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認知癥老人養老問題研究

2024-04-29 17:54何鈺琪
行政科學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支持系統非政府社會工作者

何鈺琪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貴州貴陽 550000)

一、引言

認知癥又被稱為失智癥、腦退化癥,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它會導致患者出現記憶力變差、思考困難和語言障礙等問題,并且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主要表現為異常運動行為、焦慮、抑郁、冷漠、易被激怒,出現妄想、幻覺、睡眠質量下降或食欲改變等[1]。在我國,人們對認知癥的關注度和重視度較低,認為治與不治差別不大,這往往導致患者常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同時,家庭成員缺乏科學的技巧訓練和完善的照顧理念,這會導致認知癥患者病情更加嚴重,晚年生活十分痛苦。因此,對于認知癥老人這一迅速增長且極其需要幫助的群體,社工的關注和介入刻不容緩。鑒于此,本文基于社會支持理論來分析認知癥老人的養老困境,探索認知癥老人的養老途徑,提出改善認知癥老人及其家人生活質量的建議與對策。

二、文獻綜述

社會支持被認為是應對認知癥的積極途徑。曾心雨、黃丹[2]等學者認為,可以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對老年人的障礙問題進行分析,并從家庭、朋輩、社區、社會出發,通過社會工作服務來增進老人的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從而有效幫助老年人走出生活困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滿意度。同時,社會工作的介入還可以推動認知癥老人的家屬親友為患者提供多層次的支持。學者費孝通[3]認為,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是一種相互反饋的模式,即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回報父母,因此建立由親友組成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對關照認知癥老人生活至關重要,親友通過非正式支持網絡能夠為認知癥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傾聽和理解其需求和困擾,減輕其焦慮和孤獨感。此外,談玲芳、尚振坤[4]等學者認為,社會支持理論可以指導老年服務人員通過與社區和組織建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支持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通過提供信息和教育,幫助認知癥老人及其家屬提高應對疾病的能力,并通過資源和服務的鏈接,以“造血”式的方法讓被照顧者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從而提高其居家養老幸福度[5]。

梳理文獻發現,關于認知癥老人的照顧,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居家照顧、養老服務機構照顧、醫療照顧等方式[6],多數研究都聚焦在照護政策、非藥物干預和直接性個案服務等方面。也就是說,從社會支持角度對認知癥老人護理及生活的探討仍然有限。因此本文將從此角度出發來探討社會工作為認知癥老人提供專業服務,改善其養老困境的有效策略。

三、認知癥老人的養老困境

解決認知癥老人的養老問題,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十分重要。社會支持系統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兩種。

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主要指的是來自組織、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網絡,如來自政府部門、社區、社會組織等。目前,對于處理認知癥老人養老困境,正式社會支持系統處于缺失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層面資源供給不足。我國的養老政策資源存在地區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上海市對設立“認知癥照護床位單元”的養老服務機構給予了明確的扶持政策,對新設立的認知癥照護單元由市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一次性給予開辦補貼10萬元。但在欠發達地區,政府對認知癥老人的養老服務投入不足,缺乏對認知癥患者的福利政策支持,導致政府各部門之間協調不足、資金缺乏,從而使當地養老院和醫療資源不足以滿足需求。并且,政府政策的實施和倡導也只能為認知癥老人家庭提供有限的養老支持,而不能從根本上保障認知癥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因此,欠發達地區的政府為改善認知癥老人養老困境所供給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二是缺乏社區支持服務。社區作為基層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但由于我國對于認知癥的重視和關注程度普遍較低,再加上資源有限,社區很難為認知癥老人提供更多支持性服務。同時,社區也缺乏專業社會工作者團隊,而認知癥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需要專業社工通過探訪介入來及時發現其困難并提供幫助,正因為社區未能配備足夠的社工專業人才,認知癥老人和他們的家庭在尋找支持時面臨諸多困難。

三是非政府組織的覆蓋面不足。非政府組織多關注未成年人保護、婦女權益、殘疾人康復照顧等,對于認知癥老人這一日益增長的龐大群體則關注力度不足,援助也很有限,多為組織公益捐款等有限的經濟上的支持。同時,非政府組織之間缺乏協調和合作,導致資源分散、信息共享不足,難以給認知癥老人鏈接有效的資源以助其走出困境。此外,我國機構照顧模式有待完善,大部分地區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有限,無法滿足認知癥老人的需求,而且機構中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或設施來提供特殊護理,定期的醫療服務和藥物管理制度欠缺。這些都為認知癥老人的照護帶來了困擾。

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對于解決認知癥老人的養老問題也很重要。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是指來自家庭、朋友、鄰居的社會支持網絡。在認知癥老人的養老方面,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也存在問題。

一是家庭負擔過重。對認知癥老人的照顧和支持任務往往由患者的家庭成員承擔,然而認知癥是一種治療周期長且難以康復的病癥,照顧認知癥老人既需要花費高額的醫療費用,又需要特殊的護理和監護技術,這使得老人的家庭照護者面臨著時間、精力、經濟能力和認知等方面的問題[7]。

二是缺乏照顧患者的知識和技能。親友鄰里、志愿者等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成員,一般都缺乏對認知癥的了解、專業的照顧知識以及相應的應對技能,不了解如何與認知癥老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為其提供適當的支持和照顧。因此,他們在照顧過程中面對繁重的照顧任務,常常缺乏照顧信心,態度日趨消極[8]。

