流失、新媒體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而新媒體從業者同樣存在業務能力欠缺、思想政治素質不足等問題。如此一來,新型主流媒體在專業素養上的堅守就成為了其核心競爭力,過硬的專業素質成為了區分職業記者與公民記者的紅線。在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加強全媒型人才儲備,產學研共促建設新聞隊伍,同時警惕新聞記者網紅化傾向,抵制流量至上思維。

(四)技術升級:運用新型技術,賦能內容表達

在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時刻提醒著新聞工作者媒介環境是不斷迭代更新的。當前,VR、AR、5G、大數據等智媒技術的發展不斷提升著對Vlog 新聞的要求。例如,河南衛視積極借助短視頻、4K 等技術,圍繞盛唐文化打造出多部爆款內容。Vlog 新聞要注重在技術運用上的創新,賦能內容表達,利用新技術搭上時代快車,將技術與內容進行深度融合,使技術為表達內容提供高效途徑。

六、結語

Vlog 與新聞報道的深度有機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內容表現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Vlog 視頻綜合人格化表達、風趣的表現形式以及沉浸式體驗,在國內興起并逐步應用于新聞報道[9]。作為創新型傳播形式,Vlog 新聞打破了傳統報道模式的壁壘,反映了時代和技術的發展對新聞報道提出的新要求。但Vlog 新聞目前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在發展中探索與修正。前文講到,Vlog 新聞只是短視頻在新聞報道領域的一次勇敢嘗試,Vlog新聞尚且無法擔負起報道嚴肅時政新聞的重擔,Vlog 新聞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因此,媒體人需要垂直深耕領域,多措并舉,以深度融合為核心,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人才培養為保障,盡快破解Vlog 新聞的發展困境。同時,在時代更迭的浪潮中,主流媒體也依舊需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創新報道手段,從而加快媒體的升級轉型。Vlog 形式與新聞報道的深度結合依然值得我們期待。

猜你喜歡
新聞報道受眾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主要內容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