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的“第二人生”:深度媒介化下的具身性與技術祛魅

2024-04-29 10:03張愛軍徐瀟瀟
黨政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元宇宙身體

張愛軍 徐瀟瀟

〔摘要〕媒介的本質是連接。傳統的媒介是將人和制造信息的人連接在一起,但媒介的作用如今已不再停留在提供信息層面,能夠被連接的事物越來越多,社會逐步深度媒介化。其中,身體媒介是常容易被忽視的媒介。元宇宙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通過建立身體連接為人類塑造數字化身,開啟了夢想的“第二人生”,但這種離身的技術神話也帶來了侵犯隱私、技術成癮等問題。為實現技術祛魅和身體意識的回歸,本研究嘗試引入了具身性的視角反觀新媒體技術的身體實踐,重新審視新傳媒技術語境下傳播與身體關系。

〔關鍵詞〕具身性;元宇宙;身體;數字化生存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4)02-0026-10

一、 引言

在數字化時代,人們越來越依賴技術,特別是在深度媒介化的背景下,這種依賴可能導致技術異化與主體意識淡薄。深度媒介化指的是媒體和技術在社會、文化和個體層面的廣泛滲透和影響。以互聯網和智能算法為代表的數字媒介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的基本形態和人們的生存形式。新媒介以新的連接方式重構著社會關系,引發了根本性和顛覆性的社會形態變遷。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作為將人類聯系在一起的“引導物”,不只是傳遞內容資訊的工具,而是變成新社會形態的創建者。傳播媒介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從物理介質演進到關系介質,進而發展到算法介質,這種變化在不斷重塑我們的信息傳播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意識對身體產生的復雜影響,開始思考身體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具身性作為一種觀念被系統論述,最早源自于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并集中體現在其具身的主體性這個概念中”〔1〕。梅洛·龐蒂認為:“靈魂和身體的結合并不是兩種外在的東西,即一個是客體,另一個是主體之間的隨意決定來保證的,靈魂和身體的結合每時每刻都在存在的運動中實現?!薄?〕具身性強調的是心智、身體以及環境三者的一體化,它所指向的身心關系是由內而外、內外互通的,不存在完全獨立身體的心智,也不存在完全脫離心智的身體。

在此前傳播研究的過程中,身體的概念鮮少提出??v觀傳播學的理論研究,一些經典的論斷,諸如議程設置、使用與滿足、沉默螺旋等,大都關注人類運用媒介過程中精神、意識層面的流動,忽略了身體層面的基本假設。在媒介建立連接的過程中,甚至把身體視為傳導過程中的障礙,身體觀念在主流的傳播學研究中普遍缺席。因此,離身觀念一度是人們思考傳播與身體關系的主要視角,“離身認知是第一代認知科學的主導思潮,也是人工智能的理論來源,著重強調認知在功能上是能夠脫離人的身體而獨立存在的”〔3〕。離身觀念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它強調認知僅僅發生在意識層面,并非主要由身體形塑。有學者從具身性的視角觀察到以技術為重大節點劃分的兩個階段中,“在前技術時代,主體間是一種身體在場的交流。此時,身體感知途徑多樣化,感官體驗豐富而立體,感官生態也處于平衡和健全的狀態。然而,在進入技術時代后,由于技術具身導致身體的缺席,感官生態開始失衡,即從多樣化走向單一化,身體體驗也隨之趨于平面化”〔4〕。

新媒介的出現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存環境,即元宇宙〔5〕。在當前背景下,元宇宙成為人們對于數字文明的未來愿景,它是人類社會的深度媒介化,是文明發展的嶄新的容介態。它以算法作為底層邏輯,將整個社會要素的信息介質納入其中,呈現出一種運動、發展和進化的狀態?;ヂ摼W和算法為代表的數字媒介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的基本形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新媒介以新的連接方式重構著社會關系,引發了顛覆性的社會形態變遷??梢哉f,元宇宙的形成和發展源于媒介技術發展的歷史邏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交流和傳播受制于人的生理器官的能力和時空的局限,所以人類發明了文字來打破時空尺度,實現跨時空的傳播。而后的大眾傳播時期,人們對情感和情緒的表達有了新的需求,廣播和電視的出現讓情感得以傳播,同時提高了傳播效率。每一次大眾傳播的出現都帶來了時空方面的全新跨界,媒介技術讓連接的顆粒元素更加細化,從信息到情感,從情感到畫面。因此,到了互聯網時代,媒介技術在原來視聽延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連接的層次不斷深化,在未來,人類甚至能夠實現嗅覺、味覺等通感傳播?!霸谠钪娴陌l展場景中,用戶能夠運用現實社會的經驗和虛擬環境中新的認知,通過想象與生產新的經驗數據,將‘意識所想轉化為‘感官可達,創造更多的原創場景與具身體驗?!薄?〕元宇宙正是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中全體人類的共同想象,它揭示了未來科技和社會進步的核心邏輯,也為可能出現的倫理法律問題提供了可以進行預測的背景。