三是難以緩解認知癥老人的心理壓力和情感負擔。認知癥老人心理健康也是照護時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在患病后認知癥老人各方面能力都急劇下降,比如記憶力減退、語言出現障礙,從而導致他們與家人、朋友和社區的社交互動減少。這種社交隔離和孤立直接加劇了認知癥老人的心理問題。這就要求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的成員,能夠及時把控認知癥老人的行為和情緒變化。但是,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的成員由于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術,很難為認知癥老人提供持續的情感支持。

四、社會工作介入認知癥老人養老問題的應對策略

第一是倡導政府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認知癥老人的生活保障水平。政府應該承擔對認知癥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責任。由于認知癥老人普遍面臨經濟困難和生活壓力,社會工作介入認知癥老人養老問題后可倡導政府增加補貼,提高對認知癥老人養老的經濟支持,包括增加養老金、福利津貼,減免醫療費用等;社會工作者通過調研和政策倡導,向政府提供數據和證據,以加強對認知癥老人的經濟援助;社會工作者可以提出措施以提高認知癥老人的生活保障水平;社會工作者可以與政府合作,推動建立特殊的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康復設施等,為認知癥老人提供專門的服務和護理。

第二是培育社區組織,建立社區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網絡。在社區層面,社會工作介入認知癥老人養老問題后可以培育專門為認知癥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支持的組織,比如認知癥支持小組、社區康復中心等,作為發起者的社會工作者可積極參與這些組織的籌建、管理和運營,確保有效提供支持和服務。同時,認知癥老人可能與其家屬、朋友聯系不足,與同住鄰居之間關系疏離[9],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為認知癥老人建立社區內的社會支持網絡,幫助認知癥老人與鄰里親友以及社區內其他認知癥患者家庭建立聯系,協助他們分享經驗、互相支持。此外,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照顧者構建一張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為照顧者提供精神慰藉、壓力舒緩、照顧技巧、物質幫扶等幫助,提高其對認知癥老人的照顧水平[10]。

第三是推進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擴大非政府組織覆蓋面。社會工作者可以積極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建立聯盟或合作伙伴關系,從而助力于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工作,并擴大服務覆蓋面。社會工作機構應該積極為非政府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提供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在認知癥照護、心理支持和家庭協助等方面的專業水平,同時協助非政府組織與潛在捐助者或資助機構建立聯系,提供資源管理建議。社工還可以借助公益廣告、社區大型活動、體驗性活動等形式開展社區教育活動[11],讓更多人了解認知癥老人的養老問題,提高社會意識以吸引更多志愿者和捐助者加入其中,達到擴大非政府組織的覆蓋面、影響力和服務范圍的目的。

第四是制定個體化的照護計劃、減輕患者家庭照顧者負擔。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認知癥老人的特定需求以及不同的家庭情況來定制個體化的照護計劃,從而有助于患者家庭照顧者更好地組織和規劃照護工作,減輕負擔。對于日常照顧有困難的患者家庭,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安排臨時照護,即尋找專業的臨時照護服務或志愿者,以確?;颊呒彝フ疹櫿哂袡C會放松緊張情緒和恢復體力,幫助患者家庭照顧者組建支持網絡,通過與其他照顧者建立聯系、參加支持小組等方式分享經驗、互幫互助、減輕壓力。

第五是提供護理培訓和實際指導,強化照顧者護理技能。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認知癥老人的特殊需求為其家屬提供專門的培訓計劃,包括認知癥的基本知識、護理技巧、情感支持等方面的內容。社會工作者還可以進行定期的家庭訪問,直接觀察和指導患者家庭照顧者在實際情境下的照護工作,提高照顧者的技能和信心。此外,社會工作者還應該積極與認知癥專業醫療機構、療養院和老年護理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獲得更多的培訓和支持資源。

第六是為認知癥老人提供心理疏導,建立專業型服務團隊。認知癥群體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權能弱勢群體,患者對于照護者的依賴以及照護過程的長期性、復雜性給患者家庭照顧者以及患者本人都會帶來諸多壓力[12]。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組織心理疏導服務、聯系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等方式,幫助認知癥老人及其家庭成員應對情緒困擾和心理壓力;同時,社會工作者還可以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巧,與認知癥老人建立信任關系,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并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減輕負面情緒。對于有心理問題的認知癥老人,社會工作者可以牽頭建立治療小組以幫助他們重新審視問題,重建問題解決能力[13]。此外,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建立由社工、護理人員、醫生、心理咨詢師等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的專業型服務團隊,通過跨領域合作為認知癥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滿足認知癥老人養老及其家庭成員的多重需求。

五、結語

認知癥是一種神經衰退疾病,認知癥老人面臨的不只是身體機能的退化,還有心理精神崩潰。因此認知癥老年人養老問題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挑戰,需要社會工作介入并提供相應的應對策略。社會工作介入認知癥老人養老問題,可以通過協調多方合作和綜合干預,為認知癥老人和他們的家庭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務,改善他們的養老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梢哉f,社會工作的介入不僅關乎認知癥老人個體的幸福和福祉,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我們應當共同努力,致力于為認知癥老年人創造一個更加友善、支持和包容的養老環境,讓認知癥老人可以得到切實的照護和關愛,讓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地舒適和安全。

猜你喜歡
支持系統非政府社會工作者
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對2~3歲聽障兒童干預后的影響
“長征”五號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短期快速恢復實踐
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流動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廣州市社會工作者的調查
論我國人口促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會服務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激勵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對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當前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體制研究
上海:精心構建醫改社會支持系統
論非政府組織在災后重建中的功能與培育
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