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挑戰與發展路徑

2024-04-29 13:40龔政
當代農村財經 2024年4期
關鍵詞:引言鄉村振興農業

龔政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隨著技術革命性突破而形成的產業升級的新型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動力和可能性。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進步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效率提升助推數字鄉村建設,模式轉變助力鄉村綠色低碳,賦能鄉村振興。然而,發展中仍存在基礎設施滯后、人才短缺、技術研發與成果轉換困難等挑戰?;诖?,本文提出,加強政策支持、增進技術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等建議。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鄉村振興 農業

一、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同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的定義進行了深刻闡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毙沦|生產力是隨著技術革命性突破而形成的產業升級的新型生產力,具有強大的發展動能,被看作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郭晗和侯雪花,2024)。

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階段,鄉村振興既是農村全面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也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動力和可能性。本文將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挑戰以及發展路徑。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要解決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問題,而新質生產力的出現與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方式、農村社會治理等方面都能夠迎來深刻的變革。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還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的整體進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技術進步,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進入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主要技術支撐的全要素、全鏈條、全產業、全區域的以無人化為主要特征的農業4.0時代,即智能農業時代。

1.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化。新質生產力代表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農業精準選種育種、多組學整合、基因挖掘、病蟲害診斷等領域提供切實技術支撐,可以更好地監測和管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環境因素和生長情況。這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還能有效降低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提升農產品的綠色品質。同時,如種子研發、農業機械智能化等農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化和高端化,為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從傳統的“郜鋤鐮犁”到如今的“金戈鐵馬”,從昔日的“人畜勞作”進化到現今的“機器換人”,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攻關,農業產業得以不斷升級,走向更加智能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2.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推動,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精準農業技術,可以實現作物種植的精確管理,包括對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物流等農業行業的數字化設計、在線化處理、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和無人化作業,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減少了資源浪費,增強了農業的可持續性(溫鐵軍,2021)。此外,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如無人駕駛拖拉機和自動化收割機,以及生產供應及時跟蹤追溯系統的建立,如豬臉識別、作物生長算法和智慧魚塘,進一步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數實融合推動全要素生產效率,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3.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也催生了農業產業的升級轉型。在傳統農業基礎上,農業科技的不斷創新使得農產品更加豐富多樣化,并賦予其更高的附加值。以數字化農業為例,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得到了優化和提升,從而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電商平臺為鄉村企業提供線上銷售渠道,拓展市場覆蓋,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知名度,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種種新質生產力的崛起,不僅提升了鄉村產業的競爭力,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效率提升,助推數字鄉村建設

新質生產力提升效率,從產業協同發展、鄉村治理和惠民服務等方面助推數字鄉村建設。

1.產業物聯網,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推動助力鄉村產業實現產業物聯網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產業協同發展。產業物聯網平臺集成了生產、供應、銷售等環節的數據和資源,實現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王琴梅和楊軍鴿,2023)。鄉村各類企業和生產基地通過產業物聯網平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合作生產,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例如,農業種植基地、加工廠、物流企業等可以通過產業物聯網平臺實現生產物流的協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種產業物聯網的應用不僅促進了鄉村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還促進數字鄉村建設逐步深入。

2.數字化管理,優化鄉村治理效率。新質生產力的應用也帶來了數字化管理的發展,優化鄉村治理效率。通過信息化、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鄉村治理實現了從傳統到智慧的轉變(張震宇,2024)。數字鄉村管理平臺可以對鄉村資源、環境、經濟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為鄉村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村務公開、在線辦事等智慧政務模式的推廣,提高了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便利性。智慧管理還可以通過智能化設施和信息技術,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和質量,推動鄉村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3.“互聯網+服務”,推進鄉村惠民服務水平。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和在線課程,拓展鄉村學生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遠程醫療平臺和移動醫療設備,鄉村居民可以享受到與城市醫院相媲美的醫療服務?!盎ヂ摼W+人社”助力鄉村就業培訓,助力鄉村勞動力實現就業穩定和增收。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線上服務普及,提高了鄉村居民的法律保障和社會救助的便捷性。數字鄉村惠民服務,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服務差距,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和健康保障支持。