有學者認為:“在元宇宙空間中,虛擬身體與真實身體界限逐漸模糊,虛擬身體可能呈現出新的具身性,達到認知層面與物質層面的融合,實現技術‘融入到我自身的知覺的—身體的經驗中的具身關系?!薄?〕虛擬身體又被稱作技術身體,包括圖像化身、仿生人、數字孿生體等多種后人類形態,重構了具身性原本的身體意義。但從前文對傳播學經典理論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具身性一直在傳播中處于尷尬的位置,而如今面對技術身體與新型的傳播生態,身體之問再次被發掘,“媒介進化的本質就是幫助人們不斷打破既有的限制,將‘人體的延伸的自由度不斷沿著‘向外和‘向內兩個方向突破”〔8〕。人們只有正視肉身退場和化身入場,才能在面對元宇宙中存在的技術依賴、濫用等倫理法律問題時,將技術祛魅,客觀地看待元宇宙的未來,引導技術的正向發展。

二、 關系:元宇宙的虛擬生存與具身性之辨

元宇宙突破了人類現實的社會實踐,并完成了時空的永久跨越。人人都能在虛擬世界中擁有一個或多個化身,化身與肉身緊密交融,生成了一種新型沉浸式的具身技術“在場”。具身性在技術環境中被重新定義,身體不僅僅是現實意義上的身體,也可以是虛擬的身體。元宇宙的誕生并非是身體的再度隱蔽,而是以全新的姿態提醒人們需要正視我們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肉身。盡管元宇宙的超時空屬性與化身實踐將肉身越推越推遠,但卻在實際應用中無法與身體的連結徹底切斷。實際上,元宇宙只是重塑了身體的概念,人類都正在經歷一場盛大的身體回歸。

(一)認知:永久的時空跨越

元宇宙的誕生可以被看作是對傳統時空概念的脫域。隨著元宇宙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受制于傳統時空的限制,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創造和體驗超越現實的奇幻場景。這種脫域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有了全新的理解,超越了傳統觀念對于物質和空間的束縛。人們可以在元宇宙中嘗試各種可能性,重新定義身份和現實,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虛擬生活。這也意味著人類社會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和文化變革,而元宇宙將在這個變革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將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推向一個全新的境界。元宇宙相當于創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交錯的虛擬時空,將現實世界的時空概念復制到虛擬世界,從而實現了跨越的永久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元宇宙技術能夠創造許多新的時空,但它們并非真正與現實時空“平行”,而是與現實時空相互交織。無論從人們對于元宇宙的需求,還是元宇宙的存在都來自現實世界。虛擬世界不斷折射著現實世界的欲望,也積淀著現實世界的壓力,而這樣的訴求也將對元宇宙的發展起著一個引導作用。當在虛擬世界中依舊無法滿足現實欲望時,人們對新技術的追求,可能會出現被技術奴役而不自知的情況,導致人們逐漸放棄現實世界。元宇宙的未來始終與現實世界的未來相勾連。

(二)身份:現實個體到虛擬化身

化身通常是指以數碼方式呈現的感知形象,也可以說“是人為自己所選擇的一種數字化的形象”〔9〕?;硎乾F實社會中人們轉向虛擬世界的心理寄托和慰藉:一方面,化身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反映出個體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化身也是對自我的一個擴展和升級,這兩者都表現出了個體在元宇宙中對自我重塑的理想,既來自現實處境,也源于心理的動因。無論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為疏解生存壓力,想要尋找一個夢想的“第二人生”,還是基于本能的想象力想掙脫真實身體的束縛,去挑戰現實不敢嘗試的冒險與極限的目標,化身的誕生無疑是深度媒介化社會的一種必然產物。

