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新春——傳統民俗過大年

2024-04-29 05:02
青島畫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守歲財神爆竹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進行的春節準備、慶?;顒?,但其實這些活動早從年尾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在中國民間,過年期間要進行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除舊布新、迎禧接福、逛廟會等種種年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年節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后的這段時間里,闔家團圓、訪親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種方式來期盼來年的好運。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民間稱做“掃塵日”。

守歲

除夕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敝钡浇裉?,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睋茰y,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貼福字

春節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蔽闹械摹百N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弊?。

“?!弊脂F在的解釋是“幸?!?,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爆F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拜。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拔呢斏瘛必敳蔷?,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普及起來的。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留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買賣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后來,廟會上又增加了娛樂性活動,過年逛廟會,逐漸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慶祝新年的儀式感。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吃年糕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年糕的種類很多,南北風味之別,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

放鞭炮

采用真竹燃燒發出爆炸響聲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

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載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南北朝梁時,宗懔在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的記載。到了明、清,我國爆竹煙火已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火,拜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祈盼萬事如意。

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里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向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如何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猜你喜歡
守歲財神爆竹
空氣爆竹
南極仙翁、財神送寶
魏晉南北朝:飲酒,放炮,“守歲”
財神香火旺
財神到
象鼻財神
守 歲
守歲人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