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視域下小學數學非正式學習的組織策略

2024-04-29 04:10王艷霞
山西教育·教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圖形互聯網+微信

王艷霞

非正式學習是指常規課堂教學之外自發地、任意地探索新知識的行為。在“互聯網+”背景下,引入非正式學習機制時,教師應合理應用“互聯網+”的輔助功能,設計一些帶有信息技術應用的數學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展開互動活動,并在生活實踐中促使學生內化學科認知。結合“互聯網+”創設移動情境,組織游戲活動,推出交流活動,延伸生活探索,都能為學生非正式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因此,教師需要優化設計,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感知能力。

一、借助“互聯網+”創設移動情境,引入非正式學習運行機制

非正式學習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計。學生對“互聯網+”應用充滿期待。在數學學科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整合處理教學內容,利用網絡設計移動學習情境,不僅對學生學習感官帶來觸動,還能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建立數感認知基礎。非正式學習給學生帶來更多自主操作的機會,教師需要做好教學設計和引導,利用學習任務進行必要調度,學生的回饋會更為主動。此外,教師在設計非正式學習任務時,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特別是涉及網絡應用,還需要充分考慮家長是否能理解并給予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一些數學案例,如各種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片,關于體積問題的案例圖形信息,以及一些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案。要求學生進入生活環境,尋找適合的材料,制作教學輔助工具,對生活中的多種長方體和正方體進行測量和體積計算。學生對這些內容表現出了主動研究的興趣,積極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趣味題目,并在課堂上主動進行交流活動,共享信息。教師設計了多個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條件開始了非正式學習,課外訓練內容也得到了充實。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效果顯著。在課堂學習匯報環節,學生都能從生活學習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案例中,教師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圖形信息,及時做出投放,為學生創造移動學習情境,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這種方式能讓學生主動進入生活化非正式學習中,學習成效顯著。網絡與非正式學習有很多對接點,教師通過相應的設計能大幅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借助“互聯網+”組織游戲活動,提升非正式學習效度

學生對網絡游戲情有獨鐘,教師可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將數學學習內容與數學游戲相結合,要求學生借助網絡展開數學游戲操作和互動,促使學生主動進入研學環節。數學游戲帶有學科特點,教師應巧妙設計,讓游戲與數學內容高度融合,引導學生在非正式學習中自然內化數學認知。具體教學時,教師可圍繞學習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從比賽、合作角度展開游戲設計,讓學生自然進入游戲環節,形成多點沖擊。

例如,教學《探索圖形》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圖文內容,然后推出一款數學游戲。教師在家校數學微信群投放了一批圖形,要求學生觀察圖形猜想小正方體的塊數,看誰用時最少、判斷最準確。學生回家后,迫不及待地進入微信群展開觀察猜想行動,并計算所用時間。教師鼓勵學生將游戲成績匯報到微信群,學生紛紛報出自己的時間數據,微信群交流氣氛活躍起來。一個最為簡單的觀察任務,教師卻以網絡游戲形式推出,從學生參與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游戲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觀察猜想活動,將數學學習與游戲相結合,呈現出了有效且效果顯著的非正式學習方式。

小學生年齡較小,對游戲競賽等活動都比較喜歡,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將觀察任務賦予游戲成分,學生感覺新奇,都能進入細致觀察之中,而且游戲涉及比賽內容,學生參與網絡交互活動的熱情較高。

三、借助“互聯網+”推出交互任務,豐富非正式學習合作形式

隨著網絡交互的生活化、常態化,教師從這個角度切入展開設計,將數學內容加以融合,創設一些討論話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網絡交互活動,學生往往會積極響應,并在網絡互動中自然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網絡交互任務有多種呈現形式,包括話題討論、質疑展示、成果展示、數學日記展評、數學實驗設計評比、數學操作體驗交流、數學學法交流討論等,這些都屬于非正式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在教學前作優化設計。

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前,教師設計了課前預習任務: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包含諸多內容,典型案例眾多,教材中已經有不少這樣的內容,你能否進入網絡展開信息查找,挑選教材中沒有的信息和素材,并將相關信息推送到班級微信群?學生接受這項學習任務后,在家庭環境下展開信息搜集行動。因為任務明確,所以學生行動快速、反饋及時,教師在微信群中收到學生發送的信息,隨之組織學生展開網絡討論,對一些信息和素材進行篩選。學生對網絡信息搜集比較感興趣,都能主動參與其中,特別是網絡交互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動力,其參與熱情更高。雖然還沒有進入課堂學習,但學生在信息搜集和網絡交互過程中,對相關內容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這都是非正式學習與“互聯網+”結合的結果。

“互聯網+”應用極為廣泛,教師巧妙地將非正式學習與“互聯網+”應用結合到一起,創造了豐富的學習契機,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也有積極幫助。

四、借助“互聯網+”延伸生活探索,鞏固非正式學習實踐效果

“互聯網+”為學生數學討論帶來不少機會,在信息時代,教師將數學實踐任務進行融合設計,要求學生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完成數學知識的生活應用探索,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探索的機會。數學信息素材搜集、數學實驗參數查找、數學生活案例整合、數學知識點梳理、數學課題研究等,都與網絡應用高度對接,教師需要設計清晰的學習方案,確保學生順利進入非正式學習之中。

例如,教學《圖形的運動》時,教師設計課外作業任務: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不少圖形運動案例,請大家深入觀察,列舉一些圖形運動的案例,也可以借助平移、對稱、旋轉等方式,利用電腦畫板,設計一些精美的圖案,看誰設計的圖案更有個性。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現象,很快就能找到不少圖形運動案例,并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反饋。在利用電腦軟件進行圖案操作時,學生存在一些操作問題。如軟件下載和應用不熟練,缺乏具體指導,操作錯誤,導致圖案設計失敗等。教師借助微信群傳授一些下載、操作方法,邀請家長給予支持,確保學生非正式學習順利開展。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學生學習成果不斷涌現,一些精美的圖形呈現在微信群,教師對這些圖形組合特點進行分析,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評價,將非正式學習推向高潮。

案例中,教師設計了課外網絡應用任務,為學生帶來更多數學實踐應用的機會。學生深入到網絡之中,對相關軟件展開研究學習,找到數學操作的方法,這無疑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非正式學習沒有統一的組織,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并請家長給予必要輔助,確保學生的探索學習順利展開,為非正式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助力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鞏固學習成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學科教學注入了動力,學生對網絡技術的應用有特殊情結,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學習時,可適當推出一些網絡應用任務,要求學生借助網絡展開非正式學習,使學生的感知體驗更為深刻而多元。網絡支持下的輔學設計有多種選擇:創設移動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組織網絡數學游戲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網絡交互任務,則能讓學生在主動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完成數學學科的認知構建。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小學)

(責任編輯金燦)

猜你喜歡
圖形互聯網+微信
微信
分圖形
找圖形
圖形變變變
微信
微信
圖形配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