化身是元宇宙虛擬實踐的重要載體,“虛擬世界允許個體塑造另一個或者多個自我,而化身是高度控制的信息傳送器,非常適合于策略上的自我呈現,可以被用于表達任何類型的自我”〔10〕。當化身的數量增加時也就需要經營,化身可能會帶來正反饋,有自我調適的功能。幫助個體實現那些曾經難以企及的夢想,以便更好地面對現實世界,也可能會帶來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的迷失,尤其是面對多個化身共存時,不同化身生活體驗的反饋和社交關系的反饋也許會彼此沖突,個體在自我認同的選擇上會感到困惑。完美的化身可以是自我形象建構的樣本,也可以是逃避現實的毒品,沉溺化身生存將會導致深度的技術成癮,這些是在未來元宇宙構建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元宇宙是人類構建數字社會的愿景,也是賽博空間的高級階段,力求“完全沉浸”。此時,“身體不再獨立于網絡空間之外,而是與技術構成‘身體-技術系統,身體技術化與技術具身化形成潛在共識”〔11〕。元宇宙的“化身”正在向“具身”轉向,技術的入場導致了身體的離場,當前認知科學領域將“身體”的概念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美國傳播哲學家彼得斯提出:“身體不是可以拋棄的載體,在一定意義上,身體是我們正在回歸的故鄉?!薄?2〕因此,元宇宙的化身實踐看似離肉身越來越遠,實際上卷入的程度更深,反而促進了身體的“回歸”。

(三)生存:從物到心的無限延伸

互聯網形態的演變遵循麥克盧漢的媒介認識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誕生之始就是為了克服溝通的阻礙因素,幫助人們超越生理器官所能企及的范圍獲取信息,在技術層面上大大拓展人與人建立聯結的廣度和深度。元宇宙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對現實世界的“全面延伸”,包括物理時空、自我身心、社會關系的三重“延伸”,將人類帶入一個更高維度的媒介化社會?!拔磥淼?‘元宇宙 將成為一種 ‘全能型 補償性媒介, 它仍 ‘以人為尺度, 經由物理時空、 自我身心和社會關系的三重 “延伸”, 將實現對現實世界的 ‘全面延伸, 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更高維度的媒介化社會中?!薄?3〕

元宇宙是對物理時空的延伸。媒介的進化和發展為破除溝通的物理空間障礙始終遵循變革媒介時空偏向的規律,不同的媒介表現出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偏向。從媒介發展史來看,在人類早期從口語媒介到書寫媒介、印刷媒介、電報媒介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社會傳播活動的效率、提升傳播性能,通過技術的更新迭代,媒介已經逐漸可以幫助人們跨越物理空間交流。元宇宙的延伸邏輯也是如此,元宇宙媒介所構造的虛擬世界是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由數據和智能算法組成的,其時空具有無限性、可回溯和不連續性等特征,它繼續拓展和延伸了人類物理世界的時空,也將物理世界同步虛擬化。

元宇宙是對自我身心的延伸。元宇宙賦予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一個新的身份,人可以在虛擬世界進行現實世界中的實踐。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可穿戴設備在元宇宙空間中對虛擬身份進行“意念操控”,本體自然人與虛擬人逐漸實現“意識融合”,最終可以在虛擬時空中獲得沉浸式體驗,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化身體”。元宇宙將自然人與虛擬空間連接在一起,實質上是對自然人身心意識的延伸,使現實世界的人們獲得虛實相間的體驗。

元宇宙是對社會關系的延伸。人們在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活動在元宇宙空間中得以實現,同樣地,人們在現實中構成社會關系的行為仍然可以得以延續,以維持用戶在虛擬空間的“第二人生”。元宇宙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每位數字化生存的用戶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數據庫,虛擬人也擁有了自己的一套數據體系,相當于在現實生活中獨立存在。

三、 夢想:“身體缺席”與“技術在場”

《第二人生》是舊金山林登實驗室于2003年推出的一款大型3D模擬現實的網絡游戲?!霸诟鞣N虛擬游戲中,游戲玩家一直在與化身‘共舞,《第二人生》這樣的應用,更是營造了一場全面的‘化身運動?!薄?4〕化身之所以被人們推崇,是因為化身為人提供了全權掌握人生的機會,能夠重新體驗一次理想人生以彌補現實的遺憾。于是人們利用現有的技術為自己創造了多重身體以獲得多樣體驗。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身體問題卻在經典理論中很少提及,傳播學研究中的“身體缺席”與實際應用中身體的“技術在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 傳播研究中的“身體缺席”