(三)模式轉變,助力鄉村綠色低碳

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產業、綠色技術和綠色發展政策,推動鄉村綠色低碳發展。

1.新能源助推鄉村綠色能源轉型。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質生產力正在助推鄉村綠色發展走向新的高度。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被廣泛應用于鄉村能源供應系統,取代傳統煤炭等高污染能源,降低了碳排放和環境污染。農村光伏發電項目、風電場建設等不僅為農民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收益來源,還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綠色發展。同時,新能源技術的普及也為農村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能源供應,改善了農村能源結構,推動了鄉村能源的綠色轉型。

2.新材料應用于農村建設與生產。新質生產力的引入也帶來了新材料在鄉村發展中的應用。例如,新型環保建材如輕質混凝土、生態板材等被廣泛應用于鄉村房屋建設和改造,不僅提升了房屋的節能環保性能,還減少了對傳統資源的消耗。此外,新材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多。例如,耐磨、抗腐蝕的新型農業工具和設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實現了綠色、可持續農業發展。新材料的應用不僅改善了鄉村生活和生產環境,還為鄉村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綠色產業模式的創新與推廣。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助推,鄉村綠色產業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推廣。以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為代表的綠色農業模式逐漸興起,倡導無化肥、無農藥的農業生產方式,注重生態平衡和資源循環利用(侯冠宇和張震宇,2024)。同時,綠色旅游、生態養殖等新型綠色產業在鄉村得到推廣,為農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來源。這些綠色產業模式的創新不僅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還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綠色發展的深入實施。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挑戰

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探索道路上,我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智慧農業和精準農業迅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果。然而,當前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仍面臨一些挑戰。

(一)基礎設施滯后

鄉村地區的網絡建設相對不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也存在不足是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許多鄉村地區仍存在網絡覆蓋不足、網絡速度慢、信號不穩定等問題。尤其是在偏遠山區和深度貧困地區,由于地形復雜和經濟條件限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使得鄉村居民難以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獲得即時信息和數字化服務。這導致鄉村企業和農戶在數字化生產、管理和服務方面面臨著困難,無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此外,許多農民對數字技術的了解和應用仍然相對薄弱,缺乏數字技能和培訓資源,導致他們無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數字化服務,這進一步加劇了數字鴻溝的存在。

(二)人才短缺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支撐,而目前農村地區的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培養機制仍然不夠完善。一是事業發展、總體收入、家庭需求等各種因素致使“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等鄉村振興人才,將崗位做跳板,難以留在當地(彭杰,2022)。二是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劇,鄉村配套設施不足,一些青壯年勞動力被迫到城市打工,這也導致了鄉村的人才流失和勞動力短缺、人口結構失衡、老齡化嚴重等問題。同時,鄉村教育和科研機構的相對薄弱也限制了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使得鄉村企業和農戶在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創新方面面臨巨大挑戰,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技術研發與成果轉換困難

1.研發投入不足。同工業與服務業相比,農業研發收益率較低,難以吸引逐利資本進入,鄉村地區的科技研發投入相對不足,限制了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農業依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產業結構“低端鎖定”現象。同時,許多鄉村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資金和人才支持,導致科研項目的開展受到限制。缺乏長期穩定的科研資金和專業人才,使得鄉村地區在技術研發方面無法與城市地區相比,面臨著落后和滯后的局面。

2.技術轉化和推廣困難。即使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鄉村地區也面臨著技術轉移和推廣的困難。一是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轉移機構和平臺,科研成果無法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導致技術的流動性和應用性受到限制。二是鄉村地區的企業和農戶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和適應能力有限,缺乏推廣和培訓的渠道和機制,使得新技術在鄉村地區的應用難以推進。實際上,不少高校的科技成果依然難以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細繩子”、“死亡之谷”等困境,很多成果仍然“躺”在實驗室和研究報告中,難以進入實質性的生產和產業化階段,缺乏市場化的運作和檢驗(劉慧等,2023)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為此,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政策舉措,為鄉村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一是制定優惠稅收政策,鼓勵鄉村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降低其發展成本,提高發展動力。二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鄉村新質生產力發展,包括科研項目資助、技術改造補貼等,提升鄉村科技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三是設立科技創新獎勵制度,激發鄉村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和積極性,推動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四是建立政府與鄉村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政策服務平臺,及時傳達政策信息,為鄉村發展提供政策咨詢和服務。五是支持鄉村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和推廣。六是建立健全的政策執行監督評估機制,確保政策落實到位,推動鄉村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實際成效。