傳播學研究中“身體”概念的淡化可以追溯到傳播學的歷史和學科取向,傳播學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符號和媒介上,強調信息傳遞和意義構建。這種文本導向的研究方法更關注語言和符號的使用,而不是身體作為傳播媒介的作用,因此,身體往往被忽略或邊緣化。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演進,傳播學更關注媒介技術本身的演變和影響,而忽略了技術發展過程中的身體邏輯和身體使用媒介的本質,這也導致了智媒環境下,身體與技術的關系更加復雜。

1.局限:傳播儀式觀中的符號表征

在過去的傳播學研究中,主要有社會取向和文化取向兩個方向的傳播研究,因早期受戰時環境和行為科學的影響,傳播研究多是社會取向。詹姆斯·凱瑞(James W. Carey)在《傳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創造性地提出了傳播“儀式觀”,其以“儀式”作為傳播的隱喻,將傳播視為文化,認為傳播是維系社會存在的紐帶,指出傳播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信息傳遞,更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得以維系的一切儀式性活動,“大眾傳播作為一個由互動的符號和交織的意義構成的系統,必然以某種方式與動機和情緒相關聯,而動機和情緒為符號提供了表達途徑”〔15〕。儀式觀包含兩個特征,傳播具有社會性,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傳播具有表征性,是符號過程,傳播通過符號影響現實。從這個意義上,凱瑞解釋了傳播儀式下符號與現實之間的生產與建構關系,提供了一個理解傳播行為和現實作用關聯的邏輯,但兩者的關系仍然是在離身框架下對傳播作用機制的解釋,傳播只是建立在符號的抽象表征而非身體的實踐,人們只能經由符號表意的功能來感知世界,共享體驗。

2.困境:行為模式中的身體隱蔽

早期的行為心理學用S-R模式(刺激-反應模式)來解釋傳播到行為過程,類似于機械論的反應機制,即刺激到反應是一個直接的過程。此后新行為主義在(S-R模式)中加入了一個新的變量有機體,形成了(S-O-R模式)。它強調刺激到生物體并不是一個直接的過程,還要經過有機體內部的思維轉化,才能真正下達行為指令,推翻了外部環境直接決定反應的行為模式。發現“身體”當中的思維到行為是一個困難的過程,身體的內部反應像一個“黑箱”,包含了身體結構情景和個體特征,難以進行觀察,因此,在大多研究中,“身體”都悄無聲息地退居幕后,在規避身心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吧眢w”在主流傳播學研究的“缺席”可以說是一種系統的現象。

3.發現:具身性中的身體觀念

具身性視角或將在凱瑞的傳播儀式觀的基礎上提供新的思路。作為一種新興的觀念介入主流傳播效果研究,具身性繼承并超越了離身性,跳脫了符號的表征的桎梏,重新指出了身體的“位置”,強調身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認為身體是知覺和認知的中介,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收器,它指出了身體的位置,以及個體如何通過身體來感知和理解世界。這一概念將身體置于傳播過程的中心,強調了個體的身體經驗對于理解信息和媒介的重要性。它促使研究者更全面地考慮身體、感覺、情感和認知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推動了傳播研究的新方向和深度。

在新媒體技術的語境中,傳播與身體的關系再次發生了變革,技術代替了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為一種“文化嵌入性”,很多技術都是人體感官的延伸?!耙恢币詠?,身體總是在媒介技術的歷史譜系中若隱若現,但只要我們沒有正視身體本身作為媒介物介入世界的方式,技術與身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纏就會一直表現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個悖論?!薄?6〕

(二) 實際應用中的“技術在場”

伊德提出了“技術身體”的概念,他認為:“當前的技術可以彌補、增強甚至超越身體的限制,造成圖形化身、VR/AR和數字孿生等多種形態的技術身體?!薄?7〕在實際的互聯網實踐中,看似是意識流動,實則也是各種身體形態的“技術在場”,主要有圖像、VR、數字孿生三種在場形式。事實上在互聯網的世界里,身體是從不“缺席”的。

1.圖像化身:社交形象的身體詮釋

現代人們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有著不同的社交賬號,社交賬號為用戶提供了體現個性的選擇,包括頭像、簽名、游戲角色、游戲裝扮等。同時,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與他人建立聯系和社交互動的平臺。通過展示自己的圖像化身,人們可以吸引同樣興趣和價值觀的人建立社交關系。這些虛擬關系盡管在虛擬空間中建立,但對于參與者來說,它們可以產生真實的情感和互動,通過熒幕上的形象展示,與其他的圖像化身建立了社交關系。雖然互聯網的虛擬世界允許人們創建和塑造自己的圖像化身,但仍受到身體的一些限制。圖片化身可以代表自己,但它們不能完全替代真實身體,無法讓用戶體驗真實世界中的感覺和情感。因此,圖像化身是對身體的詮釋,身體是圖像化身的限制。

2.VR/AR:虛實世界的身體連接

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現實)從身體感知上超越了圖像表達,VR和AR技術不僅限于視覺,它們還包括聽覺和觸覺等感知模式。通過頭戴式顯示器、耳機、手套和其他設備,用戶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感受到立體聲音、觸覺反饋和三維視覺效果,這些創造了一種全感官沉浸體驗。這使用戶感覺好像身臨其境,而不僅僅是觀看靜態圖像或視頻。VR/AR具身被設計為一個全新的形象,它利用技術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與身體建立連接,給身體帶來“第一人稱”的沉浸體驗,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虛擬世界,與虛擬對象進行互動,甚至改變虛擬環境。這種體驗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使用戶感到他們是虛擬世界的一部分。一方面,AR技術允許用戶將虛擬對象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從而在現實環境中與虛擬對象互動,這種身體與虛擬對象的互動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豐富和沉浸式的體驗。另一方面,VR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和協作體驗。用戶可以創建虛擬角色與其他用戶互動,并共同探索虛擬環境。這種虛擬社交模式不僅通過圖像表達,還通過身體語言和互動方式來建立社交關系,這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區隔的重大突破,人們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與數字世界互動和體驗。

3.數字孿生:賽博空間的身體鏡像

數字孿生利用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和物理模型等多種數據源,結合多學科、多物理量、多概率和多維度的仿真過程,通過虛擬空間的映射以全面展現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數字孿生技術一開始用于工業制造,但在5G技術開啟了“萬物互聯”時代后,人類的連接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數據可以被采集在一起,元宇宙可以說正是更強大的數字孿生技術的產物,即一個數字孿生的現實世界。數字孿生更像是元宇宙世界的分身,是以數碼方式呈現的感知形象,不再是圖像化身的表達,也非VR環境下的身體體驗。元宇宙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和超越,現實世界的事物都可以被寫入元宇宙中,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數字孿生體,人類也擁有了數字化身。數字孿生技術具有“全生命周期”“實時”“雙向”三個主要特征:現實世界作為本體,元宇宙空間作為孿生體,同樣經歷著現實世界的循環與變遷,且實時更新;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愈發模糊,兩者也不再是完全區隔的獨立客體,本體與孿生體之間數據的流動也是雙向的,孿生體可以向本體反饋信息,本體也可以根據孿生體的信息對本體采取行動和干預,正如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互相干擾,人類在元宇宙的體驗會對現實社會的行為實踐產生影響。

四、 祛魅:身體與技術的矛盾與統一

元宇宙的技術發展為人類的“生理帶寬”帶來了無限的想象,促進人的化身實踐,同時,身體是人們在元宇宙滿足“第二人生”的化身時的累贅,限制了人們對虛擬世界的想象,當現實與數字世界產生落差,則會造成身體焦慮。技術發展力圖避開身體實現技術的完全離身,也許各種虛擬現實技術確實能在其他感官上實現技術補償,使人暫時忘卻了身體的存在,但是人類在研究技術時始終延續著一個深刻邏輯而不自知,即以身體的知覺能力去探索和認識世界。

(一)技術的身體藩籬

“元宇宙雖然尚處于技術構想階段,但它不是一個技術萬能的神話?!薄?8〕一方面,身體的物理在場限制了對技術的想象,智能技術所追求的方向總想盡可能避開身體這道“藩籬”,超越身體的條件限制以獲得心智的絕對體驗。另一方面,身體與世界的互構關系決定了身體介入世界的感受,技術還是需要身體的感知,以身體結構為基礎進行技術設計。其一,身體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媒介,人類的感知、運動和情感都深深扎根于身體。智能技術試圖減少對人體的依賴以追求沉浸式思維享受,然而這種趨勢可能與身體的根本特征相抵觸,因此,完全超越身體的條件限制可能是一項不切實際的目標,身體是人存在和認知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二,身體與世界的互構關系至關重要。身體是通過感知器官與世界互動的媒介,技術設計應該考慮身體的結構和感知能力。例如,虛擬現實技術需要考慮人眼的視覺特性,以提供逼真的體驗。身體的感知和互動方式是技術設計的基礎,忽視了這一點可能導致用戶體驗的不理想,并不能實現離身效果。