(二)增進技術創新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作為支撐。

1.拓展農業勞動對象的范圍。引入農業大數據支持平臺,收集生產數據以豐富農業勞動對象。在生產環節使用農業大數據平臺收集作物生長、病蟲害、施肥灌溉等信息;在加工環節應用平臺記錄原料投入、加工情況等數據;銷售階段則利用數據平臺追蹤銷售情況,擴大農業勞動對象。

2.深化農業勞動對象的智能化。采用智能系統和“互聯網+”技術,加快傳統農業勞動對象的數字化轉型。引入智能化的GPS和GIS系統,實現智能農業耕作;在動物身體植入智能芯片,提升畜禽養殖智能水平;利用“互聯網+”開拓新型農業勞動對象,如觀光農業、體驗式農業等新的線下形態;同時促進數字化平臺發展農村數字金融、智慧養老等新業態,全面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3.打造鄉村數字技術創新示范基地,集聚鄉村科技人才,搭建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展示和應用平臺。通過示范基地,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智能農機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持和引領。同時,示范基地還可以開展技術培訓、成果展示等活動,提升鄉村地區的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全面升級農村現有基礎設施。各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構建農村數字新基建,優先發展當地數字化基礎設施。一是對原有信息網絡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進5G網絡建設。二是對傳統基礎設施如水利、交通等進行數字化改造。三是對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2.加快傳統農業勞動資料數字化升級??紤]本地農業現狀,積極引入適合當地發展的數字化農機農具,加強推廣。指導農業經營者選擇適合需求的數字化工具,降低生產經營風險與成本,提升他們的數字化信心,推進傳統農業資料數字化升級步伐。

(四)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

1.挖掘并培養在地人才,提供所需要的幫助,如搭建平臺、鏈接資源等。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想要撬動整個社會的變革,必須尋找一批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將在地人才和新市民力量挖掘出來,并通過不斷地調節頻率,讓他們和新質生產力助推鄉村振興步伐一致,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2.引進優秀人才。一是可以通過柔性引進的方式,引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高端人才參與新質生產力的項目發展;二是地方政府也要給予研究機構更為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促進人才引進。

3.做好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工作。要建立合理、有吸引力的市場化激勵體系,有效地發掘人才的創新潛能。比如通過產業化項目聯合人才培養,擴充人才的儲備。最終形成農業科研院校、農機生產商、信息化企業、網絡服務商等各主體相互借力的創新發展聯合體。

參考文獻:

[1]郭晗,侯雪花.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 37(01):21-30.

[2]侯冠宇,張震宇,董劭偉.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現實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01):69-76.

[3]劉慧,張曉東,錢旭紅等.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自由島”構筑的理念與路徑[J].科學學研究,2024,42(01):76-84.

[4]彭杰.新形勢下服務鄉村振興農業科研人才發展路徑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1):260-264.

[5]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06):61-72.

[6]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1.

[7]張震宇.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鄉村建設:轉型邏輯與實施路徑[J].學術交流,2024(01):93-107.

[8]鄭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理論邏輯與發展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11):31-35.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New-quality Productivity:Theoretical Logic, Realistic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Path

Gong Zheng

Abstract:The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new productivity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formed with the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of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new power and possibilit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through efficiency improvement, helps the countryside green and low-carbon, and enables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talent shortag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ring resul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Key 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

猜你喜歡
引言鄉村振興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藥用植物野外實踐體系構建研究
基于思維導圖的線性代數復習策略
提高小學低段課堂寫字有效性的研究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