(二)身體的技術想象

科技常對人體的能力和潛力進行創新性思考和設想。這種想象通常涉及如何將技術與人體有機地融合,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增強身體功能、擴展感知能力或提供新的體驗。身體提供了一個思維衍生的基礎,在現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科技創新可以證實。第一,視聽領域的VR技術與AR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虛擬體驗,從而擴展他們的感知能力,實質上就是模擬了人體的視覺、聽覺與觸覺,盡可能地接近現實世界。例如,AR眼鏡可以將數字信息置入在現實世界中,提供有關周圍環境的增強信息,而VR頭戴設備可以讓用戶進入虛擬世界,感受到不同的環境和體驗。第二,運動領域的智能假肢與外骨骼,先進的假肢和外骨骼技術可以幫助殘障人士恢復失去的肢體功能。這些技術通常通過傳感器和電機來模仿自然的肌肉和關節運動,以提供更接近正常肢體功能的體驗。第三,精神領域的大腦-機器接口,這一技術允許直接從大腦獲取信號,并將其用于控制計算機或其他設備。這為殘障人士提供了一種通過思維來操控外部設備的方式,也激發了有關大腦與技術融合的想象。由此可知,技術與身體的關系實質上非常緊密。

(三) 具身性下的技術祛魅

身體與技術的關系既矛盾又統一。具身性正視了身體在人們介入世界的媒介作用,能夠解釋虛擬現實中傳播與身體的關系,事實上,虛擬現實即具身性的傳播實踐。人類在元宇宙中之所以能獲得接近現實的體驗,是因為元宇宙在盡可能地為人類提供身體“在場”的擬真模擬,不斷加強技術對特定表情、動作等事物反應的匹配練習,識別和理解人類的情緒、語言、動作等具身特征。元宇宙中充滿了對人類行為指令的響應和滿足大腦神經系統接收路徑的視聽資源,例如游戲中進食會增加飽腹值,急速變化垂直的空間會引起大腦的失重感等。技術下的身體敘事在具身性視角中是如此純粹和簡單,打破了傳統的技術神話,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媒介技術祛魅。技術不再被看作是一種神奇或不可思議的力量,而是被還原為對身體和感知的影響。具身性讓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技術,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它,進而能夠提高人們的技術素養,并降低技術依賴。

五、 反思:倫理問題以及風險規避

元宇宙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數字社會”,個體在元宇宙和現實世界生活的過程中,要經歷長期的虛實轉換,很容易對身體的認知產生錯位,可能會導致各種倫理道德失范問題。當人們同時面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時,身份認同存在落差、法律規范不統一、世界觀存在差異等,都可能會導致人類失去初始的道德自律和信念,引發現實人際關系的疏離和信任危機。同時,由于元宇宙中的身份是透明的,是編入數字世界的一條數據,它不再受到肉身的物理保護,盡管智能技術還將朝著更高水平發展,但是信息安全在任何時刻都是一個永恒的議題。

(一)身體暴露之下的倫理問題

1.隱私困境:虛實交錯之間的再邊界化

隱私權作為現代性的產物,深受空間變遷的影響。長期以來,隱私的概念都離不開公私邊界的界定,“受現代性的時空區域化影響,家庭與工作空間的分離帶來了私人生活的變革,也為公私邊界的感知注入了鮮明的二元空間色彩”〔19〕。一旦私人空間被公共空間侵入就意味著隱私權受到了侵犯。由于互聯網社會的到來,智能技術將時空無限延伸,各類算法將人的信息數據化,隱私所依賴的公私邊界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變得更加難以區分,公私兩個區域的邊界逐漸模糊,相對私密的信息被無限放大,導致用戶逐漸喪失對邊界的管理能力。邊界的消融引發了隱私認知的改變,如今的信息社會正在將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隱私問題成為信息社會面臨的嚴重挑戰。

邊界的淡化引發了再邊界化??臻g的再邊界化原本是隱私保護的方向,但在現代,空間再邊界化的過度強調是難以實踐的,更會導致數字社會的時間體驗被忽略。解決邊界淡化還要從互聯網對物理空間的無限拓寬入手。時間在互聯網中的概念并不明顯,在網絡上,用戶的個人隱私形同虛設,數據痕跡與行為計算之間緊密關聯,并與實踐產生深度交融。人性不可避免地存在遺忘行為,互聯網很好地解決了這種遺忘,甚至讓“他者”幫助對抗遺忘?;ヂ摼W中曾被記錄的信息一經傳播就很難被信息源控制,這是互聯網時代隱私泄露的顯著特征。數字化生存中的隱私核心在于“數字檔案”的積累,時間流逝下正常的遺忘行為也不復存在,積累讓私人信息變得更加全面公開和可被查找,這也是“人肉搜索”得以引發社會性危害的原因。

2.主體危機:技術異化下的肉身退場

“人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被高度發達的數字智能技術建構為‘數字主體,這必將使人遭遇身份、情感和認知等多重危機?!薄?0〕虛擬生存的環境為數字主體的誕生提供了溫床,而數字主體危機正是元宇宙時代面臨的重大挑戰。在產業界對未來元宇宙的技術構想中,個體的數字替身被賦予了獨立的主體性,一定程度上擁有取代人類肉身參與社會生活的可能性,這可能導致作為社會成員的人類面臨個人情感、身份認同和世界認知等多方面的危機。第一,個體在進行社交互動時選擇使用數字替身,一定程度上會陷入多重數字身份危機的困擾,面臨身份認同危機、數字身份盜竊等問題。第二,相較于傳統方式的社交互動,元宇宙中的社交互動更傾向于使用沒有溫度的字符代碼溝通,而非溫暖的靈魂交流和分享價值,因此容易導致道德冷漠的現象。此外,同樣具有主體性特征的個體及其數字替身若產生意志沖突,會給個體帶來思想的壓力和精神的負擔,這些挑戰將要求我們以更加智慧和審慎的態度來規劃、建設和管理未來的數字化社會。

(二)工具理性之下的數字掩體

1.時間關懷:被遺忘的權利

時間既是邊界消失的緣起,也是隱私保護的突破口,由此,被遺忘權引發了學界的關注。被遺忘權與刪除權不同,“刪除權的核心在于信息處理缺乏合法基礎,而基本不考慮與其他權利的沖突問題。與此相反,被遺忘權則為已脫離信息自主權和隱私控制權控制的信息提供次位的限制機會,以避免信息主體因不準確的信息而遭受損害”〔21〕。當再邊界化難以實現,時間上的界限區隔成為可行的方向,即尊重個體信息被遺忘的權利,以保護人格尊嚴和隱私需求。正是數字時代的時間秩序嚴重失調,數據速度和無限存儲對人類隱私帶來了巨大沖擊,人們需要找到一個與人性遺忘功能相仿的方式,讓互聯網機器擁有個人數據淡化和遞減的處理能力,這不僅能解決大量數據存儲帶來的物質能源消耗,也能夠促進社會的公平。人類對數字化生存倫理的期望與回應是理解并創造對時間關懷的表現。技術應為人類服務,時間關懷實質是對人文倫理的回歸。將互聯網的“無限記憶”變為符合人本位的“有限記憶”。個人的數據是有價值的,也是其私人擁有的,在享受數據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意識到在進行信息活動時需要具備風險意識,并謹慎地處理與個人有關系的遺產和數字痕跡。獨立的自我意識和隱私意識本就是現代進步的產物,不應被同樣新生的數字時代所打擊。在發現隱私中明顯的時間問題后,提倡時間關懷有助于有效處理數字化生存存在的不和諧狀況。

2.主體覺醒:回歸實體的感知

元宇宙尚處于一個構想階段,人類要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對主體深刻認識,引導科技向善。在個體層面,人們要回歸實體感知,通過與自然世界的直接互動,重拾與環境的聯系,其中包括戶外活動、身體鍛煉、冥想和親近自然的活動,以幫助人們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通過自我反思,意識到技術對我們行為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倡導培養專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以減少對快節奏、碎片化信息的依賴。鼓勵人們通過實際體驗來獲取知識和理解,而不是僅僅依賴于虛擬世界或抽象的概念。這還可以包括實地考察、實踐活動、藝術創作等。在社會層面,“技術是一種人造物,它的發明、創造和使用無一不承載著人的價值觀”〔22〕。社會各領域應該秉承人道主義原則,充分利用技術為人類社會服務,要考慮到多元主體數字參與公平等倫理問題,避免過分夸大技術的功用,從而引發數字威權主義。在國家層面,要加強立法和頂層建設,制定法律和監管框架,以確保技術公司和服務提供商遵守倫理和隱私準則,這包括數據隱私保護、虛假信息的打擊、反濫用用戶數據等方面的規定。監管機構應該有權對違規行為進行調查和制裁,維護真實人類主體的權利,幫助主體意識的覺醒。

六、結語

元宇宙實際上是基于現今的深度媒介化社會,從概念層面為人類的未來塑造的一種可能性與愿景?!捌鋵嵜恳淮未蟊妭鞑サ某霈F都在時空方面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跨界,在連接層次方面有了一種擴張,在連接的顆粒度方面又不斷地細化”〔23〕,從本質上來說,元宇宙是數字革命以來所有技術與現實社會融合發展的全新文明形態,它為互聯網發展的全要素提供了未來的整合模式,實現了升維意義上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選擇。在處于過渡期的今天,根據歷史發展的經驗已經可以觀察到時代和技術發展的某些確定性,伴隨技術媒介發展的深化,顆粒度會越來越細化,每一個體都將被激活,為元宇宙空間容納。元宇宙揭示了一種媒介發展的未來,即現實世界的虛擬化和數字化的過程,但這種未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類元素的“顆?;毙枰L的時間進行改造和進化,元宇宙的發展必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并且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曲折過程。身體的再次“入場”影響著人們對自我的重新認識。通過研究具身性與元宇宙化身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技術依賴的根源,并提出更有效的方法來避免技術神化。這對于維護個體和社會的數字健康至關重要,也有助于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身體的媒介位置,減少對技術的過度崇拜,喚醒游離中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 〔16〕劉海龍,束開榮.具身性與傳播研究的身體觀念——知覺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2〕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

〔3〕 於春.傳播中的離身與具身:人工智能新聞主播的認知交互〔J〕.國際新聞界,2020,(5).

〔4〕 鄧志文.從身體感知到技術具身感知:元宇宙感官生態的技術現象學辨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

〔5〕 科幻世界雜志社科幻小說之《雪崩》 〔EB/0L〕.(2017-06-27)〔2021-11-201〕. https://www.cdstm.cn/theme/khsi/khzx/khcb/201707/t20170703524447.html.

〔6〕 張洪忠,斗維紅,任吳炯.元宇宙:具身傳播的場景想象〔J〕.新聞界,2022,(1).

〔7〕 韓偉,張原婧.解構與重構:元宇宙空間中的虛擬身體〔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1).

〔8〕 喻國明.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新聞界,2021,(10).

〔9〕 Bainbridge W S. 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 California: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LLC,2004:62-64.

〔10〕 Belisle J F, Bodur H O. Avatars as information: Perception of consumers based on their avatars in virtual world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0,(8).

〔11〕 申靈靈,盧鋒,張金帥等.從化身到具身:元宇宙教育應用的價值效能與風險考量〔J〕.電化教育研究,2023,(4).

〔12〕 〔美〕約翰·杜翰姆·彼得斯.交流的無奈: 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0.

〔13〕 唐遠清,賴星星.智能傳播時代的“元宇宙”:歷史演進、發展趨勢與理性反思〔J〕.新媒體與社會,2022,(1).

〔14〕 彭蘭.元宇宙之路的近慮與遠憂——基于用戶視角的需求-行為分析〔J〕.探索與爭鳴,2022,(7).

〔15〕 〔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38.

〔17〕 譚雪芳.圖形化身、數字孿生與具身性在場:身體-技術關系模式下的傳播新視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8).

〔18〕 〔20〕〔22〕董扣艷.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探測、倫理風險及其規避〔J〕.思想理論教育,2022,(4).

〔19〕 俞立根,顧理平.當公私邊界趨于消融:時間維度中的隱私困境與界限管理〔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10).

〔21〕 滿洪杰.被遺忘權的解析與構建:作為網絡時代信息價值糾偏機制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8,(2).

〔23〕 喻國明.元宇宙:社會的深度媒介化〔J〕.現代視聽,2022,(6).

【責任編輯:董史烈】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發展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22&ZD028)

〔作者簡介〕張愛軍,西北政法大學網絡政治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瀟瀟,西北政法大學網絡政治傳播研究院研究員,陜西 西安 710122。

猜你喜歡
元宇宙身體
我們的身體(上)
“元宇宙”:正在數字化的宇宙觀
“元宇宙”距離我們有多遠?
元宇宙中的“孤兒們”?
我們身體的由來
“元宇宙”照出互聯網浮躁(點評)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我de身體
我們的身體
身體力“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